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貴和獨孤信在宇文泰生前死後一系列周密的安排下,沒能撼動小輩宇文護的位子,反而輸了個精光。(這是宇文泰托付後事時就充分預見到的。黑獺的謀略不僅表現在戰場上,更表現在政壇與官場上,柱國大將軍們在戰場上智勇雙全,在戰場下卻稚嫩得很。宇文泰人都死了,其他人還是只能做他的棋子)宇文護順勢依次遞補,由柱國最後一位的侯莫陳崇頂替獨孤信的太保之位,自己取代趙貴的大塚宰,留下掌管兵權的大司馬的空缺,則交給了同樣小字輩的柱國、博陵公賀蘭祥。
賀蘭祥是宇文泰的外甥,他的母親是宇文泰的姐姐。賀蘭祥自幼就跟隨宇文泰南征北戰,一直是宇文氏家族中的少壯派人物。宇文護的安排,體現出他的政治手腕(趙貴、獨孤信等人謀反,過分低看了他的能力):用虛職太保來安撫賀拔岳派碩果僅存的柱國侯莫陳崇,令對手心有餘而力不足,同時由宇文家族的人佔據真正有實權的職位(大塚宰和大司馬分管官員與兵權),然後再藉著府軍制本身的組織特點,將趙貴與獨孤信的軍隊也收入屬下。一石三鳥,原有的六柱國體系均勢不再,宇文氏一家獨大的局面至此才完全確立下來。
宇文護並不滿足,他手中的屠刀非但沒有放下,而且舉起得更加頻繁了。這一回,目標指向了宇文家族的內部。
小天王宇文覺的即位,是遵從宇文泰的意願,也是當時北周各派角力與妥協的產物。立幼而不立長,其實也不僅僅是前面所說的擔心獨孤信攬權的問題,宇文泰從家族內部的利益考量,認為宇文覺年幼,應該會更依賴於以輔政的宇文護為首的宗室和舊臣,有利於政治的穩定與家族的團結。
宇文泰的政治軍事都一流,但在青少年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似乎是非常欠缺的。不知道他是否考慮到了,十五歲這個年齡,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正是所謂「半大孩子」,屬於今天常說的「青春叛逆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管有出息沒出息,不管是對父母還是師長,常常會表現出反叛的衝動。
宇文覺偏偏就是這類孩子的典型,《周書》對他的評價用了三個字:「性剛果」。
「剛果」二字,可以理解成「剛毅果敢」,也可以理解成「倔強魯莽」,關鍵看你是如何剛果,對誰剛果。像宇文覺這樣不甘心做傀儡,也不認為自己是傀儡的少年天子,面對一個資歷威望並不高,而且彼此之間也不曾有什麼真正的磨合與瞭解的堂兄(兩者的年齡相差二十多歲),自然是很容易把他當作「反叛對像」的。
因此,儘管宇文護專政是為了維護宇文家族自身的利益,宇文覺在情緒上卻是厭惡與牴觸的。他更願意看到朝中各派勢力均衡,由他出面協調,掌控大權;而絕對不願看到所有人都聽命於宇文護,把他這個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當成透明人,晾在一邊。趙貴和獨孤信失敗以後,他對宇文護更加忌恨了。
宇文護吸取趙貴事件的經驗教訓,在朝臣之中廣佈眼線、心腹。儀同三司齊軌跟御正中大夫薛善抱怨說:「軍國政事,應當歸於天子,怎麼可以由權臣獨攬?」他沒想到薛善是宇文護的人,回頭就被告了,宇文護當即殺了齊軌,而給薛善加官。
宇文護的舉措使得朝中大臣惶惶不安,司會李植(李遠之子)與軍司馬孫恆兩人一直深受宇文泰重用,久居要職,生怕被宇文護排擠,丟了性命,便乾脆拉上宮伯乙弗鳳、賀拔提等人(宮伯是宇文泰依照《周禮》設置的職務,掌管王宮的事務),入宮密見宇文覺。
李植、孫恆一上來便痛陳宇文護的「罪孽」:「宇文護自從誅殺趙貴以來,權勢日益強盛;文臣武將都爭相歸附他,大小政事也都由他決斷。以臣等之見,他恐怕會圖謀不軌,還望陛下早做防備!」
宇文覺討厭宇文護的態度是一貫的,卻還不至於把事態想得那麼嚴重。聽了李植、孫恆一席話,少年天子感到很有道理,頻頻點頭。
乙弗鳳和賀拔提見宇文覺被打動,接上話茬道:「先王(指宇文泰)如此英明,尚且把要務委任給李植、孫恆,如今若以大事托付給他倆,何愁不成功呢?宇文護經常說要做周公輔政,臣等聽說周公攝政七年,才把大權交給周成王,陛下豈能苦等七年?」
這番「旁白」把宇文覺徹底打動了,宇文覺開始著手安排對付宇文護。他的手段也不新鮮,就是藉故召見宇文護,同時在後帳埋伏下武士,一舉將宇文護拿下。宇文覺親自遴選身邊的武士,在王宮後花園演習「行動要領」。
李植和孫恆嫌人手不夠,又去找另一名宮伯張光洛一同謀劃,誰料想壞就壞在這上頭了。(後宮機密大事,你湊那麼多人幹嘛?說到底還是不自信)原來張光洛也是宇文護的眼線,宇文護很快就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宇文護聽說宇文覺參與其中,心知非同小可,如果只是大臣要殺他,抓起來定個謀反罪就完事了,可是現在是君主的意思,處理不當,是會出岔子的。宇文護於是不動聲色,找了個理由,把李植與孫恆分別外放,任命為梁州刺史與潼州刺史,不讓他們再有機會湊在一起議事。
按說,宇文護沒有像對付趙貴、獨孤信、齊軌等人那樣處置李植、孫恆,算是給足宇文覺面子了。宇文覺卻不領情,幾次提出要召回李、孫,宇文護表示自己忠心不二,希望宇文覺不要聽信「讒言」。
宇文覺這才打消了與李植等人共謀的念頭,可是宮裡沒被處分的那批人更怕了。乙弗鳳一個勁鼓搗宇文覺立刻按照最初的計劃行動,以宴請群公的名義引宇文護入後宮,然後將其誅殺。結果呢,在場謀事的人裡頭仍然有內奸張光洛(宇文覺上回失敗也不好好總結教訓,好歹你先檢查一下「革命隊伍」的純潔性啊),沒說的,他又去告密了。
這下宇文護對小天王徹底失望了,他當即召見賀蘭祥,以及宇文泰的另一位外甥、總管禁兵的領軍尉遲綱,詳細說明了這件事。賀蘭詳一聽,說:「這不添亂嘛?宇文家的江山怎麼交到這麼糊塗的人手裡了,竟然要害自己的堂兄!」兩人都認定宇文覺不配做君主,勸宇文護盡快下手,廢掉宇文覺。
宇文護便派尉遲綱入宮,假傳旨意,召乙弗鳳等人議事。乙弗鳳等人以為又是商議刺殺宇文護的事,自然不敢怠慢,興沖沖地來見宇文覺,挨個兒被尉遲綱候個正著,綁瞭解送到宇文護府第。尉遲綱又把宮中所有的近身侍衛悉數調走,宇文覺這才有所醒悟,躲入內殿,又給宮女配備兵器,癡望保衛自身的安全。
宇文護並不親自出手,只讓賀蘭祥「打頭陣」,領兵進入內殿,逼宇文覺退位。臨時拼湊的宮女衛隊哪裡能有什麼抵抗的能力,宇文覺乖乖聽從「處置」,被帶出王宮,軟禁在以前的公府中。
宇文護控制了局勢,召集諸位公卿,當著眾人的面,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說:「先王(宇文泰,宇文覺即位後,追諡他為周文王)布衣出身,衝鋒陷陣,為興復王業奮鬥三十多年,外寇未平,不幸辭世。我宇文護謹受先王顧命,與諸公共同推立略陽公(宇文覺),並幫助大周取代了魏朝。可是小君主自從即位以來,荒淫無度,親近小人,聽信讒言,謀殺大臣。如若成功,社稷必然遭殃,我死事小,九泉之下有何面目去見先王?今日我意已決,寧負略陽公,不負社稷江山。寧都公(宇文毓)德才兼備,仁孝聖慈,四海歸心,天下矚目。我打算廢昏立明,諸公以為如何?」
大家都見識過宇文護的厲害,誰會在這個時候提反對意見,都說:「這是明公的家事,我們哪有不同意的道理?」
宇文護轉「悲」為喜,先將乙弗鳳等押出午門斬首(跳得最歡的,往往死得也最慘),再派人到岐州(今陝西鳳翔南,宇文毓時任岐州刺史)迎立寧都公宇文毓;接著,他又把與他作對的李植、孫恆等人召回長安,一齊處死。李植的父親李遠貴為柱國大將軍,外鎮弘農,宇文護也不放過,當年李遠誓死捍衛宇文覺繼承權的場景,無疑讓宇文護顧慮重重。李遠在宇文泰面前的忠心耿耿,換來的卻是被逼自殺的可歎下場。
宇文護怕宇文覺將來萬一再掌權,會於己不利,乾脆派人將他毒死,並強令他的王后元氏(西魏文帝的女兒)出家為尼。十多年後宇文覺的弟弟宇文邕除掉宇文護親政,才平反宇文覺的名譽,追諡他為孝閔皇帝。
北周的繼承人問題轉了一個大圈,重新回到原點。庶長子宇文毓接替天王之位,他就是北周世宗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