同樣的血統,不同的地位,命運總是難以捉摸。
他們不甘心!
面對天子的寶座,他們向自己的命運,發起了挑戰。
受封吳王
吳王劉濞,是漢高祖劉邦的哥哥劉仲的兒子。漢高祖曾封劉仲為代王。後來,匈奴圍攻代地,劉仲沒有什麼才能,又貪生怕死,丟棄封國抄小路跑到洛陽,向天子自首。漢高祖因為是骨肉兄弟的緣故,不忍依法制裁,只是廢黜王號貶他做郃陽侯。後來,准南王英布反叛,向東兼併了荊地,挾持那個地方侯國的軍隊,西渡淮水,攻擊楚國。漢高祖親自率軍征討英布。劉仲的兒子劉濞當時有二十歲,年輕力壯,有些武藝,以騎將的身份跟隨高祖打敗了英布的軍隊。叛亂雖然平定,但荊王劉賈也被英布殺死,沒有後嗣。皇帝擔憂吳地、會稽一帶的人浮躁強悍,不服朝廷的統治,而自己的兒子們年齡都尚小,沒有強悍的諸侯王來鎮懾他們,於是封劉濞在沛地做吳王,統轄三郡五十三個縣。
當拜官受印的儀式結束後,高祖讓劉濞上前,要為劉濞相面,高祖看後說道:「你的容貌有反叛之相。」高祖心生悔意,但任命儀式已經結束,不可更改。高祖就輕輕拍著劉濞的後背,告誡他說:「漢興立以後五十年間東南方向將有叛亂發生,難道是你嗎?天下同姓是一家,你千萬不要造反啊!」劉濞嚇得伏地叩頭連說不敢。
吳國資源富饒,擁有豫章郡的銅礦山,劉濞招募天下亡命之徒私下鑄錢,煮海水制鹽,牟取暴利,吳國因此富比朝廷。
怨恨始生
孝文帝時,吳王太子入京朝見。一次,他陪皇太子飲酒下棋,二人發生爭執,吳太子的態度不恭不敬。皇太子見了生氣,拿起棋盤擲擊吳太子,警告他注意檢點,沒想到失手中了吳太子的太陽穴,吳太子身子晃了晃竟然死了,事後朝廷把他的遺體送回吳國埋葬。吳王怨怒地說:「天下同姓是一家,死在長安就應該葬在長安,何必送來吳國下葬呢!」吳王又把遺體運回長安下葬。
自此之後,吳王逐漸違背藩臣所應遵守的禮節,稱病不肯入朝。朝廷知道他因兒子的緣故心裡有氣,才稱病不肯入朝的,就派人查問,發現吳王確實沒有病。此後吳王的使臣一到京城,就被拘禁起來問罪。吳王害怕了,更加積極策劃謀反行動。後來,吳王派人進京覲見,皇帝又詰問這個使者,使者對皇帝說:「吳王確實沒有病,朝廷拘禁懲治了好幾個使者,因此吳王就稱病不來。現今吳王剛開始假稱生病,就被朝廷察覺,遭到嚴厲地詰問,所以害怕皇上殺他,就越想隱瞞自己的行為,稱病的計謀實在是無可奈何。希望皇上捐棄前嫌,給吳王重新開始的機會。」於是天子就赦免吳國的使者讓他們回去,並賜給吳王幾杖,說他老了,不能長途遠行,可以不入京朝見。吳王得以解除他的罪過,謀反的計劃也就放鬆了。然而他所在的封國因為有銅鹽的收益,百姓沒有賦稅。吳王對部下十分寬厚,愛護兵卒。吳王每年都定期問候賢良,賞賜平民。其他郡國官吏要追捕的逃犯,吳王就收容他們而不交出。如此這樣過了四十多年,吳王漸漸取得了吳地的民心,羽翼也漸漸豐滿了。
晁錯削藩
漢景帝做太子時,晁錯做太子家令,因為忠心耿耿,才能也很突出,得到太子的寵幸,他多次慫恿太子說吳王有罪應削減他的封地。他自己也多次上書勸說文帝,但文帝寬厚,不忍處罰,吳王因此更加驕橫。等到景帝即位,晁錯做了御史大夫,又勸皇帝說:「從前高祖剛剛平定天下時,兄弟少,兒子尚小,為了保障劉家的天下,就大大賜封同姓宗族好互相扶持,鞏固朝廷。所以他的庶子悼惠王被封為齊王統轄七十多個縣,異母弟劉交做楚元王統轄四十多個縣,哥哥的兒子劉濞做吳王統轄五十多個縣:分封這三個庶親,就分去天下的一半。現今吳王因以前兒子的意外死亡,假稱生病不肯入京朝見,依照古法就應該處死。文帝不忍心,就賞他幾杖,對他的優厚有加。他本當改過自新,但他卻更加驕橫,靠銅礦鑄造錢幣,煮海水制鹽,引誘天下亡命之徒,謀劃叛亂。現在削減他也是造反,不削減他也是造反。削減他,反得早,災禍小;不削減他,反得晚,災禍大。希望皇上早做打算啊!以免養虎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