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阿傳

沈文阿字國衛,吳興武康人。父沈峻,以儒學聞名於梁代,授職為桂州刺史,未赴任。

文阿性情剛強,頗有體力,少時習學父業,精心研討章句之學。外祖父太史叔明,舅父王慧興均通曉經學,於是文阿頗受其傳導。又博采先儒之異同,自己為之作義疏。治《三禮》、《三傳》。經考察入選孝廉,任為梁臨川王國侍郎,歷任兼國子助教、五經博士。

梁簡文帝為太子時,徵引他為學士,深加禮遇,待到簡文帝撰寫《長春義記》時,曾使文阿大量抄撮異聞以擴充之。及至侯景作亂,簡文帝另遣文阿招募士卒,入援京師。京城陷,文阿與張嵊同守吳興,嵊敗,文阿逃竄於山野之中。侯景一向聞其名,搜求他甚急,文阿窮極不知所措,便上樹自縊,恰遇親近之人相救,從投繯中跌下,折斷了左臂。及至侯景亂平,高祖以文阿為州里同鄉,表授為原鄉縣令,監江陰郡。

紹泰元年(555),入京任為國子博士,不久領步兵校尉,兼掌儀禮。自太清之亂以來,台閣故事,全無存遺,文阿之父沈峻,在梁武帝時曾掌朝儀,頗有一些遺稿,於是文阿加以斟酌裁減撰述,禮制都由他而出。及至高祖受禪,文阿便棄官回武康,高祖大怒,派使者前往殺他。時值文阿族人沈恪為郡守,請求使者寬緩其死刑,並當即將沈文阿反綁束頸送交高祖,高祖看了看,笑著說:「迂腐的讀書人啊,我看你還要做出什麼呢?」於是赦免了文阿。

高祖崩,文阿與尚書左丞徐陵、中書舍人劉師知等商討大行皇帝靈座俠御衣服之規格,語在《劉師知傳》。及世祖即皇帝位,擇定日期拜謁太廟,尚書右丞庾持奉詔派博士共議其禮。文阿上議說:

風俗之變化,有質魯與文雅兩種可能,聖賢借重機緣而設立教化,王侯公卿順應時代而建立統治秩序。千人之國無君,不散則亂;萬乘之國無主,不危則亡。當周朝隆盛之日,以周公旦叔父之親,呂公、召公大臣之重,成王正當服喪之時,而管、蔡、武庚為禍,幾乎傾覆了社稷。所以下葬之後便當有尊崇之禮儀,入殮之初便要受策命而服緇布冠,大抵是要顯示天下之有主,慮及社稷可能有艱難之時。待到周朝末年,禮制敗壞;便有合縱連橫之舉。有漢承其餘弊,即使是像文帝、景帝那樣置刑法而不用,也有七國連兵作亂之禍。新君們有的過了一個月便登尊位,有的在先君崩逝之日便稱孤道寡,這都是想要有作為而為之,並非對禮制毫不在乎。今當國喪之日盡避為了印璽之重要而節哀,仍是未順乎君臣之禮儀。按古禮,先君逝世退居宗廟以聽群臣之政,今皇帝拜廟回朝,應臨御太極殿,以正南而治國之尊,這正如周康王當朝,由一二重臣屏藩擁衛而登基。

至於貢獻土產之禮節,周禮以玉作禮物,公、侯用王圭,子、男執璧,這是瑞玉。尊貴之禮物既已陳畢,又呈上祭品,天子以璧,王后用琮。秦燒燬典籍,威儀三千均已失傳,叔孫通制定禮制,對舊則多有違背,進獻禮品不用王圭,獻祭品沒有帛,公與王通同用璧,由鴻臚來傳聲贊導。像這樣幾種作法,古所未聞,後世加以沿襲,至梁代仍行之。舉杯祝壽,國家之盛大慶典,奏四廂樂歌,歌奏鼓吹,極盡喜樂氣氛。今當群臣隱忍悲傷,萬民節哀之時,怎麼能同於王朝更新,新君初立之禮呢?況且周康王時於賓客稱奉王圭,沒有長壽之獻,這便是上古之準則,這點已勿庸置疑。進爵三次,奠爵三次,上宗說「饗」,這大抵是祭祀之儐從接受天地神明之降福,怎麼會指的是賀酒呢!我認為今天子當坐正殿,只行獻璧之儀,無賀酒之禮。謹撰《告廟還升正寢群臣陪薦儀注》一書另發。

詔准施行。不久遷通直散騎常侍,兼國子博士,領羽林監,又令於東宮講解《孝經》、《論語》。天嘉四年(563)去世,時年六十一歲。詔贈廷尉卿。

文阿所撰《儀禮》八十餘卷,《經典大義》十八卷,均行於世,許多儒者都傳其學說。

《陳書白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