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光緒帝載湉

光緒皇帝名載湉,4歲登極,在位34年,享年38歲。年號光緒,意為繼承光大咸豐統緒。載湉是清朝第一位非皇子而入繼大統的皇帝,是大清國的第十一位皇帝。

光緒皇帝38年的人生歷程,可以分作四個時期:從出生到4歲為醇親王子時期,從4歲到17歲為少帝時期,從17歲到28歲為親政時期,從28歲到38歲為「囚帝」時期。

下面先從載湉4歲入繼大統說起。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皇帝病死。同治沒有兒子,皇位由誰繼承?

據《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光緒朝東華錄》、《翁同龢日記》等書記載: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酉時(17~19時),同治帝崩於皇宮養心殿東暖閣。戌時(19~21時),兩宮太后在養心殿西暖閣,召見惇親王奕譞、恭親王奕訢等王公大臣29人,諭曰:「文宗無次子,今遭此變,若承嗣年長者,實不願;需幼者乃可教育。現在一語即定,永無更移。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聽。」宣佈:「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著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為嗣皇帝。」

就是說,讓醇親王奕譞之次子4歲的載湉入繼皇位,成為大清國的第十一位皇帝。諸臣奉懿旨退下,軍機大臣退到軍機處擬旨。一個時辰之後,「亥正(22時),請見面,遞旨意,太后哭而聽之」。然後,派人到醇親王府(南府)接載湉入宮,到同治的御榻前,叩頭號哭,即正皇位。

又宣佈懿旨:「皇帝龍馭上賓,未有儲貳,不得已以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為嗣皇帝。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大行皇帝為嗣。」就是說,先將載湉過繼給早已去世的咸豐皇帝(廟號「文宗」)為子,即皇帝位。將來載湉有了兒子,再過繼給同治為嗣子。頒布這道諭旨,與吳可讀尸諫的悲劇有關。吳可讀,道光進士,官御史,為人耿直敢言。烏魯木齊提督成祿濫殺平民,被告論斬。有的官員請改死緩。吳可讀奏言:「請斬成祿以謝甘民,再斬臣以謝成祿。」因言語過於憨直,被降三級。光緒五年(1879年),同治奉安惠陵。吳可讀自己請求送葬,夜間在薊州廢寺中自殺。懷中揣有一封遺疏,奏請讓將來光緒的兒子繼承同治為嗣。這件事震動朝廷上下。

慈禧為什麼要選擇載湉(光緒)入繼皇位呢?這要從道光說起。

道光皇帝有九個兒子,長子奕緯、次子奕綱、三子奕繼皆早死;第四子奕詝即咸豐皇帝;第五子奕脤過繼給惇親王綿愷(嘉慶帝第三子)為嗣,襲惇郡王,晉親王;第六子恭親王奕訢任議政王、軍機大臣;第七子醇郡王奕譞,同治十一年晉親王;第八子鍾郡王奕詥,同治七年死;第九子孚郡王奕譓。當時入繼大統的可能人選應當是「溥」字輩(永、綿、奕、載、溥、毓、恆、啟),道光帝長孫是載治之子溥倫,慈禧以其宗支疏遠而不同意立溥倫。溥倫時年17歲,如立溥倫慈禧便不能垂簾聽政。那就只有在「載」字輩找。恭親王奕訢長子載澂無子,第二子載瀅出繼。且慈禧根本不願意立載澂、載瀅,因其父為恭親王奕訢,若立他們中的一人,則恭親王的權力過大,對自己不利;那就在醇親王奕譞家裡找。醇親王奕譞有4位福晉,共生育7個兒子:第一子、第三子早殤,第二子為載湉,就是光緒皇帝。第四子為載洸、第五子為載灃(宣統皇帝的父親)、第六子為載洵、第七子為載濤。醇親王奕譞於咸豐十年(1860年),年19歲,奉旨同慈禧的妹妹葉赫那拉氏成婚。當時,慈禧還是懿貴妃,受咸豐帝寵愛。她曾說:「入宮後,宮人以我美,鹹妒我,但皆為我所制。」後又生皇子載淳,其地位更為鞏固。懿貴妃在深宮之內,接觸外人的機會少,能見到的男性除太監外,就是幾個小叔子,即皇六弟奕訢、皇七弟奕譞和皇九弟奕譓(皇八弟奕詥已死)。懿貴妃有個胞妹尚待字閨中,她時常想在宗室中找個妹夫。在三位小叔子中,就年齡而言,奕訢已結婚分府,奕譓又偏小;就性格而言,奕訢過於機變,奕譓又羞怯靦腆。懿貴妃看中皇七弟奕譞。咸豐十年(1860年),醇郡王奕譞奉旨與懿貴妃葉赫那拉氏的胞妹成婚。依例,奕譞應分府出宮,受賜在宣武門內太平湖東岸建府邸(今中央音樂學院和三十四中學址)。這就是第一座醇王府,後稱醇親王府南府(光緒做皇帝後,依雍親王府後升為雍和宮例,改為醇親王祠;慈禧皇太后懿旨又將什剎海北岸的一座貝子府賜給醇親王奕譞,這裡又稱醇親王府北府,也就是今宋慶齡故居)。載湉就出生在這裡,是醇郡王與慈禧妹妹的骨肉。

醇親王奕譞在咸豐朝的11年間,除10歲那年因咸豐登極按例封為醇郡王之外,幾乎沒有受到大的晉封。咸豐病逝時,奕譞20歲。這一年,妻子的親姐姐做了皇太后。他以姻婭至親,而受到重用。在「辛酉政變」中,奕譞受懿旨,帶侍衛、親兵到密雲半壁店,將隨梓宮回京的協辦大學士、贊襄政務大臣肅順在熟睡中擒拿,押回北京後處斬。奕譞在這次政變中,為妻姐慈禧立下奇功。辛酉政變之後,醇郡王奕譞官階迭升:封為都統、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管神機營、管善捕營等。同治三年(1864年),加親王銜。四年(1865年),命在弘德殿行走。十一年(1872年),晉親王。

同治帝死後,慈禧皇太后懿旨,由其外甥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入繼大統。據《清史稿·奕譞傳》記載:「忽蒙懿旨下降,擇定嗣皇帝,倉猝昏迷,罔知所措。」爾後,「舁回家內,身戰心搖,如癡如夢」。因為兒子載湉入繼大統當皇帝,這是福,還是禍?事情叵測,吉凶難料。

慈禧一言定載湉(光緒)繼承皇位,這是對清朝皇室祖制的重大改變。太后懿旨召見列名者有29人之多,可謂空前。這說明非皇子入承大統,為大清首次,既示鄭重,又免物議。載湉繼承咸豐為嗣皇帝,這實在是清朝皇儲嗣立的又一次大改制:

第一,慈禧改變皇位父死子繼的祖制。清太祖努爾哈赤死後由皇八子皇太極繼承皇位,皇太極死後由皇九子福臨(順治)繼承皇位,福臨死後由皇三子玄燁(康熙)繼承皇位,康熙死後由皇四子胤禛(雍正)繼承皇位,雍正死後由皇四子弘歷(乾隆)繼承皇位,乾隆死後由皇十五子顒琰(嘉慶)繼承皇位,嘉慶死後由皇次子旻寧(道光)繼承皇位,道光死後由皇四子奕詝(咸豐)繼承皇位,咸豐死後由皇長子載淳繼承皇位,同治死後卻由堂弟載湉繼承皇位。

第二,慈禧改變皇位繼承程序的祖制。清太祖、太宗的遺位繼承人由滿洲貴族會議決定,順治、康熙用遺詔決定皇位繼承人,雍正創建秘密立儲制度,乾隆、嘉慶、道光、咸豐都是這樣繼位的,同治沒有兄弟,順利繼承皇位。但是,載湉繼承皇位,既不是滿洲貴族會議推舉,也不是用遺詔的形式決定,更不是秘密立儲,而是由皇太后「一言而定」,這是沒有先例的。

第三,慈禧改變幼帝由大臣輔政的祖制。幼帝繼承皇位,必有大臣輔政。順治6歲繼位,由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先為輔政王,後為攝政王;康熙8歲繼位,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四大臣輔政;同治6歲繼位,先由贊襄政務八大臣,後由議政王奕訢輔政。但是,載湉4歲繼位,沒有輔政王、攝政王、輔政大臣、贊襄政務大臣、議政王輔政,而只有皇太后垂簾聽政。載湉繼承咸豐,即為咸豐的嗣皇帝,這就為皇太后垂簾聽政提供了合乎儀規的輩份。如新皇帝繼承同治為嗣皇帝,則應由同治皇后垂簾聽政。因而,慈禧將皇權緊緊地抓在個人手中,達到了清朝極權體制的頂峰。至於奕訢,他與慈禧有聯合,也有衝突。到光緒十年(1884年),發生了「午門案」。事情的經過是:慈禧派宦官往娘家送東西,事先敬事房沒有向守門護軍傳旨,護軍阻攔,太監不服,互相毆打。太監報告慈禧,慈禧要對值班護軍廷杖。有的書記載了奕訢同慈禧的精彩對話——奕訢說:「廷杖乃前朝虐政,不可傚法。」慈禧說:「汝事事抗我,汝為誰乎?」奕訢說:「臣是宣宗第六子!」慈禧說:「我革了你!」奕訢說:「革了臣的王爵,革不了臣的皇子。」慈禧太后沒有辦法,只好讓步。但慈禧從此加深了對奕訢的怨恨,後奕訢被解除軍機大臣職務。

慈禧立載湉繼承皇位,是咸豐故去13年以來,慈禧在皇位繼承與親理朝政上,繼第一次垂簾聽政後的第二次改變祖制。這兩次改變祖制,其目的只有一個:垂簾聽政,獨掌朝綱。

光緒入繼皇位後,從4歲到17歲的12年間,是他作為兒皇帝——少帝的時期。

載湉繼承皇位後,按照清朝皇室的「家法」,小皇帝到了6歲,就要到上書房讀書,他自然也不例外。因為光緒年齡太小,母親又在醇親王府不能見面,只好由他父親醇親王奕譞到宮裡幫助照顧。醇親王奕譞是一位知進退、明榮辱的人,也是深知慈禧的性格與為人的人。

先說醇親王奕譞在兒子做了皇帝之後,他做的幾件事情:

第一,上《豫杜妄論》的密奏。先講一個歷史故事:明朝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死後無子,由他的堂弟朱厚熜(嘉靖)繼承皇位。嘉靖被從湖北安陸接到北京登上皇位後,演出了一場「大禮儀」的鬧劇。正德的父親、嘉靖的父親應當怎樣稱謂?一些朝臣的意見是,「本生父曰興獻帝」、過繼父稱「皇伯父敬皇帝」;另一種意見則相反。何孟春等大臣136人匯聚在金水橋南跪伏,撼門大哭,聲震闕廷,長達兩個時辰。嘉靖帝大怒,命懲治220人,其中編修王相等180餘人遭到廷杖(因病創而死者17人),成為震動朝野的大事件。醇親王奕譞提出,將來如果有人以嘉靖之說奏進,就以此奏駁斥。慈禧將此密奏留中。後來吳大澂果然有此奏,慈禧便出示醇親王奕譞的密奏做回應。

第二,請求免去一切職務。醇親王奕譞的官職主要有:都統、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管神機營事、管善捕營事、步軍統領、弘德殿行走等。他上奏「誠懇請罷一切職任」,說:「惟有哀懇矜全,許乞骸鼻,為天地容一虛糜爵位之人,為宣宗成皇帝留一庸鈍無才之子。」慈禧皇太后在奕譞請求下,命免除醇親王奕譞一切職務。他僅接受親王雙俸的待遇。光緒二年(1876年),光緒帝在毓慶宮入學,奕譞受命加以照料。

第三,日日敬敬慎慎,夜夜乾乾翼翼。奕譞住的正房名為「謙思堂」;書齋名為「退省齋」;几案上擺放「欹器」,欹器是一種「巧器」,它的特點是:「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曾命弟子將水注入欹器裡,結果正是如此。孔子歎曰:「吁!惡有滿而不覆者哉!」醇親王奕譞將「欹器」作為座右器,上有「滿招損,謙受益」的銘句。奕譞以「恭謹敬慎」四個字,作為待人處世的準則,更作為侍奉慈禧的圭皋。奕譞子女的房中,掛著他寫的治家格言:

財也大,產也大,後來子孫禍也大。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

這說明奕譞警惕自己「滿招損」、告誡子孫「驕招禍」,要使得自身和家庭,就像醇親王府邸旁邊的「太平湖」一樣,求得一個「太平」。

初六日,就是宣佈載湉嗣承皇位的第二天,光緒皇帝由醇親王府邸乘轎前往皇宮,進了午門,到養心殿。他向兩宮皇太后請安,並在大行皇帝同治靈前祭奠後,便「剪髮成服」,入繼大統,做了皇帝。

初七日,光緒奉慈安皇太后住居在東六宮的鍾粹宮,俗稱慈安皇太后為「東太后」;奉慈禧皇太后住居在西六宮的長春宮,俗稱慈禧皇太后為「西太后」。光緒住在養心殿。慈安皇太后與慈禧皇太后實行垂簾聽政。皇帝訓諭稱「諭旨」,皇太后訓諭稱「懿旨」。

光緒元年(1875年)正月二十日,兩宮皇太后懿旨光緒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即位大禮,並告祭天、地、廟、社。光緒皇帝繼位後,到乾清宮向同治帝御容(畫像)行禮,又到鍾粹宮向慈安皇太后行禮,再到長春宮向慈禧皇太后行禮,復到儲秀宮向嘉順皇后(同治皇后)行禮。這時光緒皇帝才5歲,實際年齡只有3週歲半。

光緒二年(1876年)四月二十一日,光緒帝開始在毓慶宮讀書。毓慶宮在東六宮東側齋宮與奉先殿之間。師傅為署侍郎、內閣學士翁同龢和侍郎夏同善。翁同龢與夏同善為同榜進士。翁同龢主要教光緒讀書,夏同善主要教光緒寫仿格(寫字)。御前大臣教習滿語文、蒙古語文和騎射。幼年皇帝讀書先有順治,繼有康熙,再有同治,他們登極時的年齡,順治6歲、康熙8歲、同治6歲,而光緒只有4歲。所以,光緒從6歲,實際上4週歲半,開始讀書。光緒剛開始就讀,對環境、師傅、學習、伴讀都很陌生,很不習慣。他對授讀師傅感到很生疏,有時又哭又鬧,還摔書本。師傅沒有辦法,奏告慈禧皇太后。慈禧懿旨皇帝生父奕譞到毓慶光緒皇帝《臨顏真卿自書告》軸宮,照看小皇帝讀書。隨著歲月推移,載湉年歲漸長,逐漸習慣於讀書生活。光緒讀書很用功,慈禧誇讚他:「實在好學,坐、立、臥皆誦書及詩。」他把讀書同做國君相聯繫,如在《乙酉年御制文》中寫道:「為人上者,必先有愛民之心,而後有憂民之意。愛之深,故憂之切。憂之切,故一民饑,曰我饑之;一民寒,曰我寒之。凡民所能致者,故悉力以致之;即民所不能致者,即竭誠盡敬以致之。」這一年為光緒十一年(1885年),光緒才15歲。他很想當一位有所作為的皇帝。光緒還寫了一首《圍爐》詩:

西北明積雪,萬戶凜寒飛;

惟有深宮裡,金爐獸炭紅。

從詩中可以看出,少年皇帝光緒胸中念邊塞、心中掛庶民的心態。

光緒有父親奕譞在毓慶宮照料自己讀書,但君臣之禮,取代父子之情。奕譞「謙卑謹慎,翼翼小心」的性格,對光緒影響並不大。影響光緒性格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三:一是遺傳因素。光緒的性格,更多的不是繼承其父「敬謹」的因素,而是母親一支的「桀驁」的基因。他的外祖父惠征曾因攜銀逃走被免官,可見其不守本分。她的姨媽慈禧太后的強悍性格更是表露鮮明。這些或對光緒皇帝的性格形成有著先天性的影響;二是教育因素。光緒在毓慶宮長達10餘年的讀書學習,儒家經典,師傅薰陶,是其性格形成的教育因素;三是社會因素。光緒面臨戰敗賠款,民族災難,則是其性格形成的社會因素。

光緒經過12年的少帝生活,早已到了親政的年齡。光緒十二年(1886年)六月初十日,慈禧皇太后懿旨:「前因皇帝沖齡踐祚,一切用人行政,王大臣不能無所稟承,因准廷臣之請,垂簾聽政。本日召見醇親王及軍機大臣、禮親王世鐸等,諭以自本年冬至大祀圜丘為始,皇帝親詣行禮,並著欽天監選擇吉期,於明年舉行親政典禮。」光緒十三年(1887年),光緒帝開始親理朝政。

光緒做了12年的少年天子。在這段時間裡,發生了幾件大事:

第一件是中法戰爭。光緒八年(1882年),中法戰爭爆發,清軍恐怕「失和」而「退讓」。光緒十年(1884年),法國艦隊司令孤拔率領艦隊駛入福建水師基地馬尾軍港。清軍被迫迎戰。同年,法軍又進攻吳淞口。法軍再侵犯台灣淡水、雞籠(基隆),台灣軍務大臣劉銘傳率領守軍扼守淡水,擊退敵軍侵略。第二年初,法軍在水路進攻浙江鎮海,在陸路進攻鎮南關(今友誼關),清軍獲得「鎮南關大捷」。光緒十一年(1885年)四月,清朝「以勝求和」、「不敗而敗」,派李鴻章同法國代表在天津簽訂《中法新約》。

第二件是台灣建立行省。光緒十一年(1885年)九月,清朝「改福建巡撫為台灣巡撫」,正式建立台灣行省,劉銘傳為第一任台灣巡撫。《清國史·劉銘傳傳》記載:銘傳,安徽合肥人,「秉性忠勇,卓著戰功」。《清史稿·劉銘傳傳》記載:少有大志,青年從淮軍,後在淮軍「為諸將冠」。他建議修鐵路,史稱:「中國鐵路之興,實自銘傳始。」中法戰爭期間,加巡撫銜,督辦台灣軍務,率軍英勇抵抗法軍侵略。劉銘傳為第一任台灣巡撫,後在台灣築炮台、修鐵路、架電線,發展經濟、安定社會。加兵部尚書銜。死後,贈太子太保,建祠祭祀。今台北市公園有鄭成功、劉銘傳等的塑像。電視劇《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就是根據劉銘傳的事跡改編的。

第三件是慈安皇太后故去。慈安太后的父親為廣西右江道,早故。家族不繁,較為寒落。慈安的死,《清史稿·后妃傳》載:「同治八年,內監安得海出京,山東巡撫丁寶楨以聞,(慈安)太后立命誅之。」從此,慈禧同慈安結下嫌怨。慈安的死,死得突然。《清史稿·德宗本紀》記載:光緒七年(1881年)三月「辛未(初九日),慈安皇太后不豫,壬申(初十日),崩於鍾粹宮」。於是產生一種傳說,慈安是被慈禧害死的。慈禧害了一場大病,據說是患「蓐勞」,醫生薛福辰「說假病,下真方」,用補藥,效果好。慈禧病癒,慈安知道慈禧失德,仍置酒感悟她。慈安保存著咸豐臨終前給她的手諭——這份手諭的內容是,如果慈禧跋扈,就用此諭誅之。慈安把這份手諭給慈禧看了,慈禧既驚訝又感動。慈安當著慈禧的面把這份手諭燒了。數日之後,慈禧請慈安到自己所在的長春宮,並拿出點心招待。慈光緒之寶安有午睡醒後吃點心的習慣,就吃了點心,連說「好,好!」慈禧說這是她娘家送來的。過了幾天,慈禧派人送點心給慈安,點心裡放了毒藥。慈安吃了慈禧派人送來的點心後,腹痛噁心,遽然死去,年45歲。慈安死後,沒等娘家人來就入殮,更加引起人們的猜疑。當時慈禧得的什麼病?慈禧是否害死慈安?慈安是否保存手諭?宮廷詭秘,沒有證據。這正給影視創作留下想像的空間,也是學者難以解開的歷史之謎。慈安病死之後,慈禧獨掌大權。

光緒十三年(1887年)正月十五日,光緒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大典,開始親政,頒詔天下。到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重新垂簾訓政,光緒被囚禁,其間12年,為光緒親政時期。

載湉從太和殿親政大典時起,就被慈禧掌控在手裡,或被慈禧作為顯示威嚴的權杖,或被慈禧看作御座上的玩偶。慈禧規定,每隔一日,光緒必須親自向她奏報政務,聽候訓示。光緒經常披星戴月,往來奔波。遇有重大事情,更得隨時請旨。名為皇帝,實則傀儡。光緒臨朝親政後,53歲的慈禧表面退居頤和園頤養天年,實際上權勢依舊,仍把持著國家政務。她一方面處處限制光緒的權力,國家大事都要秉承她的懿旨去辦理;另一方面又通過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及親信太監李蓮英等人,暗中監視光緒的行蹤。光緒在宮內、宮外遇到的困局,超過了他的先祖。

光緒遇到的國際環境也與同治不一樣。這時,日本經過明治維新,開始向外擴張,進攻矛頭指向朝鮮和中國東北;俄國也極力向遠東、向中國東北和西北擴張;英、法等西方殖民者,更從海上對中國進行新的侵略。光緒皇帝面臨國際、國內局勢,親政後10年間,在政治上最大的舉動是兩件大事:第一是在甲午戰爭中「主戰」,第二是在戊戌變法中「求變」。

第一,甲午戰爭,光緒「主戰」。在中法戰爭結束後,清政府成立了海軍衙門。19世紀80年代末,清政府的海軍有北洋、南洋、福建、廣東四支水師,擁有大小70多艘軍艦。其中北洋水師實力最強,擁有軍艦20餘艘,其主力艦皆購自英國和德國。南洋水師也有20餘艘軍艦,多系江南製造局和福州船政局製造,也有購自英國的幾艘炮艇。福建水師的20艘軍艦是福州船政局生產,還有幾艘購自英、美的炮艇。這些拼湊的軍艦,戰鬥能力薄弱,無力參加重大海戰。90年代世界造船技術又有新的發展,相形之下清政府的海軍力量沒有跟上艦船製造技術的發展。清政府從沒有軍艦、沒有海軍,到擁有四支艦隊,數十艘軍艦,尤其擁有實力較強的北洋艦隊。同時,日本明治維新後,也建立了一支海軍艦隊。

日本明治維新後把侵略的矛頭指向朝鮮和中國,從而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光緒在這場戰爭中,堅決主戰。清軍在平壤之戰、黃海之戰中,都遭到失敗。結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規定:割讓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及附近島嶼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萬萬兩(相當於清政府三年的財政總收入)等。

這時的慈禧在做什麼?在準備慶賀自己的60大壽。據文獻記述:慈禧60大壽,一切籌劃都仿照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皇太后70大壽慶典辦理。當年為清朝的全盛時期,所謂「物產豐盈」、「富有四海」。而慈禧的60大壽,已經是今非昔比。慈禧慶壽,從頭一年就開始準備。改清漪園名為頤和園,大興土木。自皇宮到頤和園沿途佈置綵棚、綵燈,備賞的餑餑850桌,用彩綢10萬匹,紅氈條60萬尺。《藏園群書題記》載「用銀至七百萬兩」,其中戶部庫銀400萬兩,京官報效銀121萬兩,外官報效銀167萬兩。兩淮鹽商各捐銀40萬兩。太監、宮女等也都報效銀兩。當時災荒嚴重,北京開設粥廠,救濟難民。有人不滿,題寫門聯,貼於京城:

萬壽無疆,普天同慶;

三軍敗績,割地求和。

說來也算巧合。慈禧逢甲不吉利:甲戌(同治十三年),獨子同治死;甲申(光緒十年),50大壽,中法戰爭;甲午(光緒二十年),60大壽,中日戰爭;甲辰(光緒三十年),70大壽,日俄戰爭。

第二,戊戌變法,光緒「求變」。

甲午戰敗,割地賠款。光緒在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影響下,試圖維新政治,富國強兵。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宣佈變法,博采西學,推行新政,授予康有為「專折奏事」權。那些守舊的權貴重臣,害怕光緒皇帝的改革觸動自己的權力與利益,紛紛投靠慈禧,並竭力挑撥他們「母子」的關係。慈禧也深恐光緒改革的成功會影響到她的獨裁。這樣朝廷大臣裡出現了「後黨」與「帝黨」,雙方鬥爭異常激烈。光緒親政的10年,是與慈禧進行政治和權力鬥爭的10年。從中日甲午戰爭到戊戌變法,雙方矛盾日益尖銳。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初六日,在以慈禧為首的守舊勢力的反對和鎮壓下,變法運動最終失敗。戊戌變法總共103天。康有為、梁啟超出逃,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遇害。光緒也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或頤和園玉瀾堂(至今還存留當時防範光緒逃走的隔牆),他的政治生涯到此結束。此後,光緒度過了10年沒有人身自由的「囚帝」生活。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又將光緒摯愛的珍妃囚在鍾粹宮後北三所,並且給她立下了一條規矩,今後不許再見皇上。慈禧重新出面訓政,多方凌辱折磨光緒。起初,慈禧想把光緒廢掉。光緒也深知慈禧的險惡用心,日夜擔驚害怕、提心吊膽,對天長歎道:「我連漢獻帝都不如啊!」光緒被囚禁在瀛台,慈禧太后重新掌權。

光緒「百日維新」,初現變革生機。然而,「戊戌政變」,痛失良機。清朝皇室,自相殘殺,錯過維新變革的機會,喪失選擇發展道路的機會。接著,義和團興起,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與光緒逃難。其受害者,自然是百姓、是國家、是民族;而受害最烈者,則是皇室、是貴胄、是滿洲。在辛亥革命中,皇清宗室,滿洲貴族,成為「革命對像」。清廷拒絕維新,終遭滅頂之災。

與光緒10年「囚帝」生活密切相關的人之一,就是慈禧身邊的大太監李蓮英。

慈禧在頤和園仁壽殿前乘輿拍照。前右為大總管李蓮英,左為二總管崔玉貴李蓮英是慈禧太后的貼身大太監。在李蓮英之前,慈禧的大太監是安得海。同治八年(1869年),安得海受慈禧派遣,乘樓船沿運河南下。曾國藩時為直隸總督,安得海過境,沒有動作。安得海行至山東泰安進香,山東巡撫丁寶楨密派人跟蹤追捕抓獲,將其送到濟南。安得海言:「我奉皇太后命,織龍衣廣東,汝等自速辜耳!」有的官員長跪力諫,請耐心候旨。巡撫丁寶楨未等旨到,「棄安得海於市,支黨死者二十餘人,籍其輜重,得駿馬三十餘匹,黃金珠玉珍寶稱足,皆輸內務府」。先是,丁寶楨上奏朝廷,慈安太后問:「法當如何?」諸臣叩頭奏:「祖制太監不得出都門,擅出者,死無赦!」丁寶楨殺了安得海,暴屍三天。慈禧對丁寶楨不僅沒有怨恨、報復,反而讓他升為總督。其中的原因,有人分析道:慈禧年輕守寡,傳聞同安得海有男女之事。安得海暴屍三天,公示安得海的確是一個太監,從而為慈禧太后洗刷了不白之傳言。

在這裡補充一點。清朝汲取明亡教訓,對太監嚴加控制。大家知道,明朝有幾個大太監,如王振、劉瑾、魏忠賢等。王振鼓動明英宗親征瓦剌,兵敗土木堡,「成國公朱永等白事,皆膝行進。尚書鄺埜、王佐忤振意,罰跪草中」,最後英宗兵敗被俘。劉瑾,明武宗時太監,召集群臣跪在金水橋南,宣示「皆海內號忠直者」大學士劉健、尚書韓文等53人之罪。魏忠賢,大家比較熟悉。當時袁崇煥守寧遠、錦州,魏忠賢派監軍,位在主帥之上。這些太監,沒有文化,不懂軍事,卻在總兵、經略之上,指手畫腳,發號施令。明軍獲得寧錦大捷後,魏忠賢的孫輩在襁褓中得封公侯,而前線總指揮袁崇煥僅得銜一級、銀30兩。慈禧時的安得海與明朝的太監不可同日而語。

安得海死後,李蓮英伺候慈禧。李蓮英是直隸河間府大城縣人。民間傳說他原是河間府一帶的無賴,因私販硝磺被關入監獄,出獄後改行作皮匠,所以被稱為「皮硝李」。後他來到北京,因為會梳頭,便托同鄉太監沈蘭玉介紹,進宮當了慈禧太后的梳頭太監,並受到太后的寵信。這些傳說並不完全可靠。據李蓮英墓誌銘記載,他生於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比慈禧小13歲,9歲入宮。清宮檔案記載他在咸豐七年(1857年),由鄭親王端華府上送進皇宮當太監。

李蓮英入宮後的名字叫李進喜,慈禧太后改名為蓮英。他先後在奏事處和東路景仁宮當差,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16歲時,才調到長春宮慈禧太后跟前。此時,太監安得海正受到慈禧太后的寵信。安得海的死,給李蓮英留下深刻教訓,也給他提供發展的機會。李蓮英是個聰明乖巧的人,很快揣摸透了慈禧的秉性和好惡,能夠千方百計地討慈禧的喜歡。他還能「事上以敬,事下以寬」,這是李蓮英太監人生的秘訣。

同治十三年(1874年),年僅26歲的李蓮英,任儲秀宮首領太監。光緒五年(1879年),李蓮英任儲秀宮四品花翎總管。隨著慈禧太后大權獨攬,他的聲望、地位也一天天地顯赫起來。李蓮英31歲時,已經和敬事房大總管即清宮太監總頭目平起平坐。到了光緒二十年(1894年),46歲的李蓮英被賞戴二品頂戴花翎。早先雍正皇帝規定太監以四品為限,慈禧太后卻以自己的權勢,為李蓮英而違反了「家法」。慈禧太后是政治權力慾望極強的女人,又是感情脆弱、害怕孤寂的女人。幾十年來,慈禧身邊的宮女、太監換了一茬又一茬,但能善解人意的除了安得海,就是李蓮英。在《晚清宮廷生活見聞》中記載:每天三餐、早晚起居,慈禧太后和李蓮英都當面或互派太監問候。慈禧太后在中南海、頤和園居住的時候,經常找李蓮英,說:「蓮英啊,咱們遛彎去呀!」李蓮英便陪慈禧去散步。他倆走在前邊,其餘的人遠距離地跟隨在後面。慈禧太后有時還把李蓮英召到寢宮,談些黃老長生之術,兩人常常談到深夜。李蓮英實際上成為慈禧晚年生活中離不開、信得過、用得上的一個「伴兒」。

慈禧太后對李蓮英的寵信引起了朝廷大臣的不安。有人說:李蓮英權傾朝右、營私納賄,奔走其門者,就得到高官。甚至還有人說:李蓮英構陷帝黨及維新派。按照清制,這些指控如果屬實,李蓮英是要被砍頭的。光緒十二年(1886年)四月,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以北洋海軍已經訓練成軍,奏請朝廷派大臣前來巡閱。慈禧太后就派總理海軍衙門大臣醇親王奕譞,去天津、旅順港巡閱。奕譞是醇親王,又是光緒的生父,因此要加派太監、御醫隨行。醇親王奕譞主動要求派李蓮英隨行,以免太后對自己猜忌。醇親王奏請得到懿准,因為李蓮英代慈禧作耳目,可以通過李蓮英知道新建的海軍、港口的實情。四月十三日,醇親王奕譞抵達天津,李蓮英同奕譞、李鴻章一起乘軍艦出海,先後檢閱了大沽、旅順口、威海衛、煙台等處,五月初一日回京覆命。

這時朝臣不滿之聲鵲起。御史朱一新奏稱:「我朝家法,嚴馭宦寺。世祖宮中立鐵牌,更億萬年,昭為法守。聖母垂簾,安得海假採辦出京,立置重典。」奏折批評派李蓮英隨醇親王視察海軍。還有人說,李蓮英妄自尊大,結交地方,收受賄賂。實際情況如何呢?清代文人、著名維新派人士王小航說:醇親王離開京城以後,每次接見文武官員,都讓李蓮英作陪。他的本意在避免攬權之嫌,以李蓮英為他佐證。而李蓮英一直記著安得海的教訓,每夜不住淮軍為他準備的華麗行館,只隨醇親王起居。醇親王見客,李蓮英穿著樸實,侍立裝煙、點煙,退歸私堂,不見外客,日夜安靜,一無所擾。當時直隸、山東的一些地方官員,想巴結這位太后身邊的大太監,但都大失所望。慈禧看了朱一新的奏折,找醇親王問明情況後,命將朱一新降級。

李蓮英在慈禧與光緒之間採取什麼態度呢?有人說他完全站在太后一邊,反對變法,陷害光緒。也有人說李蓮英生性圓滑,兩面討好,不但慈禧太后喜歡他,光緒皇帝因為從小就受到李蓮英的看護,也喜歡他,叫他「諳達」(師傅),還誇他「忠心事主」。王小航曾講述一個故事:庚子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率光緒和王公大臣出逃,第二年回京在保定駐蹕。慈禧臨時寢宮被褥鋪陳潔淨華美,李蓮英住得也不錯,而光緒皇帝如何呢?李蓮英侍候慈禧太后睡下後,前來光緒住處探望,見光緒在燈前孤坐,無一太監值班。李蓮英一看,十分驚訝:光緒皇帝竟然沒有鋪蓋。時值隆冬季節,天寒地凍,無法入睡。李蓮英立即跪下,抱著光緒的腿痛哭說:「奴才們罪該萬死!」並且親自把自己住處被褥抱過來供奉給光緒帝使用。光緒回到北京以後,回憶西逃的苦楚時曾說:「若無李諳達,我活不到今天。」

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死後,李蓮英辦理完喪事,於宣統元年(1909年)二月初二日,離開了生活51年的皇宮。隆裕太后准其「原品休致」,就是帶原薪每月60兩白銀退休。李蓮英死於宣統三年(1911年),終年64歲。李蓮英死後,得到清廷祭奠銀1000兩。北京恩濟莊太監墓地修造了一座豪華的李蓮英墓,「文革」時被毀,現在只有李蓮英墓誌銘的拓片保留下來。

光緒皇帝生命的第四個時期是10年「囚帝」的生活。這10年他過得太苦了。國家發生不幸: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簽訂《辛丑條約》;個人也發生不幸:大清國的皇帝居然做了「囚帝」。可以說,光緒皇帝的一生,政治生活是悲劇,家庭生活也是悲劇。

在光緒家庭生活中,除了他的生母之外,影響他最大的3個女人是:慈禧太后、隆裕皇后和珍妃。慈禧既是光緒的恩人、親人,又是光緒的仇人、敵人。據瞿鴻《聖德記略》載述,慈禧對光緒也有怨氣:「外間疑我母子不如初年。試思皇帝入承大統,本我親侄;以外家言,又我親妹之子,我豈有不愛憐者?皇帝抱入宮時才四歲,氣體不充實,臍間常流濕不幹,我每日親與滌拭。」所以,光緒不聽話,搞變法維新,慈禧既痛又氣。光緒同慈禧的關係,貫穿在整個光緒一生中,不單獨講述;光緒同隆裕皇后和珍妃的關係,本節略作介紹。

光緒帝有一後、二妃,沒有子女。這在清朝皇帝中是獨特的(宣統6歲遜位另當別論)。

光緒十五年(1889年)正月二十日,19歲的光緒皇帝舉行大婚典禮。光緒的一位皇后和兩位妃子都是慈禧做主選的。

光緒的皇后葉赫那拉氏,是慈禧親弟都統桂祥的女兒,就是隆裕皇后。隆裕皇后長得不漂亮,既瘦弱,又駝背。這門親事是慈禧皇太后懿旨給定的,光緒雖不滿意,卻也無奈。皇后葉赫那拉氏與光緒皇帝的婚姻,完全是政治婚姻。慈禧將自己侄女嫁給自己外甥,目的就是在宮闈椒房,探悉皇帝的內情,控制和操縱皇帝,並為爾後母族秉政、太后垂簾聽政做鋪墊瑾妃像。光緒皇帝同皇后葉赫那拉氏大婚後,情不投,意不合,始終是一門不美滿的婚姻。光緒死後,宣統繼位,上光緒皇后徽號為「隆裕」,是為隆裕皇太后。隆裕皇太后在民國二年(1913年)正月十七日,死於太極殿。

光緒有兩位妃子,一位是瑾妃,另一位是珍妃,二人是親姐妹,他他拉氏,但相貌和性格卻大不相同。瑾妃相貌一般,性格柔和脆弱。後因其妹珍妃忤慈禧皇太后,被降為貴人。宣統時,尊為瑾貴妃,民國十三年(1924年)死。

珍妃,初為珍嬪,晉珍妃。在影視作品中的珍妃,聰慧明敏,嫵媚艷麗,機敏多情,非常感人。藝術作品把珍妃理想化,甚至於說她幫助光緒推行戊戌變法。其實,珍妃不像影視作品中那麼漂亮,而且略胖,有照片為證。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月,年僅13歲的珍妃與其姐瑾妃,同時被選為嬪。次年二月,姐妹二人一起入宮。光緒二十年(1894年),慈禧皇太后60大壽,宮外雖然硝煙瀰漫,宮內卻是歌舞昇平。在這喜慶之年,宮裡的人,該賞的賞,該升的升。瑾嬪與珍嬪,沾了喜氣,同時晉封:姐姐為瑾妃,妹妹為珍妃。珍妃這年剛滿19歲,是花樣的年華。珍妃年輕熱情,性格活潑,博得光緒帝的寵愛。而正宮隆裕皇后葉赫那拉氏,卻引不起皇帝的情趣,甚而產生厭煩。皇后與珍妃,宮闈之內,漸起情波。隆裕皇后因失寵而生妒忌,又因妒忌而生怨恨。她利用自己統攝六宮的地位與慈禧姑侄的身份,「頻頻短之於慈禧」,向姑母、慈禧太后告珍妃的狀。珍妃的入宮,她對光緒的同情和體貼,激起了光緒對生活的熱情。大婚後的數年間,光緒與珍妃共度了一段愉悅的時光。而這正是慈禧和皇后所不願意看到的。皇后葉赫那拉氏經過長時間觀察、瞭解,終於抓到珍妃的把柄。據《西太后遺事》記載:裕寬謀求福州將軍一職,先請托於太監李蓮英,因李蓮英索銀多,又以與珍妃娘家親近關係,「乃輦金獻之珍妃,俾伺便言之上前」。這件事被李蓮英的耳目探得,於是引起一場風波。

光緒二十年(1894年)十月二十八日清晨,光緒皇帝如同往常一樣到長春宮東暖閣向慈禧皇太后下跪請安。慈禧坐在御榻上,對光緒閉目不視,也不答話。光緒跪在地上,不敢抬頭,也不敢多言。皇太后同光緒帝僵持了約有一個時辰,慈禧太后才放話:「下去吧!瑾妃、珍妃的事,你不管,我可要管。不能讓她們可著性子,不遵家法,干預朝政,胡作非為!」光緒莫名其妙,唯唯稱是,以禮告退,回養心殿。光緒正在納悶時,有太監跪奏:清晨,皇太后下令總管太監李蓮英,對瑾妃、珍妃杖責處罰。珍妃位下太監高萬枝,被慈禧太后懿旨正法。珍妃的胞兄志銳被革職,發遣烏里雅蘇臺。至於慈禧皇太后對珍妃的嚴懲,有書說是「褫衣廷杖」——這對皇妃來說,是宮史前所未聞的,也是對珍妃最大的羞辱。

慈禧皇太后杖責珍妃,正史沒有記載,宮廷御醫檔案,留下一些資料:十月二十八日,太醫張仲元請得珍妃脈息,六脈沉伏,抽搐氣閉,牙關緊閉,週身筋脈顫動。十一月初一日,亥刻(21~23時),太醫張仲元請得珍貴人脈息,左寸關沉伏,右寸關滑數,抽搐漸止,仍覺筋惕肉顫,神識已清,惟氣血未調,痰熱尚連下行,以致胸膈煩悶,兩肋串痛。有時惡寒發燒,週身筋脈疼痛。同日子刻(23~1時),張仲元請得珍貴人脈息,左關沉伏,右寸沉滑,抽搐又作,牙關緊閉,人事不醒,週身筋脈顫動。同一日深夜,將御醫請進內宮急診,可見珍妃病情之急重。根據上述醫案,珍妃確受重杖。

慈禧皇太后之所以重懲珍妃,其原因主要有五:

一、對光緒:甲午兵敗,慈禧太后將責任推到光緒身上,覺得光緒親政8年,膽子愈來愈大,甚至有些事情不把聖母皇太后放在眼裡。慈禧太后想「殺雞給猴看」,藉廷杖珍妃,告誡光緒:要是不聽話,就給眼色看。

二、對皇后:慈禧太后覺得,皇帝結婚5年,對懿定的皇后,既不親愛,也不敬重。皇帝一心喜歡那個珍妃,太使自己傷心。慈禧太后便借此機會,嚴厲懲治珍妃,給侄女出口氣。

三、對珍妃:珍妃自恃長得嬌俏,能說會道,深受皇帝喜愛,太后心裡氣不過。特別是慈禧年輕守寡,產生心理變態。見到別人甜蜜愛情,心理總是嫉妒怨恨,借個機會,懲罰診妃。

四、對宮女:內宮應是一片「純淨樂土」,竟然有人串通外朝,賣官鬻爵。珍妃也好,太監也好,賣官之事,確被抓住。於是,慈禧皇太后懲罰珍妃,名正言順,誡訓宮女。

五、對自己:慈禧太后藉此,廷杖珍妃,舒解積憤。

慈禧皇太后「廷杖珍妃」之舉,收到一石五鳥之效。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二十一日,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帶著光緒皇帝倉惶出逃。相傳她臨行前命令太監崔玉貴把珍妃推到寧壽宮外的井中害死。這件事情正史沒有記載,但珍妃確實是那時死的。因為從那以後清宮檔案就沒有出現關於珍妃的記載。後來有個太監回憶錄提到珍妃被慈禧害死的情況。珍妃之死給光緒造成極大的精神刺激,形成極大的悲苦。光緒帝過著「囚帝」的生活,心情抑鬱,病情益重,死於西苑。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光緒皇帝死於西苑(今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光緒自被慈禧皇太后「廢黜」之後,整整過了10年的幽禁生活,長期憂悶,無處發洩,「怫郁摧傷,奄致殂落」。從清宮太醫院檔案選編的《慈禧光緒醫方選議》一書,可以看出光緒體弱多病。該書所選有關光緒182個醫方中,神經衰弱方64個,骨骼關節方22個,種子長壽方17個等。光緒雖常年多病,但醫藥條件極好,不會突然死亡。而光緒在慈禧死去的前一天,突然崩駕。噩耗傳出,朝野震驚。於是,光緒被人謀害致死的說法,隨之流傳開來。

光緒帝的死因,主要有兩說:一說是患病正常死亡;二說是被人下毒致死。

光緒正常病死說。有人認為:根據光緒37歲時的病案,遺精已經將近20年,前幾年每月遺精十幾次,近幾年每月二三次,經常是無夢不舉就自行遺洩,冬天較為嚴重,腰腿肩背經常感覺酸沉,稍遇風寒,耳鳴頭疼。光緒一直身體不好,體弱多病。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光緒患有嚴重的神經官能症、關節炎和骨結核等疾病。這是導致光緒壯年死亡的直接病因。光緒的御醫六人,每日一人輪診,各抒己見,治法不一,也耽誤了醫治。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初九日,脈案記載:皇上肝腎陰虛、脾陽不足、氣血虧損,病勢嚴重。在治療上不論是寒涼藥,還是溫燥藥都不能用,處於無藥可用的地步,宮中御醫們束手無策。五月初十日脈案記載:調理多時,全無寸效。七月十六日,江蘇名醫杜鍾駿看過光緒的病症說:「我此次進京,以為能治好皇上的病,博得微名。今天看來,徒勞無益,不求有功,只求無錯。」九月的脈案記載:病狀更加複雜多變,臟腑功能已經失調。十月十七日,三名御醫會診脈案記載:光緒的病情已經出現肺炎症,及心肺衰竭的臨床症狀。一致認為光緒皇帝已是極度虛弱,元氣大傷,病情危重。十月二十日,光緒的脈案記載:夜裡,光緒開始進入彌留狀態、肢體發冷、白眼上翻、牙關緊閉、神志昏迷。十月二十一日,脈案記載:光緒的脈搏似有似無,眼睛直視,張口倒氣。傍晚時,光緒死。

有的學者根據清宮醫案記載認為:光緒帝從開始病重,一直到臨終,病狀逐漸加劇,既沒有中毒的跡象,也沒有暴死的症象,屬於正常死亡。

光緒被人毒死說。這裡面下毒者又分解為慈禧、李蓮英、袁世凱等多種說法。

其一,說慈禧臨終前派人毒死光緒。《崇陵傳信錄》和《清稗類鈔》等書裡認為:慈禧太后病危期間,唯恐自己身後光緒重新執政,推翻前案,倒轉局勢,於是令人下毒手,將光緒害死。《我的前半生》一書載述:「有一種傳說,是西太后自知病將不起,她不甘心死在光緒前面,所以下了毒手。」人們普遍認為:年僅38歲的光緒,反而死在74歲的慈禧的前面,而且只差一天,這不會是巧合,而是慈禧處心積慮的謀害。

其二,說李蓮英毒死光緒。英國人濮蘭德·白克好司的《慈禧外傳》和德齡的《瀛台泣血記》等書,認為清宮大太監李蓮英等人,平日裡仗著主子慈禧的權勢,經常中傷和愚弄光緒,他們怕慈禧死後光緒重新掌權,對自己不利,就先下毒手,在慈禧將死之前,先把光緒害死。

其三,說袁世凱毒死光緒。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談到袁世凱在戊戌變法時,辜負了光緒帝的信任,在關鍵時刻出賣了皇上。又說:袁世凱擔心一旦慈禧太后死去,光緒決不會輕饒他,所以就借進藥的機會,暗中下了毒,將光緒毒死。

其四,說不知姓名之人毒死光緒。曾做過清宮御醫的屈貴庭,在民國間雜誌《逸經》上著文說:在光緒臨死的前三天,他最後一次進宮為皇上看病,發現皇上本已逐漸好轉的病情,突然惡化,在床上亂滾,大叫肚子疼,沒過幾天,光緒便死了。這位御醫認為,雖不能斷定是誰害死了光緒,但肯定光緒是被人暗中害死的。

清代官方文獻和宮廷檔案表明:光緒是病死的。但是,從光緒死的那天開始,人們就懷疑他不是正常死亡。人們總覺得他死在慈禧前面,而且只比慈禧早死了一天,這件事太奇怪了!是慈禧手下的人最後幾天在藥裡下了什麼東西?但所有這些猜疑,到今天為止,也只是猜疑,因為至今沒有確鑿史料證明光緒是被害死的。

下面排比正史及一些其他文獻資料,可以看出光緒病情變化。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

初一日,光緒詣儀鸞殿,問慈禧皇太后安。《清德宗實錄》記載,自癸酉至戊辰「皆如之」,就是從初一日至十六日,每天都是如此。

初二日,奉皇太后御勤政殿,日本使臣伊集院彥吉覲見。又到儀鸞殿向皇太后問安。

初三日,到儀鸞殿,向皇太后問安。

初四日,到儀鸞殿,向皇太后問安。

初五日,到儀鸞殿,向皇太后問安。

初六日,上御紫光閣,賜達賴喇嘛宴。又到儀鸞殿,向皇太后問安。

初七日,到儀鸞殿,向皇太后問安。

初八日,到儀鸞殿,向皇太后問安。

初九日,奉慈禧皇太后「幸頤年殿,侍晚膳,至癸亥(十一日)皆如之」。

初十日,慈禧皇太后生日,光緒率百官至儀鸞殿行慶賀禮。幸頤年殿,侍太后晚膳。

十一日,到儀鸞殿問皇太后安。幸頤年殿,侍皇太后晚膳。

十二日,到儀鸞殿問皇太后安。幸頤年殿,侍皇太后晚膳。

十三日,到儀鸞殿問皇太后安。幸頤年殿,侍皇太后晚膳。

十四日,到儀鸞殿問皇太后安。幸頤年殿,侍皇太后晚膳。

十五日,到儀鸞殿問皇太后安。幸頤年殿,侍皇太后晚膳。

十六日,到儀鸞殿問皇太后安。幸頤年殿,侍皇太后晚膳。

十七日至十九日,御醫屈貴庭說:他在光緒臨死前三天給光緒帝看病,病情突然惡化,在御榻上亂滾,大叫肚子疼。

二十日,《清德宗實錄》記載:「上不豫」,光緒帝病。懿旨:「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著在宮內教養,並在上書房讀書。」又懿旨:「醇親王載灃,授為攝政王。」

二十一日,「上疾增劇」,光緒帝病重。「上疾大漸」,病危。酉刻,光緒帝崩於西苑瀛台之涵元殿。

二十二日,慈禧皇太后葉赫那拉氏疾大漸,未刻,崩於儀鸞殿。

看了以上資料,光緒的死因,的確是一個歷史之謎。

由光緒之死,人們聯想到「三個女人和一個男人」共四條人命同慈禧的關係,這就是:慈安皇太后鈕祜祿氏、同治皇后阿魯特氏、光緒珍妃他他拉氏和光緒皇帝。這些歷史疑案和難題,供大家思考,望學者研究。

光緒無子,皇嗣只能在宗室中選擇。慈禧太后懿旨:「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著入承大統,為嗣皇帝。」這就是宣統皇帝。

載湉個人小檔案

姓名:愛新覺羅·載湉

出生: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二十八日

屬相:羊卒年: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

享年:38歲

謚號:景皇帝

廟號:德宗

陵寢:崇陵(清西陵)

父親:奕譞(醇親王)

母親:葉赫那拉氏

初婚:18歲結婚,配偶葉赫那拉氏

配偶:3人,皇后葉赫那拉氏

子女:無子女

繼位人:溥儀(宣統)

最得意:主持戊戌變法

最失意:甲午戰爭主戰失敗

最不幸:戊戌政變後被囚禁

最痛心:簽訂《馬關條約》

最擅長:忍辱

《正說清朝十二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