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本典,根本法典。標題取自篇末「以為本典」句。主要講周公為成王講述治國之法。
維四月既生魄,王在東宮,告周公曰:「嗚呼,朕聞武考不知,乃聞不得,乃學俾資不肖,永無惑矣。今朕不知明德所則,政教所行,字民之道,禮樂所生,非不念而知,故聞伯父。」
周公再拜稽首曰:「臣聞之文考,能求士□者,智也;與民利者,仁也;能收民獄者,義也;能督民過者,德也;為民犯難者,武也。智能親智,仁能親仁,義能親義,德能親德,武能親武。五者昌於國,曰明,明能見物,高能致物,物備鹹至,曰帝,帝鄉在地,曰本;本生萬物,曰世;世可則□,曰至;至德照天,百姓□徑備有好醜,民無不戒,顯父登德,德降則信;信則民寧,為畏為極。民無婬慝,生民知常利之道,則國強序明,好醜□必固,其務均分以利之則民安。□用以資之,則民樂;明德以師之,則民讓;生之樂之,則母之 ,禮也。政之教之、遂以成之,則父之,禮也。父母之 禮,以加於民,其慈□□古之聖王樂體其政。士有九等,皆得其宜,曰材。人有八政,皆得其則,曰禮。服士樂其生,而務其宜,是故奏鼓以章樂,奏舞以觀禮,奏歌以觀和、禮樂既和,其上乃不危。」
王拜曰:「允哉,幼愚,敬守以為本典。」
譯文:
在四月十五那天,成王在東宮,對周公說:「啊呀!我聽先父武王說過:不懂就問,問不到就學,即使天資不好也永無疑惑。現今我不懂,修明道德當依據什麼,施行政教當做些什麼,以及養育百姓的措施和禮樂產生於何處?並非我不思考,而是思考了還不明白,特以敬問伯父。」
周公兩拜叩頭,說道:「我聽先父文王說:能求到賢士的,是智;給予百姓好處的是仁;能受理百姓官司的,是義;能糾正百姓過失的,是德;為百姓冒犯危難的,是武。智者能親近智,仁者能親近仁,義者能親近義,德者能親近德,武者能親近武:這五樣都昌盛於國的國君叫英明。英明能發現人物,德高能招致人才。各類人才齊備叫帝,帝面對土地叫本,本生萬物叫世,世可傚法叫至。至高的道德照臨天下,百姓就不會驚恐。人才多就有好有壞,百姓就無不戒懼。
德高望重者舉明道德,道德普及世間就能取信於人,百姓信從就會安寧。有所畏懼又有所依準,百姓就沒有婬邪。百姓知道平時取利的方法,國家就強盛。好的壞的秩序明確,百姓會首先固守自己的本職。分配均等又公開,百姓會安定。以物資助他們,百姓會快樂。修明道德作百姓的表率,百姓就會謙讓。讓他生長,讓他快樂,是母親的職責。讓他正直,讓他受教育,最終有所成就,是父親的職責。父母的職責盡到百姓身上,他的仁慈就到了極點。古代的聖王,都樂於實現這種政治。
士有九等,都得到適宜的安置叫人才多;人有八政,都合於各自的準則叫禮儀適當。士喜歡他自己的活法而從事合宜的公務。所以敲鼓以彰明音樂,跳舞以顯示禮儀,唱歌以顯示融洽。禮儀和音樂諧合以後,他們的主上就不會有危險。」
成王合手行禮道:「好啊!我這愚幼之人將恭敬地遵循著它,把它作為治國的根本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