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旋宰相

    除了在鄂州擊退蒙古軍的凱旋將軍的名氣,現在更加上六君子的救星,賈似道當然因此而人氣沸騰到極點。賭博高手賈似道,的確是很能掌握人心的。
    由於是暗中的媾和,所以非得留下戰鬥的痕跡不可。
    一等到由越南北上的兀良合台軍接近鄂州後,忽必烈就開始撤退。賈似道令水師指揮官夏貴襲擊渡江中的蒙古軍。——實際上這只是演戲罷了,並不是真正的襲擊。
    蒙古軍將軍中的一團犯罪者置於隊列的最後部分,故意延緩渡江的動作,並且在主力渡江完畢後,讓這批人成為被襲擊的對象。宋軍自然襲擊得手,砍下首級一百七十。
    與奇功相較,獲得的首級異常地稀少。
    杭州宮廷中儘管有人因此頗為訝異,但也沒有深究。
    忽必烈急急北上。他的弟弟阿里不哥下面有一個名叫亞蘭達爾的參謀,正在蒙古各地招兵買馬;同樣為阿里不哥黨徒的道裡奇,則在漠南各州募集兵員。漠南指的是戈壁沙漠之南,這裡是漢地大總督忽必烈的地盤。
    忽必烈的妻子有優異的政治敏感和勇氣。她一方面派使者向哈剌和林詰問「道裡奇為何在漠南之地募兵」,另一方面聯絡在鄂州的忽必烈「祈速北歸」。
    蒙古等遊牧政權,最大的缺點可以說在於繼位者問題。有能力的人受到推戴,在過遊牧生活時是當然的事,但說到能力的有無或如何比較,卻沒有一定的基準。他們也沒有決定繼位者的制度可以依循,因此,最後往往呈現為以力奪權的形態。推戴這件事情也並沒有法制化。忽必烈回到北方,就徑行召開部族大會了。部族大會是以推戴可汗為目的而召開的會議,卻沒有規定與會人員的資格。阿里不哥以自行召開部族大會方式自稱受到推戴,忽必烈也依樣畫葫蘆,在自行召開的大會中自稱受推戴為可汗。
    骨肉鬩牆之戰於焉展開,但由於力量懸殊,結果忽必烈大勝而阿里不哥降伏。自豐庶的漢地接收了充分的兵員、武器和糧食補給的忽必烈,當然沒有敗給只依靠草原的阿里不哥的道理。通過與弟弟的戰爭,忽必烈才知道漢地所具備的潛力。蒙古元老因為忽必烈受漢化而甚為不快,忽必烈卻不以他們的想法為忤。1260年,在對阿里不哥的序幕戰獲勝時,忽必烈定元號為「中統」。蒙古原本沒有元號,只以「雞年」之類的方式表現而已。
    不得完全漢化,不可喪失蒙古尚武的風氣。但既然統治漢地,必須融合漢地習俗,將其中的一部分採納為己有才行。——這是忽必烈的基本想法。
    徑行召開部族大會而被推戴為可汗的忽必烈,以大蒙古皇帝的名義,派遣國信使至南宋。被選派為國信使的是漢族人郝經。
    「讓我頭痛的傢伙來了……」賈似道呢喃道。郝經是曾經與他串通聯合演出鄂州之戰這場假戲的人,由於對方握有自己的把柄,賈似道因而視郝經為不速之客。
    「這個人有很多問題,需要詳細調查,先把他扣留起來再說。」賈似道下了這道命令。
    「扣留國信使,茲事體大,我們可以這樣做嗎?」南宋也有要人以此為不妥。
    「國信使是對方以此自稱,是否為蒙古帝國正式的國信使,這一點有疑問。忽必烈說他被部族大會推戴為可汗,但阿里不哥不也作同樣的宣言嗎?我們大宋知道有兩個人在以蒙古皇帝自稱,其中到底以何者為真,目前為止我們還不知道。因此,在確定之前暫時扣留這所謂的國信使,不是我們唯一能做的嗎?」賈似道道。
    忽必烈自鄂州撤退返回國都後,已使弟弟阿里不哥乖乖降伏,但海都的叛亂尚未平定。他暫時沒有餘裕對南宋用兵。
    關於蒙古軍自鄂州撤退一事,賈似道向朝廷報告的是「將之擊退」。南宋國都因此而沉醉在戰勝氣氛中。凱旋將軍賈似道不久後便晉陞為宰相。另一個讓賈似道鴻運當頭的原因是,當時在杭州朝廷權傾一時的丁大全,已惡名昭彰到極點。繼這個人之後就權勢寶座的人,無論是誰都應該會受到喝彩。
    北宋以來的理學傳統,南宋時代也一脈相承。理學到南宋時代才由朱熹集大成,這便是所謂的「朱子學」,對日本的影響也既大且深,如果就官學而論,其餘的學問甚至被視為異端。朱子學最重「大義名分」,其次是「尊王攘夷」。宋朝深受契丹之遼、女真之金以及蒙古之元的侵擾,對「夷」——異民族——的厭惡感,已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朱子學「尊王道,賤霸道」的觀念也非常強烈。打起仗來強或弱不是問題,最重要的是能否實行王道,國家的所作所為是否合乎道義。說得極端一些,行王道政治的結果,就算在武力上落敗而導致國家滅亡,也不是一件可恥的事。仗打得再好,領土擴張得再大,卻沒有行王道,這樣的國家便應該受鄙視。
    在這樣的時代中,丁大全這個人卻將理學所崇尚的道義踐踏得不成模樣。其實,換個角度來看,這個人或許可以說勇氣十足。說得簡單一點,丁大全是個發跡主義者。為了個人的發跡,他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理宗皇帝這時候正寵愛一位名叫閻貴妃的女性,丁大全成功地巴結這位貴妃。這是他發跡的開端。進士及第——由這一點來看,丁大全的學問應該很不錯。但他發跡的方法,在理學之徒的眼裡是無法容忍的事情。
    「那個傢伙實在不像樣!」
    「那種人還能算是士大夫嗎?」
    「以那樣的人物為宰相,是國家的奇恥大辱!」
    「皇上任那樣的人專橫,實在也不對……」
    責難之聲與日俱增。而丁大全對這一切卻泰然處之。只要手中握有權勢就可以為所欲為——他持的是這樣的驕傲心態。這是每一個就權力寶座的人自然會有的態度。
    一個名叫陳宜中的太學學生,列舉丁大全的奸惡事實,提出彈劾案。丁大全則以威權與之對抗。陳宜中的上書是由以他為首的六個人聯名的。
    「這幾個人結群成黨,企圖陷害身居樞要之位的人,以圖自己晉陞。這樣的風氣一旦興起,對國家而言乃不祥之事。這班人應予嚴罰。」丁大全對理宗如此進言。
    「是嗎?……好,關於處罰事宜,任卿裁決吧!」理宗回答。實際上,在丁大全進言之前,閻貴妃已對理宗說了不少學生們的壞話。上書的六名學生不但被開除學籍,並且遭流刑處分。在他們出發前往流刑之地時,國子祭酒司業(大學教授)們衣冠束帶為他們送行。
    雖然這六個人被處流刑,但他們絕不是罪人——國子祭酒司業們以送行時的禮服表達這一點。這樣的行為,徹底表現理學之徒的風骨。丁大全為之暴怒,在學校豎立起刻有如下幾個字的石碑:
    諸生勿妄自議論國政。——實際上,這也是理學式的作風。
    不過,一般大眾卻站在受迫害的這一邊。不久後,丁大全家庭傳出醜聞。人們傳說,他染指甚為貌美的兒媳婦。
    被處流刑的六名學生的人氣日益高漲,世人稱他們為「六君子」。
    宋代不分南北,學生一向有大談國政的風氣。北宋末期,就是因為學生強烈主張強硬對金,政府因而不敢以低姿態與金周旋。這成了北宋滅亡的原因。丁大全之所以彈壓學生,或許是在這個想法之下做的決定。
    「今後還得與蒙古進行諸多外交折衝。在這種態勢之下,千萬不可因學生們硬直的書生論而出現誤國之事。」縱使受批評也非得壓制學生的言論不可——這是丁大全的想法。
    丁大全的前任史嵩之,就是因為受到學生的反對而被解除宰相之職的,理由卻是出奇的簡單。「史嵩之喪父而服喪期間未畢。輔佐天子者,必須以孝治天下,史嵩之無此資格。」這是黃愷伯等一百四十名太學生聯名的上書,儘管理宗對史嵩之甚為倚重,卻不得不將他解職。
    此外,還有都知事以杖刑處罰行惡事的學生,結果,學生們以「豈可污辱讀聖人之書的學生」為理由而騷動起來,都知事也被迫辭職。
    考慮這些過去發生的事,丁大全對學生的制壓手段,應該說是必要的措施才對。儘管如此,名聲掃地的丁大全還是在開慶元年(1259年)被左遷至判鎮江府。
    由鄂州凱旋的賈似道,遂取代丁大全就任為宰相。過去為紈褲子弟(或許是由於這個原因)的賈似道,作為政治家的表現似乎甚為卓越。人氣對政治家而言,自然非常重要——對於這一點,他知道得很清楚。舉例來說,時常出入巷間、通達下情的他,常有觀察俠客統率力的機會。
    最重要的是人氣……沒有人氣就不能統治人民。——賈似道於是在成為宰相後,立刻赦免被丁大全處以流放之罪的六名學生,讓他們重返京城。
    六君子歸來!——除了在鄂州擊退蒙古軍的凱旋將軍的名氣,現在更加上六君子的救星,賈似道當然因此而人氣沸騰到極點。賭博高手賈似道,的確是很能掌握人心的。
    成為宰相的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增加教育預算,並且聘請有名的朱子學者到中央就任要職。動不動就起而騷動,並且彈劾政府高官,這是學生和學者常有的舉動。如今,這兩方人馬都認為賈似道是站在他們這一邊的了。
    自己陣營的人縱使有些差錯,也不會嚴加批判,這是人之常情。賈似道周邊有朱子學者以顧問身份隨侍,倘若學生批判賈似道,就等於是間接批判他身邊的朱子學者。賈似道以這個方法消除雜音,並且基於現實觀點,以快刀斬亂麻的手段處理了許多事情。
    南宋的政治,一切不可忘記與蒙古的關係。——這是他的信念。
    軍事力量、財政實力——這兩方面非特別充實不可。提高軍事力量,應該由肅正軍紀著手。經歷過鄂州之戰的他,深知將軍私自佔有戰利品以及浮報戰費為己圖利這些事實。眾將軍以為賈似道對這些行徑懵懂無知。實際上,賈似道的奸智遠勝於他們,他很快就看出諸將作弊的手法。
    凱旋回京而就任為宰相後,他以大刀闊斧的手段處分了違紀的將軍。國軍軍紀因而大獲改正。在充實財政實力上,他也實行了相當果敢的政策。
    「我不喜歡做勉強之事,但不得已時還是會做。」這是賈似道的口頭禪。
    如丁大全那樣與學生正面衝突,彈壓,這就是所謂的「做勉強之事」。賈似道也應該有話要對學生和學者說才對,然而他卻以拉攏他們的手段,避免做出勉強之事。由於減少了政治批判,這一點起碼使他的政治作為較易於推動。
    但由於別無他途,必定也有非做勉強之事不可的時候。為了要確保對蒙古作戰所需的軍糧,政府過去採取的是「和糴」這個方法。這個方法是,在農民的協力之下,廉價購買米糧。說是協力,實際上是一種強制手段。政府因而得以每年確保八百萬石軍糧。這個方法當然頗受惡評。
    賈似道廢止了這個方法,改為「公田法」:二百畝以上的土地,由政府收購其三分之一。成為政府的土地之後,再向農民收取田租作為政府的收入,用以購買軍糧。對農民而言,這是和以前一樣的作為,不過是將地主改為政府罷了。而其中,尤以廉價被收購土地的大地主最為不滿。如果說免不了會給一些人帶來不滿,那就讓少數有錢人感覺不滿。因為士兵都是農民出身的——這是賈似道的想法。

《兩宋王朝:奢華帝國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