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編 中古史 第三十三章 宋和遼夏的關係

宋自仁宗以前,和遼、夏的關係,已見第三十一章。神宗時,對遼還保守和平,對夏則又開兵釁。夏元昊死於一五一年,子諒祚立。十六年而死。子秉常立,年方三歲。是年,宋鄜(fū)州注511將種諤襲取綏州。明年,為神宗元年,夏人請還前此所取塞門、安遠兩寨,注512以換取綏州。神宗許了他。而夏人並無誠意。於是改築綏州,賜名綏德。又進築了許多寨。夏人遂舉兵來犯。神宗用韓絳、種諤,以經營西邊,迄不得利。而開熙河之議起。熙河是現在甘肅南部之地。唐中葉後,為吐蕃所陷。後來雖經收回,而蕃族留居其地的很多。大的數千家,小的數十百家為一族。其初頗能助中國以御西夏,後來亦不免有折而入之的。神宗時,王韶上平戎之策。說欲取西夏,必先復河湟。王安石主其議,用為洮河安撫使。王韶就把熙、河等州,注513先後恢復,建為一路。時在一七三年。其後八年,有人說秉常為其母所囚。神宗乃發兵五路,直趨靈州。未能達到。明年,給事中徐禧城永樂,注514又為夏人所敗。這兩役,中國喪失頗多。一八六年,為哲宗的元年。是歲,秉常死,子乾順立。來歸永樂之俘。當時執政的人,不主張用兵,就還以神宗時所得的四個寨。而夏人侵寇仍不絕。於是諸路同時拓地進築。夏人國小,不能支持,乃介遼人以乞和。一九九年,和議成。自此終北宋之世,無甚兵爨。

天下事最壞的是想僥倖。宋朝累代,武功雖無足稱,以兵力論,並不算薄。然而對遼終未敢輕於啟釁。實以遼為大國,自揣兵雖多而戰鬥力實不足恃之故。徽宗時,民窮財盡,海內騷然。當時東南有方臘之亂。雖幸而打平,然而民心的思亂,兵備的廢弛,則已可概見了。乃不知警惕,反想借金人的力量,以恢復燕、雲,這真可謂之「多見其不知量」了。宋朝的交通金人,起於一一一八年。所求的,為石晉時陷入契丹故地。金太祖答以兩國夾攻,所得之地即有之。一一二二年,童貫進兵攻遼,大敗。是歲,遼秦晉國王淳死。遼人立天祚帝次子秦王定。尊淳母蕭氏為太后,同聽政。遼將郭藥師來降。童貫乘機,再遣兵進攻,又敗。貫大懼,遣使求助於金。於是金太祖從居庸關而入,注515攻破燕京。遼太后和秦王都逃掉。明年,而金太祖死,弟太宗立。是時,遼天祚帝尚展轉西北。傳言夏人將遣兵迎致。金人分兵經略。夏人亦稱藩於金。至一一二五年,而天祚帝卒為金人所獲。遼朝就此滅亡。宋朝去了一個和好百餘年的契丹,而換了一個銳氣方新的女真做鄰國了。

以契丹的泱泱大風,而其滅亡如此之速,讀史的人,都覺得有點奇怪。然而這亦並無足異。原來契丹的建國,系合三種分子而成:即(一)部族,(二)屬國,(三)漢人州縣。(二)、(三)的關係,本不密切。便(一),也是易於土崩瓦解的。國民沒有什麼堅凝的團結力,僅恃一個中心人物,為之統馭;這個中心人物而一旦喪失,就失其結合之具;一遇外力,立即分崩離析,向來的北族,本是如此的,契丹也不過其中之一罷了。

當金人初起兵時,其意至多想脫離遼人的羈絆,而自立一國。說這時候,就有滅遼的思想,是決無此理的。遼人的滅亡,全是自己的崩潰。在金人,只可謂遭直天幸。然而雖有如此幸運,而滅遼之後,全遼的土地,都要經營,也覺力小而任重,有些消化不掉了。所以燕雲的攻克,都出金人之力,而仍肯以之還宋。但是金人此時,亦已有些漢人和契丹人,代他謀劃了。所以其交涉,亦不十分易與,當時金人提出的條件是:燕京之得,全出金人之力,所以應將租稅還給金人。營、平、灤三州,都非石晉所割,注516所以不能還宋。交涉久之,乃以宋歲輸金銀、絹各二十萬兩、匹,別輸燕京代稅錢一百萬緡的條件成和。於是燕雲之地,金人都次第來歸。平心而論,以這區區的代價,而收回燕雲十六州,如何不算是得計?然而營、平、灤三州的不復,卻不但金甌有缺,而且是種下一個禍根。這不得不怪交涉的人的粗心,初提條件時,連這一點都不曾想到了。於是金人以平州為南京,命遼降將張覺守之。金人這時候,所有餘的是土地,所不足的是人民。尤其是文明國民,若把他遷徙得去,既可免土滿之患,又可得師資之益,真是一舉兩得。於是還宋燕京之時,把人民都遷徙而去,只剩得一個空城。宋人固然無可如何。而被遷徙的人民,顛沛流離,不勝其苦。路過平州,乃勸張覺據城降宋。張覺本是個反覆無常的人,就聽了他們的話。而宋朝人亦就受了他。等到金人來攻,張覺不能守,逃到燕山。注517金人來質問,宋人又把張覺殺掉,函首以畀金。徒然使降將離心,而仍無補於金人的不滿。一一二五年,金人遂分兩道入寇。

【註釋】

注511 今陝西鄜縣。

注512 塞門,在今陝西安塞縣北。安遠,在今甘肅通渭縣境。

注513 熙州,今甘肅狄道縣。河州,今甘肅導河縣。

注514 城名,在今陝西米脂縣西。

注515 在今河北昌平縣西北。

注516 營、平二州,見上章。灤州,今河北灤縣,系遼人所置。

注517 宋得幽州之後,建為燕山府。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中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