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赴遼東上任,途中寫下《邊中送別》這一壯麗篇章:「五載離家別路悠,送君寒浸寶刀頭。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問去留。杖策只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故園親侶如相問,愧我邊塵尚未收。」
到了遼東後,袁崇煥發現,原來這片北國邊疆土地,這片飽受異族蹂躪的土地,這片不知經歷多少戰火與鮮血洗禮的土地竟這樣如詩如畫,美不勝收。長空透明如鏡,黑土遼闊無垠,高粱紅艷似火,谷穗燦黃如金,野花開遍山野,一切都令人心曠神怡,再加上頭頂不時有大雁掠過,傳來幾聲清脆的雁鳴,更令袁崇煥興奮不已,這一切使袁崇煥深深地愛上了東北這片土地,他在心裡樹立了一個信念:只要他一息尚存,就不能讓女真在遼東肆虐。
袁崇煥來到遼東後,通過實地考察,認為以寧遠為基地,積蓄力量,收復遼東是上策。寧遠位於山海關外二百里,居遼西走廊中部,在錦州與山海關之間,三面環山,東臨大海,扼遼西走廊咽喉之地。寧遠城東面為首山(以形似「人首」而得名),西面為螺峰山,兩山相對,中間的通道最窄處僅有一百米寬,後金如果要沿著遼西走廊進攻山海關,必須由此經過。只要堅守寧遠,後金就不可能來到山海關前。此外距寧遠十五里有覺華島,該島築有堅城,可以儲存糧料、器械。為什麼將物資儲存在海島呢?因為後金騎兵不能過海,相對安全;而且離寧遠很近,便於補給;同時可以和寧遠城互為犄角,彼此援應。
袁崇煥的上級遼東經略王在晉與袁崇煥的觀點不同,他主張在山海關外八里的八里鋪建一座城池,以拱衛山海關,反對在寧遠屯重兵駐守。
袁崇煥因為王在晉不支持自己,於是越級上告,將奏折直接寫給內閣首輔葉向高。袁崇煥一心為國,想要堅持自己的正確主張顯然是好事,但從此他多次越級做事,不按朝廷政令套路出牌,最終也為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做一切事情眼睛裡要有上級,背著自己的領導越級奏事,事成之後領導臉上無光,自然今後會找機會收拾你,事敗之後更是會讓自己裡外不是人。對於人情世故很不明瞭的袁崇煥,最終還是因此栽了大跟頭,當然,這是後話。
葉向高不懂軍事,拿不準袁崇煥和王在晉誰的觀點正確,於是跟明熹宗的老師、兵部尚書孫承宗商議。
孫承宗,字稚繩,號愷陽,北直隸保定高陽(今屬河北)人,相貌奇偉,「鐵面劍眉,鬚髯戟張」,同時擔任帝師和兵部尚書的孫承宗是明朝第三個出將入相的人,前兩位分別是開國大將徐達和嘉靖年間的楊一清(曾以大學士身份總督三邊軍務)。
孫承宗認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於是孫承宗來到山海關考察遼東防務,此時山海關除舊城外,還新修建了新城。孫承宗與王在晉談話,孫承宗問:「你的新城建成後,是要把舊城的四萬軍隊拉過來駐守嗎?」
王在晉:「不是的,我打算再調集四萬人來守城。」
孫承宗:「照你這麼說,八里之內就有八萬守軍了,是嗎?」
王在晉:「是。」
孫承宗:「只有八里,竟然有八萬守軍?你把新城修在舊城前面,那舊城前面的地雷、絆馬坑,你打算讓我們自己人去踩嗎?」
王在晉:「新城離舊城那麼近,如果新城守得住,還修舊城幹什麼?」
孫承宗:「如果新城守不住,四萬守軍敗退到舊城下,你是準備開門讓他們進來,還是閉關守城,看著他們死絕呀?」
王在晉愣了,半天才說一句話:「當然不能開門,但可以讓他們從關外的三道關進來,此外,我還在山上建好了三座營寨,接應敗退的部隊。」
孫承宗怒了:「仗還沒打,你就準備接應敗軍,這不是讓他們做好準備打敗仗嗎?而且我軍可以進入營寨,敵軍就不能進嗎?現在局勢如此危急,不想著恢復國土,只想著躲進關內,京城永無寧日!」
此時孫承宗已經下定決心,不支持王在晉的意見,而後他又親自實地考察,最終明智地支持袁崇煥的意見,由此開始在寧遠築堅城。
在修築堅城的同時,袁崇煥也採購了許多紅夷大炮。該炮是英國發明的加農炮,時常在中國沿海做生意的荷蘭人的船上都配備這種火炮,當時明朝稱荷蘭為紅夷,他們以為這種炮是荷蘭人發明,故名紅夷大炮。因清人避諱「夷」字,更名紅衣大炮。該炮裝炮身的木板成藍色,炮身呈微紅色,重500千克,口徑100~130毫米,可一下攻擊17~29個人,最大有效射程1830米。一看這個射程就知道這種火炮靠譜,此前明軍的火炮射程都是幾百米,只要這幾百米內沒有把後金鐵騎炸死,敵人就衝到眼前,那麼讓炮兵與騎兵徒手格鬥,無異於屠殺,這也是明軍此前屢戰屢敗的原因。自從有了紅夷大炮,1830米的距離內,無論有多少後金鐵騎,都會被炸得血肉橫飛。
紅夷大炮不裝準星、照門,而用銃規決定發射仰角,銃規「以銅為之,其狀如覆矩,闊四分,厚一分,股長一尺,勾長一寸五分。以勾股所交為心,用四分規之一規分十二度,中垂全線以取準」。此炮作為長身管遠射圈的重型火炮,與西方同時期的長炮屬於一個類型。
當時明朝用於紅夷大炮發射的炮彈有三類:開花彈、實心彈、霰彈。開花彈是球體表面有一突出台體,高0.6厘米,直徑3厘米,檯面中間有直徑約0.4厘米的圓形小孔,在小孔裡插上藥捻就行了。實心彈又稱葡萄彈,是由鐵或鉛築造而成,少量是由石塊磨成球體,這種彈主要用於攻城洞穿城牆工事,射程遠,但對殺傷人員而言威力不大,除非直接命中,而一旦被實心彈命中的話非死即殘。霰彈在當時是野戰火炮的大威力彈種,由數升鉛鐵小丸組成,射擊時可形成彈幕,殺傷力極大,但霰彈有致命弱點,射程太近,一般不超過一里。
此後正是通過紅夷大炮打出去的開花彈將八旗鐵騎炸得血肉模糊。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朝大放異彩的開花彈,到鴉片戰爭時中國竟無人知曉,以至於李鴻章向德國克虜伯兵工廠訂購開花彈,曾國藩設立安慶軍械所重新引進開花彈。左宗棠在西北平叛時從明代炮台遺址挖出開花彈百餘枚,不禁仰天長歎,「三百年前中華已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傳,以至被列強欺凌」。那麼開花彈日後究竟是如何失傳的呢?本書會為您揭開真相。
除了配備紅夷大炮這樣的先進武器外,最核心的士兵方面袁崇煥也絕不懈怠,袁崇煥每日練兵,關寧鐵騎就在此時開始打造。
袁崇煥在遼東、在寧遠的一切部署都有孫承宗做堅強後盾。孫承宗在遼東選拔培養重用了袁崇煥、滿桂、趙率教等一批很能打的將領。經過四年的苦心經營,招募訓練了十幾萬遼軍,收復了四百餘里曾被後金軍隊佔領的失地,修築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餘座,屯田五千多頃,安置了數十萬戰爭難民,營造了一條令後金軍隊望而生畏的關寧錦(山海關、寧遠、錦州)防線。
天啟五年(1625年)夏,孫承宗遣將分據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凌河、小凌河各城。這樣,自寧遠又向前推進二百里,從而形成了以寧遠為中心的寧錦防線。
鑒於孫承宗對遼東國防的傑出貢獻,魏忠賢一心想把孫承宗也拉到自己的陣營,故進行過多次試探,均遭到拒絕,由此懷恨在心。不久,魏忠賢派太監劉應坤到山海關,他要以帑金十萬兩犒軍,以此來收買孫承宗,被孫承宗拒絕,至此魏忠賢和孫承宗就算鬧翻了。是年八月,山海關總兵馬世龍誤信自後金逃歸的劉伯鏹的話,派兵渡柳河,襲取耀州,中伏戰敗。魏忠賢借口馬世龍損失馬匹六百七十匹、甲冑等軍用物資,令手下彈劾馬世龍,並連帶著在山海關的孫承宗一塊參了。孫承宗知道,由於閹黨的存在,已經容不下他,他多次請辭,被明熹宗批准。
孫承宗辭職以後,高第被明熹宗任命為遼東經略、兵部尚書。高第一介文人,既不懂軍事,也沒打過仗。他一到任上,即一反孫承宗的部署,下令拆撤關寧錦防線。關外駐防將士除鎮守寧遠的袁崇煥拒不從命外,其他諸城均撤一空。
1622年到1625年,孫承宗、袁崇煥盡全力打造寧遠這座城池,讓其固若金湯,苦練精兵,期待著收復遼東;而努爾哈赤這四年怎麼沒動靜了呢?原來因為一個人的存在,這四年努爾哈赤已經焦頭爛額,寢食難安,然而袁崇煥日後卻把他殺了,關於他與袁崇煥的恩怨將近四百年來的爭論從未停止。究竟是袁崇煥殺他自毀長城而成歷史罪人,還是他本就該殺,袁崇煥為國除害,崇禎誤殺袁崇煥才自毀長城,撲朔迷離的真相就要從他本人說起。他的名字叫毛文龍。
毛文龍,浙江杭州人,萬曆四年正月十一日(1576年2月10日)出生,他相貌奇偉,小時候曾有一個相面的人對她說:「你鐵面銀牙,髯虯而熊虎威,他日當立功萬里外,就像霍去病、班超那樣!」毛文龍聽後心中竊喜,少時讀書學習,但卻屢試不第,一日喟然歎道:「丈夫當取功名如拾草芥,怎年紀三十,困於科場!」從此投筆從戎。1605年,受舅舅沈光祚推薦去遼東歷練,當了李成梁的親兵。同年九月,中武舉鄉試第六名,授安山百戶職,不久又升為千總,守備。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熊廷弼經略遼東,毛文龍屢立戰功,深受其賞識,被升為都司。
天啟元年(1621年)七月十四日,毛文龍偵得鎮江(不是江蘇鎮江,而是今遼寧省丹東市)後金主力去雙山屠殺不肯降後金的百姓,城中空虛,遂以鎮江中軍陳良策為內應,率一百餘人夜襲鎮江,擒後金游擊佟養真(康熙的姥爺)及其子佟豐年、其侄佟松年等,而後毛文龍趕緊派陳忠殺至雙山,阻止了後金軍在當地的進一步屠殺,並將屠殺雙山人民的後金軍殲滅一部分,史稱鎮江大捷。
鎮江大捷是自從1618年努爾哈赤「七大恨」與明朝撕破臉以來,明軍的第一次勝利,極大地鼓舞了人心,國人終於意識到,後金也是可以戰勝的。內閣首輔葉向高將毛文龍比作歷史上的孤膽英雄班超,他說:「毛文龍收復鎮江,人情踴躍,而或恐其寡弱難支,輕舉取敗,此亦老長考慮。但用兵之道,貴在出奇,班超以三十六人定西域,耿恭以百人守疏勒,皆奇功也……今幸有毛文龍,此舉稍得兵家用奇用寡之法。」
御史、著名書畫家董其昌則評價說:「毛文龍以二百人拿下鎮江,擒逆賊,獻之闕下,不費國家一把鐵、一束草、一斗糧。立此奇功,真奇俠絕倫,如此膽略,真是難得,假如現在有三個毛文龍,那麼努賊(努爾哈赤)就可被生擒,遼東就可收復了。」(《三朝遼事實錄》)
時任遼東經略的王在晉則評價道:「毛文龍收復鎮江,擒縛叛賊,四衛震動,人心響應。報聞之日,縉紳慶於朝,庶民慶於野。自清、撫(清河、撫順)失陷以來,費千百萬金錢,萃十數萬兵力,不能擒其一賊。此一捷也,真為空谷之音,聞之而喜可知也。」
鎮江大捷後,努爾哈赤派大軍反撲,毛文龍兵少難支,退入朝鮮。朝鮮人延續了薩爾滸之戰時的做法,朝鮮的節度使鄭遵、樸燁引後金軍包圍毛文龍於林畔,雙方進行了激烈戰鬥,「一日七戰,殺傷相當」,最終毛文龍還是取得了勝利,後金撤兵。
此後,毛文龍以皮島、鐵山為基礎,建立了東江抗金根據地。天啟二年(1622年)六月,明熹宗正式任命毛文龍為平遼將軍總兵官、征虜前將軍,開鎮東江。
東江鎮建立後,毛文龍一面招撫因戰火而流離失所的遼東百姓,前後接濟安置百萬餘人。一面遣將四出,不斷深入後金腹地,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逐漸成為後金心腹大患。後金官員稱:「毛文龍之患,當速滅耳!文龍一日不滅,則奸叛一日不息,良民一日不寧。」
從1621年起,毛文龍派遣了大量人員到後金統治地區刺探情報,擾亂敵人後方,使得後金方面「疑懼益甚,凜凜終日,日惟追殺毛兵奸細」(汪汝淳《毛大將軍海上情形》)。
女真人有被毛文龍派去的細作騙到家裡殺死的,有一起喝酒時被毒死的,有被酒灌醉了之後殺死的。在後金境內設立的哨卡,晚上睡覺都不能點燃火堆,否則毛文龍派來的人看見火光後就會過去把後金士兵砍死。
正因此,天啟三年(1623年)四月二十三日,努爾哈赤在下達的一份命令中說:「駐各處之步兵馬兵、哨卒,勿與漢人交往,勿去漢人之家。若與漢人交往,去漢人之家,則治以大罪。」(《滿文老檔》)
毛文龍不斷策動在遼東的漢人用各種武器殺死後金士兵,於是努爾哈赤命令徹底沒收漢人的一切軍械武器,並且嚴禁向漢人售賣軍械武器。天啟三年四月初六他下令說:「漢人軍士及百姓,凡有弓矢刀槍炮等軍械,限於二十日內,送交各該管官。諭二十日隱匿不送者,被人首告,治以重罪。」(《滿文老檔》)
毛文龍還常給後金將領寫信,然後故意洩露,用反間計除掉敵手,汪汝淳《毛大將軍海上情形》記載努爾哈赤大將阿骨就是這樣被殺死的。
在毛文龍不斷派人打入後金內部的同時,毛文龍還派兵收復了金州和旅順,使得遼南重新回到大明懷抱。
毛文龍的存在,導致後金都快崩潰了,遼民反抗幾無休日,要以區區一個遼東,災害連年不斷之時,常年維持十萬有戰鬥力的軍隊,談何容易?據滿族人自己的《滿文老檔》記載:
當時國中大饑荒,一金斗糧食買到八兩銀子,人民有人吃人肉,那個時候國中銀兩雖然很多,但是沒有可供貿易的市場,所以銀賤而物品十分昂貴,一匹好馬,價值三百兩銀子,一頭好牛,價值一百兩銀子,一匹蟒緞,價值一百五十兩銀子。到處都是盜賊,偷盜牛和馬,人與人之間相互殺戮,國家十分混亂。3
鑒於後金即將崩潰,許多投降努爾哈赤的漢族將領都在思考自己的退路,甚至連李永芳都跟毛文龍私下接觸了,當然這一切都瞞不過努爾哈赤。天啟三年五月初七,努爾哈赤給李永芳寫信:
「李永芳,當初你這廝在撫順歸順朕時,朕覺得你小子是個明白事的人,所以收下你,把孫女嫁給你(李永芳的老婆是努爾哈赤第七子阿巴泰之女)。蒙上天眷佑,朕出兵葉赫、哈達、烏拉、輝發都打贏了,薩爾滸之戰、撫順清河之戰、開原鐵嶺之戰、瀋陽遼陽之戰、廣寧之戰都打贏了,朕打蒙古也贏了。但你李永芳卻認為這只是朕一時得勢,早晚天下還是明朝的。遼東漢人屢欲謀反,彼等密謀之書不斷傳來。朕每欲查抄之,因你這廝心向明朝,便總是阻攔,直到這批漢人叛逃到明朝那邊,爾心始快,朕一經發覺而誅殺叛逃者,你就不爽。你要暗通明朝,可是最近北京城內護城河兩次出現大片紅血,北京各衙門的古樹也在大風中被連根拔了,這是天象示警,告訴你投奔明朝是不吉利的。可是你還要叛逃到明朝這邊,你既辜負了你的養身之父,也辜負了你的岳父(努爾哈赤之子)。然而現在既然你已經當了朕的孫女婿,而且蒙古、朝鮮他們都知道這件事,倘若朕對你治罪,恐為他人恥笑於我,亦恥笑於爾。故不予治罪,默然處之,然我心怨恨,所以把這些心裡話告訴你出口氣痛快痛快!」(《滿文老檔》)
私通毛文龍,如果換了一般的漢奸,努爾哈赤肯定是要殺掉的,但無奈,李永芳是投靠他的頭號漢奸,努爾哈赤還把自己第七子阿巴泰的女兒嫁給了他,他已成為投降後金的一個活廣告。如果連李永芳都被自己殺了,那估計沒有漢人再敢來效力了,光靠那點女真人,後金肯定不可能維持下去。所以明知道李永芳和毛文龍有聯繫,努爾哈赤也不能把李永芳殺掉,尤其這封信的最後一句話,真有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打碎牙和血吞的感覺!
一貫是後金在明朝內部有內應,而毛文龍也在後金內部安插內應。1623年9月,毛文龍在後金的內應飛報,努爾哈赤準備西征攻打山海關一線。為了牽制後金,毛文龍率三萬大軍,直搗後金故都赫圖阿拉,以攻其必救。後金在赫圖阿拉以南設有董骨寨、牛毛寨、閻王寨三座要塞,深溝高壘,易守難攻,是其起家時的根本。九月十三日,毛文龍率部深入敵境,他說:「今日深入賊巢,不可不力戰,如有退縮,即行斬首!」他的身先士卒很快使全軍攻克董骨寨,激戰至十六日,佔領牛毛寨、閻王寨,將後金守敵全部消滅。十七日,後金軍反攻,想奪回三寨,毛文龍設伏以待,在地裡埋了許多地雷,後金軍紛紛被地雷炸得血肉橫飛,無法反攻。
得知敗報,努爾哈赤不得不放棄進攻山海關的打算,率軍四萬來救,毛文龍不只完成了牽制作用,而且使得努爾哈赤攻山海關的計劃破產,目的達到,毛文龍撤軍。著名的第一次寧遠大捷袁崇煥才斬下後金軍二百六十九顆人頭,而牛毛寨大捷毛文龍則斬下後金軍三百七十一顆人頭。
《遼海丹忠錄》有詩寫此戰:
驪頷挹驪珠,虎穴奪虎子。奇功每向險中取,馘斬樓蘭豈難事。長驅鐵騎東海頭,旌旗獵獵翻清秋。腰間寶劍血猶滴,陣雲慘結單于愁。解鞍痛飲黃龍府,醉挽吳鉤自起舞。功成何必封萬戶,拂衣歸臥桃花塢。豈效韓彭徒,營營戀腐鼠。華亭鶴唳不可聞,惆悵藏弓淚如雨。
孫承宗在牛毛寨大捷之後,上奏說:「臣接到平遼總兵毛文龍的大捷奏報,隨行關外道袁崇煥逐一查驗三次,共首級三百七十一顆,俱系真正壯夷。清點首級後將其示眾,此舉不僅告示邊民,也昭告天下,表明尚有殺賊之人,賊自有可滅之日!一時人心,殊覺感動。孤膽英雄毛文龍臨豺狼肆虐之穴,漂泊於風濤波浪之中,卻能聯合朝鮮,團結邊民,屯田作戰兩不誤,屢挫梟賊,且其志欲直搗努賊巢穴,世人皆懦弱觀望,自守且惴惴不安,獨毛文龍以為努賊可擒也,真足以激發天下英雄之義膽,頓令縮頭烏龜裹足不前者愧死無地矣。」
此戰後毛文龍又取得了烏雞關大捷,斬下後金三百五十五顆人頭,也比寧遠大捷要多。
由於毛文龍連戰連勝,1625年明熹宗下詔嘉獎毛文龍:
仰賴你這位文武雙全的大元帥,你竭盡全力為國盡忠,出奇制勝,一雪國恥。不對你加以重賞,如何能獎勵你的忠貞?你率領孤軍,駐守窮島,領兵打仗,屢建奇功,使逆賊未能實現他們的計劃,距今已經三年多了。你的才能,朕實在欣賞!4
明熹宗封毛文龍為平遼總兵官、太子太保,一品大員,賜給他尚方寶劍。
對於東江鎮的作用,遼東經略王在晉認為:「努賊(努爾哈赤)如果想長驅直入的話,他肘腋之下就有蠆毒,那就是東江鎮,努賊一動就毒發,這是天意制努賊於死命。」陳良訓則認為毛文龍是「海上長城」。(溫體仁《大明熹宗實錄》)
由於毛文龍的存在,使得後金每次出兵都不敢走太遠,明熹宗在批復中對毛文龍說:「使奴狼顧而不敢西向,惟爾是賴!」(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
兵部對毛文龍有很客觀的評估,毛文龍「滅奴不足,牽奴則有餘。」(《明熹宗實錄》卷二五)
給事中楊所修說:「東方自逆奴狂逞以來,惟一毛文龍孤撐海上,日從奴酋肘腋間牽制之。」「奴未出老寨則不時攻掠,以阻其來;奴窺關則乘機搗襲,以斷其後。」(《明熹宗實錄》卷四十)
由於此時努爾哈赤的首都遼陽距離毛文龍的游擊區太近,為避其銳,1625年努爾哈赤遷都瀋陽,更名盛京。
孫承宗是明朝在遼東的總指揮,毛文龍太厲害,實在打不過,於是努爾哈赤只能把兵鋒對準袁崇煥。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率六萬大軍(號稱二十萬)連克右屯、大凌河、小凌河、錦州、松山、杏山、塔山、連山八座城堡,因為這些地方的明軍已被高第下令撤回關內,所以後金軍如入無人之境,直撲寧遠(遼寧興城),此時的寧遠守將、殿前參政袁崇煥做了如下準備:他令滿桂守東面,左輔守西面,祖大壽守南面,朱梅守北面,各將相互照應,他自己則親自寫血書激勵大家。他在城中備足紅夷大炮的彈藥,用受葡萄牙人訓練的官員執掌炮兵。此外他還堅壁清野,嚴防奸細,燒盡城外房舍,轉移城外人民入城,杜絕了後金內應的出現。為了激勵大家作戰,他將庫銀一萬一千一百兩放在城上,並說:官兵只要勇敢作戰就賞銀一錠。於是士兵人人不要命。
努爾哈赤到了寧遠城下,他寫信給寧遠守將袁崇煥:「我帶二十萬人攻城,必破此城,如果你們投降,我給你們很高的爵位。」
袁崇煥送來了回信:「可汗何故要來打這兒呢?寧遠、錦州原本就是你不要的地方,我既然恢復,就應當死守,怎麼可能投降呢?你說有二十萬人,我知道是假的,只有十三萬而已,不過我也不嫌少。」袁崇煥的情報有誤,其實努爾哈赤只有六萬人,但就衝他得到情報敵軍有十三萬,是自己的十倍,他依然敢於抗戰,也足見袁崇煥之膽略。
得知袁崇煥的回復後,努爾哈赤大怒,六年前他在薩爾滸用四萬人擊潰明軍十二萬人,連在朝鮮打得日本人屁滾尿流的劉綎也死在他手上。現在他率六萬人一路所向披靡,來到這座小城,面對僅一萬多人的守軍和一個叫袁崇煥的無名小卒,勝負毫無懸念,對這一點後金全軍都持相同觀點。
正月二十三日,努爾哈赤率軍攻城,將到城下,聽城上一聲鼓響,豎起一桿大旗,旗上繡著一個大大的「袁」字。旗下立一員大將,金盔奪目,鐵甲生威,站在高處的他掩蓋了自己個子矮的弱點,雖長得不帥,眉間卻隱藏殺氣。努爾哈赤見了此人,也暗暗稱讚。旁邊一個貝勒大聲問城上:「你是主將嗎?」
城上大將答道:「我是東莞人袁崇煥,現任殿前參政,為國守城,不畏強敵。」
貝勒說:「關外各城,已成平地,只有區區寧遠,能成什麼事?我勸你不如獻出城池,降我大金,報你高官厚祿,否則我大軍一開戰,寧遠城將化為灰燼。」
袁崇煥厲聲說:「汝輩屢次興兵侵我邊界,狂妄至極,我奉天子命令,誓死守城,怎能向你們韃子投降?」隨後一聲令下:「開炮!」一炮下去,炸死數百敵軍。努爾哈赤忙下令收兵。回營後他說:「我看這袁蠻子不好惹呀!」
二十四日,努爾哈赤對北城發動了進攻,袁崇煥隨即還擊,箭如飛蝗射向後金軍,後金軍大隊人馬上了,袁崇煥率軍用巨石砸向敵軍,傳來了聲聲慘叫。此時後金軍發現,除頭頂挨炸外,他們的左側、右側甚至後方都有連綿不斷的炮火襲擊,可謂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高清晰度地挨炸。原因何在?寧遠城我沒有去過,所以引用曾親自去寧遠實地考察的當年明月的觀點,當年明月說:
一般城池是口字形,一方爬,一方不讓爬,比較厚道。更猛一點的設計是凹字形,敵軍進攻時,如進入凹口,就會受到左中右三個方向的攻擊,相當難受。這種設計常見於大城的內城,比如北京的午門,西安的甕城。或者是城內有點兵,沒法拉出去打,又不甘心挨打的也這麼修城,殺點敵人好過把癮……而寧遠城牆大致是個山字,也就是說在城牆外面伸出一道城樓,這樣有很多好處,比如敵人剛進入山字的兩個入口時就打他們的側翼,敵人完全進入後,就打他們的屁股。如果敵人還沒有進來,在城頭架炮,可以提前把他們送上天。此外這個設計還有個好處,敵人衝過來的時候,有這個玩意可以把敵人分流成兩截,分開打。
後金軍就是在如此難啃的城牆下仍前仆後繼,冒死不退,前鋒工兵鑿開高二丈的大洞三四處。袁崇煥在此危急關頭身先士卒,不幸被後金軍一枚箭鏃射傷,他咬牙拔出箭鏃,一看鮮血還是紅的,還好,不是毒箭。他撕下戰袍一角包紮傷口,繼續督戰,明軍備受鼓舞。
後金軍推著楯車前來進攻,什麼是楯車呢?楯車是一種木車,在厚木板前面裹上幾層厚牛皮,潑上水放火燒,由於木板和牛皮都很結實,明軍火器和弓箭無法穿透,所以在楯車後面推車的後金軍可以安然無恙地往前衝,此外楯車前面有堅硬的鐵器,一旦推到城下,就可以用來撞城門。
推楯車的是第一撥,後面是弓箭手,他們躲在楯車後面以斜45度向天上射箭,箭鏃呈拋物線的軌道往下落,如此就可以射中城上的明朝守軍。
第三撥是騎兵,等明軍被弓箭手射死不少人後,騎兵衝鋒,無數明軍就是這樣被擊敗的。
可是,這次後金楯車上的牛皮破了。原來,明軍從城頭的每一個石堞間推出一個又長又大的木櫃,這些大木櫃一半在堞內,一半探出城外,大櫃中伏有甲士,俯身射箭投石,投完了便將大木櫃拉進來,再裝矢石出去投擲。甲士在探出城外的大木櫃內,無疑可以增加城上守軍的向外延伸攻擊距離,那些躲在楯車後面的後金軍,離遠了依然不會挨打,但只要到了城下,就會被探出城牆的大木櫃中的甲士砸成肉泥。與此同時,寧遠城頭的紅夷大炮把無數後金軍隊、楯車、牛皮都炸上了天。
原來萬馬奔騰、刀來槍往的戰場被炸成了火海,後金鐵騎被燒焦的煳味四處飄散,馬匹禁不住炮聲的刺激,不住地嘶鳴,被炮彈打中的人血肉模糊,殘肢不時飛起來。馬肉味、牛皮味、被燒煳的人肉味、炮火硝煙的味道混合在一起,除非身臨其境,不然難以想像這究竟是什麼滋味。
仗打到這還不算完,更猛的還在後面,隨後袁崇煥命人用蘆花、棉被裝裹火藥,以「縛柴澆油,並摻火藥,用鐵繩系下燒之」,這種東西叫「萬人敵」。沾滿了火藥的棉被劇烈燃燒,隨風四處飄散,飄到哪裡就燒到哪裡,只要沾上就會陷入火海,即使就地打滾也無濟於事。在「萬人敵」的燃燒下,後金工兵全軍覆沒。努爾哈赤見困難太大,於是轉攻南城,後金弓箭手對城頭射箭,南城守軍死了三分之一以上。危急關頭,袁崇煥趕到南城。明軍除大炮、萬人敵、火槍、火球外,凡是能點燃的都往下扔。據明軍塘報記載,明軍拉出了幾條長鐵索,用火燒紅,甩到城下來攻擊爬牆的敵軍。鐵索所過之處,傳來後金軍的聲聲慘叫,後金軍在熊熊烈火中永生了,屍體堆滿了城下,卻未能前進一步。正月二十四日的寧遠之戰就這樣結束了。
二十五日努爾哈赤繼續下令攻城,城上袁崇煥繼續下令開炮,這天後金軍可是不敢像昨天那樣玩命了,後金軍畏葸不前,他們一面搶走城下的同胞屍體,一面膽戰心驚地攻城。儘管努爾哈赤不斷變換打法,環城尋找著薄弱處,但寧遠就像銅牆鐵壁,城上的明軍個個都像超人一樣。努爾哈赤有生以來第一次對自己的實力產生懷疑,他搞不清究竟是自己老了,還是自己的兵弱了。據朝鮮李星齡《春坡堂日月錄》記載,就在努爾哈赤糾結之時,他被紅夷大炮炸傷,遂下令停止攻擊。第一次寧遠之戰結束。戰後袁崇煥乘勝派兵收復右屯、大凌河、小凌河、錦州、松山、杏山、塔山、連山,此番努爾哈赤寸土未得。
七個月後,努爾哈赤駕崩,關於努爾哈赤是否在此戰中被紅夷大炮炸成重傷,努爾哈赤之死是否與此戰有關等問題,我們後面再揭曉答案,咱們先看這場戰役本身的一系列謎團。
「是役也,奴賊糜爛失亡者實計一萬七千餘人。」(《徐光啟集》卷四《練兵疏稿二》)「天啟六年正月寧遠守城,殲賊一萬七千餘人。」(瞿式耜《瞿忠宣公集》卷二《請求火器疏》)
《遼海丹忠錄》有詩寫此戰:
西風一夜來羌管,平沙一望胡騎滿。投鞭已看河斷流,靴尖更笑城如卵。城中士庶驚且啼,孤城圍合歸路迷。誰提一旅救水火,引領空自瞻雲霓。糾糾守臣猛如虎,莫嫌文士不解武。手提長劍倚層樓,指點三軍發強弩。飛蝗疑箭炮疑雷,一戰俄叫勁敵饋。艱危歷盡見利器,有將如是兮何怯匈奴來。
《崇禎實錄》卷八記載:
強敵壓境,人方疾呼而望援,而崇煥為關門必不可發一援寧之兵,法置之死地而後生。亦但是置將與卒耳。而崇煥置母妻子百口於軍中。紙上甲兵,禁中頗牧(廉頗、李牧)人,可自命也。而實從矢石鋒刃中,住奴而遏奴者,其膽氣較練,而伎倆較實。
現在有一批人要把袁崇煥拉下神壇,因此就把袁崇煥貶得一無是處,本文在寫作上的資料來源為明朝計六奇《明季北略》、明朝溫體仁《明熹宗實錄》,朝鮮李星齡《春坡堂日月錄》,清朝官方編修的《清太祖武皇帝實錄》。朝鮮人咱可以不信,明朝的記載都說此戰袁崇煥打得不錯,至於《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嘛,對於此戰則寫得很簡略,對於此戰交戰的全過程記載如下:
帝即令軍中備攻具,於二十四日以戰車覆城下進攻。時天寒土凍,鑿城破壞而不墮。軍士奮力攻打,寧遠道袁崇煥、總兵滿桂、參將祖大壽嬰城固守,槍炮藥罐雷石齊下,死戰不退,滿洲兵不能進,少卻。次日復攻之,又不能克,乃收兵。二日攻城共折游擊二員,備御二員,兵五百。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中努爾哈赤打的那些勝仗都是大書特書,而此戰一帶而過,則反證此戰努爾哈赤戰敗。質疑袁崇煥此戰勝利的人拿出的一個證據就是《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記載後金軍此戰只死了五百人,而不是一萬七千人。於是一幫人就相信滿人的記載,說袁崇煥此戰說殲敵一萬七千人是「畝產萬斤」,等等,我就納悶了,為什麼他們就認為滿人的記載那麼靠譜呢?
這些人就舉出例子,說寧遠大捷明軍斬獲的後金軍首級只有二百六十九顆,而後金軍自己說自己死了五百人,如此證明後金軍的記載靠譜。
這種說法看似有道理,實際上如果針對此戰戰況分析,就會將其戳穿,在這兩天的戰役中,明軍始終沒有派大量士兵出城搶屍體,而努爾哈赤即便六萬人死了一萬七千人,還是有四萬三千人的。而且各書也記載努爾哈赤把屍體搶回去,因此等到努爾哈赤撤軍後,袁崇煥的軍隊再出城,能割下的首級少之又少,此外,後金軍有許多人被紅衣大炮炸得「糜爛」或被火燒成炭、從城牆上栽下來摔成肉泥,這些情況下都是無法割下首級的。如果算上這些屍體被炸爛的,加上屍體被後金軍搶走的,那麼無論如何此戰袁崇煥殲滅的後金軍也應該有近一萬了吧,不然難以解釋文中袁崇煥用各種手段殲敵了。
也有人說了,努爾哈赤之所以撤軍,是因為活動了位於努爾哈赤後方的明朝東江鎮總兵毛文龍的作用,這種說法不全面。
努爾哈赤率兵進攻寧遠時,毛文龍的確派部將林茂春、王輔率軍進攻位於今遼寧鞍山南面的海州,派部將杜貴、曲承恩直入瀋陽,並且行動極為迅速。袁崇煥也因此上奏說:「孰知毛文龍徑襲遼陽,故旋兵相應。使非毛帥搗虛,錦寧又受敵矣。」(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
毛文龍在塘報中也說:
又據鹿島參將李茂春、寬奠參將王輔飛報:奉文會同率領官兵,正月二十二日夜晚,奔至連家廟,止差海州城八九里之地紮住,撞遇前哨郭加等回報:奴酋大虜,於十八日午時,過三岔河、紅草頭、丁字泊幾路頭,於過河二十里就下營,逕下路西寇去了。小的放心前進海州城裡,以曾通知遼民,約定大兵到日,一同殺賊東行。職即撥兵一千五百餘員名,隨於夜班官兵齊到海州城下,放炮攻城。韃賊聞炮驚醒,奔入新城。官兵隨圍喊攻多時,槍炮打死韃賊無數。賊見各山頂上炮火連天,又見城裡城外兵民喊聲動地,不知多少兵馬。天將大亮,隨即收兵,韃賊恐懼,並不追趕。(毛承斗《東江疏揭塘報節抄》)
可見,毛文龍的確對於進攻寧遠的努爾哈赤起到了很大的牽制作用。但如果像那些全盤否定袁崇煥的人一樣,把寧遠解圍的功勞完全歸功於毛文龍就有失偏頗了。如果袁崇煥守不住寧遠,像此前開城、遼陽、瀋陽的守將那樣把城池丟了,那麼毛文龍即便牽制又有何用?
此外,即便是對袁崇煥評價不高或評價很低的書,對於這次寧遠之戰也是讚不絕口的。
遼左發難,各城望風奔潰。八年來賊始一挫,乃知中國有人矣。蓋緣道臣袁崇煥平日之恩威,有以懾之維之也。不然,何寧遠獨無奪門之叛民,內應之奸細乎?本官智勇兼全,宜優其職級,一切關外事權,悉以為之。而該道員缺,則聽崇煥自擇以代。(《明熹宗實錄》卷六八)
初,虜勢張甚。人心惶駭欲遁。自崇煥堅拒,氣始振。關外九城得屹然拱護山海……籐縣(袁崇煥廣東籐縣人)之於東陲,亦勳勞多矣!初,經略高第議棄寧前錦右。果如其說,則遼西將非國之有也。賴籐縣力持,成寧遠之功,士氣少奮。(《國榷》)
《明熹宗實錄》的作者溫體仁和《國榷》的作者談遷都是對袁崇煥整體持否定態度的,在此大背景下他們說袁崇煥寧遠之戰打得不錯,更可見袁崇煥此戰貨真價實。戰後,袁崇煥因功升任遼東巡撫。
綜上,寧遠之戰,袁崇煥殲敵一萬七千人的說法或許會有一定程度誇大,但保守估計袁崇煥殲敵也有近萬,而清朝方面的記載則完全不靠譜,因此此戰明軍的勝利是貨真價實的。對於寧遠解圍,袁崇煥的守城佔了很大作用,而毛文龍的出擊也使得努爾哈赤在攻城失敗後沒有繼續圍城,而是撤軍了,因此毛文龍對於寧遠之戰也有不小作用。
寧遠之戰結束了,但本文並沒結束,在努爾哈赤下令從寧遠城下撤軍的第二天,正月二十六日,努爾哈赤一面派少部分兵力繼續攻打寧遠城,一面命大部分騎兵進攻與寧遠隔海相望的覺華島(現在叫菊花島)。覺華島之戰開始了。
時值隆冬,海面冰封,從冰上走就可直達島上。守將姚撫民為加強防禦,沿島鑿開一道長達十五里的冰壕,以阻擋後金騎兵的突入,由於過於寒冷,許多士兵在開鑿冰壕的時候把手指頭都凍掉了。然而,天氣嚴寒,冰壕鑿開之後,又凍上了。
努爾哈赤命武訥格率領蒙古騎兵及後金騎兵數萬人,由冰上進攻覺華島。島上明軍都是水軍,沒有盔甲和跟騎兵作戰的武器,且寡不敵眾,最終七千明軍全軍覆沒。糧食八萬餘石和兩千餘艘戰船都被後金軍焚燒;主島作為明朝關外的後勤基地也被後金軍摧毀。
此戰有一個動人的故事,覺華島明軍游擊金冠在戰前去世,他的兒子金世林是武林高手,到北京參加考試,聽說父親去世,就帶了三百人到覺華島,要把老父的遺體運回老家安葬。此時正趕上覺華島之戰,金世林一面護衛父親的棺木,一面指揮三百人同後金軍作戰,結果三百義士無一生還。
戰後,袁崇煥作了《祭覺華島陣亡兵將文》,文曰:
慨自戰守乖方,屢失疆土。天子赫然震怒,調南北水陸舟師。謂爾乘船如馬,遂調之來,為進取也。據爾等間關遠至,豈不欲滅此朝食,一帆而金、復歸,再帆而黃龍掃哉!奈未盡其用而敵即來。冱寒之月,冰結舟膠。窘爾之所長,烏得不及於難。說者謂謀之不臧,不臧固不臧矣,然排山倒海之勢,以十八萬而臨數千之水卒,即臧可奈何?而爾等計無復之,憤然以死,略無芥蒂。視當年之棄曳倒奔者加一等也。人之罪,至死而免;人之品,至死而定。今將略爾罪而嘉乃忠。請命於天子,諒為之恤,所以不沒汝等者,良有在也。吁嗟!巨浪茫茫,空山寂寂,皆汝等忠靈之所灑蕩也。望故鄉以何日,即轉劫而無期,苒苒遊魂,何不相結為厲,殲仇洩憤?在生之志,藉死以伸,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爾其勉之!不腆之奠,涕與俱之。尚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