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侯景之亂 十三 「神童」高洋建北齊

高洋是高歡與婁昭君所生的第二個兒子。高歡夫婦有了高澄及長女(後來嫁給孝武帝)後,很長一段時間顛沛流離,沒有生養。直到高歡投奔了爾朱榮,家境稍有好轉,高洋就在那個時候出生了。

高歡的兒子大多儀表堂堂、風度翩翩,高洋卻是個例外。他皮膚黑,大臉盤,滿身魚鱗紋,少言寡語,旁人見了也留不下什麼印象。但在高洋十幾歲時,有兩件事讓父親高歡對他另眼相看。

頭一件事,一次高歡想測試一下兒子們處理事務的能力,就交給每人一團亂絲,要求他們想法解開,大家一個個手足無措,毫無頭緒,高洋二話不說,抽出腰刀,就把亂絲斬成幾段,並說:「亂者須斬!」高歡深為讚許。另一件事也是高歡試子,高歡給每個兒子配備一隊士兵,命他們領兵出發,然後派大將彭樂假裝進攻。高澄等人都嚇得不敢亂動,惟獨高洋指揮士兵上陣與彭樂廝殺,彭樂慌忙卸甲下馬說明實情,高洋不信,把彭樂抓起來交給高歡。高歡欣慰地對旁人說:「這個兒子啊,謀略膽識比我還強!」

儘管如此,哥哥高澄還是看不起這個弟弟,由於年秩相次,他對高洋更有所忌恨。高洋在高澄面前言辭遲鈍,無比恭順,事事依從。

高澄看到高洋的夫人李祖娥的衣服首飾好看,要拿來收為己有。李祖娥不願給,高洋就勸她:「衣服首飾我們還能再買再做,哥哥要的東西怎麼可以吝嗇呢?」高澄「良心發現」,提出不要了,高洋就主動把東西送上門去。

背地裡的高洋卻是另一副樣子。他有時在家獨自靜坐,一言不發;有時又平白無故光著腳丫在院子裡又跑又跳。李祖娥詫異,問他發的哪門子神經,高洋總是笑笑說:「我在跟你耍著玩呢!」高洋古怪的舉止,其實和當年陶侃搬運磚頭是一樣的,所謂「習勞則神欽」。高洋的志向不在高澄之下,而且,是個相當可怕的敵人。

高澄不知道這些,他以為高洋就是那個在他面前誠惶誠恐,還帶些呆勁的傻小子,經常得意地說:「這傢伙要是都能發達了,我看相書也可以不信了!」

誰曾想,笑到最後的卻不是高澄。

高澄遇刺一事,《北齊書?陳元康傳》中有段文字,讓人摸不著頭腦。這段文字大致是說,蘭京(《陳元康傳》中蘭京被稱作蘭固成,這也是兇手身份的一個疑點)有一名同夥,叫作阿改,是高洋手下的帶刀僕從。蘭京與阿改約好,若高澄那邊刺殺事成,傳出叫聲,阿改這邊就出手殺掉高洋。

這應該是事後兇手的供詞。問題在於,刺殺發生的同時,高洋並不在府中,而是有事去了城東,因此阿改也就沒能有所行動。更大的疑團由之而生,高澄的秘密會議不只開一次,為什麼事變偏偏安排在這一天呢?

我的猜測是,不管是蘭京,還是阿改,都不是這次事件的主凶。幕後的元兇,很可能就是隱忍多時的高洋。帶刀僕從是主人的死士,是完全對主人盡忠的,高洋在高澄準備受禪的前夕,指使阿改挑唆蘭京等高澄手下的奴僕,選擇了一個最佳時機,向高澄下毒手,再利用阿改等人的供詞脫清干係。

當然,我們的證據並不充足,猜測終歸是一家之言。不過高洋在事變後的表現倒是在某種程度上為猜測提供了佐證。

高洋在城東得到消息,面不改色地率領手下去收拾兇手及其同黨。高洋到達出事地點時,高澄府中的其他僕人已經制服了蘭京等人,高洋便下令將凶黨全數處死,並且碎屍萬段,然後出來向外界通報:「奴才造反,大將軍受傷,但無大礙!」高洋秘不發喪,迅速控制了局面。一切都顯得從容不迫,有條不紊,讓朝野群臣大為吃驚。

高澄等人的死訊瞞了幾天,有所洩露,孝靜帝知道後興奮地說:「大將軍如今死了,似乎是天意哪,帝室有望重得權威了!」這時候連皇帝都沒意識到高澄還有個更為厲害的弟弟。

高洋當機立斷,決定留高岳、高隆之、司馬子如、楊愔(孫騰當時已去世,楊愔大致取代了他的位置)這四位高氏的重臣守衛鄴城,其餘大臣權貴統統跟他去晉陽。臨走,高洋親率八千甲士入殿拜見孝靜帝,命人傳報:「臣有家事,必須先回晉陽。」手按刀劍,如對大敵。說完,高洋拜了兩下,轉身離去。

孝靜帝臉色大變,目送高洋遠去的背影,口中呢喃:「此人又好像不能容我,朕還不知死在哪天哦!」

高洋不把皇帝放在眼裡,對高歡、高澄時代的文武百官更是視若無物。他在晉陽大會群臣,神采飛揚,言辭敏銳,與昔日活在高澄陰影下木訥的高洋判若兩人,全場都被震懾了。

為樹威信,高洋對高澄留下來不便執行的政令,一律修改或廢除;高隆之、司馬子如參奏高澄的兩位近臣崔暹與崔季舒的過失,高洋將兩人各打兩百鞭,發配邊疆。一報還一報,高洋巧妙地通過各種手段,相對平穩地接手了高澄的最高權力,並且更上一層樓。即便高洋不是高澄被刺真正的主使者,那他也是最大的收益者。

一年後,高洋晉陞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齊郡王,接著又被封為齊王。(孝靜帝估計絕望了,高家兩代三世連續掌權,一個比一個惡毒凶狠,好不容易看到的一點點希望也徹底破滅了)

高洋的親信高德政、徐之才、宋景業等人聲稱天像有變,勸他受禪。高洋何嘗不想早登大寶,然而朝中的阻力不小,反對的人不但有老臣司馬子如、斛律金、杜弼,還有高洋的生母婁昭君。婁昭君眼光獨到,卻也沒能看清這個城府極深的兒子,她說:「你父親如龍,你兄長似虎,他們尚且不敢妄奪皇位,終身北面事君。你有什麼能耐,想做禪讓之事?」

高洋無奈,召集群臣共同商議此事,全場肅穆,無人吱聲。

半晌,杜弼說道:「關中宇文泰乃是我國的勁敵;如若接受魏帝的禪讓,宇文泰必定會挾持他們的天子,以討逆勤王為名,東侵我國,到那時,大王如何應對呢?」

徐之才笑道:「如今與大王爭天下的那個傢伙,想做的還不是和大王一樣的。即使他想逞強不順從,大不了照著大王的樣子也稱帝就是了。」

東西魏分裂了十多年,人們漸漸習慣了兩個國家對峙的形勢,淡忘了政權正統性的問題,兩家的皇帝都是傀儡,兩家的權臣都是野心家,沒什麼誰比誰更正義的道理。從高氏集團的利益考慮,為了防止高澄被刺之類的變故再次出現,早日奪取皇位,使江山變色,還是好處多多的。所以,杜弼聽了徐之才的一番辯解後,也無言以答了。

武定八年(公元550年)五月,高洋一切準備就緒,從晉陽出發,前往鄴城。司徒潘樂、侍中張亮等人進見孝靜帝,上奏:「五行運次,有始有終。齊王聖明,萬民仰慕,願陛下傚法堯、舜明君。」

孝靜帝一臉嚴峻地說:「此事拖延已久,到該退的時候了吧。」隨即命人作禪讓詔書,旁邊的中書郎答道:「詔書已經作好了!」請楊愔進呈孝靜帝。

孝靜帝默默閱完詔書,簽署蓋印,緩緩起身走下御座,吟誦道:「獻坐不辰,身播國屯。終我四百,永作虞賓。」

這是《後漢書·獻帝紀》的贊詞,孝靜帝自比漢獻帝,向皇位投去了戀戀不捨的最後一眼。天下紛亂,高歡像曹操扶立漢獻帝一樣擁立了孝靜帝;沙苑之戰,高歡像曹操在赤壁一樣大意輕敵,成就了宇文泰的割據局面;一晃半世,現在已是高歡兒子們掌權,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代結束了,高洋如曹丕一般對皇位如饑似渴,孝靜帝除了讓位,別無選擇。

孝靜帝辭別六宮嬪妃,坐著牛車走了,東魏滅亡,頭尾共十七年,僅歷孝靜帝一帝。高洋接受璽綬,即位稱帝,改國號為齊,年號天保,高洋就是齊顯祖文宣帝。為區別於南朝蕭道成所建的齊國,歷史上把高氏的齊國稱為北齊或者後齊。

高洋對待孝靜帝,遠沒有曹丕對待漢獻帝那麼好,過了一年,就在他的食物裡下毒,把他殺死了。

宇文泰在關中聽說高家篡位,果然興兵討伐。西魏軍從弘農造橋渡過黃河,進駐建州(今山西絳縣東南),威逼鄴城。

高洋心中明白,宇文泰還沒有能力在關東立足,此次用兵討伐是假,打探是真。他並不出兵與西魏軍直接交鋒,而是親率大軍鎮守晉陽東城,陣容嚴整,軍勢強盛。

宇文泰聞報,不禁長歎:「原來高歡並沒有死!」說罷,他下令撤兵,由蒲阪渡口退回關中。隨著宇文泰的這聲長歎,高洋的北齊政權穩固了下來。

《悠悠南北朝:三國歸隋統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