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勉傳

徐勉字修仁,東海郯縣人。祖父名長宗,宋高祖霸府行參軍,父親名融,南昌相。

徐勉父親早死,家庭貧寒,從小便磨礪出堅強的意志和清高的氣節。六歲那年,連綿大雨不停,家人祈求雨停天晴,徐勉寫了一篇文章,受到年高而有道德學問的人稱讚。長大後專心好學。剛入官場時為國子生。太尉文憲公王儉當時任國子監祭酒,時常稱徐勉有宰相輔國的能力。射策中舉,補任酉陽王國侍郎。不久遷任太學博士、鎮軍參軍、尚書殿中郎,後因公事免官。又任中兵郎、領軍長史。琅笽的王元長才氣和名聲很高,曾想結識徐勉,時常托人去請他。徐勉對人說:「王元長名氣大聲望高,很難收斂鋒芒。」不久王元長遭禍殃,當時人沒有不信服徐勉的機警與遠見。

起初徐勉同長沙宣武王交往時,高祖很器重欣賞他。起義軍到京城時,徐勉在新林謁見高祖,禮遇很高,讓他管理書記事務。高祖即帝位,拜任中書侍郎,遷建威將軍、後軍咨議參軍、本邑中正、尚書左丞。掌握大權和王法,舉薦、糾彈不少人,當時評論他很稱職。

天監二年(503),任給事黃門侍郎、尚書吏部郎,參掌選考舉人。遷侍中。當時王朝軍隊北伐,烽火台戰報不停。徐勉掌管軍事情報,日夜不停地工作,時常幾個月才回家一次。每次回家時,一大群狗都警惕地對他狂叫。徐勉感歎地說:「我憂國忘家,才造成這個樣子。我死了以後,也是傳記中的一件事跡。」六年(507),任給事中、五兵尚書,遷吏部尚書。徐勉任主考官,倫理關係井然,既會寫文章,又很有口才,雖文件堆滿辦公桌,且有很多客人,應對如流,手裡還揮筆不停。他還能公平對待各家各姓,不偏愛袒護任何人。時常同學生夜間集會,有位叫虞皓的客人懇求擔任詹事五官,徐勉很嚴肅地說:「今晚只能談論風和月,不便談公事。」所以當時人都信服他大公無私。

後又任他為散騎常侍、游擊將軍,沒有正式封授,改任太子右衛率。遷左衛將軍、太子中庶子,服侍太子。昭明太子還很小,詔令徐勉管理東宮事務。太子對他很尊重,遇事即向他請教徵詢。太子曾在殿內講解《孝經》,臨川靖惠王、尚書令沈約任太傅、少傅,徐勉和國子監祭酒為執經,王瑩、張稷、柳登、王..為侍講。當時人對他的評價很好,徐勉多次推謝。又寫信給沈約,請求換任太子侍讀,皇帝不同意,然後才就任執經。轉任太子詹事、雲騎將軍。不久又加封散騎常侍,遷尚書右僕射,仍保留太子詹事職務。又改任侍中,多次請求解除宮中職務,皇帝下詔書勸慰他,並不同意辭職。

當時人們辦理喪事,多不遵守禮制,早晨死去傍晚就殯葬,以快速為時尚。徐勉上奏說:「《禮記137·翔。損害人情天理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況且孝子死去親人時,心情很悲痛,喪事多由他人辦理,愛與憎在其間誰占主要很難說得清,如果察看時有疏忽,本來沒有死卻認為死了,即使是萬分之一的概率,也會讓人十分怨恨,感到殘酷,不如過一天再裝殮,滿足孝子盼親人返生的希望。請求從今後士人百姓,全都依照古代禮制,死後三天才裝棺。如有不遵循,嚴加懲處。」皇帝下詔同意了他的奏疏。

不久授任宣惠將軍,並設置佐史,仍保留原任的侍中、僕射職位。又加任尚書僕射、中衛將軍。徐勉因為舊時的恩情,破格提升為重臣,對皇上盡心盡力。只要知道的事情便全力去作。從選辟的小職到現在的高位,時常擔任選拔人才的官職,很受士人的歡迎。皇室及官府中的事情從來不向外透漏消息。每次上書反映情況總是把草稿燒掉。通曉書經史跡,朝廷禮儀、國家典章、婚禮、冠禮、吉禮、凶禮,徐勉皆參與策劃制定。普通六年(525),上書奏請制定五禮說:

「臣聽說『陰與陽是天運行的規則,仁與義是人發展的規則』,所以說『用道德來引導,用禮儀來規範』。禮儀能夠安定君位、治理民眾、弘揚淳風、革除陋俗、治理國家、教育後人。雖說經禮三百,曲禮三千,經文三百,威儀三千,但大體可分為五類,就是宗伯所掌管的典禮: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所以祭祀不按禮制就不莊嚴肅穆;喪葬不按禮制,違背死者意願,不顧活人想法的人就會增多;冠禮婚禮不按禮制,男女就會錯過人生的時序;接待客人不按禮制,則朝拜便失去威儀;軍隊不按禮制,部隊的紀律就會混亂。治國修身,禮的關係都很大。

「自周朝滅亡後,王道衰落、禮儀斯文秩序大亂,禮樂征伐由諸侯決定,《小雅》被廢,舊的禮樂制度缺失。所以韓宣到魯國,學習周公的德政;叔侯在晉國,辨識郊祭的儀節。戰國時期相互交戰,禮教更是衰落。暴秦焚書坑儒,禮儀制度差不多廢除乾淨。漢朝剛建立時百廢待興,還讓叔孫通在野外演習朝廷禮儀,才知道帝王的尊貴。漢朝以後,戰亂不停,禮制有增有減,有的憑武功橫行天下,有的喜歡黃老的學說,禮儀的具體規定沒有發展。到東漢時曹褒,在南宮整理禮書共一百多篇,雖說寫在竹簡上,但沒有上奏。此後戰亂不停,文章散失。規章制度、禮儀文書在戰亂中遭到破壞。到晉朝制定新的禮制,先有荀覬,又有摯虞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後來晉朝滅亡,禮儀制度傳下來的很少。東晉創立,沿用而已,無力整肅民風。

「陛下英明,建立梁朝,撥亂靠武力,治國靠文治,功成後就要作樂,業就後就要制禮。

「自齊永明三年(485)開始修定五禮,太子步兵校尉伏曼容上書請求制定一代的禮樂制度,當時參與這一活動的有前後兩朝的學士十人,專門修訂五禮,咨詢稟告將軍丹陽尹王儉,學士也住在郡中,經過好幾年,也未完成。文憲死後,有關禮文散失,後又將此事交付國子監祭酒何胤,九年過去了,仍然沒有完成。建武四年(497),何胤回到東山,齊明帝又將此事委託給尚書令徐孝嗣,永元年間,徐孝嗣又因此遭禍,文稿散失不少,當時又將收集的文稿,暫且交給尚書左丞蔡仲熊、驍騎將軍何佟之,共同負責此事。當時修禮的人住在國子學中門外,東昏一朝,戰火不斷,禮書文稿又散失一大半。天監元年(502),何佟之上書講明設置損減的原則,皇帝下令讓他仔細編訂,並讓大臣商議。當時尚書認為,朝政剛立,國家還不太平,等安定以後,再來修訂,想暫且省削禮局。皇帝下詔說:『禮樂制度被破壞,使得國家、個人行事不統一,應該按實際情況修定,作為標準,但過去修撰時按私情選定人員不按學識,只憑貴人的意願不參照古人,所以多年不能完成,有名無實。禮制既然是治國的前提,你們可以挑選人選,人員定下後,就可編撰。』於是尚書僕射沈約等人建議,請求五禮分別設舊學士一人,每人分別推薦學士二人,相互幫助,抄錄撰寫。對有疑問的條目,按照前漢石渠閣、後漢白虎通兩個文本追根求源進行決斷。於是讓舊學士右軍記室參軍明山賓負責吉禮,中軍騎兵參軍嚴植之負責凶禮,中軍田曹行參軍兼太常丞賀王易負責賓禮,征虜記室參軍陸璉負責軍禮,右軍參軍司馬..負責嘉禮,尚書左丞何佟之總負責。何佟之死後,鎮北咨議參軍伏日恆代替他。後來又讓伏日恆代替嚴植之負責凶禮。不久伏日恆陞官,讓五經博士繆昭負責凶禮。又因為禮儀深奧廣博,記載不全,為了集思廣益,共同討論,又讓鎮北將軍丹陽尹沈約、太常卿張充和我三人共同負責此事。後來我又接到皇帝的詔令,全盤負責五禮修撰。最後又讓中書侍郎周捨、庾於陵二人參知此事。若有不清楚的地方,分管各禮的學士應先提出看法,咨詢五禮舊學士和參知,各抒己見,相互啟發,最後決定。可疑的條目一多,花的時間就長,新意不少,沒有哪一個判斷不是引經據典,條理清晰,分析入微,以前的學者所沒有解釋,後來的學者從未聽說過。所有的奏書、裁決都記在篇目前。

「五禮之中繁簡不同,所以不能同時完成。《嘉禮儀注》在天監六年(507)五月七日交尚書,共十二秩,一百一十六卷,五百三十六條;《賓禮儀注》在天監六年(507)五月二十日交給尚書,共十七秩,一百三十三卷,五百四十五條;《軍禮儀注》在天監九年(510)十月二十九日上交尚書,共十八秩,一百八十九卷,二百四十條;《吉禮儀注》在天監十一年(512)十一月十日上交尚書,共二十六秩,二百二十四卷,一千零五條;《凶禮儀注》在天監十一年十一月七日上交尚書,共四十七秩,五百一十四卷,五千六百九十三條:總計一百二十秩,一千一百七十六卷,八千零一十九條。又列副秘閣和《五經》和一本,謄寫校定,到普通五年(524)二月才最後完成。

「我認為編撰禮制,好幾朝代都未能完成,皇上鴻運才最後完成。周代禮儀三千條,還包括虛數在內;現今禮儀八千條,具體事例附載其後。由簡單的文字加以修飾性語言,所以其數量超過一倍,就好像八卦的爻一樣,相互交叉構成六十四種卦象。周朝文王、武王就是通過禮儀來統領天下,規範朝政,周公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修訂,使天下呈現龍鳳太平的祥瑞之兆。自此之後,過了很長時間。孔子說:『誰能繼承周朝,雖百世也能傳名。』這不就是說可以齊功比美嗎?我個人才識短淺,擔任這個工作拖延多年,應負主要責任。加上禮儀修成之初,沒有上報,實在是才疏事多,考慮不周,時常感到慚愧不安,日夜不忘。自今年春天皇上親自視察軍隊,找來軍禮一看,發現有關條款全都記載得很詳細。所謂文采飛揚,相信能與日月齊光,可以頒行天下。我心裡很高興,很想把有關情況作一說明,加上前後幾任官員都去世了,我雖然活著,但也快老了,心想皇世大典,有可能無人上奏,不知道下面的情況怎樣,於是寫明撰修的始末,以及負責人所寫成的卷秩條目等,上奏皇上。」

皇帝下詔說:「主要禮儀已具備,有關典章也記載得很清楚,下詔各有關官吏按此執行。」又下詔說:「徐勉上書很好。起源沿革清楚,憲章詳細完整,功成業定,表現在這裡。可以讓天下感到光明,在百代實施,使萬世以後,知道我朝的文明。負責的官吏按此執行,不得疏失。」不久加任徐勉為中書令,給親信二十人。徐勉因病自己請求辭去內朝官職,皇帝不同意,所以下令他可以不去地方體察民情,三天上朝一次,有事可派主書決定。腳痛得很厲害,好久不能上朝,堅決請求辭去官職,皇帝才同意他休假,病情好轉就要回來。

徐勉雖然居顯要的官位,但不置辦家產家業,家裡沒有積蓄,俸祿接濟親族中的貧窮人家。他的學生舊交有的曾勸說他。徐勉便回答說:「別人把財富留給子孫,我把清白留給子孫。子孫有才能,自己就能夠弄到大車小車;如果沒有才能,財富最後還是會落到別人手中。」

中大通三年(531),又因病請求辭去官職,改任特進、右光祿大夫、侍中、中尉將軍,並為他設置佐史,其他待遇和從前一樣,增加親信四十人。宮庭來探望的人,車輪相連,冠蓋相望;飯食醫藥與皇室相同。皇帝曾下詔要親臨看望,徐勉認為跪拜不方便,多次請求皇帝不要來,皇帝同意了他的請求。大同元年(535)死,終年七十歲。高祖聽說後眼淚直淌,當天便去憑弔,下詔贈特進、右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其他官職仍保留。送棺材一副,朝服一套,衣服一套。贈錢二十萬,布一百匹。皇太子也到場哀悼。謚號簡肅公。

徐勉很會寫文章,寫作十分勤奮,雖然政務很忙,仍不停地著述。曾因起居注太繁雜,徐勉對之加以刪節撰成《流別起居注》六百卷;《左丞彈事》五卷;在選舉官任期內,撰寫《選品》五卷;齊朝時,撰寫《太廟祝文》二卷;認為儒教、佛教教義不同,但目的相同,撰《會林》五十卷。其著述前後二集共四十五卷,又撰寫《婦人集》十卷,都在當時流傳。大同三年(537),前任佐史尚書左丞劉覽等到皇宮陳述徐勉生平事跡,請求立碑刻石紀念他的功德,皇帝下詔在他的墓上立碑。

《梁書白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