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編 中古史 第十三章 晉的統一和內亂

從董卓進長安起,到晉武帝平吳止,共經過九十二年的戰亂,真是渴望太平的時候了。當時致亂之源,由於州郡握兵。所以晉武帝既定天下,便命去州郡的兵,刺史專於督察,回復漢朝的樣子。

然而這時候,致亂之源,乃別有所在。其(一)兩漢之世,歸化中國的異族很多,都住在塞內。當時所謂五胡者,便是:

【匈奴】 遍於並(bīng)州境內,即今之山西省。

【羯】 匈奴的別種,居於上黨武鄉羯室,因以為名。注303

【鮮卑】 遍佈遼東西和今熱、察、綏之境。

【氐】 本居武都。魏武帝徙之關中。這時候,遍於扶風、始平、京兆之境。注304

【羌】 這是段熲誅夷之餘。在馮翊、北地、新平、安定一帶。注305

當時郭欽、江統等,都請徙之塞外。塞外的異族,固亦未嘗不足為患,然而究竟有個隔限,和「掩不備之人,收散野之積」者不同,而武帝不能同。

其(二)晉代鑒於魏朝的薄待宗室,以致為自己所篡,於是大封同姓。漢代的諸王,是不再干預政治的。晉朝則可以「入秉機衡,出作岳牧」,在政治上的勢力尤大。

晉武帝平吳之後,耽於宴安,凡事都不作久長之計。其子惠帝,近於低能。即位之初,武帝后父楊駿輔政。惠帝后賈氏,和楚王瑋合謀,把楊駿殺掉。而使汝南王亮,和太保衛瓘同聽政。後來又和楚王合謀,把汝南王殺掉。後又殺掉楚王。旋弒楊太后。太子遹(yu),非賈後所生,後亦廢而殺之。總宿衛的趙王倫,因人心不服,勒兵弒後,廢惠帝而自立。於是齊王冏、成都王穎、河間王顒(yong),舉兵討亂。注306右衛將軍王輿,把趙王殺掉,迎接惠帝復位。齊王入洛專政。河間王和長沙王乂(yi)合謀,注307使乂攻殺齊王。又和成都王合兵,把長沙王攻殺。

如此,京師大亂,而勝利卒歸於外兵。州郡握兵,從漢以來,已成習慣。晉武雖有去州郡兵權之命,而人心尚未丕變。一旦天下有亂,舊路自然是易於重走的。於是東海王越注308合幽、並二州之兵,把成都、河間兩王都打敗。遂弒惠帝,而立其弟懷帝。

同族相爭,勝利又卒歸於異族。五胡之中,本以匈奴為最強;其所處,又是腹心之地;亦最有民族自負之心。於是前趙劉淵,先自立於平陽。注309時東方大亂,許多盜賊,都去歸附他。其勢遂大盛。東方群盜之中,羯人石勒,尤為強悍。東海王自率大兵去打他。兵到現在的項城,死了。其兵為石勒追擊所敗,洛陽遂成坐困之勢。公元三一年,劉淵的族子劉曜(yao),打破洛陽,懷帝被虜。三一二年,弒之。惠帝弟愍帝,立於長安。三一六年,又為劉曜所攻破,明年,被弒。而西晉亡。

於是琅邪王睿,從下邳(pī)徙治建康,注310即皇帝位,是為東晉元帝。這時候,北方只有幽州都督王浚,并州刺史劉琨,崎嶇和胡羯相持,也終於不能自立。北方遂全入混亂的狀態。

然而南方亦非遂太平無事。當時中央解紐,各地方都靠州郡的兵,來保境安民,自然外權復重。新興的建康政府,自然不易令行禁止。元帝的首務,便在收上流的實權。元帝的立國江東,是很靠江東的世家名士,所謂「人望」者,幫他的忙的。而王導和其從兄王敦,尤為出力。於是王導內典機要,王敦出督荊州。敦有才略,居然把荊州的權力,收歸一人。然而中央就和王敦起了猜忌。其結果,王敦舉兵東下。元帝所預先佈置防他的兵,無一路不敗,被王敦打入京城。元帝憂憤而崩。幸而王敦不久也死了。明帝才把他的黨與討平。明帝頗為英武,可惜在位只有三年。明帝死後,子成帝年幼,太后庾氏臨朝。後兄庾亮執政。歷陽內史蘇峻,注311和庾亮不平,舉兵造反,打進京城。庾亮出奔。幸得鎮尋陽的溫嶠,注312深明大義,協同荊州的陶侃,把他打平。陶侃死後,庾亮和庾冰,相繼出鎮荊州。庾翼在內為宰相。這時候,內外之權,都在庾氏手裡,暫無問題。康帝時,庾翼移鎮襄陽,庾冰代之鎮夏口。庾冰死後,庾翼又還鎮夏口,而使其子方之鎮襄陽。庾翼不久就死了。臨終之際,表請以自己的兒子爰之繼任。宰相何充不聽,而以桓溫代之。於是上流之權,又入於桓溫之手。

【註釋】

注303 在今山西遼縣。

注304 扶風,今陝西涇陽縣。始平,今陝西興平縣。京兆,今陝西長安縣。

注305 馮翊,今陝西大荔縣。北地,今陝西耀縣。新平,今陝西邠縣。安定,今甘肅鎮原縣。

注306 楚王瑋,武帝第五子。汝南王亮,宣帝(司馬懿)第四子。趙王倫,宣帝第九子。齊王冏,景帝(師)子攸之子,時鎮許昌。成都王穎,武帝第十六子,時鎮鄴。河間王顒,宣帝弟安平王孚之孫,時鎮關中。

注307 武帝第六子。

注308 宣帝弟高密王泰之子。

注309 今山西臨汾縣。

注310 即建業。因愍帝名「業」,避諱改。

注311 今安徽和縣。

注312 今江西九江縣。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中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