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是非功過 帝國是怎樣煉成的

漢武帝是十六歲登基的,上天也給了他足夠長的壽命和時間:享年七十,在位五十四年。這兩項紀錄不但超過了他的所有前輩,而且很久以後才被打破。

這可真是天之驕子。

武帝也不負天恩。在他治下,漢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都達到鼎盛。疆域和勢力範圍,東鄰韓國,西有新疆,南至越南,北接蒙古,堪稱超級大帝國。

文化方面同樣燦爛輝煌。哲學家董仲舒,文學家司馬相如,音樂家李延年,探險家張騫,農學家趙過,天文學家唐都、落下閎,便都出在這個時代。

當然還有司馬遷。儘管漢武帝非常對不起這位偉大的史學家,也並不喜歡他的《史記》。

然而司馬遷卻如實地記錄了元封元年(前110)的封禪大典。那是十八萬騎兵,上千里旗幟,一萬八千里行程的大製作,也是漢武帝功成名就的象徵。[28]

這一年,劉徹四十七歲。

實際上漢武的帝業基礎,十年前就已奠定。元狩四年(前119),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衛青和霍去病兵至漠北,並以大將軍和驃騎將軍身份出任大司馬。

從此,漠南無匈奴,帝國有內朝。

這時,漢武帝登基才二十一年,實際執政十六年(前六年有太皇太后聽政),年齡三十七歲。開創並成就自己的帝國大業,他其實只用了半輩子。

此後的故事並無懸念:四十六歲滅南越和西南夷,四十七歲實行平准法和均輸法,四十八歲降滇王,四十九歲降朝鮮,五十一歲分天下為十三州部。

漢武的步伐,何其堅定!

步伐堅定,是因為目標明確,那就是天下一統,中央集權,皇權至上。這是秦始皇未竟之事業。

因此,漢武帝登基之後就頻頻出手:二十一歲置五經博士,二十三歲推行察舉,二十四歲始征匈奴,三十歲用推恩法削弱王國勢力,三十三歲任命公孫弘為丞相,衛青為大將軍,並為博士設弟子。

這一系列動作都在他三十五歲以前完成,卻有著非凡的意義。尊儒,則秦政變為漢政;推恩,則分權變為集權;舉賢,則貴族變為官僚;討伐匈奴,則夷狄變為華夏。夷夏之分,王霸之術,古今之變,盡在其中。

中華大帝國巍然屹立,漢武的事業風生水起。

引自田昌五、安作璋主編《秦漢史》。

不能說武帝在二十多歲時,就已經有了理論和制度的自覺。但他有政治天賦和帝王直覺,知道最重要的事情是鞏固政權,尤其是鞏固皇權。只要能實現這一目的,他是不在意使用各種手段的。

所以,他建太學,興儒術,開言路,薦人才,卻又留心俗務,重用酷吏,獎勵軍功。他的組織路線和幹部政策是不拘一格的,因為他並不獨尊儒術,只獨尊自己。

那麼,漢武帝的手段又是什麼?

對外開邊,對內收權,一手抓官,一手抓錢。

代表著這一整套治術的,是衛青、公孫弘、張湯和桑弘羊。衛青是軍人也是外戚,公孫弘是文吏也是儒生,張湯懂法,桑弘羊會理財,漢武帝得心應手。

是啊,有錢就能做事,有兵就能護家,懂法就能治國,通儒就能安定人心,粉飾太平。結果,漢的版圖面積比秦大了一倍,統治反倒更加牢固。

秦亡而漢興,原因就在這裡。

據葛劍雄《西漢人口地理》。

漢武的帝國,也就是這樣煉成的。

支撐帝國大廈的則是三根支柱:中央集權、官員代理和倫理治國。前兩根支柱是秦也有的,後一根卻是漢武帝所立。但,正是由於這一改革,秦政和秦制才變成了漢政和漢制,帝國制度也才立於不敗之地。[29]

那麼,什麼叫「倫理治國」?

其實就是周人主張的德治和禮治,因此也可以說是周政和周制。周政和秦政,周制和秦制,是對立的。周是邦國制(封建制),秦是帝國制(郡縣制);周政講王道,秦政講霸道。所以,秦也不要德治和禮治。

秦政是刑治和律治,號稱法治。

漢武帝卻在延續秦制的同時,也繼承了周政,即制由秦帝,政借兩周。因為德治和禮治的統治成本更低,效果也更好。軍國主義和嚴刑峻法只能維持表面的太平,統一的思想和價值體系才能保證長治久安。

要實行德治和禮治,就只能靠儒家。因此,儘管武帝本人並不尊儒,宣帝更明確主張王霸雜用,但獨尊儒術卻仍是漢武以後的基本國策。

這個國策也為後世王朝所採納。即便不尊儒,儒家主張的宗法制和禮樂制也照樣實行。這樣看,所謂「百代皆行秦政治」,其實是該叫「百代皆行漢政治」的。

那麼,漢政治的核心又是什麼?

皇權政治加官僚政治。表面上看,這與秦政無異。然而秦是吏治天下,漢則是官治與吏治並存,而且逐漸由吏治走向官治。這當然要拜獨尊儒術所賜。事實上,當官員們越來越儒化時,官僚政治就牢不可破了。

與此同時,儒學也在官化。官方思想其實是不要思想的,官化的儒學也只要教化和灌輸,頂多再加對先王聖教的心得和註解。沒有思考,沒有質疑,沒有批判,沒有爭鳴,那才真是「毀人不倦」。

永為神州種禍胎,當作如是解。

把儒學變成官學,也該由漢武帝來負責。儘管在當時,儒學並沒有那麼重的官氣,反倒是一股清新氣息。

靠著漢政治,周文明的血脈延續了下來。在楚文明的基礎上將周秦文明融為一體,就是漢文明。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世界性文明,其深遠影響難以估量,而能夠與之媲美的則只有羅馬。

羅馬,與大漢會有關係嗎?

本卷終

請關注下卷《兩漢兩羅馬》

[28]請參看《史記》之《孝武本紀》、《封禪書》,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

[29]請參看易中天《帝國的終結》。

《易中天中華史:漢武的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