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肩吾字慎之,八歲就能賦詩,兄長庾於陵對他十分友愛。起初他擔任晉安王的國常侍,晉安王常常遷移守地,庾肩吾一直跟隨遷移。在雍州,他被任命與劉孝威、江伯搖、孔敬通、申子悅、徐防、徐詀、王囿、孔鑠、鮑至等十人抄錄眾多典籍,供給很多果品,號為高齋學士。晉安王做了皇太子,庾肩吾兼東宮通事舍人。後來擔任湘東王錄事、咨議參軍、太子率更令、中庶子。
簡文帝創建了文德省,設置了學士,庾肩吾的兒子庾信、徐詀的兒子徐陵、吳郡的張長公、北地的傅弘、東海的鮑至等人成為其中的人選。齊朝永明年間(483~493),王融、謝紿、沈約在文章中開始使用四聲,作為創新,到了這時,轉而拘守聲韻,更加靡麗,超過了以往。簡文帝在給湘東王的信中論述道:
「近來見京城的文體,鈍弱超過往常,比著學習浮華,爭相講求舒緩,既不同於比興,也背離了《風》《騷》。六典三禮,使用則有地方,吉凶嘉賓,運用也有處所,不曾聽說吟詠性情,反而模擬《內則》之篇,執筆寫史,又去依照《酒誥》之作。遲遲春日,反而去學《歸藏》,湛湛江水,卻是如同《大傳》。
「我既然在寫文章方面很笨拙,不敢輕易地有所指責,只是以當代的作品,依次與古代的才士相比,遠有楊、馬、曹、王,近有潘、陸、顏、謝,看他們的遣詞用心,全不相似。如果以今天的文章為是,那麼就是過去的賢人為非,如果認為過去的賢士可以稱揚,那麼今天的文體就該拋棄。如果說他們都是各懷己見,則不敢贊同。又當時有傚法謝康樂、裴鴻臚文章的,也對他們很有疑惑。為什麼呢?謝氏吐言高拔,出於自然,時而有不夠嚴謹的,是他的糟粕。裴氏則是良史之才,完全沒有篇章的美感。這就是學謝而沒有得到他的精華,只是得了他的冗長;學裴則棄絕了他的所長,只得了他的所短。謝固然是精巧而不可傚法,裴也是質樸而不應羨慕。所以心猜臆斷之屬,好名忘實之類,追隨謝氏,哪是三千弟子所能趕上,遵從裴氏,害怕兩唐不能流傳。所以玉徽金銑,反而被不識貨的人所鄙視,《巴人》《下俚》,更能為郢城中的人所愛聽。《陽春》曲高而不能唱和,妙聲斷絕而無法尋找。竟然不精細探討,衡量文雅質樸,雖然有異巧之心,但終究愧於高手。所以手握珍寶懷藏美玉之士,望著鄭國而知道退返;頭戴章甫腳穿翠履之人,遠見閩鄉而深長歎息。詩歌已是這樣,散文卻又相同。只是墨汁不會言語,要受他們渲染,紙張沒有情感,任憑他們疊畫。太厲害了,文章的邪道橫流,竟到了這種地步!
「就像近代謝紿、沈約的詩歌、任窗、陸垂的散文,這些都是文章的冠冕,作品的楷模。張士簡的辭賦,周升邈的論辯,也都屬於高手,很難再次遇到。文章沒有衰落,必定會有英才,其中的領袖人物,非賢弟還能有誰!常常想作討論,無人可以交談,想念我的子建,與你共同商榷。辯明文學的清澈與混濁,讓它能如同涇水和渭水,這樣論人物,頗似汝南王。紅白已經判定,評論有所不同,使那些身懷鼠技的人知道慚愧,濫竽充數的人自感恥辱。相思不見,多麼憂傷!」
後來簡文帝即位,以庾肩吾為度支尚書。當時上游的藩鎮,都憑據州城抗拒侯景,侯景假傳詔令讓庾肩吾出使江州去勸說當陽公蕭大心。蕭大心投降了賊軍,庾肩吾於是逃到了東部。後來賊將宋子仙攻下了會稽,懸賞抓到了庾肩吾,打算把他殺掉,首先對他說:「我聽說你能作詩,現在可以當即作一首,如果能夠,就可以保全你的性命。」庾肩吾揮筆便寫成了,辭采極美,宋子仙便放了他,讓他做建昌令。他於是從小路奔往江陵,曾擔任江州刺史,兼義陽太守,封為武康縣侯。死後,贈他為散騎常侍、中書令。他的兒子名叫庾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