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以塞爾維亞為獻禮

奧匈帝國連連敗北的戰略性衝擊和政治上所受的羞辱,何者較嚴重,很難說得準。從戰略上看,哈布斯堡君主國已是一團亂,凡是它與敵人交過手的地方,都被捅出大洞,汩汩流血。由於塞爾維亞軍隊一直未收手,奧匈帝國的東南邊界仍然不得安寧,其與盟邦奧斯曼帝國的陸上聯結,也在多瑙河對岸戛然而止。維也納一再顯露的軟弱無能,使其更難以將中立國拉攏進德國陣營。如果塞爾維亞繼續搗亂,意大利會生起開闢反奧第三戰線的念頭。立場偏向協約國陣營的羅馬尼亞和希臘,會更進一步倒過去。如果大奧地利連小塞爾維亞都打敗不了,那麼因在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中被塞爾維亞奪走土地而理所當然與奧地利結盟的保加利亞,還會冒險加入同盟國陣營嗎?[1]

波蒂奧雷克九月入侵塞爾維亞期間,奧軍在塞姆林(塞爾維亞語稱澤蒙)某廢棄書店發現的一張地圖,暗示了奧匈帝國如果沒辦法打倒俄國和塞爾維亞會面臨什麼樣的下場。這張地圖名為《歐洲的新瓜分》,複製自俄國某報紙,在塞爾維亞廣為銷售;地圖上,德國解體為北邦聯和南邦聯,奧匈帝國消失,其東部諸省給了俄國、羅馬尼亞、捷克、匈牙利,其南部諸省給了塞爾維亞人和意大利人,而塞爾維亞人拿到最大一塊:從希臘邊界往北到南匈牙利,往西到亞得裡亞海,全歸塞爾維亞。[2]

為免落得這一下場,弗朗茨·約瑟夫皇帝已批准第三次入侵塞爾維亞。十月中旬,奧地利在這時已很熟練地在薩瓦河、德裡納河的河灣處集結二十萬大軍,再度攻入塞爾維亞。波蒂奧雷克自信滿滿地宣告:「第五、第六集團軍的將士,此戰的目標——徹底擊敗敵人——就快達成。」他避談八月、九月兩次失敗的入侵,只談這次更有可為的入侵,預言「三個月的戰役就快結束;我們必須在冬季來臨前擊潰敵人的最後抵抗」[3]。

這是這些年來塞爾維亞人打的第三場戰爭,他們已終於耗盡庫存的炮彈,且沒什麼希望從盟邦那裡得到重新補給,因為盟邦很難將軍火或其他任何物資運到四面不環海的塞爾維亞。光是出於這一點,這場入侵,對塞爾維亞來說,就情勢險峻。塞爾維亞的諸戰鬥部隊,經過不間斷的作戰,兵力已都少掉一半。十月二十七日,塞爾維亞第二集團軍司令官無助地望著進逼的奧軍,打電報給普特尼克:「我們還需要炮彈,敵人炮轟我們的壕溝,我們沒東西可還擊;我的兵在如此攻擊下會性命不保,而我沒有預備隊來替補,沒有炮彈來阻止傷亡上升;我覺得無能為力,束手無策,要求卸去此司令官之職。」普特尼克否決他的要求,要他的所有部隊盡可能力撐再撤退,但此季節撤退,比夏季撤退難上許多,因為秋雨已使泥土路變得泥濘不堪,會使火炮和四輪馬拉貨車深陷其中動彈不得。[4]

在維也納和薩拉熱窩,奧匈帝國高官把得勝視為勢所必然,開始規劃戰後的大變革。要佔領貝爾格萊德,要把塞爾維亞當成劫來的寶物,用於擴大奧地利版圖和收買巴爾幹半島的中立國。羅馬尼亞人將會得到此王國的東南角,奧地利人將併吞斯庫塔裡(阿爾巴尼亞語稱斯庫台)、都拉佐(阿爾巴尼亞語稱都拉斯),以及摩拉瓦河以西的所有土地,並著手拆散「所有塞爾維亞成分的緊密的民眾」。這些「緊密的民眾」——塞爾維亞居民——將被移走或被奧地利的「殖民者」稀釋,殖民者將「改變(此地區的)心態」,「使塞爾維亞(在觀念上)更為哈布斯堡」,而較不塞爾維亞。財政部某部門主管、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實際上的行政首長,路德維希·塔洛齊(Ludwig Thalloczy),十月下旬致函波蒂奧雷克,建議於戰場上擊敗塞爾維亞王國後,立即「以強勢手段將塞爾維亞人西歐化」。[5]

波蒂奧雷克為擊敗此王國所擬的作戰計劃,沒有出奇之處:從北、西兩邊合攻,目標指向自七月起即是塞爾維亞首都又是軍隊重要運輸中心的尼什。波蒂奧雷克的左軍,第五集團軍,將攻向瓦列沃和科盧巴拉河一線;其右軍,第六集團軍,將要再度挺進亞哥德納高地,從南邊包抄科盧巴拉線。尼什坐落於摩拉瓦河谷,是駛往君士坦丁堡之東方快車的大停靠站,南北移動之塞爾維亞部隊的重要交會點。尼什也是附近克拉古耶瓦茨(Kragujevac)兵工廠所生產之塞爾維亞軍火的發配中心。若攻下尼什,奧地利將把此王國一分為二,使分散各地的塞爾維亞軍隊形同失去武裝。奧地利將領克勞迪亞斯·齊布爾卡(Claudius Czibulka)於十一月九日告訴其麾下軍官,「把此次戰役的目標告知士兵,且是在上場與敵廝殺之前告知他們」。[6]儘管屢戰屢敗且天氣日益惡化,但奧地利人不想讓士氣低落。訊問過九月攻勢時所俘虜的塞爾維亞人,奧地利人得知塞爾維亞士氣也在下滑。塞爾維亞士兵抱怨沒吃飽或薪餉太低,抱怨收稅員「把他們家牛捨裡的最後一頭母牛帶走」。他們嘲笑帕西茨把國家帶進戰爭,談到常遭他們的「殘暴軍官」虐待。[7]這讓波蒂奧雷克聽了很開心,似乎證明他的樂觀並非胡扯。

雨水使山谷裡到處是水,十月上旬起高山上白雪皚皚。費利克斯·施瓦岑貝格親王率預備隊等在薩瓦河北岸,同情南岸士兵的處境。「至少我們睡在屋簷下;塞爾維亞境內那些可憐的士兵露宿野外,寒冬中坐在爛泥裡,一身濕,那肯定很苦。」[8]最苦的可能是傷兵,他們無法在撤退後被送到爛泥公路邊的醫院,而是被丟在農舍裡,躺在麥稈堆上,痛得扭動身體。數千傷兵遍佈於塞爾維亞的鄉間小路上,只要曾爆發戰事的地方就有他們。傷寒透過奧匈帝國騎兵的糞便傳入塞爾維亞,最終將奪走塞爾維亞三分之一人的性命。眼下,傷寒在軍隊裡大肆蔓延,染上者也都被棄之不顧。即使四輪馬拉貨車上有空位,也不讓傷寒患者上車,怕傳給健康的人和污染補給品。[9]

由於兵員、火炮、彈藥、糧食樣樣都快耗盡,普特尼克將軍這時宣佈:「我們唯一的戰略,就是用塞爾維亞的爛泥把敵人的戰鬥部隊與其補給隔開。」[10]奧軍往泥淖高歌猛進,最初取得了八、九月時他們只能夢想而無緣實現的那種推進成果。攻陷薩巴茨,也攻陷列斯尼察和洛茲尼察。但這三地都取之不易,主要是因為奧地利統兵官奉命「炮彈盡可能省著點用,以便這一有用東西全運給北方面軍用」[11]。第二十九師靠著一路激戰才打進薩巴茨,肅清該城敵軍。他們上刺刀衝向臥倒在該城鐵路路堤後面向他們開火的塞軍,為此死傷了數百人。哈布斯堡步兵軍官不得命令炮兵開火:「炮彈短缺,只有炮兵軍官有權決定要不要開炮。」[12]但第五集團軍至少渡過了薩瓦河和德裡納河,開始往南邊、東邊進攻。

霍夫堡宮大為高興,博爾弗拉斯發文給波蒂奧雷克,說他認為塞爾維亞人一旦再與奧軍「正面對決」就會垮掉。[13]以克羅地亞人為主體的第十六步兵團,在十一月一日真的與塞爾維亞某部隊正面對決時,該部隊軍官下令進攻,但塞爾維亞士兵卻抗命。「你們自己怎麼不進攻?」有人無意間聽到抗命的塞爾維亞士兵向他們的軍官如此喊道。[14]奧匈帝國搜集到的情報充斥以下的好消息:塞爾維亞兵力只剩最後的二十萬;塞爾維亞士兵已在尼什嘩變;部隊已由最後的預備隊組成;軍隊已無步槍可用;已開始徵召六十多歲的人入伍;較年輕的塞爾維亞人都已戰死或受傷。[15]

法蘭克的第八軍從薩瓦河與德裡納河的肘狀彎處攻入塞爾維亞。他的第十三軍在洛茲尼察渡過德裡納河,從塞爾維亞一後衛部隊手裡拿下采爾山和俯扼週遭地方的該山高原,第六集團軍的第十五、十六軍則在更南處渡過德裡納河,攻上亞哥德納高地。在此,戰鬥一如九月時拚命、慘烈。塞軍決意盡可能消耗敵軍兵力,於是用火炮和機槍守衛狀況好的壕溝,然後,十一月八日,即戰事最激烈時,他們還從山上滾下原木和大石,丟擲石塊和手榴彈,甚至舉起信號槍朝奧地利人射擊。[16]進攻的奧軍士兵被岩石碎片砸傷之處,和被炮彈碎片打傷之處一樣多。

先前讓奧軍付出慘重傷亡的克魯帕尼、羅茲罕(Rozhan),在十一月第一個星期陷落。奧地利第七十八團於十一月六日拿下重兵防守的古切沃(Gucevo)高地。那是普特尼克部防線上最重要的一點,塞爾維亞人在那裡抵禦奧軍已四十九天。由兩百人組成的一支奧地利「衝鋒連」,在拂曉前的黑夜中,利用戰術奇襲滲入塞爾維亞人的壕溝,用手榴彈制服敵軍,然後召喚線列步兵上前。線列步兵搶在塞爾維亞預備隊前頭抵達壕溝,然後將後者趕下高地,也難得地俘獲大量敵軍和武器:六名軍官、六百名士兵、一門加農炮、三挺機槍。龍心大悅的弗朗茨·約瑟夫皇帝,欣慰於終於有值得慶祝的戰果,授予該部隊三百三十四面獎章表彰其英勇,賞給衝鋒連每名倖存者五十克朗。[17]

對塞爾維亞的戰爭似乎終於轉為奧地利佔上風。與攝政亞歷山大和總理帕西茨會晤時,普特尼克將軍說塞爾維亞軍隊的情況很糟,甚至提到可能得與奧地利單獨媾和。[18]塞爾維亞人於十一月十五日讓出瓦列沃,西塞爾維亞主要的交通中樞。原打算在該地困住塞軍並予以殲滅的波蒂奧雷克,雖然未能如願,但還是在向全帝國廣播的公報裡得意表示:「經過九天行軍,走過高山、濕地,冒著雨、雪和寒冷,同時經過九天激戰,勇敢的第五、第六集團軍士兵已拿下科盧巴拉河一線,使敵人潰逃。」[19]

塞軍退往克拉古耶瓦茨,波蒂奧雷克隨之在瓦列沃跨過科盧巴拉河,把南方面軍出人意料的戰果歸功於他本身「鍥而不捨的追擊」。他自認是穆拉德(譯按:Murat,一三八九年在科索沃之役殲滅塞爾維亞軍隊的奧斯曼土耳其蘇丹)再世,把塞爾維亞人打倒在地,他的馬刀刺進他們背裡。這時波蒂奧雷克邀記者團入塞爾維亞,以「見證這決定性的一役」。原本他為怕打敗仗難堪,要記者團只能待在奧地利境內。記者團穿過馬奇瓦地區抵達瓦列沃和貝爾格萊德兩地周邊的前線,震驚於所見景象。紐約《晚間太陽報》(Evening Sun)的威廉·謝潑德(William Shepheard),報道了歸冷酷無情的哈布斯堡軍官監管的十八座焦黑、人去屋空的城鎮:「他們不承認殺了婦女,但承認殺了數百個老百姓。有位匈牙利軍官得意地把一根六英尺長的草耙拿給我看,說他就用它來處決人。」[20]奧匈帝國軍官對下屬行徑的批評,似乎正證實那些令人髮指的暴行為真:弗朗茨·丹尼爾(Franz Daniel)將軍於十月下旬提醒他的士兵,「我們的目標是消滅敵人的武裝部隊,而不是消滅敵人的所有平民」。他要求不得再有姦淫、劫掠、污辱敵人屍體、虐待敵人傷兵的事情。[21]

在這同時,普特尼克正努力湊攏他最後的後備兵力,且仍在撤退,希望借由廣大失土使奧軍兵力捉襟見肘。奧軍難得一見地聚攏數百敵人戰俘,其中許多人一身平民衣著,誠如波蒂奧雷克在寫給博爾弗拉斯的信中所嘲笑的,這樣的打扮「較方便偷溜回家」。[22]普特尼克指示塞爾維亞軍官盡可能把他們的士兵留在壕溝裡;否則一旦行動,他們會逃跑。[23]接下來十幾天,波蒂奧雷克把部隊帶過科盧巴拉河,在利格(Ljig)周邊作戰。

奧地利新炮彈派上用場卻動輒不爆(有時多達一半不爆),但這個麻煩還應付得過去,因為這時塞爾維亞人可傷敵的火炮少之又少。[24]波蒂奧雷克的浮橋還落在後面甚遠,得靠人力拉過爛泥和雪泥才能抵達前線。塞爾維亞人趁著這空檔撤向克拉古耶瓦茨和阿蘭傑洛瓦茨,在科盧巴拉河谷、摩拉瓦河谷之間的丘陵挖掘了新的防禦陣地。

把壕溝推進到更接近敵軍處時,奧軍察覺到塞爾維亞農民在奧軍陣地上做記號,以為他們的炮兵標出炮擊目標。塞爾維亞牧羊人則會把綿羊、山羊趕到奧軍壕溝前的開闊地,以標示出奧軍步兵所在;把牛趕進奧軍炮兵所在,以標出炮兵位置。還有些塞爾維亞人會用旗子指出奧軍兵力的強弱,向左右揮表示步兵(揮一次表示一個營),上下揮表示炮兵(揮一次表示一個炮兵連)。奧匈帝國士兵從壕溝裡看到此事後,把子彈頂部挖空以製造出達姆彈。口頭警告,若塞爾維亞農民不聽,達姆彈造成的可怕傷口,或許就管用。[25]

哈布斯堡軍隊還在為平民問題傷腦筋。部隊奉命「把所有塞爾維亞人趕到戰線前面;前線之後不准有塞爾維亞人待著」。如有村子向塞軍打信號以通知奧軍逼近,奧軍士兵奉命「燒掉全村」。看到塞爾維亞游擊隊員,當場擊斃。但這時,幾乎每個塞爾維亞正規軍士兵都可能被當成游擊隊員,因為他們全沒穿軍服。有位剛從普熱梅希爾來到奧地利佔領之塞爾維亞地區的美國記者,描述了這場塞爾維亞戰爭的「獸行」。與俄羅斯戰線上的暴行相比,這裡的暴行到處可見,且也比他在比利時親眼看到的德國人暴行遠更惡劣。這位美國人把這歸因於「奧地利人獨有的仇恨塞爾維亞心態」。奧地利人對待塞爾維亞老百姓和戰死敵軍的作風,令他印象特別深刻:前者常遭騷擾、殺害,後者則被拖到敞露的壕溝裡任其腐爛,不予埋葬或行葬禮。[26]

奧地利第四山地旅在右側猛進,未遭抵抗就拿下烏日采,繳獲三百箱步槍彈、數堆炮彈、數百支步槍。[27]有位塞爾維亞傳令兵大霧中誤闖進奧軍壕溝時,表示鬆了口氣:「謝天謝地,反正我是遲了,他們會因為遲了把我們槍斃。」[28]其他塞爾維亞戰俘則對這王國的前途很悲觀:兵員、火炮、糧食都快耗盡。炮兵連慘到一門炮只有六枚炮彈可用。上級已命令塞爾維亞部隊搶本國村子的糧食餵飽自己,勿把村子糧食留給即將到來的奧軍。在那些村子裡,每兩戶就有一戶在服喪,三分之二的婦女穿著寡婦喪服。經過奧地利三次入侵,這個國家的人民猶如幾乎整個被殺光。[29]

柏林的《北德總匯報》(Norddeutsche Allgemeine Zeitung)於十一月二十一日歡欣鼓舞地報道:「奧匈帝國部隊正施以重擊;他們已把塞爾維亞人趕離德裡納河邊,已深入該國內地。」《本地萬象》(Lokalanzeiger)高呼,「我們的奧地利兄弟無役不勝」;「塞爾維亞軍隊已被消滅三分之一」。[30]十一月下旬很少出現在該區上空的奧地利飛行員,大概見到一道帶土色的藍灰色長龍,從北邊的奧佈雷諾瓦茨一路往南綿延到烏日采,那是奧軍挺進的身影。阿蘭傑洛瓦茨是奧地利諸集團軍的樞紐,同樣也是塞爾維亞諸部隊的樞紐:奧地利第五集團軍和塞爾維亞第二集團軍位於該城北邊,奧地利第六集團軍和塞爾維亞第三、第一集團軍位於該城之南。俄國人、法國人、英國人先前已把公使館從貝爾格萊德遷到尼什,這時則完全撤出塞爾維亞,撤到索非亞。在那裡,俄國外交官懇請保加利亞人站在反奧一方參戰,保加利亞人漂亮回道:「但我們於一九一二年為你們打土耳其人,結果我們所得到的,乃是看著馬其頓地區送給塞爾維亞和希臘。」[31]

塞爾維亞遭完全孤立;弗朗茨·約瑟夫皇帝認為這場戰役已大勢底定,十一月二十四日任命斯特凡·薩爾科提克(Stefan Sarkotic)將軍為塞爾維亞行政長官。[32]這位將軍曾任克羅地亞薩格勒布軍區司令,上任後可望以鐵腕鎮壓塞爾維亞的民族主義:逮捕民族主義分子,禁用塞爾維亞國旗,廢除東正教會的宗教自主地位,關閉修道院,要東正教學校的教育脫離宗教影響(但天主教學校當然不在此列)。[33]貝希托爾德歡欣鼓舞,認為拿下瓦列沃代表「我們與塞爾維亞的戰爭已走到一重大轉折點」。[34]波蒂奧雷克得意於自己的成就,要求召開大型奧匈帝國首腦會議,以決定如何將他所「征服的塞爾維亞」分而治之。[35]不消說,這位南方面軍司令官,在情勢最不利的時刻,未留意於該正視的發展。他已打算將塞軍圍在科盧巴拉河邊,卻又愚蠢地要已過度伸展的第五集團軍左翼大幅度迂迴,以把塞爾維亞首都也拿下。波蒂奧雷克很想在十二月二日,老皇帝登基六十六週年紀念日那天,「把貝爾格萊德城和要塞獻給陛下」。「我打算以第五集團軍拿下貝爾格萊德,第六集團軍則綁住敵人主力,」波蒂奧雷克於十一月十九日發文給麾下諸將。[36]

波蒂奧雷克該採信克勞塞維茨的原則,集中全力對付塞爾維亞「主力」,不要管貝爾格勒,但他沒有。疾病和戰鬥已漸漸壓垮他的部隊,營部報告他們在山區挺進的情況時說道:「我們出擊時有四百二十四人;三天後我們拿下這座山丘,但為此損失一半兵力。」[37]但波蒂奧雷克始終是個敏感易怒、缺乏自信的人,這時渴望得到貝爾格萊德能給他的喝彩。波蒂奧雷克描述了塞爾維亞流亡政府裡的「恐慌」和日益不服帕西茨與激進派的心態。道路上擠滿難民、失去鬥志的塞爾維亞士兵大量逃亡,波蒂奧雷克這麼說。有位在尼什的奧地利特務報告,塞爾維亞士兵穿不暖,處境悲慘,唯一的冬季軍服乃是俄國人「在東部戰線撿來」,轉交給塞爾維亞人的「血漬斑斑的德、奧破爛衣服」[38]。

首支進入貝爾格萊德的奧地利部隊,是由克羅地亞人組成的第六團,但遭到自家火炮轟擊,因為奧地利炮兵沒料到自家軍隊會這麼快就到。第六團派一個班進入卡萊梅格丹(Kalemegdan)護城城堡摘下塞爾維亞國旗,結果手邊沒奧地利旗可用,於是豎起一面白旗。奧軍就如此順利攻下貝爾格萊德,第六團軍官一臉狐疑地向長官表示:「街頭到處響起『弗朗茨·約瑟夫萬歲!』的叫喊聲。」[39]為慶祝拿下貝爾格萊德,維也納四處懸掛旗幟、燈飾,辦音樂會,遊行,在市中心張貼一面大海報,上面寫著「敵人塞爾維亞的首都已落入我們手裡!」

德國數個城市也慶祝此勝利,奧地利駐慕尼黑公使報告,哈布斯堡公使館前有歡欣鼓舞的民眾,他的窗戶底下出現數群巴伐利亞學童,可愛地唱著「哈布斯堡王朝的勝利旗幟,史上第四度飄揚在貝爾格萊德上空」。這位奧地利外交官高興地說道:「這裡的軍界和報界認為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乃是此事的戰略意義:貝爾格萊德是奧地利的安特衛普,既是防衛堡壘,也是整個軍隊日後作戰的基地。」通向薩洛尼卡與君士坦丁堡的門戶,原來因為塞爾維亞人的反抗而封住,如今終於打開。[40]事實上,維也納想著戰後永遠控制貝爾格萊德:一個現代要塞,扼控多瑙河的要地,由奧地利經營通往中東的東方快車,一座重建的城市。「重建」至關緊要,因為貝爾格萊德已淪為廢墟,其多瑙河河岸的碼頭已付之一炬,其主要建築已被奧地利炮火轟成瓦礫堆。[41]

波蒂奧雷克大出風頭,樂不可支。他吹噓道已殺死至少三萬塞爾維亞人,「頂多只剩八萬人」。[42]他的部隊不只殺軍人,也屠殺非戰鬥人員。生於德國的塞爾維亞將領保羅·尤里西奇·斯圖姆,記錄了他在行經之地看到的奧匈軍隊暴行:男人、女人、小孩用繩子綁成一串,形體遭毀損,然後遭「可怕屠殺」;女人被活活剝皮或切下雙乳。驚駭不已的尤里西奇-斯圖姆呈報司令部,「農民說這種景象到處可見」。列斯尼察的塞爾維亞軍官報告,小男孩遭吊死或射殺,女人遭強暴,淪為奴隸。[43]已在戰前揭露馬扎爾化惡行的塞頓-華森,這時開始在英國為塞爾維亞人募款,他的代理人在英國城鎮街頭和電車上四處走動,為塞爾維亞救難基金募捐。[44]

波蒂奧雷克大出風頭的同時,康拉德失寵,而康拉德的失寵令這位巴爾幹方面軍司令官時時刻刻都喜不自勝。皇帝發了一封私人感謝函和一面獎章給波蒂奧雷克;薩拉熱窩的元老以他的名字作為街道之名,甚至派系傾軋不斷的布達佩斯議會封他為匈牙利的救星。博爾弗拉斯的副手斐迪南·馬爾特勒(Ferdinand Marterer)將軍,從霍夫堡宮被派去記下波蒂奧雷克的宏大計劃。波蒂奧雷克向馬爾特勒耳提面命:「此刻我們得決定當強制締和時,我君主國要併吞塞爾維亞哪些地方。」波蒂奧雷克想要「貝爾格萊德、薩巴茨、整個馬奇瓦地區,以及德裡納河、薩瓦河下游、從貝爾格萊德到奧爾紹瓦(Orsova)這一段的多瑙河,塞爾維亞一側河岸上的制高點」。馬爾特勒記下波蒂奧雷克的想法,帶回霍夫堡宮。[45]

但波蒂奧雷克不知道普特尼克在耍他。攻下貝爾格萊德後,波蒂奧雷克繼續以已經捉襟見肘的兵力深入塞爾維亞。他的官兵穿著磨光露底的軍服踉蹌前進,穿過愈來愈濃的霧、雪和愈來愈深的爛泥。波蒂奧雷克「鍥而不捨的追擊」,意味著他的官兵沒時間休息,沒時間晾乾他們的靴子,乃至沒時間吃頓熱食。[46]第九師報告,「我們的病號愈來愈多」,「急需外套和Baschlik」,Baschlik指的是一百年前哥薩克人在俄羅斯雪地上追逐入侵的拿破侖軍隊時引進的氈制風帽。但不會有這種風帽,也不會有外套。哈布斯堡君主國的每樣東西,包括紡織品,都快用光,只能提供部隊紙襯衣和紙襪,「耐用兩天至一星期」。奧地利軍官還接到無君子風度的命令,要他們脫掉塞爾維亞戰俘的外套,給冷得發抖的哈布斯堡士兵穿。軍人獲告知拿禾稈或粗麻布襪包鞋子御寒。許多奧地利部隊抱怨赤腳行軍(鞋子已碎裂),睡在高低不平的地方,連生火煮飯或取暖都沒辦法。[47]

第六十九團的匈牙利人,十一月二十四日從他們位於巴伊納巴什塔(Bajina Basta)東邊的壕溝報告:「情況沒變」,「我們整夜開火,他們還擊;雨下很大且沒停,非常冷。」[48]有些部隊不得不走下山,進入山谷避寒。奧地利後衛部隊穿著用禾稈包住的鞋子踉蹌前進,發現前線士兵丟下機槍、炮彈、子彈,以免還得拖著它們穿過泥地、雪地。第八軍某奧地利二等兵描述了官兵的絕望:「地形很惡劣,我們沒有儲備,軍人有自殺念頭。」[49]山谷中的爛泥和高地上的雪,使重要補給無法送達。草秣吃光,馬匹死去,從而更難運糧食、彈藥、火炮到前線。一個又一個軍官從他們荒涼的山頂哀歎道:「沒有補給,沒東西可買。」有位將領十一月二十五日寫道,第九師的「情況糟糕」,「接連遇上讓人很不愉快的事:渾身是血的傷兵、發臭的屍骸、壞掉的四輪馬拉貨車、渾身是乾硬泥塊的士兵。這還要多久?」一半的奧匈帝國騎兵徒步打仗,因為坐騎已死。[50]

奧地利死傷清單上多了一個新分類:「無法行軍的、不堪用的。」不久,這一類人開始多過喪命者、受傷者、失蹤者。在尼什受某位美國外交官訪談的奧地利戰俘透露,被俘前幾天裡,他們只吃了梨子,喝了水,沒吃其他東西。有位奧地利軍官寫道,「軍方領導階層要我們送命」,「我們不斷打仗已經打了一個月,赤腳,沒麵包吃,靠吃馬肉活命」。[51]四輪馬拉貨車和雙輪彈藥車都被困在爛泥裡,士兵除了得背平素要背的東西,還得背炮彈和其他軍需品。

波蒂奧雷克不為所動。他已進駐更接近前線之處,即洛茲尼察附近科維利亞察(Koviljaca)溫泉療養地的五星級飯店,且為最後階段的作戰取了振奮人心的代號「最大奧林匹斯」(Max-Olymp)。他無法忍受部隊指揮官要求休息或索要毯子。他在他的舒服辦公室裡,溫暖的火爐邊,擬了結束戰爭的最後一擊。他要派第十五、第十三軍渡過利格河上游,奪取拉扎雷瓦茨(Lazarevac),將僅存的塞爾維亞軍隊困住。當克勞斯說他的官兵生病、累垮、挨餓,打不下去時,波蒂奧雷克冷冷回道:「他們不是一直如此?」[52]

「最大奧林匹斯」行動終於在十一月三十日讓第六集團軍休息四天,但那完全是因為他想暫停戰事,以趕在皇帝登基六十六週年紀念日前完全佔領貝爾格萊德。原以為輕而易舉的一件事,卻變成長達兩周累人且慘烈的戰鬥。貝希托爾德從維也納祝賀波蒂奧雷克取得「傑出成就和亮眼成果」,但康拉德和弗裡德裡希大公從遙遠的泰申批評波蒂奧雷克的作戰速度:「較高階指揮官未表現出足夠的幹勁與勇氣,削弱我們的整體情勢。」[53]

康拉德和波蒂奧雷克一樣窩在溫暖的冬季住所裡,與這位南方面軍司令官一樣昧於奧匈帝國軍隊的真實情況:奧匈軍隊在塞爾維亞所展現的「幹勁」,就和在其最後一小塊加利西亞土地上所展現的一樣少。事實上,波蒂奧雷克的勝利就要化為泡影。第六集團軍懷著感激的心情在科盧巴拉河邊將槍支堆成三腳架,四處尋找食物、柴枝、彈藥時,彼得·卡拉喬爾傑維奇國王登上魯德尼克(Rudnik)高地激勵士氣,十二月二日普特尼克開始以二十萬兵力大規模反攻。塞爾維亞第一集團軍的三個師與第三集團軍的三個師在瓦列沃會合,將奧地利的第六集團軍和第五集團軍第十三軍打出羅扎納(Rozana)和瓦列沃。塞爾維亞第二集團軍的四個師從拉扎雷瓦茨和奧佈雷諾瓦茨左右包圍第五集團軍的第十三軍。普特尼克終於為部隊重新補給上炮彈和子彈,且已把塞爾維亞王國剩下的所有後備兵力(警察、憲兵,原抽調到保加利亞、希臘邊界處的部隊)都調上來。從口風不緊的奧地利戰俘那兒,他還瞭解奧地利苦撐、士氣低落的程度。[54]奧匈帝國戰俘與塞爾維亞審問人員閒聊時,主動透露了有關波蒂奧雷克之作戰序列的情報,且是遠超乎必要的大量情報。他們描述了哈布斯堡軍隊幾近垮掉的情況:奧地利連級部隊只剩一半或更少的兵力,只剩寥寥可數的軍官可帶兵。他們描述了波蒂奧雷克的急躁,談到他如何在不留預備隊的情況下,把兵力分佈在一寬闊的戰線上,以擴大追擊面,把貝爾格萊德加入戰利品清單。簡而言之,不管是何處的奧軍,都難以擋住反擊;如果塞爾維亞人在一處打潰奧軍,或許就會使疲累、受凍的奧軍全軍潰敗。[55]

在這同時,儘管經過漫長撤退,儘管有奧匈帝國參謀可怕的預言,塞爾維亞人的士氣仍出奇高昂。他們剛得到俄國、法國彈藥的重新補給(彈藥越過希臘、黑山邊界辛苦運來),且補給線比奧軍短,因為接近他們的主要鐵路和補給站。仇恨奧匈帝國的心態,像膠水一樣把他們團結在一塊。塞爾維亞嬰兒出生時,母親以「科索沃之敗的小復仇者萬歲」問候新生兒(科索沃之敗發生於一三八九年,一九一二年才得到徹底報仇雪恥),當男嬰長大逃學,則受到如此責罵:「你那樣的行為解放不了馬其頓!」[56]長大成人後,他們延續這一愛國教育。奧地利參謀仔細翻看十月下旬繳獲的文件,發現一份塞爾維亞的《軍人初級讀本》。這本小冊子無異於「一本仇奧匈心理問答集」,含有十二個訓諭,包括:「對誰的仇恨都不該比對奧地利人的仇恨大」,「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受奴役,必須把他們從奧地利統治中解放出來」,「為讓塞爾維亞國旗在薩拉熱窩、莫斯塔爾升起而奉獻你的一生」,「我們得像父親恨土耳其人那樣恨奧地利人」。[57]

在奧匈帝國醫院接受治療的塞爾維亞傷兵所表現出的堅忍,令每個人吃驚。「他們入院時渾身是土,用樹枝固定骨折處,就和他們在戰場上所受的包紮一樣。有時髖部骨折會用樹的大枝捆縛住,大枝從人的腳到腰。」[58]在戰場上,塞爾維亞人的冷血同樣令人注目;他們在每個地方都挖掘漂亮的壕溝線,並構築側翼陣地,然後躺在裡面一動不動,不發出聲響、亮光,不移動身子,直到奧地利人直直走進來,被他們近距離撂倒為止。」[59]

波蒂奧雷克震驚於普特尼克的反攻,打算至少守住科盧巴拉河一線,就和康拉德的軍隊在東部守住杜納耶茨河一樣,但事實表明,即使壓低了目標,仍是奢望。塞爾維亞的第一、第三集團軍攻向瓦列沃,第二集團軍攻向貝爾格萊德,兩軍合併的力量一舉將奧地利諸陣地一起攻破。這一戰會打上十天,但勝敗其實在頭一兩天就已決定。「前進,英雄們!」塞爾維亞軍官爬過頂部時大喊,「相信上帝!」三日早上七點,塞軍對全線發動進攻,塞爾維亞人像鬼魅般從大霧中突然現身,先是把奧地利人嚇呆,然後令他們恐慌。[60]第一集團軍出奇輕鬆地就將奧軍趕出強固陣地,繳獲四百一十個戰俘、四門榴彈炮、一挺機槍、千枚炮彈。[61]三日在將奧軍打到利姆河對岸之後,塞軍接到命令要其於四日將奧軍趕到科盧巴拉河對岸,結果他們不負使命。

普特尼克的進攻部隊在攻破奧地利前線時,他要塞爾維亞預備隊和炮兵推進到更接近前線處。阿道夫·馮·雷門將軍的第十三軍慘到只剩一萬七千人,散佈在阿蘭傑洛瓦茨附近十六公里長的戰線上,然後被兩個塞爾維亞師殲滅。塞爾維亞靠另外兩個師的兵力,也大敗奧匈帝國第八軍;這支奧地利部隊遭遇猛攻,不久就耗盡彈藥,呼救補上彈藥,卻發現他們的彈藥車隊只是個空殼。士兵急如熱鍋上的螞蟻,打開一個又一個雙輪彈藥車找炮彈和子彈,車裡卻空空如也。有人告訴他們彈藥在瓦列沃,彈藥已用火車送到那裡,但未及時送到他們手上。[62]

波蒂奧雷克躲在科維利亞察溫泉療養地,噤聲整整一星期。他怒罵天氣作弄他,雨、雪、大霧、爛泥拖慢他的追擊,然後卻突然放晴。十二月四日太陽露臉,驅散大霧,使地面變干,有利於塞爾維亞人炮轟、進攻、追擊。[63]彼得國王跟著第二集團軍翻越錫布尼察(Sibnica)、羅加察(Rogaca)的丘陵,督促士兵上前殺敵。波蒂奧雷克的記者團,千辛萬苦穿越薩瓦河與科盧巴拉河之間的荒涼土地以見證「決定性一戰」,卻突然被沒來由趕回奧地利境內,無緣目睹、報道最慘不忍睹的潰敗。[64]

在瓦列沃周邊丘陵,塞爾維亞人使出全力攻打奧軍,插入疲憊的奧地利諸部隊間的缺口,將他們打散或使他們自行潰散。塞爾維亞人進攻、奪地的速度非常快,快到他們沒有夠長的電話線連接往前疾馳的步兵和後面的炮兵。丘陵上的大霧使炮兵看不清前線狀況,發出的炮常打中進攻的友軍,而非撤退的奧軍。[65]每個塞爾維亞集團軍每天都報告俘虜了數百名未受傷的奧軍。第一集團軍十二月五日報告,「我們繳獲許多戰利品和許多戰俘;敵人驚慌失措」。[66]嚇壞的奧地利人跌跌撞撞躲入十、十一月戰鬥後廢棄的壕溝,躺在那裡,最後也遭制服、俘虜。[67]瞠目結舌的波蒂奧雷克,從其溫泉飯店下令要部隊挺住。他命第十三軍堅守拉扎雷瓦茨的陣地,兩翼與第六、第五集團軍接合,準備向阿蘭傑洛瓦茨反攻。[68]

在塞爾維亞遭敵攻擊的奧匈帝國步兵

一九一四年十二月塞爾維亞人的反攻,擊潰波蒂奧雷克的南方面軍。

照片中兩名奧匈帝國軍人受到塞爾維亞火力攻擊,縮在壕溝裡。

照片來源:Heeresgeschichtliches Museum,Wien

領兵作戰從不在行的波蒂奧雷克,顯然已掌握不住真實情況。科維利亞察的溫泉以能打消悲觀著稱,或許受了這溫泉的影響,他這時抱怨第六集團軍「出乎意料的撤退」,使第五集團軍的側翼暴露,「就在第五集團軍正準備給塞爾維亞人結束戰爭的最後一擊時」。[69]但到了這時候,出手攻擊的只有塞爾維亞人。補給品和彈藥都快耗盡的塞爾維亞前線部隊,輕易就將奧地利人趕出已做好防備的陣地,把他們完全趕出塞爾維亞,奧軍之不堪一擊,由此可見一斑。

這場旋風般的戰鬥,後來據斷定從十二月三日打到十三日,並被稱之為阿蘭傑洛瓦茨之役(奧地利兩個集團軍在該鎮會合)。塞爾維亞第一、第三集團軍諸師,將波蒂奧雷克的第六集團軍打出壕溝,從奧軍手裡拿下位於科盧巴拉河與西摩拉瓦河之間至關重要的高地。[70]奧軍營級部隊的兵力,有許多已降到連級程度,自知擋不住敵軍,所以還未與塞爾維亞人交手就逃走。有位軍官率領其營退出塞爾維亞時寫道:「沒有友軍的跡象,沒有接到命令,我的士兵潰散。」[71]

十二月九日,波蒂奧雷克終於向無法置信的霍夫堡宮透露「全完了」。他再度慘敗。普特尼克宣佈奧地利「左軍和中軍實質上遭殲滅」。他驚歎於被俘的奧匈帝國官兵之眾和遭棄置於各地的火炮、機槍、步槍之多。奧地利傷兵也散落各地,被撤退的同袍丟下,自生自滅。在塞爾維亞每份談奧軍的報告中,都出現「恐慌」這字眼。[72]

然後,普特尼克的第二集團軍攻打拉扎雷瓦茨附近科盧巴拉河邊的雷門第十三軍。這時拉扎雷瓦茨是聯結奧匈帝國兩個集團軍的樞紐。這支部隊接著往北呈扇形散開,以將有八萬兵力的奧地利第五集團軍餘部趕出貝爾格萊德。第一集團軍大舉翻越俯臨瓦列沃的山丘,俘虜奧軍五千人,一個師攻進該城,截斷第六集團軍的主要補給線和撤退路線。

匈牙利地方防衛軍第四十二師的克羅地亞人,遭從格拉博維察(Grabovica)北邊的高地擊退。他們於十二月七日撤退,試圖與其左邊的第三十六師保住聯繫,於是開始透過單單一座橋渡過利格河,不料橋禁不住士兵、輜重車隊、火炮重壓而垮掉。塞爾維亞人出現,開始朝落水的奧軍開火,引發從一個部隊往另一部隊蔓延的恐慌。在克羅地亞人後面排好隊準備過河,由波蘭人和烏克蘭人組成的奧地利地方防衛軍第三十師的士兵,朝四面八方潰逃,把火炮、機槍、輜重車隊、彈藥留給塞爾維亞人。[73]

沒有一處奧軍發動有效的反攻;他們的每日戰情報告,意圖將他們(藍色)和敵軍(紅色)並置呈現以比較雙方兵力的差異,報告中相當清楚地計算出他們日漸萎縮的兵力,卻只以紅色問號呈現敵軍兵力。他們已完全掌握不了局勢。奧匈帝國第五十二團在拉扎雷瓦茨掘壕固守,稱「受到猛烈且驚人精準的炮火攻擊」。這支由斯洛伐克人、匈牙利人組成的部隊徹底瓦解,慌亂逃向後方時,把其旅指揮部衝垮。遭亂軍衝垮的指揮部無法阻止部隊潰退,下令鄰近的第七十八團前來填補缺口,但沒人找得到這支部隊。有位軍官寫道,「他們也已棄離陣地」。[74]

波蒂奧雷克的整個南方面軍倉皇退往德裡納河、薩瓦河的渡河口,或退到位於貝爾格勒而仍在奧軍手裡的橋頭堡。由克羅地亞人組成的匈牙利地方防衛軍第四十二師,在拉扎雷瓦茨附近渡過科盧巴拉河時,停下來欲與鄰近的匈牙利地方防衛軍第四十師倉促組成後衛部隊,但清一色匈牙利人的第四十師迅速通過未停下,他們的軍官奇怪地堅稱上級「嚴令撤退」,而非戰鬥。第四十二師跟著冒著寒雨走上通往貝爾格萊德的爛泥道路。他們的馬太虛弱,拉不動火炮或輜重車,於是火炮和輜重就棄置給在此師下方渡過利格河、攻打他們側翼和後方的塞軍。匈牙利地方防衛軍第四團部署在附近,也遭潰敗。他們看著塞爾維亞人把壕溝挖到他們前線,挖到圍住他們兩側翼,同時看到位於左右兩側的捷克人、德意志人部隊撤離,於是決定自己也撤退,丟下背包、毯子、彈藥袋以加快逃跑腳步。抵達薩瓦河邊時,此團只剩九百人。該團七成人被列為「失蹤」。

薩巴茨塞滿欲逃離塞爾維亞追兵的奧地利士兵。匈牙利地方防衛軍第六團(在匈牙利南部徵集的塞爾維亞人),奉命掩護捷克人第一二團逃到薩瓦河對岸,小心翼翼走在被棄置的火炮、輜重車堵住的馬路上。最初他們遇到一隊塞爾維亞軍官從漆黑夜色中現身,勸他們投降;有位奧地利軍官憶道,「我們開槍打死其中兩人」。然後他們繼續上路,前去解救快垮掉的第一二團。第六團軍官告誡他們手下的士兵,行軍期間勿用塞爾維亞語交談,但他們沒聽進去,使得一二團膽戰心驚的捷克人聽到他們接近,不停地開火。第六團不得不掘壕以免死於友軍之手。一二團的射擊整夜沒停。[75]

《晚間太陽報》的威廉·謝弗德急忙在貝爾格萊德渡河,報道「有眾多傷者和驚慌失措者,一場徹底的潰敗」。有名奧地利下級軍官證實,哈布斯堡三個嚇壞的軍,在該地混成一團,造成「全面且無法形容的混亂:命令未傳下去,後衛部隊被棄之不顧,一如其他每樣東西,火炮、彈藥、四輪馬拉貨車、糧食、流動野戰醫院、傷兵,簡而言之,所有東西,遭棄之不顧」[76]。降下的雪堵住道路,謝弗德目睹「許多軍官簡直發瘋」。由於軍事預算不足且平時維持的軍力不多,奧匈帝國軍隊自一八八年代起一直倚賴「預備軍官」——服役只一年的中產階級學生或專業人士——而這些新手承受不了這場戰役的壓力而垮掉。謝弗德看到有個奧地利少校騎馬經過一名攤開四肢躺在路邊的受傷中尉身旁,中尉朝少校喊著什麼,少校憤而拔出手槍,向中尉開了幾槍(結果只打中中尉的腳)。[77]

塞爾維亞人從兩側翼收攏,把火力發揮得更好,繳獲大量火炮、炮彈,也俘虜護送火炮的許多未受傷官兵。塞軍簡單把手往東或往南一指,要奧匈帝國戰俘朝著那個方向走,告訴他們「順著電話線走,直到拉扎雷瓦茨為止」;又濕又冷又餓的奧軍戰俘乖乖照辦。奧匈帝國的戰後報告,對於本國士兵投降得那麼乾脆感到驚訝。捨恩(Schon)將軍在其位於匈牙利的辦公室寫道,「整個部隊被敵人俘虜,沒有一點反抗,怎會這樣?」「塞爾維亞俘虜證實真有此事,證實我們的部隊認為向敵人投降,乃是解決其困境顯而易見、理所當然的辦法。」無疑「沒有比毫髮無傷、沒有戰鬥就被敵人俘虜更糟糕或可恥的事」。捨恩將軍誓言戰後調查所有返國的奧地利戰俘,「以查明他們是如何乖乖被俘」。[78]但其中許多人無意戰後返國。一萬捷克人在塞爾維亞投降,且在不久後加入「捷克斯洛伐克兵團」,與協約國一同對抗同盟國。[79]

波蒂奧雷克原似乎勝券在握,沒想到反而損失掉另一支大軍的大半兵力:兩萬八千人死,十二萬兩千人傷,四萬人失蹤。編製千人的奧地利營級部隊,慘到只剩百人或百人不到。第三十六師損失一半軍官和六成士兵。第一師轄下每個旅只剩幾乎不到三百人。這場慘敗的奧地利倖存者,全被判定得了戰鬥疲勞,已打不了仗。[80]行軍途中,許多奧地利士兵見到圍牆、樹幹、小屋上,釘著以奧匈君主國的斯拉夫語草草寫下的標語:「已遭擊敗的奧匈君主國的軍人!投降吧!不要再為你們的德意志人主子打你們自己的兄弟!」[81]

十二月九日,塞爾維亞人在群集於貝爾格萊德周邊的第五集團軍和正湧到德裡納河、薩瓦河渡口處的第六集團軍之間,打開一個缺口。奧地利將領海因裡希·龐格拉茨(Heinrich Pongracz)在思索此次挫敗時推斷,這一次挫敗,一如其他所有挫敗,源於奧匈帝國士兵仍把自己視為「團體的沉默一員,而非自認是負責任的個人」。他們不願積極巡邏,輕易撤退,從未協調火炮和步兵團進攻,允許後方區域塞滿逃避責任者、逃兵或小偷,例如中尉阿瑟·費捨爾(Arthur Fischer)因從絕望的農民那兒偷走數十隻鵝和豬,以及強行闖入撤退沿線的教堂偷竊聖像、聖餐杯、燭架、傢俱,坐了五年牢。[82]

塞爾維亞部隊緊追不捨,波蒂奧雷克終於同意部隊司令官拋棄補給車隊,只要撤出人員即可。波蒂奧雷克把這次潰退稱作只是「向後機動」,把兩個集團軍拉回多瑙河、薩瓦河、德裡納河對岸,犧牲掉它們的大部分裝備和數十門火炮。這類似敦刻爾克大撤退,只是心態上更絕望:士氣渙散、鉤心鬥角的奧匈帝國人將費上一番工夫,才能從這次戰敗中復原。一如康拉德,波蒂奧雷克急忙替自己辯解(「我們已連續打了一個月的仗」)、卸責(「缺乏後備部隊和彈藥,使我們的戰鬥力大打折扣」)。[83]

十二月十四日,薩爾科提克將軍的新軍事政府在貝爾格萊德成立,隔天,塞爾維亞部隊就奪回該城。此前,人仍在科維利亞察的波蒂奧雷克,嚴令部隊「守住貝爾格萊德,不然戰死」,但士兵還是撤退。上面下令逮捕傳送撤退命令的電報接線員,但仍然止不住潰逃。[84](「有位軍官嘲笑道,如果波蒂奧雷克出現在他自己的部隊裡,會被槍殺。」)[85]波蒂奧雷克奮力最後一搏,以拿破侖時代的古諺「戰爭中,左右大局的是統帥,而非士兵」提醒眾人。波蒂奧雷克吼道,他的士兵已成為罪犯:「逃兵、懦夫、強暴犯、殺人犯、縱火犯、小偷、惡霸、打家劫舍者、騙子。」心情較平靜時,他表示絕不可將貝爾格萊德的失去解讀為「塞爾維亞的軍事勝利,而應解讀為只是奧地利疲乏的表徵」。[86]

享受波蒂奧雷克所獻上的將貝爾格萊德作為登基週年賀禮還不到兩個星期的弗朗茨·約瑟夫皇帝,未領會這差異。博爾弗拉斯發文給波蒂奧雷克,「陛下不高興」,而在霍夫堡宮講究穩重得體的語言裡,那其實意味著「陛下震怒」。[87]德國人也非常火大。奧地利駐德勒斯登公使呈文貝希托爾德,「這裡的人在問,在所謂的征服貝爾格萊德之後,怎會這麼快就出現所謂的向後機動撤出塞爾維亞之事?」德皇威廉二世走訪東部戰線期間得了感冒和支氣管炎,整個人病懨懨,聽到這消息,「既驚且惱」,下不了床。[88]這一次在塞爾維亞作戰的損失非常大,致使第五、第六集團軍這時只能縮並為只有九萬五千支步槍的一個集團軍。若非塞軍本身遭重創(兩萬兩千人死、九萬一千人傷、一萬九千人被俘或失蹤),可能早已發兵追到河對岸,進入奧匈帝國境內。[89]

康拉德·馮·赫岑多夫這時認為,他的名字將不會如卡爾·克勞斯戰前所戲謔道的,「與每個奧地利學童腦海中德裡納河邊的著名戰役連在一塊」。[90]康拉德痛斥來自巴爾幹半島的這最近一個「晴天霹靂」,毀掉了哈布斯堡軍隊僅存的公信力。由於波蒂奧雷克——與前線保持至少一百一十公里距離的城堡將軍——繼續為自己的調度失當辯解,把那歸咎於「我們斯拉夫族的逃兵」,這種借口更令人震驚。[91]波蒂奧雷克甚至於十二月十二日呈文博爾弗拉斯,懇請再給他一支軍隊,再給他一次機會:「我深信我能扳回一切;只要給我人、步槍、彈藥!」只要四個星期,他就能做好再入侵的準備。屆時塞爾維亞人將已「財力耗盡」,將撐不過第四次入侵。[92]

但博爾弗拉斯和皇帝早聽過這種漂亮話,而康拉德終於有了把對手擊斃所需的武器。康拉德裝出寬容大氣的口吻呈報博爾弗拉斯,「如今不是找出該地事態之肇因的時刻」。此刻「我們該處理現實狀況——一場無法否認的挫敗——和後果:從俄羅斯戰場抽不出一個人」來增援巴爾幹半島。如果波蒂奧雷克無法重振他萎縮的兵力,那麼奧地利人或許得一路退回到布達佩斯處的多瑙河邊,把這中間的土地全割讓給塞爾維亞人。[93]康拉德說,波蒂奧雷克的領軍作風「令人費解」。怎會這麼快就損失這麼多兵力?[94]康拉德先前曾勸波蒂奧雷克「攻入敵人心臟地帶」,但此刻他睜眼說瞎話,說沒這回事。康拉德謊稱:「眼下出人意料的情勢轉變,總司令部一頭霧水。」[95]在梅濟耶爾的德軍總司令部,法爾肯海因哀歎波蒂奧雷克之敗對其他戰線產生不可避免的衝擊,冷冷問施蒂爾克:「這位將軍是怎麼在你們軍中得到如此顯赫的名聲?」[96]

這一次就連霍夫堡宮都對波蒂奧雷克失去信心。他三次領兵入侵,三次搞砸,為此損失了三十萬人。受最近奧地利這場挫敗的鼓舞,意大利人更急欲參戰反奧匈。他們基於政治、經濟理由按兵不動——民意不大支持參戰,意大利王國從鋼、鐵到彈藥、化學品、木材、橡膠,什麼都缺——但此刻支持參戰的民意在上升,而這得部分歸因於煽動家貝尼托·墨索里尼的鼓動。墨索里尼已在米蘭組成「革命干涉主義法西斯」,在每個意大利城市鼓吹以示威表達參戰立場。總理安東尼奧·薩蘭德拉(Antonio Salandra)在國會發表演說,要求參戰以削弱奧地利,「實現意大利的陸上、海上的雄心」。[97]

「我們付出如此多鮮血,從塞爾維亞人那兒辛苦掙得的所有優勢,都已遭浪擲,」博爾弗拉斯如此叱責波蒂奧雷克,「你所犯下的所有過失,此刻民眾看得一清二楚,而民眾要最高領導階層負起此責。」為讓皇帝不致再受難堪,波蒂奧雷克於十二月二十二日連同法蘭克將軍一起被迫退休。波蒂奧雷克被召回維也納與皇帝做離職面談,結果皇帝的副官在車站月台迎接,要他繼續搭車返回位於克拉根福特的老家。與皇帝的會晤「遭無限期延期」,事實上他就此未再見到皇上。波蒂奧雷克未能免於訓斥,並以一八六六年丟臉下台的那位司令官自況。他寫道,「一如貝內戴克,我得靜靜度過餘生」。顯然口氣已不如以往那麼自大。[98]

康拉德於聖誕節前夕與外長貝希托爾德會晤,以說明哈布斯堡軍隊的破敗:最優秀的軍士官兵,不是已戰死,就是已因為受傷、生病或被俘而「退役」。原來的奧匈帝國軍隊,在各戰場共損失九十五萬七千人,已元氣大傷:十八萬九千人死,四十九萬人傷,二十七萬八千人被俘;剩下的,如阿道夫·馮·雷門將軍所說的,「紀律糟得離譜」。軍官直接呈文指揮官要求獎賞其英勇;士兵掠奪自己同胞,穿著破爛軍服拖著腳四處晃蕩,對自己的軍官繃起臉露出威脅狀。[99]

已有許多團級部隊遭徹底殲滅,哈布斯堡軍隊愈來愈倚賴非常年輕和非常老的入伍兵。[100]奧地利於一九一四年晚期徵得八十萬新兵,戰前十年期間被判定不適宜服役的兩百三十萬男子被召回以再行審查。訓練很馬虎,只有射擊、挖壕、進攻、如下之類的陳腐說教:「勝利的男人成為勇敢的男人;快樂的軍人加倍可敬。」[101]這時,只有殘障人士、軍工業工人、神職人員、公務員得以免服兵役。許多榴彈炮、野戰炮、炮彈、步槍被棄置在加利西亞、塞爾維亞的戰場上,因此造成的缺口幾乎是奧地利的工業所無法填補的。但由於實際可作戰的士兵,在東部戰線只剩三十萬三千人,在塞爾維亞周邊只剩十萬人,所以奧匈帝國的物質需求遠比平常時更低上許多。有些奧地利騎兵團沒有坐騎,改歸類為「徒步騎兵」,直到此戰爭結束,因為一九一四年損失的十五萬匹馬彌補不回來。泰申的德國軍官議論康拉德的多疑、「宿命論」心態、「失去自信」。這時康拉德正把一切過錯都歸在德國人頭上,稱他們是奧地利的「隱秘敵人」。[102]

波蒂奧雷克在巴爾幹戰線失利時,東部戰線的情況只變得更糟。俄國兵力這時已壯大到令人咋舌的一百七十個師,分配在五十三個軍、十六個集團軍裡,每個集團軍有二十五萬人。[103]面對這東面大軍,同盟國只有二十八個軍六十個師。斯圖加特的《新日報》(Neue Tagblatt)有氣無力地聲稱,塞爾維亞戰役的失敗無礙於大局,因為哈布斯堡另一支軍隊的潰敗,只意味著最終要把剩下的兵力用於對付俄國:「塞爾維亞境內這個發展,符合最高的戰略原則:集中所有兵力用於你想取得決定性戰果的那個地方。」[104]這場愚蠢戰役的倖存者,會於不久後被送到東部戰線,而他們何其不幸的是,康拉德為了東線決戰所選定的「地方」,將比他們所要離開的地方更荒涼、更令人絕望。


[1] C.R.M.F.Cruttwell,A History of the Great War 1914-1918(Chicago:Academy,2007[1934]),90.

[2] Haus-,Hof-und Staatsarchiv,Vienna(HHSA),Politisches Archiv(PA)I,819,Tuzla,Oct. 25,1914,Masirevich to Berchtold.

[3] Kriegsarchiv,Vienna(KA),Neue Feld Akten(NFA)170,17 Brig.,k.u.k. Ober-kommando der Balkanstreitkrafte,Nov. 5,1914,FZM Potiorek.

[4] Groszen Generalstab,Serbien,Der Grosze Krieg Serbiens zur Befreiung und Vereinigung der SerbenKroaten und Slovenen(Belgrade:Buchdruckerei des Ministeriums fur Krieg und Marine,1924-1926),3:256,6:80.

[5] KA,B/1503:4,Sarajevo,Oct.19,1914,「Promemoria Sektionschef Theodor Zurunic,」 with margin notes by Bosnian Sektionschef Ludwig Thalloczy;Vienna,Oct.22,1914,Thalloczy to FZM Potiorek;HHSA,PA I,819,Bern,Nov. 22,1915,Gagern to Burian.

[6] KA,NFA 2116,36 ITD,Op.Nr.134/24,Ljesnica,Nov. 9,1914,FML Czibulka.

[7] HHSA,PA I,819,Tuzla,Oct.23,1914,Masirevich to Berchtold.

[8] Felix Prinz zu Schwarzenberg,Briefe aus dem Felde 1914-18(Vienna:Schwarzenbergisches Administration,1953),24.

[9] Felix Prinz zu Schwarzenberg,Briefe aus dem Felde 1914-18(Vienna:Schwarzenbergisches Administration,1953),24-25;Joseph Schon,Sabac!(Reichenberg:Heimatsohne,1928),83.

[10] R.G.D.Laffan,The Serbs(New York:Dorset Press,1989[1917]),199.

[11] KA,NFA 475,41 Sch.Br.,Jarak,Oct.24,1914,FML Krauss.

[12] KA,Gefechtsberichte(GB)21,29 ITD,Op.Nr.102/10 and 114/17,「Gefechtsbericht fur den 31.Okt. und 1.Nov.1914」 and 「Gefechtsbericht fur den 3.Nov.1914」;NFA 475,Op.199/127,Oct.1,1914,FML Krauss.

[13] KA,B/1503:7,Vienna,Oct. 8,1914,Bolfras to Potiorek.

[14] KA,NFA 2116,36 ID,Nov.1,1914,Trbusnica,IR 16 to 36 ITD.

[15] KA,Armeeoberkommando(AOK)1914,Evidenzbureau(EVB)3506,k.u.k. Evidenzbureau des Generalstabs,123/B,131/B,148/B,158/B,166/B,178/B,179/B,Oct.1,7,and 23 and Nov. 2,10,22,and 23,1914.

[16] KA,GB 42,4 GB,「Gefechtsbericht uber den 6.bis 16.November 1914.」

[17] KA,NFA 1845/1,Gefechts-Berichte der k.u.k. Infanterie-Regimenter Nr.71-79,「Die Ersturmung des Gucevo-Ruckens durch das I.R.78.」

[18] Andre Mitrovic,Serbia』s Great War 1914-1918(West Lafayette,IN:Purdue University Press,2007),70.

[19] KA,NFA 911,AOK,Nov.17,1914,Potiorek via GdI Eh Friedrich;Groszen Generalstab,Serbien,Der Grosze Krieg,3:454.

[20] HHSA,PA I,819,2a,FPA 305,Feb. 12,1915,FML Krauss to k.u.k. Kriegsuberwachungsamt.

[21] KA,NFA 528,9 I.D.,Oct. 20,1914,GM Daniel.

[22] KA,B/1503:7,Tuzla,Nov.15 and 16,1914,FZM Potiorek to Bolfras;NFA 528,9 ID,Nov.10-13,1914,「Disposition.」

[23] Groszen Generalstab,Serbien,Der Grosze Krieg,3:346.

[24] KA,NFA 2116,36 ITD,Moni Bogovagya,Nov. 18,1914,Col.Muller.

[25] KA,NFA 2160,4 Geb.Brig.,Jagodna,Nov. 6,1914,「Abfertigung」;NFA 170,17.Brig.,k.u.k. 8 Korps-Kommando Res.Nr.936,Bogatic,Nov.4,1914.

[26] KA,NFA 2116,36 ID,Op,Nr,128/6,Koviljaca,Nov.3,1914,FML Czibulka;HHSA,PA I,819,2a,FPA 305,Feb.12,1915,FML Krauss to k.u.k. Kriegsuberwachungsamt.

[27] KA,NFA 2160,4 Gebirg,Brig.,Nov.29,1914,「Intendanz.」

[28] KA,NFA 1840,k.u.k. IR 6,Baon 1,n.d.,「Kampfe um den Gradjenik com 23-25 Nov. 1914.」

[29] HHSA,PA I,819,Tuzla,Nov,12 and Koviljaca,Nov. 28,1914,Konstantin Masirevich to Berchtold;KA,B/1503:7,Tuzla,Nov.18-19,1914,Potiorek to Bolfras;PA I,819,Teschen,Nov. 25,1914,Friedrich Wiesner to Berchtold;Laffan,The Serbs,200.

[30] KA,NFA 2116,36 ID,「Zeitungsnachrichten vom 21.Nov.1914」;NFA 2161,Nov.10,1914,「Neuste Nachrichten.」

[31] HHSA,PA I,872,Sofia,Nov. 6,1914,Tarnowski to Berchtold.

[32] KA,B/1503:7,Vienna,Nov. 25,1914,Bolfras to Potiorek.

[33] KA,B/1503:4,Sarajevo,Nov. 20,1914,Ein hoher bosnischer Funktionar,「Promemoria uber die actuelle Behandlung der serbischen Frage in Bosnien.」

[34] HHSA,PA I,819,Vienna,Nov. 17,1914,Berchtold to Potiorek.

[35] KA,B/1503:7,Tuzla,Nov. 29,1914,Potiorek to Kriegsminister.

[36] KA,B/1503:7,Tuzla,Nov. 19,1914,FZM Potiorek,Op. Nr. 2529/OK.

[37] KA,NFA 1840,k.u.k. IR 6,Baon 1,nd,「Kampfe um den Gragjenik com 23-25 Nov. 1914.」

[38] KA,AOK(1914),EVB 3506,k.u.k. Evidenzbureau des Generalstabs,183/B,186/B,189/B,190/B,192/B,Nov. 27,30 and Dec. 3,4,6,1914;HHSA,PA I,819,Vienna,Dec. 15,1914,Berchtold to Vladimir Giesl.

[39] KA,NFA 1840,k.u.k. IR 6,Baon 1,「Eiziehen der serb. Fahne am 2. Dez. 1914 am Kalimedgan.」

[40] HHSA,PA I,819,Munich,Dec,3,1914,Ludwig Velics to Berchtold.

[41] HHSA,PA I,819,Teschen,Nov. 25,1914,Wiesner to Berchtold.

[42] Groszen Generalstab,Serbien,Der Grosze Krieg,3:424-425.

[43] Mitrovic,Serbia』s Great War,73-74.

[44] Mitrovic,Serbia』s Great War,xv.

[45] KA,B/16,Beilage 2,「Aus den personlichen Vormerkungen des Generals der Infanterie Oskar Potiorek vom 17. Nov. 1914.」

[46] Rudolf Jerabek,Potiorek(Graz:Verlag Styria,1991),168-170.

[47] KA,NFA 529,9 ID,Nov. 30,1914,「Abfertigung」;NFA 170,17 Brig.,5 Armee-Etappen Kommando,Nov. 24,1914,Col. Ottokar Landwehr,「Verlautbarungen」;Jan. 1915,「Merkblatt uber Erfrierung und Kalteschutz」;KA,NFA 2116,36 ITD,Celije,Nov,21,1914,IR 16 to 36 ITD.

[48] KA,NFA 2160,4 Gebirg,Brig.,Nov. 24,1914,「Ⅲ/69 meldet.」

[49] Holger H. Herwig,The First World War:Germany and Austria-Hungary 1914-1918(London:Edw. Arnold,1997),111;KA,NFA 170,17 Brig.,Bogatic,Nov. 4,1914.

[50] KA,NFA 2160,4 Gebirg,Brig.,Nov. 29,1914,「Intendanz」;NFA 2116,36 ITD,Op. Nr.173,Becinen,Dec. 18,1914,36 ITD to 13 Korps-Kdo;Jerabek,Potiorek,177.

[51] HHSA,PA I,819,Bucharest,Dec.31,1914,Szent-Ivany to Berchtold;KA,NFA 2160,4 Gebirg,Brig.,Nov. 25-28,1914,「Intendanz」;Jerabek,Potiorek,183.

[52] KA,NFA 2160,4 Gebirg,Brig.,Nov. 30,1914,「Deckadressen」;Kurt Peball,「Der Feldzug gegen Serbien und Montenegro im Jahre 1914,」 Osterreichische Militarische Zeitschrift Sonderheft I(1965):28;Groszen Generalstab,Serbien,Der Grosze Krieg,5:2.

[53] KA,B/1503:7,Koviljaca,Nov,30,1914,FZM Potiorek,Op. Nr. 3068/OK;NFA 2116,36 ID,k.u.k. AOK Op. Nr. 5102 v. 1914 an das k.u.k. Oberkommando der Balkanstreitkrafte,「Verhalten hoherer Kommandandten und Kriegsgefangener」;HHSA,PA I,819,Vienna,Dec. 2,1914,Berchtold to Potiorek.

[54] Groszen Generalstab,Serbien,Der Grosze Krieg,6:2-3,80-83.

[55] KA,NFA 2116,36 ID,k.u.k. AOK Op. Nr. 5102 v. 1914 an das k.u.k. Oberkommando der Balkanstreitkrafte,「Verhalten hoherer Kommandandten und Kriegsgefangener.」

[56] John Reed,Eastern Europe at War(London:Pluto,1994[1916]),22-23.

[57] HHSA,PA I,819,Tuzla,Oct. 25,1914,Masirevich to Berchtold.

[58] Arthur Ruhl,Antwerp to Gallipoli:A Year of the War on Many Fronts—and Behind Them(New York:Scribner』s,1916),251.

[59] KA,GB 86,GM Heinrich Pongracz,k.u.k. 53 ITD,Sept. 19,1915,Op. 244,「Erfahrungen in diesem Kriege.」

[60] Groszen Generalstab,Serbien,Der Grosze Krieg,6:86-91.

[61] Groszen Generalstab,Serbien,Der Grosze Krieg,6:103-104.

[62] Groszen Generalstab,Serbien,Der Grosze Krieg,6:152-157.

[63] Groszen Generalstab,Serbien,Der Grosze Krieg,6:157-158.

[64] HHSA,PA I,819,2a,FPA 305,Feb. 12,1915,FML Krauss to k.u.k. Kriegsuberwachungsamt.

[65] Groszen Generalstab,Serbien,Der Grosze Krieg,6:316.

[66] Groszen Generalstab,Serbien,Der Grosze Krieg,6:321.

[67] KA,NFA 1845/1,Gefechts-Berichte der k.u.k. Infanterie-Regimenter Nr.71-79,GM Stracker,「Gefechtsbericht uber das Gefecht den 5. Dez. 1914 sudostl. Burovo.」

[68] Groszen Generalstab,Serbien,Der Grosze Krieg,6:403-404.

[69] Groszen Generalstab,Serbien,Der Grosze Krieg,7:108.

[70] Groszen Generalstab,Serbien,Der Grosze Krieg,6:351.

[71] KA,NFA 1840,Inf Baon 1/1 to 1 Geb. Brig.,Nikinci,Dec. 8-12 and 15,1914.

[72] Groszen Generalstab,Serbien,Der Grosze Krieg,6:351-352.

[73] KA,NFA 1866,42,k.u. Landwehr Inf Div,「Gefechtsbericht uber den Kampf am 7. Dec. 1914.」

[74] KA,GB 29,k.u.k. 13 IB,Dobrinica,Dec. 28,1914,GM Karl Stracker,「Gefechtsbericht fur den 5. Dezember.」

[75] KA,GB 74,Ruma,Jan. 2,1915,「Gefechtsbericht uber den Kampf am 3. Dec. 1914」;GB 67,「Gefechtsbericht fur die Zeit von 2. bis 14. Dez. 1.914,」 k.u.I.R. 4 GB 67,Surcin,Dec. 18,1914,「Gefechtsbericht uber die Verwendung k.ung. LS I.R. 6 bei Sabac 8-9 Dez. 1914.」

[76] Service Historique de l』Armee de Terre,Vincennes(SHAT),AAT,EMA,7N 847,2eme Bureau,「Journal de Marche d』un officier autrichien depuis le debut de la guerre jusqu』au 19 Juillet 1915.」

[77] HHSA,PA I,819,2a,FPA 305,Feb. 12,1915,FML Krauss to k.u.k. Kriegsuberwachungsamt;Gunther E. Rothenberg,The Army of Francis Joseph(West Lafayette,IN:Purdue University Press,1976),108.

[78] KA,NFA 170,9 ITD,O Futak,Jan. 1,1915,GM Schon;KA,GB 29,k.u.k. 13 IB,Dobrinica,Dec. 31,1914,GM Karl Stracker,「Gefechtsbericht fur den 7 Dezember 1914」;KA,GB 29,k.u.k. 13 IB,Jan. 4,1915,GM Karl Stracker,「Gefechtsbericht fur den 13. Dezember」;Laffan,The Serbs,202.

[79]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Washington,DC(NARA),M 695,roll 21,Chicago,June 14,1917,D. Fisher and J. Smetanka to Lansing.

[80] KA,NFA 2116,36 ITD,72 I.B.,Zeleznik,Dec. 13,1914,Col. Lexardo;KA,NFA 2116,36. ID,Op. Nr.184/4,Dec. 29,1914,「Standes-und-Verlust-Nachweisung」;KA,GB 10,1 ITD,Res. Nr. 349,n.d.;Jerabek,Potiorek,185.

[81] HHSA,PA I,819,Nov. 1914,FML Schleyer to Berchtold.

[82] KA,NFA 2162,4. Gebirgsbrigade,Vlasenica,Dec. 31,1914,「Fruhrapport」;NFA 191,18 IB,5. Armee Etap-Kdo,Res. Nr. 4987,Dec. 10,1914;KA,GB 86,GM Heinrich Pongracz,k.u.k. 53 ITD,Sept. 19,1915,Op. 244,「Erfahrungen in diesem Kriege.」

[83] KA,B/1503:7,Dec. 9,1914,FZM Potiorek to MKSM,AOK,KM,LVM;Jerabek,Potiorek,187.

[84] KA,NFA 2162,4. Gebirgsbrigade,Nr. 257/13,Vlasenica,Dec. 27,1914,GM Konopicky.

[85] HHSA,PA I,819,Teschen,Dec. 13,1914,Giesl to Berchtold;Jerabek,Potiorek,188,196.

[86] KA,NFA 170,17 Brig.,Dec.16,1914,FPA Nr. 305,FZM Potiorek.

[87] HHSA,PA I,819,Peterwardein,Dec. 18,1914,Kinsky to Berchtold;KA,B/1503:7,Vienna,Dec. 12,1914,Bolfras to Potiorek.

[88] HHSA,PA Ⅲ,171,Berlin,Dec. 12,1914,Hohenlohe to Berchtold.

[89] HHSA,PA Ⅰ,819,Dresden,Dec. 22,1914,Braun to Berchtold;Herwig,First World War,112.

[90] Karl Kraus,ed.,Die Fackel(Munich:Kosel-Verlag,1968-1976),5:12(Jan.4,1910).

[91] KA,AOK(1914),EVB 3506,k.u.k. Evidenzbureau des Generalstabs,205/B,Dec. 19,1914.

[92] KA,B/16,Beilage 7,Brief Potiorek an Bolfras,Dec. 12,1914.

[93] KA,B/16,Teschen,Dec. 14,1914,Conrad to Bolfras.

[94] KA,B/1503:7,Dec. 14,1914,GdI Conrad,「Beurteilung der Lage.」

[95] Gunther E. Rothenberg,「The Austro-Hungarian Campaign Against Serbia in 1914,」 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April 1989,144.

[96] General Josef von Sturgkh,Im Deutschen Grossen Hauptquartier(Leipzig:Paul List,1921),110.

[97] HHSA,PA I,845,Milan,Dec. 12,1914,Ladislaus Gyorgey to Berchtold;KA,GB 86,3 Korps Kommando,1917,「Die kriegswirtschaftliche Lage Italiens.」

[98] KA,B/1503:7,Vienna,Dec,20,1914,Bolfras to Potiorek;Jerabek,Potiorek,40,201.

[99] KA,NFA 2116,36. ITD,Op. Nr,320/8,Dec. 20,1914,GdI Rhemen;NFA 170,8. Korps-Kdo,Res. Nr. 72,Jan. 11,1915,FML Scheuch.

[100] Herwig,First World War,113.

[101] KA,NFA 2116,36 ID,Op. Nr. 184/9,Kraljevo,Dee. 29,1914,FML Czibulka,「Ausbildung.」

[102] Herwig,First World War,129-130.

[103] Osterreichischen Bundesministerium fur Heereswesen und vom Kriegsarchiv,Osterreich-Ungarns Letzter Krieg 1914-18(Vienna:Verlag Militatwissenschaftlichen Mitteilungen,1931-1938),1:762.

[104] HHSA,PA I,837,Munich,Nov. 11,1914,Velics to Berchtold;819,Stuttgart,Dec. 19,1914,Koziebrodski to Berchtold.

《哈布斯堡的滅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奧匈帝國的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