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宣統帝溥儀

清朝十二帝中最後一位、登極時年齡最小、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是宣統帝溥儀。

對於光緒帝載湉和同治帝載淳的繼承人,慈禧皇太后先後有過兩個決策:第一,立溥俊為大阿哥,繼承同治皇帝,兼祧光緒皇帝;第二,立溥儀承繼皇位,繼承同治皇帝,兼祧光緒皇帝。從而演繹出同治與光緒之帝統的「立嗣—廢儲—再立」的戲劇性歷史故事。

立嗣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皇帝。慈禧認為:光緒從4歲進宮,自己費心撫養成人,卻不聽話,搞戊戌變法。慈禧很傷心,想廢掉他。在光緒皇帝即位時,兩宮太后曾有一個說法,等將來光緒帝載湉有了兒子,再過繼給同治帝載淳為嗣。但光緒無子,同治統緒由誰來繼承?廢帝后,光緒又怎麼處置?慈禧反覆思考這兩個難題。《崇陵傳信錄》記載: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上完早朝之後,慈禧單獨召見榮祿。慈禧與榮祿有一段對話:

榮祿問:傳聞將有廢立事,信乎?

慈禧答:無有也。事故可行乎?

榮祿答:太后行之,誰敢謀其不可者!彼上(光緒)罪不明,外國公使將起而干涉,此不可不慎也。

慈禧問:事且露,奈何?

榮祿答:無妨也,上(光緒)春秋已盛,無皇子,不如擇近宗近支建為大阿哥為上嗣,兼祧穆宗,育之宮中,徐纂大統,則此舉為有名矣!

慈禧曰:汝言是也。

慈禧與榮祿議立大阿哥,作為同治和光緒帝的繼承人,逐步取代光緒皇帝。 由誰來做大阿哥呢?慈禧選中了載漪之子溥俊,為什麼?

端郡王載漪第一,從溥俊的父系來說,溥俊是愛新覺羅的血統。溥俊的曾祖父為嘉慶帝。嘉慶帝第三子惇親王綿愷沒有兒子,以道光(旻寧)第五子奕脤過繼給綿愷為後。奕脤是溥俊的祖父。奕脤第二子載漪是溥俊的父親。載漪又過繼給嘉慶帝第四子瑞親王綿忻之子瑞郡王奕(原名奕約)為後,襲貝勒。後載漪晉封為端郡王(應作瑞郡王,因述旨疏誤,錯瑞為端,遂因之)。

第二,從溥俊的母系來說,溥俊有葉赫那拉氏的血統。《清史稿·綿忻傳》記載:「載漪福晉,承恩公桂祥女,太后姪也。」就是說,溥俊既是慈禧太后娘家侄女的兒子,又是慈禧婆家堂侄的兒子,真是親上加親。近年有學者考證,《清史稿·綿忻傳》的上述記載有誤,溥俊的母親不是慈禧的侄女。這個問題有待進一步考證。

15歲的溥俊處在愛新覺羅氏與葉赫那拉氏兩支血緣的交叉點上,因此被慈禧選作大阿哥。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政變後,光緒皇帝被囚,慈禧太后訓政。二十五年(1899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慈禧同榮祿作了上述對話後,十二月二十四日,慈禧太后懿旨,溥俊入繼穆宗同治為嗣,號「大阿哥」。隨後大阿哥在弘德殿讀書,師傅為同治帝的岳父、承恩公、尚書崇綺和大學士徐桐。二十六年(1900年)正月初一日,溥俊恭代皇上到大高殿、奉先殿行禮。

廢儲慈禧預定庚子年即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舉行光緒禪位典禮,改年號為「保慶」。但京師內外,議論紛紛。大學士榮祿與慶親王奕劻以各國公使有異議,各種勢力也反對,建議此事停止。不久,義和團事起,載漪篤信義和團,認為義和團是「義民」,不是「亂民」。五月,載漪任總理各國事務大臣。日本使館書記杉山彬、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被殺,義和團圍攻東交民巷使館。七月,八國聯軍進逼京師,慈禧太后同光緒等一行西逃,載漪、溥俊父子隨駕從行。慈禧逃到大同,命載漪為軍機大臣。十二月,以載漪為這次事變的禍首,奪爵位,戍新疆。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等迴鑾。途中,以載漪縱容義和團,獲罪祖宗,其子溥俊不宜做「皇儲」,宣佈廢除「大阿哥」名號。溥俊歸宗,仍為載漪兒子。另以醇親王奕譞第六子載洵為奕後。後來溥俊生活落魄,死得很慘。

這出「大阿哥」的鬧劇剛收場,溥儀繼位的正劇又開場。

再立《清德宗實錄》記載:光緒皇帝臨終前一天,慈禧懿旨由溥儀繼承皇位。慈禧皇太后又懿旨:「醇親王載灃,授為攝政王。」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入承皇位,承繼同治皇帝為嗣,兼承光緒皇帝為嗣。後一天,慈禧皇太后葉赫那拉氏崩於西苑儀鑾殿。

慈禧為什麼選擇溥儀繼承皇位?這要從溥儀的家世說起。

第一,溥儀的祖父奕譞的嫡福晉葉赫那拉氏,為慈禧皇太后胞妹。在溥儀的曾祖父道光皇帝的兒子中,對後代影響最大的有三個人:第四子奕詝(咸豐皇帝),第六子奕訢,第七子奕譞(光緒父親、溥儀祖父、咸豐同父異母弟)。溥儀的祖父奕譞有四位福晉,共生7個兒子。那拉氏,為慈禧皇太后胞妹,生下四子:第二子載湉(光緒帝),其餘三子早殤。第一側福晉顏扎氏,去世早,無子。第二側福晉劉佳氏,生有三子:第五子載灃、第六子載洵、第七子載濤。第三側福晉李佳氏,無子。簡單地說,奕譞嫡福晉葉赫那拉氏雖生育四個兒子,實際上只有一個存活,就是光緒皇帝。第一、第三側福晉沒有兒子。第二側福晉劉佳氏雖生育三個兒子,但過繼出去兩個,家中只剩下第五子,就是溥儀的父親載灃。就是說,奕譞七個兒子中,早殤三位,繼承皇位一位(光緒帝),過繼出去二位,只留下一位,就是溥儀的父親載灃。

第二,溥儀的母親是慈禧的養女。奕譞過世時,載灃8歲,因醇親王「世襲罔替」而承襲為醇親王。載灃承襲醇親王后,18歲開始在朝廷上效力,後任閱兵大臣。慈禧懿旨將心腹權臣榮祿之女,又是慈禧認作養女的蘇完瓜爾佳氏,指配給載灃為嫡福晉。在這裡,簡單介紹一下溥儀的外祖父榮祿。

榮祿,蘇完瓜爾佳氏,滿洲正白旗人,是清開國五大臣之一費英東的後裔。榮祿曾因貪污罪,險些被肅順處斬。後花銀子買了個直隸候補道。同治初,榮祿為慈禧的親信,任總管內務府大臣。同治帝死,光緒即位。慈禧遇到難題:將來新皇帝的兒子與新皇帝、與同治帝的關係怎樣處置?對此,榮祿建言:等嗣皇帝(光緒)有子,承繼同治為嗣,兼承光緒之祧。這為慈禧提供了解決上述關係的方案,很討慈禧喜歡。光緒元年(1875年),榮祿兼步軍統領,後擢工部尚書。二十年(1894年),任步軍統領。疏薦袁世凱練新軍。任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二十四年(1898年),兼直隸總督、軍機大臣。在戊戌政變中,袁世凱出賣機密、通過榮祿奏報慈禧太后。當時任步軍統領的榮祿,奉懿旨捉拿康有為與梁啟超、斬譚嗣同等六君子。慈禧西逃迴鑾後,加太子太保,轉文華殿大學士,即首席大學士。榮祿身兼將相,權傾朝野。《清史稿·榮祿傳》記載:「榮祿久直內廷,得太后信仗。眷顧之隆,一時無比。事無鉅細,常待一言決焉。」榮祿之女,常入宮中,慈禧喜愛,認作養女。慈禧將她指配給載灃。時載灃的生母劉佳氏已為他定親,奏告慈禧太后。慈禧堅持給載灃指婚,劉佳氏只有將兒子已訂婚之福晉退親。

載灃有兩位福晉,共有四子。嫡福晉姓蘇完瓜爾佳氏,名幼蘭,大學士、軍機大臣榮祿之女、慈禧太后之養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與載灃完婚,生有兩子——長子溥儀,次子溥傑(光緒三十三年即1907年生)。側福晉鄧佳氏,民國二年(1913年)完婚,生有二子:三子溥,早殤;四子溥任,後改名金友之,民國七年(1918年)生。

從上可以看出:慈禧親手指定的三位皇位繼承人——光緒帝載湉是親胞妹的兒子,大阿哥溥俊是親侄女的兒子,宣統帝溥儀是養女的兒子。這表明慈禧在愛新覺羅宗室中,挑選同葉赫那拉氏有關係之人,一代大清興亡,繫於懿親宮闈!

雖然兩代醇親王家出了兩個皇帝,但兩代醇親王還是謹謹慎慎,乾乾翼翼。溥傑先生在《回憶醇親王府的生活》中寫道:「在慈禧和光緒的多年反目當中,在兩派你死我活常年明爭暗鬥的既複雜又尖銳的政局中,一方面能和慈禧方面的榮祿等人詩酒往還,終於成為親戚關係;一方面也和光緒方面的翁同龢等人以文會友地保持著相當的關係。這是我的祖父所以能夠一生榮顯未遭蹉跌的主要原因。」醇親王載灃繼承乃父奕譞的家風,小心謹慎,明哲保身。他的廳堂掛著楹聯:「有書真富貴,無事小神仙。」表明自己超然政治,讀書為樂,只求平安無事。這既有真情的流露,也為做給別人看。他還在團扇上寫著: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隨富隨貧且隨喜,不開口笑是癡人。

借布袋和尚的偈詩,表示自己與世無爭,超然物外。但這對溥儀似乎沒有多少影響。

溥儀短暫的皇帝生涯,經歷了「登極—退位—復辟」的曲折複雜過程。這是清朝十二帝中獨一無二的。

慈禧皇太后於十月二十日懿旨由溥儀繼承皇位。醇親王載灃領受要溥儀入宮的懿旨後,當日傍晚,同軍機大臣、內監們回府,將溥儀從醇親王府北府(今宋慶齡故居)迎入宮中。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回憶當時的情形: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舊歷十月二十日的傍晚,醇王府裡發生了一場大混亂。這邊老福晉不等聽完新就位的攝政王帶回來的懿旨,先昏過去了,王府太監和婦差丫頭們灌薑汁的灌薑汁,傳大夫的傳大夫,忙成一團;那邊又傳過來孩子的哭叫和大人們哄勸聲。攝政王手忙腳亂地跑出跑進,一會兒招呼著隨他一起來的軍機大臣和內監,叫人給孩子穿衣服,這時他忘掉了老福晉正昏迷不醒;一會被叫進去看老福晉,又忘掉了軍機大臣還等著送未來的皇帝進宮。這樣鬧騰好大一陣,老福晉甦醒過來,被扶送到裡面去歇了。這裡未來的皇帝還在「抗旨」,連哭帶打地不讓內監過來抱他。內監苦笑著看軍機大臣怎麼吩咐,軍機大臣則束手無策地等攝政王商量辦法,可是攝政王只會點頭,什麼辦法也沒有。——那一場混亂後來還虧著乳母給結束的。乳母看我哭得可憐,拿出奶來餵我,這才止住了我的哭叫。這個卓越的舉動啟發了束手無策的老爺們。軍機大臣和我父親商量了一下,決定由乳母抱我一起去,到了中南海,再交內監抱我見慈禧皇太后。

紫禁城西六宮溥儀從出生到3歲離開王府前,一直在祖母劉佳氏的撫育下。醇王府的府例,頭生孩子過滿月後離開生母歸祖母撫育,第二個孩子由母親撫育。所以,溥儀降生滿月之後,就在祖母劉佳氏膝下撫育。溥儀回憶錄寫道:「祖母非常疼愛我的。聽乳母說過,祖母每夜都要起來一兩次,過來看我。她來的時候連鞋都不穿,怕木底鞋的響聲驚動了我,這樣看我長到三歲。」慈禧太后讓溥儀進宮的懿旨,改變了溥儀一生的命運。

溥儀離府進宮,第二天光緒皇帝死。溥儀是三歲的孩童,一會兒到光緒靈前磕頭哭祭,一會兒到慈禧病榻前叩頭祈福。溥儀面對光緒的遺體,也面對慈禧行將入木的軀體,在驚恐、陌生、寒冷與悲哀的氣氛中受著折磨。第三天慈禧太后死。光緒靈柩停在乾清宮,慈禧靈柩停在皇極殿。兩喪並祭,一片悲慼。

十一月初九日,溥儀登極大典在太和殿舉行。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回憶道:

我被他們折騰了半天,加上那天天氣奇冷,因此當他們把我抬到太和殿,放到又高又大的寶座上的時候,早超過了我的耐性限度。我父親單膝側身跪在寶座下面,雙手扶我,不叫我亂動,我卻掙扎著哭喊:「我不挨這兒,我要回家!我不挨這兒,我要回家!」父親急得滿頭監國攝政王寶是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沒完沒了,我的哭叫也越來越響。我父親只好哄我說:「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

典禮結束後,文武百官竊竊私議:「怎麼可以說『快完了』呢?」「說『要回家』可是什麼意思呵?」王公大臣們,議論紛紛,垂頭喪氣,認為這是大清皇朝的不祥之兆。

宣統皇帝溥儀在宮內宮外,共有「三父七母」。「三位父親」:一位是生身父親醇親王載灃,一位是同治皇帝(過繼給同治為嗣子),再一位是光緒皇帝(過繼給光緒為嗣子)。還有「七位母親」:第一位是生身母親瓜爾佳氏,第二位是庶母鄧佳氏,第三位是同治帝瑜妃赫捨裡氏,第四位是同治帝珣妃阿魯特氏,第五位是同治帝瑨妃西林覺羅氏,第六位是光緒皇后葉赫那拉氏(隆裕太后),第七位是光緒瑾妃他他拉氏。溥儀進宮後,離開生母,便被隆裕皇太后(光緒皇后)撫養,實際上是乳母王焦氏照料,一直用乳汁餵養溥儀。宣統在母親眾多卻沒有母愛的環境中長大。

宣統從繼位到退位,只有3年。他的年齡,從3歲長到6歲,還是個幼兒。6歲開始在毓慶宮讀書,9歲開始寫日記。朝廷政務,由攝政王載灃和隆裕太后執掌。這3年時間,朝廷上下,宮廷內外,大事要事,多不勝舉。其中影響宣統一生最重大的事情,就是辛亥革命。

清朝飽受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英法聯軍侵入北京、八國聯軍再侵入北京,一次接一次的失敗;《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一次接一次的屈辱——「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人們厭惡帝制、希望共和,厭惡君主、渴望民主。孫中山發動的辛亥革命,順應了歷史的潮流,適應了人們的要求,「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推舉孫中山先生任總理,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清廷頒詔宣佈「仿行憲政」。先是,諸大臣面奏請行憲政,但清廷諭旨:「大權統於朝廷」,「民智未開」,數年之後,再定期限。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同盟會組織民眾在廣東黃岡(今饒平)、安徽安慶、浙江紹興等地起義,均告失敗。

宣統二年(1910年)正月,同盟會發動廣東新軍起義,失敗。

宣統三年(1911年)八月十九日,同盟會組織武昌新軍起義,起義軍成立湖北軍政府,黎元洪為都督,廢除宣統年號。隨之,湖南等13省紛紛響應,宣佈獨立,清政府迅速解體。不久,各省代表到南京會議,推選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決議改用公歷紀元。本年為辛亥年,史稱這年的鼎革之變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結束了268年的清朝統治,也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帝制。

宣統三年(1912年)十一月十三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此間,袁世凱與孫中山秘密協商,孫中山許袁世凱繼任大總統。

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以清廷的名義,頒布了宣統皇帝退位詔書。其文曰:

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立憲共和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蒙、漢、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

上述詔文,由張謇幕僚楊廷棟捉刀。廷棟,清末舉人,留學日本。歸國後,以其知識淵博,思維敏捷,文筆流暢,而為張謇器重。廷棟受命起草詔文後,經張謇潤色,袁世凱審閱,隆裕太后發佈。《退位詔書》最後說:「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一代皇朝之終結,中華兩千年帝制之終結,說得如此之輕鬆,如此之清雅,極致文思,頗為得體,可謂大格局,亦為大手筆!

同日,頒布《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優待皇室條件》。《清宣統政紀》記載其主要內容是:

甲、關於大清皇帝宣佈贊成共和國體,中華民國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如左:

一、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

二、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歲用四百萬兩,俟改鑄新幣後,改為四百萬元。此款由中華民國撥用。

三、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

四、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

五、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

六、以前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以後不得再招Yan人。

七、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

八、原有之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製,額數俸餉,仍如其舊。

乙、關於清族待遇之條件:

一、清王公世爵,概仍其舊。

二、清皇族對於中華民國國家之公權及私權,與國民同等。

三、清皇族私產,一體保護。

四、清皇族免當兵之義務。

丙、關於滿、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條件:

今因滿、蒙、回、藏各民族贊同共和,中華民國所以待遇者如左:

一、與漢人平等。

二、保護其原有之私產。

三、王公世爵,概仍其舊。

四、王公中有生計過艱者,設法代籌生計。

五、先籌八旗生計,於未籌定之前,八旗兵弁(bian)俸餉,仍舊支放。

六、從前營業、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各州縣聽其自由入籍。

七、滿、蒙、回、藏原有之宗教,聽其自由信仰。

以上條件,列為公文,由兩方代表照會各國駐北京公使,轉達各國政府。不過,宣統皇帝退位以後,還在尋找機會,進行復辟。

復辟溥儀退出皇位後,上演了一出張勳兵變、宣統復辟的鬧劇。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為大總統,段祺瑞為內閣總理。黎、段意見不合,時有衝突,稱「府院之爭」。黎元洪召張勳率軍入京相助。張勳,少孤貧,後投軍。曾參加了中法之戰,升至參將。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參加袁世凱天津小站練兵,後升副將。三十四年(1908年),升雲南提督。宣統三年(1911年),任江南提督。武昌起義時,張勳鎮守南京,與起義新軍激戰於雨花台,戰敗後退守徐州。清廷任張勳為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袁世凱當大總統後,張勳任長江巡閱使、安徽督軍。宣統退位,張勳禁止部下剪辮,以示忠於清室,被稱為「辮帥」,其兵被稱為「辮子軍」。張勳以調解「府院之爭」為名,於民國六年(1917年)五月,帶3000辮子兵入京。五月十二日(6月30日)夜,張勳等潛入故宮,與陳寶琛等會議,將復辟事告知前清宗室。五月十三日(7月1日)凌晨,張勳穿紗袍馬褂,戴紅頂花翎,率康有為、北京政府參謀總長兼陸軍總長王士珍等50餘人進入宮中。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回憶道:到養心殿,召見張勳。張勳說:「共和不合咱的國情,只有皇上復位,萬民才能得救。」溥儀說:「我年齡小,當不了如此大任。」張勳給溥儀講了康熙8歲做皇帝的故事。溥儀說:「既然如此,我就勉為其難吧!」溥儀將當天改為宣統九年五月十三日(7月1日)。溥儀連發九道上諭封官授爵:封黎元洪為一等公;授七位內閣議政大臣,他們是張勳、王士珍、陳寶琛、梁敦彥、劉廷琛、袁大化、張鎮芳;授各部尚書:梁敦彥為外務部尚書、張鎮芳為度支部尚書、王士珍為參謀部大臣、雷震春為陸軍部尚書、朱家寶為民政部尚書;授徐世昌、康有為為弼德院正副院長;授趙爾巽等為顧問大臣;授原各省督軍為總督、巡撫;授張勳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仍留北京;馮國璋為兩江總督、南洋大臣等。十四日(7月2日),授瞿鴻等為大學士,補授沈曾植為學部尚書、薩鎮冰為海軍部尚書、勞乃宣為法部尚書、李盛鐸為農工商部尚書、詹天祐為郵傳部尚書、貢桑諾爾布為理藩部尚書。要求全國「遵用正朔,懸掛龍旗」。當天,北京街上出現大門掛龍旗的現象。

張勳率兵入京,溥儀第二次登極當皇帝,是為溥儀復辟或宣統復辟。這年為丁巳年,史稱「丁巳復辟」。但是,歷史教科書及論著文章稱作「張勳復辟」,這很值得商榷。「復辟」二字:「復」,《史記·平原君列傳》:「三去相,三復位。」其意思是恢復;「辟」,《爾雅·釋詁》:「辟,君也。」其意思是君位。「復」與「辟」兩個字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恢復君位或恢復帝位。這次宣統復辟,是由張勳統兵進京,扶持溥儀重新恢復皇位。張勳何許人也?張勳僅是一個長江巡閱使、安徽督軍,相當於省軍區司令。許多書文稱「張勳復辟」,其有何「辟」之可「復」?實際上是張勳兵變,溥儀復辟或宣統復辟,而不是張勳復辟。

然而,黎元洪拒不受命,避居日本公使館,電令各省出師討伐;電請馮國璋代行大總統,重新任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湖南等省督軍通電反對復辟。十五日(3日),段祺瑞組織討逆軍,自任總司令,討伐張勳。十八日(6日),馮國璋在南京就任代理大總統,任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十九日(7日),南苑航空學校派飛機向宮中投下三枚炸彈。太妃們有的鑽到桌子底下,有的嚇得驚叫,太監們更為驚慌,宮裡亂成一團。同日,討逆軍敗張勳軍於廊坊。二十一日(9日),北京公使團照會清室,勸告其解除張勳武裝。二十四日(12日),討逆軍進入北京,勳兵與戰,兵寡失敗。張勳逃到東交民巷荷蘭公使館內。溥儀的師傅和父親替他擬好批准張勳辭職的諭旨和退位詔書。這是溥儀的第二個退位詔書,溥儀看了放聲大哭。這年溥儀14歲。歷時12天的張勳兵變、溥儀復辟的鬧劇結束。

溥儀復辟的鬧劇剛閉幕,溥儀出宮的悲劇又開場。

溥儀復辟的一個後果是:許多人覺得「宣統太不安分了」!留溥儀在宮中,就等於給中華民國還留著一條辮子。舊皇宮成為復辟勢力的大本營。於是,引出北京政變。

驅逐溥儀出宮的鹿鍾麟國民民國十三年(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改所部為國民軍,任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11月4日,民國政府國務會議討論並通過馮玉祥關於驅逐溥儀出宮的議案。5日,正式下令將溥儀等驅逐出宮,廢除帝號。溥儀等成為國民。

溥儀被逼出宮,事情來得突然。北京警備總司令鹿鍾麟,限溥儀等要在2小時內全部搬離紫禁城。溥儀覺得太匆忙,來不及準備。他想找莊士敦、找醇親王商量,但電話已被切斷。這時隆裕太后已死,敬懿(同治妃)、榮惠(同治妃)兩位太妃死活不肯走。載灃進宮,也沒有主意。鹿鍾麟極力催促,聲言時限已到,如果逾時不搬,外面就要開炮。王公大臣要求寬限時間,以便入告,盡快決定。鹿鍾麟對軍警說:「趕快去!版訴外邊部隊,暫勿開炮,再限二十分鐘!」內務府大臣紹英入告溥儀,限20分鐘,否則要開炮。溥儀在修正優待條件上簽了字,決定出宮,去醇親王府北府。溥儀交出「皇帝之寶」和「宣統之寶」兩顆寶璽。當日下午4時10分,從故宮開出五輛汽車——北京警備總司令鹿鍾麟乘第一輛,溥儀乘第二輛,婉容、文繡及其他親屬、隨侍人員乘第三輛、第四輛,警察總監張璧乘第五輛,首尾相連地直奔溥儀當年的出生地——醇親王府北府。這真是應了在宣統登極時說的那句話:「我不挨這兒,我要回家!」現在溥儀回家了!

戰犯1925年溥儀移居天津,先後住在張園、靜園。1931年到東北,1932年任偽滿洲國「執政」,1934年3月改稱「滿洲帝國皇帝」。1945年日本投降後被蘇軍俘虜,在伯力(今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收容所。1950年8月被移交中國政府,後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溥儀前後共度過15年的監獄生活。

公民1959年溥儀得到特赦。1964年任全國政協委員。1967年10月17日,因患腎癌病筆,終年61歲。溥儀死後,愛新覺羅家族商量,決定將溥儀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寶山公墓骨灰堂。爾後,將溥儀骨灰重新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在這裡補充一下。溥儀3歲登極後,清室曾考慮為其選擇「萬年吉地」。此事有兩說:一說溥儀登極後選「吉壤」在清西陵崇陵旁旺隆村,並於宣統二年(1910年)破土動工;另一說1915年溥儀10歲時選定「吉壤」,也在旺隆村。溥儀生前是否建陵,毓嶦(溥儀之侄)先生與筆者函中說:「梁鼎芬為(崇)陵工大臣,豈能同時為溥儀建陵?」所以,溥儀在位時,並沒有建陵。1994年,香港人張世義出資,在清西陵崇陵(光緒陵)西北闢建「華龍陵園」。張世義同溥儀遺孀李淑賢商量後,李淑賢於1995年1月26日,將溥儀骨灰遷葬於華龍陵園內。李淑賢生前遺囑,據毓君固《末代皇帝的二十年——愛新覺羅·毓嶦回憶錄》記載:「我的骨灰堅決不要和溥儀葬在一起,我要去八寶山人民公墓。」所以,李淑賢的骨灰沒有在「華龍陵園」內同溥儀的骨灰合葬。

溥儀的家庭,他的父母、兄弟,前面已經敘述。溥儀先後共有5位妻子:

(1)「皇后」郭博勒氏(又作郭布羅氏),名婉容,達斡爾族。民國十一年(1922年),溥儀18歲時同婉容結婚。婉容結婚前住在北京東城鼓樓南帽兒胡同今35、37號院。溥儀在退位後結婚,但根據《優待條件》,其尊號仍不廢。故其結婚仍稱「大婚」,婉容仍稱「皇后」。而實際上此時溥儀已經不是皇帝,郭布羅·婉容也就不成其為皇后。

(2)「淑妃」額爾德特·文繡,與婉容同日和溥儀結婚。後來文繡在天津與溥儀離婚。

(3)「祥貴人」他他拉氏,後改姓譚,名玉齡,與溥儀在長春結婚。譚於1942年死。

(4)「福貴人」李玉琴,1943年與溥儀在長春結婚,1957年離異。李於2001年病逝。

(5)夫人李淑賢,1924年生,於1962年「五一」同溥儀結婚,則屬平民婚姻。李於1997年病死。

溥儀對清朝歷史,因為年幼而沒有獨立政治責任。對宣統皇帝的歷史是非功過,用不著加以評論。溥儀只是作為一個清朝末帝的歷史符號,而存在於歷史典冊。至於溥儀出宮以後的歷史,不屬於「清十二帝」的敘述範圍,則不必贅言。

清朝皇帝有兩個巧合的歷史現象:

第一,清朝太祖高皇帝興起於今撫順市所屬新賓赫圖阿拉,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又監押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撫順——既是清朝首位皇帝興起的地方,又是清朝末位皇帝被囚禁的地方。這是歷史的巧合。

第二,清朝興起時的皇后是葉赫那拉氏,清朝覆亡時的太后也是葉赫那拉氏。蔡東藩《清史演義》第二回有一段話說:努爾哈赤建祭天之所堂子時,掘出一塊石碑,上書六個大字;「滅建州者葉赫」!後果然葉赫那拉氏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隆裕太后時清亡。這是小說家言,屬附會之詞。可以肯定地說:所有滿文、漢文、朝文史料,沒有關於這塊石碑的記載。

宣統沖齡登極,成為大清末帝。中國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稱皇帝以降,到1912年宣統皇帝退位,歷經2132年,有492位皇帝。溥儀不僅是清朝最後一位皇帝,而且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溥儀退位,既是大清皇朝的終結,又是中華帝制的終結。辛亥革命與宣統退位是中華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件!從此,共和代替帝制,民主代替君主。

溥儀個人小檔案

姓名:愛新覺羅·溥儀

出生: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十四日

屬相:馬

卒年:1967年

享年:62歲

謚號:無

廟號:無陵寢:先葬八寶山公墓,後移葬清西陵華龍陵園

父親:載灃(醇親王)母親:蘇完瓜爾佳氏

初婚:18歲結婚,配偶郭布羅·婉容

配偶:5人

子女:無

最得意:在紫禁城騎自行車

最失意:倉促離開紫禁城

最不幸:坐監獄15年

最痛心:無子女

最擅長:照相

《正說清朝十二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