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傳

高昌國,是漢代的車師前王庭,距離敦煌有十三日的路程。

這裡東西寬三百里,南北長五百里,四面多有大山。

從前,漢武帝派遣軍隊向西討伐,師旅疲勞,其中特別困乏的兵士就在這裡定居下來。

這地方有漢代的高昌壘,所以就用它作為國名。

當初,蠕蠕立闞伯周做高昌王。

闞伯周死後,立他的兒子闞義成當高昌王。

義成被他的堂兄首歸所殺,首歸自立為高昌王,首歸又被高車的阿伏至羅所殺,就把敦煌人張孟明立做高昌王。

張孟明被國人所殺,又換用馬儒做王,用鞏顧、曲嘉兩人做左右長史。

馬儒又派大使到後魏,請求內附。

內附後,他們都眷念故土,不願意向東遷徙,就合夥殺了馬儒,並推舉曲嘉做高昌王。

曲嘉,字靈鳳,是金城榆中人。

曲嘉被立做高昌王后,又對蠕蠕稱臣。

到了後來,蠕蠕國王被高車人所殺,曲嘉又對高車稱臣。

適值焉耆國被挹怛攻破,國家殘破,不能統率,就請曲嘉作主,曲嘉就派遣他的第二個兒子做焉耆王。

從此,高昌國開始壯大起來,曲嘉更為國人所信服。

曲嘉死後,就立他的兒子曲堅做高昌王。

高昌國都城周圍長一千八百四十步,在坐室裡畫有魯哀公向孔子問政的像。

國內有十八個小城。

國王下設的官從大到小依次有令尹一人、公爵二人、左右衛各一人,長史八人、將軍五人、司馬八人,下面還設有侍郎、校郎、主簿、從事、省事等。

凡國家大事都由國王決斷,小事由長子和公爵決斷,不作文字記載。

國中男人穿胡服,婦人穿裙子和短褲,頭頂打上髻子。

那裡的風尚、習俗及政令與華夏略同。

土地多沙石,氣候溫暖,穀物、小麥均一年兩熟,適宜養蠶,多有水果。

有一種草,名叫羊刺,它上面生有蜜,味道很好。

這裡,出產紅色的鹽,像硃砂;白色的鹽像璧玉。

還盛產葡萄酒。

其俗敬奉天神,還信奉佛教。

高昌國中的羊、馬在隱蔽偏僻的地方放牧,以躲避外寇的侵襲,不是貴人就不知它們所在的地方。

高昌國北面有座赤石山,赤石山以北七十里有座貪汗山,夏天還有積雪。

這座山的北面,是鐵勒的邊界。

從武威向西北方向有條近路,但要經過千餘里的沙漠,周圍茫茫一片,無路可走。

想去的人,尋有人畜骸鼻的路走,路上有時聽到唱歌和哭泣的聲音,行路的人去尋找它們,多半失蹤,這大概是鬼魅在作怪。

所以,來往的客商,大多選擇伊吾這條路。

隋文帝開皇十年(590),突厥人攻破了高昌國的四座城,有二千人來歸中原。

曲堅死後,他的兒子伯雅繼位。

伯雅的大母本來是突厥可汗的女兒,他父親死後,突厥人命令他順應突厥族的風俗,娶母為妻,伯雅很久沒有依從他們,突厥人逼迫他,不得已就順從了他們。

隋煬帝登基後,召致各個小柄。

大業四年(608),伯雅派遣使者向隋朝廷進貢,煬帝很優厚地招待了他們。

第二年,伯雅親自來朝拜煬帝,因此追隨煬帝攻打高麗,回京後讓他娶了華容公主。

大業八年(612)冬回到高昌,在國中下令說:「治理國家,養育人民,要以保國安家為重,使國家安寧、政事暢通,把保全、賑濟老百姓作為第一要義。

以前,因為國家處在邊遠的荒野,邊境連著勇猛的北方各族,我們與他們相處沒有過錯,和他們一樣,保持著披散髮辮、以左為襟的習俗。

如今,大隋朝一統天下,天下和平統一。

普天之下,四海以內,無不心向著隋朝,我已經沐浴到和煦的春風,庶經大化,凡是平民以上的大小辟吏,都應當解辮削衽。」隋煬帝聽說這件事後,認為很好,就下詔書說:「顯揚美德,嘉獎善良之人,為聖哲所推崇;張揚真誠,推薦良才,這是經典上的法則。

光祿大夫、弁國公、高昌王伯雅見識遠大,胸懷才能,溫和寬宏,心地赤誠,賢德昭著,節操堅貞,美名遠揚。

他們本來從屬於華夏,而幾代生活於西域,當初由於多災多難,被迫淪落到北方,多次因困窘而毀禮帽,把衣服改為胡服。

自從我朝統一天下以來,教化九州,加德四表。

伯雅逾沙忘阻,進貢朝廷,在典籍中看到禮義,仰慕我朝之盛典,於是,取下帽帶,解開髮辮,削衽曳裾,改變了本族的風俗,順應了華夏的習慣,義光前載。

可賜給他們衣冠的樣式,讓他們仿照這些樣子製造。

並派遣使者用車馬護送,車上用彩綢披蓋,要顯現出車服之美,捨去他們的氈和毳衣,還為冠帶之國。」但是,伯雅原先對鐵勒稱臣,而鐵勒又長期派遣重臣住在高昌國,有來往胡地的商客,就徵稅交向鐵勒,雖有此令取悅中華,然而,伯雅到底怕鐵勒,而不敢改當初。

從此以後,每年都派使者給隋朝上貢地方特產。

《隋書白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