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景,字永昌,河內人。父常文通,終官天水太守。常景少時聰慧敏捷,初讀《論語》、《毛詩》,一受便覽。等到長大,有才思,雅好文章。廷尉公孫良舉薦他為博士,高祖親得其名,既而用之。後來任門下錄事、太常博士。正始初年(504~505),帝詔尚書、門下在金墉中書外省考查討論律令,帝命常景參與議論。
魏世宗小舅護軍將軍高顯去世,其兄右僕射高肇私下托常景及尚書邢巒、并州刺史高聰、通直郎徐紇各作碑銘,一併呈上。世宗都交給侍中崔光,讓他評說,光認為常景所撰的為最好,於是啟奏說:「常景名位在諸人之下,文字出於諸人之上。」於是把常景的文字刊刻在石頭上面。高肇娶平陽公主,沒多久,公主便死了,高肇想使公主家令居廬制喪服,交付學官討論施行。尚書又訪詢常景,常景認為婦人無專國之理,家令不得有純臣之義,於是執議說:「喪紀之本,實際應稱物以立情;禮制輕重也應依情況而定。雖然理關盛衰,事經今古,而製作之本,降殺之宜,其實都是一個道理。所以臣子為了君主,應該尊敬而崇重禮制;為君母妻,所以從服而制義。然而諸侯大夫之被稱為君的,是說他有土地,有吏屬,沒有服文的,是說其非世爵也。而今王姬降從,雖加有爵命,但事非君邑,理異列土。為什麼呢?諸王開國,備立臣吏,生有趨奉君王之勤,死了就應盡其致喪之禮;而公主家令,只有一人,其丞以下,都由屬官任命,他們但既無接事之儀,實缺為臣之禮。循察公主之貴所以立家令的,大致是因要他們主之內事接應外務,理無自達,必也因人。然而家令只通內外之職,及掌主人家中的事情罷了,與君臣之理無關,名分上有分別。由此推論,家令不能作為純粹意義上的臣子,公主不可為正君的道理就很明確了。而且女人之為君,男子為臣,古禮之中不見記載,先朝之上不見討論。而四門博士裴道廣、孫榮義等以公主為君,以家令為臣,制臣子的喪服而服喪,乖異謬妄太過。又張虛景、吾難羈等不推尋君臣名分,不尋查造服的情況,猶同其議,按喪母制度服喪,求之名實,理為未當。竊謂公主之爵,既非食菜之君;家令之官,又無純臣之式。若比附如母,則情義不當。如准依小君,則從服無據。案查經書禮制,事無成文;依臣愚見,謂不應服。」朝廷依從他的意見。
常景淹留門下省數年,不至顯官,以蜀司馬相如、王褒、嚴君平、揚子雲等四賢,都有高才而無重位,於是托意以贊之。其贊司馬相如說:「長卿有艷才,直致不群性。郁若春煙舉,皎如秋月映。游梁雖好仁,仕漢常稱病。清貞非我事,窮達委天命。」其贊王子淵說:「王子挺秀質,逸氣干雲霄。明珠既絕俗,白鵠信驚群。才世苟不合,遇否途自分。空枉碧雞命,徒獻金馬文。」其贊嚴君平說:「嚴公體沉靜,立志明霜雪。味道綜微言,端蓍演妙說。才屈羅仲口,位結李強舌。素尚邁金貞,清標陵玉徹。」其讚揚子雲說:「蜀江導清流,揚子挹余休。含光絕後彥,覃思邈前修。世輕久不賞,玄談物無求。當途謝權寵,置酒獨閒遊。」
常景在樞密部門十多年,被侍中崔光、盧昶、游肇、元暉尤其賞識。累遷積射將軍、給事中。延昌初年(512~513),東宮建起後,常景兼任太子屯騎校尉,錄事職都仍舊。這一年受敕撰門下詔書,共四十卷。尚書元萇出為安西將軍、雍州刺史,請常景為司馬,因景階次不夠,除任錄事參軍、襄威將軍,帶長安令。很有惠政,百姓官吏都很是稱讚他。
這以前,太常劉芳與常景等人撰寫朝令,沒有來得及頒佈施行。另外典掌儀注,多有草創,未成,劉芳去世,常景纂成其事。及世宗逝世,朝廷召常景赴京,還修儀注。拜授謁者僕射,加寧遠將軍。又以本官兼中書舍人官職。後來授步兵校尉,仍為舍人。又敕撰太和年間以後朝儀已施行的,共五十卷。當時靈太后下詔令依漢代陰、鄧二位皇后舊例,自己親奉朝祀,讓帝交替獻祭。常景於是據正例,以定朝儀,朝廷肯定了他的做法。
正光初年(520),除任龍驤將軍、中散大夫,舍人如故。當時肅宗在國子寺行講學之禮,司徒崔光執經,帝敕常景與董紹、張徹、馮元興、王延業、鄭伯猷等一起錄經義。事完後,又行釋奠之禮,並詔百官寫釋奠詩,大家的詩作中常景的詩最好。
這年九月,蠕蠕主阿那環歸順朝廷,朝廷不知應把他安在什麼位置合適,高陽王元雍訪問常景,常景說:「往日咸寧年間,南單于來朝,晉代朝廷把他放在王公、特進之下。今天應該把他放在蕃王、儀同三司之間。」元雍聽從了他的意見。當時朝廷典章,疑而不決的,則詢訪於常景而定。
當初,平定齊地之後,光祿大夫高聰徙於北京,中書監高允為他娶妻,給他錢財房宅。高聰後來為高允立碑,他經常說:「我以此文報答他的恩德,足矣。」豫州刺史常綽認為未盡其美。常景推崇高允才學器識,先作《遺德頌》,司徒崔光聽說後觀看其文,尋味良久,說:「高光祿平時每每矜誇其文,自認為可以報答高允之德,今天見到常生此頌,高氏便不能獨擅其美了。」侍中崔光、安豐王元延明受詔議定服章之儀,帝敕常景參加討論。不久進號冠軍將軍。
阿那環率眾投魏,他在國境上遷延時日,又陳部下飢餓疲乏,難以前進。帝派尚書左丞元孚奉詔撫恤,阿那環抓住元孚經過柔玄,奔往漠北。帝派尚書令李崇、御史中尉兼右僕射元纂領兵追討,沒有趕上。又令常景出塞,經甕山,臨翰海,讓他宣詔召大軍回朝。常景跋山涉水,悵然懷古,模仿劉琨《扶風歌》作詩十二首。
進號為征虜將軍。孝昌初年(525),兼任給事黃門侍郎。不久又除左將軍、太府少卿,仍為舍人。他堅決推辭少卿職不拜,改授散騎常侍,將軍如故。徐州刺史元法僧叛入蕭衍政權,蕭衍派其豫章王蕭綜入據彭城。當時安豐王元延明為大都督、大行台、都督觀機部分。常景經洛..,於是作銘文。這時,尚書令蕭寶夤、都督崔延伯,都督、北海王元顥,都督、車騎將軍元恆芝等都一一出討,帝詔常景到軍中宣旨勞問。還朝,以本將軍授徐州刺史。
杜洛周在燕州反叛,帝仍以常景兼尚書為行台,與幽州都督、平北將軍元譚一起抵禦叛軍。常景上表請求統幽州各縣人馬都入古城,山路有通往敵人的地方,權發兵夫,隨其設戍,以為防敵之處。又因一向以來差兵,兵馬不盡強壯,今之三長,都是豪門或多丁卒的人充任,請求權且征其為兵。肅宗都依從了他的意見。進號為平北將軍。另敕元譚西到軍都關,北據盧龍塞,據此二險,以堵塞敵人出入之路。又詔常景在山中路險的地方,都令捍塞。常景派府中錄事參軍裴智成征發范陽三長之兵據守白山閏,都督元譚據居庸、下口。不多久,安州、石離、冗城、斛鹽三個戍關軍人反叛,勾結杜洛周,共有二萬多人,從松岍赴敵而去。元譚統別將崔仲哲等截堵軍都關以待叛軍。仲哲戰沒,洛周又從外面呼應,元譚腹背受敵,於是大敗,軍隊夜晚四散而去。帝詔以常景所部別將李琚為都督,代替元譚征伐下口,降常景為後將軍,解除州職,仍詔常景為幽、安、玄、□四州行台。敵人既向南侵出,抄掠薊城,常景命統軍梁仲禮率軍攻擊,打敗敵人,擒獲敵將御夷鎮軍主孫念恆。都督李琚為賊所攻,在薊城北面軍敗身死。常景率城人抵禦敵人,敵人不敢進逼。杜洛周還軍據守上谷。帝授景為平北將軍、光祿大夫,行台如故。杜洛周派他的都督王曹紇真、馬叱斤等人率部到薊州城南,搶掠百姓糧食,遇上連天陰雨,敵人疲勞。常景與都督於榮、刺史王延年在粟園設兵。斷其歸路,大敗敵人,斬殺曹紇真。洛周率眾南往范陽,城人投降,抓住刺史延年及常景送往杜洛周處。洛周不久被葛榮吞沒,常景又入葛榮眾中。葛榮被滅之後,常景得以還朝。
永安元年(528),帝詔復其本官,兼任黃門侍郎,又攝領著作,常景固辭不就。二年(529),除任中軍將軍,正黃門。這以前,參加討論《正光壬子歷》,到這時賜爵高陽子。元顥內逼,莊帝北逃,常景與侍中、大司馬、安豐王元延明在宮廷中召集眾親臣賓戚,安慰京師。元顥入洛,常景仍居本位。莊帝還宮,解除了他的黃門職。普泰初年(531),除授車騎將軍、右光祿大夫、秘書監。以參預起草詔書命誥之勤,封為濮陽縣子。後依例追奪。永熙二年(533),監議事。
常景從年少到白頭,常居官任。他清廉儉省,不營辦產業,至於衣食之類,夠用就覺得行了。喜愛經史書籍,喜歡玩弄文詞,如碰到新奇的書籍,則孜孜求訪,或用手上的東西抵押購買,不問價錢貴賤,必定要把東西弄到手。友人刁整經常對他說:「卿清德自居,不置家業,雖說儉約可推崇,但你憑什麼養家餬口呢?我擔心你這情況會出現摯太常飢餓於鯢谷的情形。」便與衛將軍羊深憐其所乏,率刁雙、司馬彥邕、李諧、畢祖彥、畢義顯等人各出錢一千文為他買馬。
天平初年(534),帝都遷鄴,常景只有匹馬從駕。當時詔書宣佈僅三天,四十萬戶人民狼狽上路,收百官馬匹,尚書丞郎以下不是陪從聖駕的都乘驢而行。齊獻武王以常景清貧,特別撥給牛車四乘,妻小才得行至鄴城。後來除任儀同三司,仍為本將軍。武定六年(548),以老病去官。帝詔說:「幾杖為禮,安車養老,敬齒尊賢,是從古以來的風尚。常景才藝業能精通,文史淵洽,歷事三京,前後五十年,朝章言歸,俸祿無餘,家徒四壁,應予憐恤,以彰旌元老。可特給右光祿待遇,以終養其身。」武定八年(550)去世。
常景所著文數百篇,流行於世,刪正晉司空張華《博物誌》,又撰《儒林》、《列女傳》各數十篇。
長子昶,少學識,但有文才。早卒。
昶弟彪之,永安年間,任司空行參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