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興宗的弟弟韓顯宗,字茂親。性格剛直,能夠面折皇帝庭諍國事,也有才華學識。和尚法撫,三齊之人稱讚其聰明捷悟,經常與韓顯宗一起比試,出題的人抄了一百多個人名,他們通讀一遍,然後讓他們說出來,比試結果法撫念的還有一兩個錯誤,而韓顯宗則一點錯誤都沒有。法撫感歎地說:「貧僧平生以來,只佩服郎君耳。」
太和初年,韓顯宗被舉為秀才,對策高中甲科,除授著作郎。皇帝親征南方,韓顯宗兼任中書侍郎。魏廷討論確定遷都之後,韓顯宗上書說:
「其一說:臣聽說皇駕今年夏天如果不巡察三齊,就去中山,臣私下以為這是不妥當的做法。為什麼呢?當今的徭役應早早停息,洛京新都宜速建成。節省費用則徭役便可儉簡,與民合功則洛京易就。去年冬天皇駕停居鄴城,是閒暇間隙之時,猶且編製戶民供奉車馬,勞擾百姓,費耗民財很多。皇上聖明,憐憫百姓,恩旨不斷,爵披高年百姓,賚賞周遍孤獨之民,但是盡避賑貸普及萬民,臣仍擔心來年百姓仍會受到饑寒之苦。何況三農要時,六軍雲會,其所損害農業的情況,實為不少。雖然說國家賦稅儉斂,徭役減省,說不上煩勞百姓,然而大駕親臨,官民誰敢怠慢?於是,官民往來承奉,紛集道路,農耕蠶桑暫時就顧不上了,這樣將來便無資可依。這是國家所深為憂患的。而且先前炎天暑熱,而六軍暴露野外,臣擔心會生瘟疫,這是第二可憂慮的。臣希望皇上車駕早還京城,以省免各州供奉之費,並功專力,營建洛京。這樣南部州郡免了雜碎徭役之苦,北部都城少了離別之歎,洛京便可很快建成,遷者都會有如歸的感覺。
「其二說:自古聖帝必定都以儉約為美,亂世之主必會因奢侈而留下禍患。臣仰觀先朝,皇帝們都卑小爆室而致力於治理國家,所以能夠使國家開闊廣大,皇帝基業命祚隆盛安泰。今天洛陽城基址,是魏明帝當年所營造的,被前代之人所取笑。臣認為陛下應減小再減小。近來北都富家。競相以宅第豪華彼此攀比誇耀,而今乘著遷都,皇上應申明禁約,責令貴賤之家有個區別,不得逾越制度。朝廷應廣興交通,興修水利,應使官府各部門區別清楚,四方百姓異地而居,立下永垂百世不改的範式,那麼就是天下人的大幸了。
「其三說:臣聽說皇駕還歸洛陽,只有區區數千騎兵跟隨。臣很是為陛下覺得這不應該。大凡千金之子,猶且坐不臨堂,更何況萬乘之尊,富有四海的皇帝呢?軍隊隨駕,為的是保衛一國之主,哪裡只是僅為儀容擺設呢,這是為了防備不測啊。清除道路之後皇帝出行,還怕馬失前蹄,有個閃失,何況今天跋山涉水,陛下怎能不加考慮!這是愚臣為之擔驚受怕的,誠望陛下稍加考慮。
「其四說:臣考慮陛下耳聽佛音,眼看群書,口對諸侯之言,心思家國大事,日晏而食,三更才睡。加上孝心深厚,盡禮盡節;文章事業,日成篇卷。盡避陛下樣樣得心應手,而且不知厭倦,但這不是珍惜精神、怡養天性、以享無疆福分的行為。莊周說:人的形體是有依恃限度的,而智慧無邊無際,以有限制的形體,追無邊的智慧,很危險啊。陛下這一點讓為臣深感不安,臣誠懇希望陛下端臨百官,委事臣屬,只要經常監督群臣,那麼天下便可大治了。」
高祖痛快地接受了他的意見。
韓顯宗又上書說:「進舉賢才,這是百王首先考慮的問題。前代取士,必先刊正名分,所以有賢良、方正的說法。而今州郡貢舉察訪的人,白白地擁有秀才、孝廉的名稱,卻無秀才、孝廉的事實。而朝廷只檢查該人的門望出身,不再對他的錯誤進行批評和彈劾。像這樣,則只要貢舉門望家庭出身以選擇士人就行了,何必假冒秀才、孝廉的名稱呢?而門望是其父祖的遺烈,對皇家有什麼好處?有益於時政的,才是賢才。如果一個人有他的才能,即使是屠夫釣者奴婢虜夫這樣低賤的人,聖皇也不應以其為臣而覺得有什麼不光彩;如不是其才,雖然是三公的後代,也應自行墜落與皂隸沒有區別。所以大才授大官,小才授小辟,各得其所,才會使家國和樂。也許有人說,而今世上沒有奇才,不如取士於有名望的門庭。這種說法也有不妥之處。怎麼可以因為世上沒有周公、邵公那樣的人,朝廷便可不設置宰相了呢?我們應當比較世人當中有些長處的人,然後便先錄用,那麼就會不漏掉人才了。」又說:
「大凡皇帝之所以居尊以統治下屬的法寶是威制,黎民所以改惡而從善的原因是法律。因為如此,所以治國治家,必須以法律為依據,老百姓的生命,於是可以有保障。有罪必定懲罰,罰刑一定與罪輕重相符,那麼即使是鞭打之類較輕的刑罰,別人也一定不敢冒犯。有制不行,人們都懷僥倖心理,那麼即使是施以殺頭這樣的重刑,也不足以整肅民心。皇魏自太和年間以來,沒有推行因盜殺頭棄市的刑罰,而國家整肅清平。由此而言,禁止奸邪在於預防糾檢,而不在嚴厲的刑罰。而今州郡牧守,為邀當時之名,而行一切之法;台閣百官,也都以嚴酷為無私,以仁恕為縱容盜奸。越演越厲害,久之便成風俗。皇帝陛下起居九重皇宮之內,視人如赤子;百司分理天下繁細事務,對待下屬便如仇敵。所以堯舜只一人,而桀紂成百上千。上下之間不能和平處之,都是由於這一點引起的。《尚書》說:『與其殺害無罪的,不如寬懈刑罰。』這句話實在應該賜示百官,從而讓他們愛惜百姓生命。」
又說:「過去周王被犬戎所逐,東遷河、洛之間,鎬京仍然稱『宗周』,意在保存根本。光武雖稱中興,實際上是別有創新,但西京還設置京尹之職,也不廢棄舊置。今天陛下隆盛光大先祖事業,遷宮中原,稽古復禮,以此為盛,豈止是周代漢朝所能比的呢,然而這也是不得已而採取的做法。臣查《春秋》書義,有宗廟的稱為都,沒有宗廟的就稱邑,這是不變的法典。何況北面代州是魏宗廟所在地,帝家山陵也在那裡,王業底基,聖上的資本,代州是神鄉福地,實在距京也很遠了。而今卻與郡國相同,毫無突出之處,臣私下裡深為不安。愚臣認為代京也應建都畿設京尹,與前代做法一樣,崇本重舊,以光萬業。」
又說:「臣見洛京之制,官民以官位相從,而不依族類而居。但官位並非長久不衰,有朝榮而夕敗的,淪敗之後原本達官貴人就會淪落在平民之鄉,原本混跡卑賤之中的庶民也許會榮耀於豪門大院。物之顛倒,或至如此。古代聖王,必定讓四方之民各處其地,安居樂業而且務業志專。本業穩定老百姓則不會亂來,志專則不會流於流俗。這樣就會使百姓日受本業耳濡目染,官府不用監督他們就會好好務本業的;人倫物理方面受到父兄的潛移默化,官府不用整肅,他們就會自然向禮的。仰思太祖道武皇帝創立基業,撥亂反正,日理萬機,茶飯不思,仍然區別士人庶民,不讓他們混雜居住,戲子匠人、屠夫沽徒,各人都有合適的位置。如果不設科律禁令,市場買賣任其自然,買賣價格貴賤不約,就會出現錯亂雜居的局面。假使一個地方彈箏吹笛,緩舞長歌;另一個地方嚴師苦訓,誦詩講禮。發出告示,讓兒童少年,隨便選其所好,那麼他們之中跑到歌舞場所的會有成千上萬,而到學校學習的將沒有一個人。這就是戲子匠人不可雜居,士人不宜異處的明確驗證。所以孔夫子有『裡仁之美』的說法,孟母有三遷其居的訓子之道,聖賢教訓,如此之重。現在如讓戲子匠人學習士人的習慣禮節,那麼百年都難以學成;而讓士人家的孩子倣傚匠人戲子的行為舉止,那很快就學會了。所以說士人集中在一起,禮教就容易興旺;戲子匠人雜亂居住,那就會讓不好的風俗難以改掉。朝廷每次選舉人才,都檢校其婚姻狀況、為官經歷,作為提拔或降職依據,工作做得是何等細密。至於打開戲子匠人的官宦之路,讓他們與高官豪貴們連門接屋,這是什麼策略。這是愚臣所大惑不解的。如今聖朝稽查往古,建立王法,光被天下,黎民百姓,不管遷往何地,都是皇魏地域,而分開區別戲子匠人,只在於皇上一句話,這對皇上來說有什麼難的,而以此導致聖朝大美缺損就不值了。」
又說:「自從南邊偽政權代代相傳,竊取淮河以北,想佔有我中華原有各種稱呼,而且大量招納引誘我邊境之民,從而僑設中州郡縣,與我魏郡縣名稱相重。從皇魏勢力南被,他們仍不改稱,從而重名郡縣的數目特別眾多。這導致各種書章記錄的混亂,把天下弄得混亂不堪,要區別疆域物土,必須重新嚴格勘定名稱。愚臣認為可依照地理舊名,全都重新釐定。小州合併,大的分別而置。及中部郡縣,過去因戶數少而合併的,如果今天人口增加了,也可分州而治。作為皇帝的人,應以天下為家,不能有什麼私念。所以倉庫儲備,是準備應付水旱災害,提供軍隊國家用度的,至於那些有功德於國家的人,應該加以恩賜。當年功臣,恩蔭後代,皇上於是寵遇隆厚,賞賜不斷。過去到今,這也實在太過。現在朝廷的達官貴人,所受俸祿不輕,房舍披金掛綵,僕僮妾奴厭聞稻粱魚肉,而皇上又加優厚的賞賜,動不動數以千計。如果陛下把這些東西分賜鰥寡孤獨,可受接濟的人實在非常之多。如果不改變原來的做法,豈不就是周窮不比濟富嗎?愚臣認為如果誰事有可賞賜的,就明旨褒揚,揚其功績賞其粟帛,以此勸人為國效力,而不可因其是近臣密戚,厚加賞賜,從而妄加減損國庫儲備。」
又說:「諸保衛皇宮、侍奉皇帝的人,應該讓武官練習武功,文官勤讀書傳。而今天,卻給予他們遊戲賭博的工具,從而養成他們輕慢的作風,助長他們好鬥的心理,縱容他們目中無人的習慣,徒自損害朝廷威儀,無助於國家政事。像這些情形,就應一概禁止。」高祖稱讚他的建議。
後來,韓顯宗上表請求任宋王劉昶府的諮議參軍,想為南部軍事效力,高祖沒有答應。魏高祖曾對韓顯宗及程靈虯說:「著作郎一職,是掌寫國史的。卿等文章,朕心中有數,中書省的品第高低,你們也知道。如要與古人相比,班固司馬遷等人,固然比他們不上。但與當世才人比,文學方面的才能,你們中間應推崔光可與相比。」又對韓顯宗說:「看到卿等所寫的《燕志》以及在齊地時所詠誦的詩歌,比自往而來的文字強出許多。然而你在著述方面的功績,我仍未見到,應當在監、令們那裡進一步瞭解。校比愛卿才能,我看可居中等。」又對程靈虯說:「你比韓顯宗又有些差別,我看可居下上等。」韓顯宗說:「為臣才學品第短粗輕淺,陛下卻大加誇獎,甚至與崔光相比,實在是優遇太過。但臣私下認為陛下貴古而賤今,人臣學識微薄,才識短淺,實在不敢仰比古往聖人,但遭逢聖明之世,眼睹惟新之舉,掌筆有司,實錄時事,為臣也覺得並不慚比於後人。過去揚雄著《太玄經》,當年不免遭受批評,但二百年後,卻越出諸子。為臣今天所撰,雖然未必充分表現聖帝經歷,以至與日月同輝,但萬代之後,後人仰觀祖宗巍巍之功,皇上睹陛下光天之德,也沒什麼比《唐典》遜色、比《虞書》稍差的地方。」魏高祖說:「假使我無愧於虞舜,卿比堯臣又如何呢?」韓顯宗說:「臣聽說為君的不能獨自治理天下,所以設立百官以分理國家事務。而陛下與堯舜齊名,公卿們哪敢比古代的八元遜色。」魏高祖說:「你任著作之職,僅能說是稱職而已,還不能說是良吏。」韓顯宗說:「臣仰逢明時,直筆而書毫不畏怕,又不受人賄賂,夜晚安眠,白天美食,這是為臣比當年班固、司馬遷優越的地方。」高祖不以為然地笑了。後來,韓顯宗與員外郎崔逸等人一起議定朝廷儀禮。
魏高祖曾經下詔書告示群官:「自近代以來,出身高低,總有一定的分別。朕覺得這樣可以,又覺得這樣不行。大家應該加以討論。」李衝回答說:「不知自從上古以來,設置官員列出朝位,是為的給他們富裕之地,還是想使官員們有益於時政?」高祖說:「都是想讓他們治理國家。」李沖說:「如果是要他們治理國家,陛下今天為什麼專門推崇門第品位,而沒有選拔人才的詔文?」高祖說:「如有特殊人才,朕不愁不知道。然而士君子門庭之中,即使沒有治世奇才,只要他們德行純厚篤實,朕便沒有不用他們的理由。」李沖說:「傅嚴、呂望,在古代哪裡稱得上是以門第出身而被薦舉呢?」高祖說:「像這樣的曠世奇才很少見,古往今來只有一兩個人而已。」李沖對眾官員說:「正要諸賢解救。」秘書令李彪說:「眼下軍隊人員寡少,不足為國家之用。臣心裡有想法,不敢盡言於聖日。陛下如專論門第出身,不審分魯的三卿之後,還是選人以四科?」魏高祖說:「關於這與前面說法相同。」韓顯宗說:「陛下恩澤光被洛邑,百禮惟新,國家興旺與否,全仗這種選舉。為臣既然學識浮淺,不能夠援引古今,以證明此義,姑且便以國事論證它。如果不審別中省、秘書監令的後代如何,讓他們都為秘書郎,向來為監、令們的後代,都可以當秘書監令、中書令不?」魏高祖說:「卿何不論當世華貴為監、令的呢?」韓顯宗說:「陛下認為物不可類比,不應該以貴承貴,以賤襲賤。」魏高祖說:「如有高明卓著,才能出眾的,朕也不拘於此例。」後來又讓韓顯宗為其本州中正。
太和二十一年(497),皇帝車駕南伐,韓顯宗為右軍府長史、征虜將軍、統軍。軍隊駐紮在赭陽,蕭鸞守將成公期派遣他的軍主胡松、高法援等人帶領蠻賊前來偷襲軍營,韓顯宗親自率軍迎戰,砍下法援首級。韓顯宗到新野,魏高祖下詔說:「卿破敵斬帥,大增軍隊聲勢,但朕正攻堅城,你為什麼不寫露佈告示?」韓顯宗說:「臣過去聽說鎮南將軍王肅抓住兩三名俘虜,幾匹驢馬,都寫上露布,臣當時在東宮,私下裡每每發出嘲笑。近日臣雖然仰憑聖上威靈,得以摧壞丑虜,然臣兵少力薄,擒斬敵人不多。假如誇大事實,虛報功捷,傚法當年王肅做法,其罪更大。臣之所以收筆斂布,寬解聖上而已。」魏高祖笑著說:「像愛卿這樣的功勞,實在是為國立下大功,等到赭陽平定之後,朕再檢審戰績,表記功勞。」新野平定之後,魏高祖讓韓顯宗任鎮南、廣陽王元嘉府的諮議參軍。韓顯宗後來上書表奏,很是誇耀,訴述前番征戰功勳。皇帝下詔說:「韓顯宗斐然成章,很可怪責,進退無檢,虧損我朝清風。像這樣都不糾整,將會助長不良風氣。可把他交付尚書省,仔細推檢調查。」兼尚書張彝上書奏請免去韓顯宗官職,皇帝下詔說:「韓顯宗雖然浮誇矯飾招致過失,但他的才能仍可被用,哪裡能夠永被棄置呢!可以以白衣身份守諮議之職,以觀後效。但他生性鄙陋狠凶,不足以參配榮華,可奪其□,並禁止他問訊諸王。」
韓顯宗既然官途失意,遇信便往洛陽而去,於是又寫五言詩贈送御史中尉李彪說:「賈生謫長沙,董儒詣臨江。愧無若人跡,忽尋兩賢蹤。追昔渠閣游,策駑廁群龍。如何情願奪,飄然獨遠從?痛哭去舊國,銜淚屆新邦。哀哉無援民,嗷然失侶鴻。彼蒼不我聞,千里告志同。」太和二十三年(499)去世。韓顯宗撰《燕志》、《孝友傳》各十卷,所寫的文章,頗為流行。景明初年(500~501),朝廷追述其赭陽之功,賜爵章武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