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 半途而廢

在三國歷史上,赤壁之戰是一個分水嶺:赤壁之戰前,群雄割據;赤壁之戰後,魏蜀吳三足鼎立基本形成。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他的實力從此不再到達頂峰,那麼,曹操會善罷甘休嗎?赤壁之戰後,在軍事上曹操還會採取什麼行動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半途而廢。

三國是一個風雲變幻、滄海橫流、英雄輩出、令人神往的時代,很多英雄人物在這裡大顯身手,叱吒風雲,正可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三國時代,也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從2006年2月開始,《百家講壇》推出《易中天品三國》系列節目,到8月30日一共播出了二十四集,易中天先生在前二十四集中以「魏武揮鞭」和「孫劉聯盟」為主線,講述了魏、蜀、吳三大集團的形成和鬥爭過程,刻畫了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三國人物群像。在節目中,易中天先生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揭開疑雲重重的帷幕,講述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從第二十五集開始,易中天先生將從赤壁之戰後的曹操講起,為您繼續品讀三國歷史。曹操作為一個有雄心壯志的人,雖然在赤壁戰敗,軍事上遭受失利,但曹操的理想是蕩平四海、一統九州,他會就此罷休嗎?接下來,他還會採取什麼行動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半途而廢」。

易中天:

赤壁之戰以後,曹操在軍事上主要做了三件事情,那就是破馬、韓,征孫權,伐張魯,我們一件件事情來說。

先說第一件事情,破馬、韓。破馬、韓就是破馬超、韓遂。

*馬超和韓遂,是東漢末年盤踞在關中的割據勢力。曹操在赤壁吃了敗仗之後,在暫時無法撼動孫、劉聯軍的情況下,於是就把目光瞄準了馬超、韓遂這樣力量較弱的割據勢力,在建安十六年,也就是赤壁之戰後兩年多,曹操開始了征馬超和韓遂的軍事行動。那麼,馬超和韓遂好打嗎?

但是馬超和韓遂不好打,為什麼不好打呢?馬超和韓遂是朝廷命官,就是他們的這個官職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又沒有什麼造反的舉動和嫌疑,你莫名其妙去打他,這個事情沒有道理啊。但是馬超和韓遂又是曹操必須消滅的,怎麼辦?曹操就想了一個鬼主意,逼馬超和韓遂造反,因此他在建安十六年的春天命令鍾繇西征張魯。張魯也是一個割據一方的地方政權,那麼張魯在哪兒呢?張魯在漢中,那麼曹操出兵去征張魯,必然要路過馬超和韓遂的地盤,因為馬超和韓遂在關中。所以曹操這個命令一下,馬上就有人反對,很多人就去找曹操說,不能這樣搞啊。他們說,你去征張魯,必然要路過馬超和韓遂的防地,張魯是個什麼人呢?這個張魯是一個深山老林裡面的,成不了氣候的一個人;而馬超和韓遂這些人他也胸無大志,他就是想守住他那塊地盤就算了,你現在去打張魯不是把他們兩個惹急了嗎?他們兩個惹急了起來造反怎麼辦呢?曹操聽了以後肚子裡面好笑,我就是要他造反,他不造反我沒理由打他呀,狡猾狡猾的。

總而言之鍾繇的軍隊開過去了,開過去了以後馬超和韓遂那麼一夥人就反了,當時聯合了十路諸侯號稱十萬人馬,駐守在潼關,準備和曹操拚個魚死網破。這麼一打呢,當時就有人來提醒曹操了,說這個馬超和韓遂恐怕不好對付,他們是關西兵,關西兵「習用長矛」,這個長兵器啊,你要注意了。曹操倒說不用沒關係,他們不就是有長矛嗎,我讓他的長矛刺不出來,軍隊就開過去。

開過去以後,事情不是像曹操說得那麼簡單,實際上戰爭開始是很艱巨的。當時曹操率領軍隊北渡黃河,渡黃河的時候,曹操讓大部隊先走,自己帶了幾百個精兵斷後,親自斷後。這個時候曹操只有幾百人,馬超帶了一萬人,殺了過來。曹操還坐那兒不動,周圍的將領一看不妙,架起曹操就走,說丞相你不能再在這兒坐著了,馬超一萬人過來了,就把他架到船上。這個時候馬超的軍隊已經過來了,馬超下令放箭,「矢下如雨」,箭射過去像下雨似的。已經過河的部隊不知道曹操是個什麼樣的情況,驚慌失措,等到曹操渡過黃河以後,大家見到曹操以後才抱頭痛哭。曹操笑了,呵呵,是是是,今天是有點危險,差點就讓一個小賊給幹掉了啊。

*馬超和韓遂雖然力量較弱,但曹操要想打敗他們也並不容易。在戰勝開始階段,雙方互有勝負,在戰爭轉入相持階段後,曹操不僅在局部戰鬥中獲得了勝利,還故意堅守營寨不出。馬超和韓遂因為是聯軍作戰,希望速戰速決,曹操的拖延對馬超和韓遂的聯合軍事行動不利,戰爭的主動權已經到了曹操的手上。

這個時候馬超和韓遂就提出來,割地求和,就是我們願意奉獻一點地方出來,是不是就饒了我們。而且我們還願意「質子」,就是把我們的子弟送到你那兒去做人質,行不行?曹操就問賈詡,你看怎麼辦?賈詡說:「偽許之」。「偽許之」什麼意思呢,假裝答應他。曹操又問,「偽許之」以後呢?賈詡說:「離之而已」,就是把他們拆散了。曹操馬上明白了,用離間計。

*馬超和韓遂聯手抗曹,這是為自己的生存而戰,因為曹操征討馬超和韓遂,就是要把他們的勢力範圍——關中拿下,蕩平像他們這樣的割據勢力。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戰場上的較量對馬超和韓遂不利,但他們沒有退路,肯定是要和曹操拼到底的。那麼此時曹操要用離間計來瓦解馬超和韓遂的聯軍,有這種可能嗎?

有,因為馬超和韓遂的關係很微妙,馬超的父親叫馬騰,馬騰和韓遂是老朋友;但是後來兩家鬧翻了,反目為仇,是曹操出來居中調解,把馬騰調到朝廷去做官;韓遂才跟馬騰的兒子馬超他又勾結起來,又聯合起來。所以他們本來就是有些疙疙瘩瘩的,那麼既然是疙疙瘩瘩的,那就可以使離間計。

但是要有一個機會,機會呢,說來就來。有一天兩軍交戰,都把陣布好了,韓遂提出來要見曹操一面,曹操說行啊,那我們兩個就見一面吧。於是韓遂和曹操二人打馬上前,走到兩陣之間的中間地帶,怎麼樣呢?「交馬語移時」,什麼叫「交馬語移時」呢,就是他們兩個的馬馬頭都這樣錯過來,都這樣碰著了,兩個人騎在馬上聊天,聊了多長時間呢?一個多時辰,古代的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兩個小時,就是他們聊了兩個多小時,說什麼呢?「但說京都舊故」,因為曹操跟韓遂和韓遂的父親都是舊人,曹操跟韓遂的父親是同歲孝廉,就是同一年被舉為孝廉的,曹操和韓遂又曾經同朝為官,所以說是應該是老朋友,所以多少年沒見了就敘敘舊,談談以前的那些故事。兩個人談得高興的時候撫手歡笑,摸著手哈哈哈哈笑笑笑,談完了,回去了。回去以後馬超就問韓遂,曹操跟你說什麼了?韓遂的回答是:「無所言也」,沒說什麼啊。本來就沒說什麼嘛,他不本來就沒說什麼,馬超不相信啊,說你們兩個人,跑到那個當中去,馬頭都這樣錯開了,親親熱熱談了兩個半小時,你說沒說什麼,誰信啊!這心裡面就開始嘀咕了吧。

過了幾天,大概是第三天吧,韓遂又提出來見曹操,這次把馬超帶上,跟馬超一起去見曹操。曹操馬上就變臉了,這一次曹操不一個人來了,帶了軍隊來,後面跟了一個橫刀立馬的許褚,瞪著倆眼睛,瞪著誰啊?瞪馬超。然後在身前設了屏障,叫做「木行馬」,「木行馬」就是木頭紮的那種障礙物。就是韓遂來跟我談話呢,我就是打馬上前「交馬語移時」,親親熱熱;你馬超來了我信不過你,我先設障礙,我後面還跟一個人,騎著馬拿著刀,倆眼瞪著你,明顯地表示對馬超不信任。明顯地表示對韓遂、對馬超分別對待。

那麼這次見面很有意思,有三件事情值得說。第一,是這次見面的時候韓、馬聯軍的那些將領們都過來在馬上向曹操拱手行禮,都過來了,丞相好。這要打仗了,他還問好,這是第一個事情。第二個,馬、韓聯軍的士兵們爭先恐後地往前面擠,要去看曹操,都把脖子伸得長長的,後面的人往前面擠,前面的人再往前面走。於是曹操就打馬上前,說諸位是要看曹操吧,我就是啊,兩眼睛一個鼻子,不比你們多什麼,要說多就多一點智慧。這個故事我們以前也講過,這是第二件事情。那麼第三件事情就是什麼呢,就是曹操這個話說完了以後,這些爭著看曹操的人才反應過來,然後再以看曹操身後,五千鐵騎兵,所有人手上拿的都是最精良的武器,他們的武器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當時馬、韓聯軍就基本上喪失了鬥志。

那麼有了這麼多鋪墊以後,曹操就正式用計了,曹操給韓遂寫了一封信,寫好以後在信上面圈圈點點塗塗抹抹,刪去一些字,加上一些字,然後送給韓遂。那這封信寫什麼我們不知道,書上沒有記載它的內容,但是可以肯定三點:第一點,就是曹操料定這封信馬超必看;第二點,就是曹操寫的這封信歧義甚多,含糊其辭,閃爍其辭,一句話你可以這樣理解也可以那樣理解,還要篡改;那麼第三點呢,就是讓人一看就是收信人改的,不是寫信人改的!全部在曹操預料之中,馬超果然看到這封信,然後果然懷疑韓遂跟曹操有什麼不可告人的勾當,曹操寫了一封信來了以後被韓遂篡改過了,從此馬超就再也不相信韓遂。

那麼我們知道,聯軍作戰最害怕的是主帥不和。你要知道這個馬韓聯軍號稱十路諸侯,十萬人馬,實際上是烏合之眾,每個人都是心懷鬼胎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小九九,領頭的就是馬超和韓遂,他們兩個起了猜疑了這個仗就沒法打了。在這個前提下曹操開始進軍,一仗就打得馬超和韓遂落花流水。

*馬超和韓遂中了曹操的離間計,兩個人相互猜忌,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很輕易就打敗了馬超和韓遂的聯軍。但曹操窮寇不追,放跑了二人,這是曹操在赤壁之戰後的第一個半途而廢。接下來曹操征孫權,這應該是曹操報赤壁之戰之仇的一個好機會,那麼,曹操還會半途而廢嗎?

那麼第二件事情呢,就是征孫權。這個馬超和韓遂平定了以後,曹操認為可以來打孫權了,但是打孫權之前,曹操先給孫權寫了一封長信,這當然是別人代筆的,別人捉刀代筆。很長的一封文才很華麗的信,但是內容很簡單,就是開出條件來,說你孫權如果答應我殺了張昭和劉備,江東這塊地方永遠歸你,朝廷還要給你加官進爵,如果你捨不得殺張昭,單殺劉備也行。但是孫權不吃這一套,孫權已經做好了和曹操決戰的準備,他做了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他的治所——因為孫權這個時候還不是一個國家,那不能叫首都,只能叫治所——把他的治所從京移到了建業,京就是現在江蘇省的鎮江市,建業就是現在江蘇省的南京市;第二件事情就是在濡須口,濡須在哪兒,現在安徽省的無為縣,在那個地方建了一個軍港,就是準備要抵抗曹操。

這樣曹操看來,是非打不可了,於是在建安十七年曹操親自率領部隊,號稱四十萬人征討孫權,在建安十八年挺進濡須口。那麼這一次戰爭曹操的準備不足,料敵不周,無功而返。孫權這邊是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所以戰爭處於膠著狀態,而且對曹操不利。最後曹操只好在他的水軍的軍寨裡面堅守不出,孫權多次挑戰曹操也不出來。那麼多次挑戰曹操不出來以後孫權自己就去了,孫權就駕了一條船進了曹操的水軍的營寨,那麼進去以後情況怎麼樣呢?有兩種說法,都是《三國誌》的裴松之的注裡面的,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我們在講《赤壁疑雲》這一集的時候講過,就是孫權的船開進去以後,曹操下令放箭,然後孫權的船就傾斜過來了,孫權又下令把船調一個頭,曹操再放箭,船平衡了以後孫權就回去了,這就是「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的原型。另一種說法是孫權的船開進去以後,曹操就知道是孫權來了,就下了一道命令說不要動,不要輕舉妄動,也不准放箭,我們就來看孫權怎麼看我們。於是,曹操的軍隊全部嚴陣以待,但是一根箭都沒有放,看著孫權的船在曹操的軍港裡面轉了一個圈。轉完圈以後孫權下令說奏樂,然後大家滴哩哇啦滴哩哇啦,鼓吹而去,回去了,曹操點點頭說:唉,孫權果然是個英雄。然後就說了一句有名的話:「生子當如孫仲謀」。

*孫仲謀就是孫權,孫權字仲謀,曹操的意思是說,生個兒子就應該生個像孫權這樣的,因為孫權敢在兩軍交戰的時候駕著船駛進曹操水軍的營寨,這是需要勇氣和膽略的。曹操的感慨也說明他征孫權並沒有佔到便宜。但在兩軍對峙,雙方處於膠著狀態的時候,曹操卻因為牽掛自己後方的安穩,在沒有分出勝負的情況下撤軍了,可以說是又一次半途而廢。那麼,曹操在下一次戰爭中還會半途而廢嗎?

建安十九年,曹操征孫權無功而返,而這個時候,曹操的另一個老對手劉備又從劉璋手中奪得了益州,而益州附近的割據勢力張魯軍事力量薄弱,曹操如果不進攻張魯,張魯勢必會被劉備吞併。劉備勢力的擴張,對曹操實現蕩平四海、一統九州的理想是一個威脅,所以在建安二十年曹操又開始西征張魯。那麼,前兩次戰爭曹操都是半途而廢,這一次曹操還會半途而廢嗎?

那麼第三件事情,就是平漢中,或者說伐張魯。這個事情發生在建安二十年,當時曹操已經61歲了,還是親自率領大軍開到了陽平關。曹操的軍隊一到,張魯就準備投降,張魯是沒有多少抵抗力的。但是張魯的弟弟叫張衛,張衛不同意,說打都不打就投降,打一下吧,張魯說那你就打一下吧。那麼這一仗打得非常好玩兒,大概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是曹操去進攻平陽關,就發現陽平關不好打。那個時候曹操在張魯那邊有線人,線人跟曹操報告說這個陽平關好打得很;曹操一打發現不好打,就撤軍了。撤軍以後突然殺了一個回馬槍,把張衛給打敗了。

但是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個史書上記載它有很多很多的說法:一個說法說殺回馬槍是曹操的密令,那就是曹操決定殺回馬槍;那麼第二種說法呢,說是劉曄的建議,劉曄主張殺個回馬槍;第三種說法,是事出偶然,就是沒打算殺回馬槍。這個事出偶然它又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曹操的部隊撤退的時候稀里糊塗地開進了張衛的軍營,這個張衛這個人一聽說是曹操的軍隊來,他也不知道曹操是撤退,以為是來進攻的,一哄而散,就這麼個事,這是一種說法。還有一種說法,說誤入張衛軍營的不是曹操的軍隊,是什麼呢,數千頭麋鹿,山上的那個梅花鹿不知道莫名其妙地幾千頭衝到張衛軍營裡去了,張衛的軍營就大呼小叫說,曹操來了,一哄而散,那麼曹操的軍隊一看他一哄而散,趁機就殺回來了。反正是搞不清楚了,就是這場戰爭是稀里糊塗地把它打下來了。

打下來了以後的結果呢?是張衛投降了,張衛投降,張魯就跑到巴中去了,張魯就跑到巴中去了以後也過了沒多久,也投降了。因為張魯本來就是要投降的,只是他下面又有人不同意,說這樣投降了我們的價錢都不好講,我們先抵抗一下,講點價。大概抵抗一下,講點價,他投降了,投降以後曹操給他很高的待遇,漢中這塊地方就被曹操平定了。

*曹操打下了漢中,張魯投降,曹操不僅擴大了勢力範圍,還威脅到了劉備集團的安慰,因為漢中是蜀郡的咽喉和門戶,漢中被曹操拿下,蜀郡就直接和曹操的軍事力量對峙。曹操如果乘勝進軍,就可能威脅蜀郡的安慰,那麼這個時候,曹操會乘勝進軍嗎?曹操的手下又是如何建議的呢?

很多人主張這個時候應該一鼓作氣,乘勝追擊,拿下蜀郡。提出這個建議的有兩個人,一個就是劉曄,還有一個司馬懿,這兩個人當時都擔任曹操軍隊裡的高級幕僚。那麼劉曄就跟曹操說,說劉備這個人是個英雄,但是劉備有一個小缺點,就是他的反應總是比我們慢半拍,現在他還沒反應過來,而且他依靠巧取豪奪的手段從劉璋的手上奪得了蜀郡,人心不服,腳跟不穩,這個時候去打他最是時候;一旦他站穩了腳跟就不好對付了,為什麼呢,他文有諸葛亮善於治國,武有關羽、張飛百戰百勝,那個時候我們就搞不掂了呀,這是劉曄的說法。司馬懿怎麼說的呢?司馬懿說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叫做「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就是一個聰明人,你不能跟這個天時、機遇擰著干,時機不成熟的時候你硬要干,這個是不可以的;但是也不可以說時機、機遇來了以後你不做,你放過它,也是不可以的。這些話應該說都說得非常有道理,而且非常的到位,但是曹操沒有接受。根據《晉書?宣帝紀》,就是根據司馬懿的傳記裡面記載的,說是曹操說了這樣一句話,「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他說人哪,唉,就是貪心不足啊,得隴望蜀,已經得了隴,還想要蜀。他的意思就是說哎呀,人何比那麼貪心不足呢?得隴了就不要望蜀了吧!他決定撤軍,不再往前進了。

*從曹操最初的設想來看,他伐張魯的戰爭是取得了勝利,張魯投降了,漢中也到了曹操的手裡。雖然這個時候再去打劉備應該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但曹操是得隴不望蜀,打下了漢中就不想再去進攻蜀郡了,於是曹操撤兵。易中天先生認為,曹操不去打劉備而撤兵,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遺憾之一,他因此永遠地失去了統一中國的可能性,這是為什麼呢?

曹操一走劉備就牛起來了,因為劉備這一輩子他只怕一個人,曹操,劉備當年在徐州的時候,曹操去征討他,他說曹操不會來的,沒事兒,大家在這兒坐著,後來人家說你看曹操來了,旗子都看見了,劉備一看見曹操的旗幟掉頭就跑,他就怕曹操。但是他不怕別人,曹操手下人他不怕。

這個時候劉備本來在前線,在荊州前線,他在和孫權因為爭奪荊州而戰。為什麼劉曄和司馬懿都說這是個最好的時機,這也是原因之一,因為劉備不在成都。那麼劉備一得到漢中被曹操平定的消息以後,立即和孫權講和,平分荊州,這個事情我們以後也要交待。平分了荊州,然後急急忙忙帶著部隊就回來了,結果完了一步,張魯已經投降曹操了。但是當曹操自己離開戰場以後,劉備就覺得可以動作了,這個時候劉備手下的二號謀士法正提出來,這是一個最好的時機。

這裡稍微交待一下法正,這個法正是劉備得了蜀以後得到的一個重要的謀士。根據《三國誌?先主傳》的記載當時劉備到了成都以後,以「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劉備集團,治理國家、主管軍政大事的是諸葛亮,出謀劃策的,運籌帷幄的時法正,行軍打仗、攻城略地的是關羽、張飛這些武將。

那麼法正就向劉備提出來說:「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這一次可是老天爺把漢中這個地方給我們了,這個機會是不可以錯過的。那麼劉備採納了法正的建議,親自帶兵征關中,留諸葛亮守成都,法正隨行。但是曹操的部將也還是很厲害的,所以劉備去攻打漢中的時候開始也並不順利,遭到了曹操留下的部將的頑強的抵抗,所以劉備馬上寫了一封急信回成都,請諸葛亮趕緊調兵增援。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是諸葛亮這個人做事情確實是比較謹慎,很猶豫,於是拿了這個信去請教蜀中的舊臣楊洪,說主公讓我們發兵增援,我們該不該發兵呢?楊洪說當然該發兵了!楊洪說了這樣的一句有名的話,他說:「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漢中丟了蜀就保不住了,這是我們家門口的災難啊,這個時候男的就應該去當兵,女的就應該去搞後勤。他說軍師——因為諸葛亮現在的職務是軍師將軍——軍師速速發兵,軍師發兵何疑?趕快發兵吧,還有什麼可猶豫的?這諸葛亮把軍隊派到了前線。派到前線以後,劉備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這個時候等到曹操再趕來增援的時候局面已經不可收拾。僵持了一段時間以後,在有一天,曹操發出了一道口令,就是這個軍隊晚上查哨時候的口令,雞肋,然後就撤軍了。從此漢中歸劉備,再也沒有落到過曹操的手上。

劉備得了漢中以後他又得到了蜀,就是整個益州他得到了,於是,劉備也不客氣,就在這個地方自稱漢中王,就稱起王來了,而曹操永遠地失去了統一中國的可能性。所以我們就有了一個疑問,那就是破馬、韓,征孫權,伐張魯,這三件事情成敗不一,但是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沒有把事情完全做完,那麼我們就很想知道這是為什麼,法正說「內有憂逼」,一定是他的大後方有更嚴重的問題,必須他回去解決。那麼我們就要問,是這樣嗎?請看下集——得寸進尺。

《易中天品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