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是中華民族的偉大遺產,也從一個側面展示了中國古老的燦爛文化。
兵馬俑的發現
1974年春天,陝西臨潼的一個鄉村,人們挖井的時候,忽然挖出一些陶片,有的像人形,有的像動物,大家驚訝不已。經考古人員發掘,沉睡兩千多年的秦始皇兵馬俑見了天日,一座巨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呈現在世人面前。
農民發現陶俑的這個地方,是一號坑。此坑面積約一萬四千多平方米,是四個坑中最大的。經過整理發現,這是一個完整的軍陣。這裡掩埋的陶俑與真人大小差不多。前鋒部隊有三列,每列有武士俑70個,隊列前又有指揮。前鋒之後是兵陣的主體,共有38路,每路長約一百八十米,形成一個巨大的方陣,約有六千個陶俑,一個個穿著鎧甲,手握青銅兵器,兵器都是實物。兩側各有一列橫隊,每隊約有武士俑180個,是軍陣的兩翼。在靠西的部分,又有武士俑,似為軍陣的後衛。軍中又有陶馬32匹,四匹一組,拖著木質戰車。在四個坑中,這個完全模仿實際軍陣的兵馬俑隊列,規模最大,氣勢最壯。
二號、三號坑,是考古人員於1976年夏天發現的。
二號坑東邊的一組是射擊方陣,這裡有立式弩兵俑60個,軍陣的中心,佈置了八路跪蹲式弩兵俑,共有160個,一個個英武有力。人們所讚歎的栩栩如生的射擊俑,就出於這個兵陣。右側是戰車方陣,共有八列,每列八乘。戰車前駕有四匹大馬,與真馬大小差不多。在馬的後邊,又有三個兵俑,平行排列,中間的兵俑拉馬轡,兩側的兵俑持長柄兵器。
二號坑蹲射俑出土時原狀
在二號坑的中部,則是更大的戰車方陣,共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八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三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一些步兵俑。在二號坑的左側,是騎兵方陣,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
整個二號坑的四個方陣,共見陶俑陶馬一千三百多件,戰車八十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
立射俑頭像(二號坑出土)
三號坑在一號坑西端,面積較小,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三號坑的佈局看,當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只是沒有建成而已。
後來還發現了一個未建成的坑,這就是四號坑,它在二、三號坑之間,未及放兵馬俑,就匆匆填死了。面積大約有五千平方米。從整體佈局看,這是關鍵的中軍位置。三、四號坑都是未建成的陪葬坑,修建秦始皇陵用了四十多年時間,一直到秦始皇去世之後,由他的兒子秦二世接著修建,工程還沒有完成,農民起義軍已經打到了驪山周圍,不得不中途停止。
秦陵地下宮殿
這四個巨大的兵馬俑坑,只是秦始皇陵的一組陪葬坑。
在西安附近的臨潼,南依驪山,北臨渭水,遠遠地望去,有一座龐大的山丘映入眼簾,這就是神秘的秦始皇陵。這個龐大的土丘是由人工堆積而成,工程之浩大,世所罕見。本來高有五十丈(113米),經過時間的侵蝕,如今大約有七十六米高,土丘佔地面積有近二十五萬平方米。下面就是秦始皇陵。
秦始皇從13歲開始,就在為自己修建陵墓,這是一件浩大的工程,工程前後持續近四十年。工程動員了七十多萬人,當時全國只有兩千萬人,也就是說,全國每十幾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參加過這一工程。
兵馬俑 一號坑
秦始皇陵可能是這個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陵墓,它是一座龐大的地下宮殿。秦始皇命令,按照他在世時享有的一切,來建設這座地下宮殿。由此我們也就對兵馬俑追求與真實的兵陣相同的做法不難理解了。
那深埋的地下宮殿今天是否存在,考古學家有激烈的爭論。種種跡象表明,這一神秘的地下宮殿今天依然存在,而且沒有被盜掘。
2002年9月17日,人們通過電視直播,曾經目睹考古學家探測埃及金字塔內部空間的過程。如果打開秦始皇陵地下宮殿,不知道又該吸引世人怎樣的注意!我們在等待這一天。
驅使天下的帝王氣勢
秦始皇消滅了六國,一統天下,成了中國歷史的「始皇帝」——第一個皇帝。為了防止造反圖謀,他命令將天下所有的兵器集中到咸陽,將它們全部熔化,用其中的銅塑造成12個巨人,立於秦宮廷的門前。史書記載,這些銅像,每個重24萬斤(12萬公斤),高五丈,一隻腳就有六尺長。
中國人有做巨型雕塑的傳統,這主要是佛像雕刻,如四川樂山大佛、山西雲崗石窟的大佛。那些巨型雕像表達的都是人對於神的一種崇拜,而秦始皇下令製作的大型銅像,則相反,他不是要膜拜神,而是要世人膜拜他。如果說有神,這個世界的神祇有一個,那就是他。
漢初文學家賈誼形容秦始皇的統治,是「振長策而御宇內」——揮舞著鞭子,驅趕天下。秦始皇正是要手持鞭子,驅使天下。秦始皇兵馬俑所展現的,正是這種驅使天下的帝王的氣勢。
當你走進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眼前呈現的景象不由你不震驚。數百人的前鋒部隊在指揮的率領下,列隊在前,整裝待發。後面跟著數千人的部隊,一個個身披鎧甲,手握兵器,排成整齊的隊形,只等待著一聲令下,就要出發。而兩旁戰馬昂首,戰車森然而列。你似乎聽到駿馬嘶鳴,戰車轔轔,無數將士高聲吶喊,此時天低雲沉,宇宙間似乎都在迴盪著這樣的聲音。這個軍陣確有一種排山倒海的氣勢。
但是這種以一人而驅使天下的威權和威勢並沒有保持多久。秦始皇去世不到三年,秦王朝就被推翻了。他本來盼望以他為「始皇帝」的王朝會傳至萬世,想不到二世就終結了。
充滿生氣的彩繪雕塑
兵馬俑引起世人轟動,除了它的不凡氣勢之外,還在於它的雕塑藝術達到極高的水平。
兵馬俑的俑人、陶馬都和真人真馬一樣大小,俑人高約1.85米,陶馬高約1.6米,全部繪彩(由於掩埋過久,色彩多已脫落)。所有這些俑人和陶馬的雕塑,都非常真實,沒有誇張變形。每一個俑人的面部表情,包括頭型、髮型、眼、眉、鼻、唇、耳、鬍鬚等各有特色,體現了每個軍士不同的年歲、身份和性格。同時每個俑人和陶馬都富有動感,充滿生氣。
跪射俑 二號坑
我們就從二號坑的跪射俑說起。這類武士俑,頭綰髮髻,身著戰袍,外披鎧甲,右膝著地,左腿彎曲,身體微微前傾,雙目凝視前方,胸前的兩手一上一下,作控弓之狀。雖然弓箭已不存,但仍可感覺到準備射擊的緊張態勢。兵馬俑中的立俑都突出其身材高大、體格健壯,而這類跪射俑則更突出其矯健靈便之態,突出其伺機而動、蓄勢待發的神情。他們面部的神情也充滿生機,眉低垂,鼻微張,耳朵側豎,正是靜聽八方之音、等候出擊的樣子。人身上鎧甲的縫褶,也隨著人物的動態而顯示出變化。人物蹲跪所形成的力點差異,也惟妙惟肖地表現了出來。這樣的雕刻,細緻入微,使觀看的人,似乎覺得他活了起來。
修復後的銅馬車 二號坑
馬俑在三個陪葬坑中佔有很大的數量,共有六百多匹,它們的用處各有不同,有的是拉車的,有的是乘騎戰馬。陶馬的造型比陶俑更加逼真。我們看二號坑的一匹乘騎戰馬,與真馬的大小相當。前有一騎兵靜立。馬的雕刻風格簡潔古樸,令人陶醉。馬四蹄佇立,鬃毛豎起,尾巴在靜垂中又微微翹起,富有力量感。馬的身體骨勁而力豐,腹部微微上縮,前腳上提,後腳下沉,馬首高高昂起。馬的耳朵凜凜有神。頭部的造型更是令人稱絕,面部如斧頭削出,硬朗中顯示出洗練。鼻子微張,而唇吻略閉,眼睛突出,十分傳神。
秦始皇兵馬俑方陣的這些彩繪雕塑,如此寫實,如此傳神,細節處理如此微妙,整體姿態如此富有動感,使人們對於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水平,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