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最後的「保皇派」

形成於赤壁之戰的孫劉聯盟,戰後雖然也經歷了一些波折,但總體來說聯盟沒有破裂,並在雙方需要的時候得到了加強,曹操在三方勢力中雖然最強大,但也經常被打敗。

漢中失手、揚州受攻、襄陽一線也不斷受到擠壓,在三大戰場上近年來曹操都乏善可陳。有人說曹操老了,這或許是一個原因,但比這個還重要的原因,發生在曹氏陣營的內部。

這是一個政治問題,對於搞政治並不拿手的曹操來說,一遇到此類問題總要失分,某種程度上拖了軍事的後腿。當年董昭提出恢復九州制的建議時,立即招來了反對,反對最激烈的竟然是荀彧,另一位是孔融,他們明知董昭的背後是曹操,也毫不留情地予以抨擊,讓這件事只得作罷。

雖然已經過去很多年,但曹操的心裡一直耿耿於懷,後來他殺了孔融,算是出了口氣,但想推進的政治改革卻毫無進展。一直到了建安十七年(212),曹操率軍西征,取得潼關大捷,赤壁之戰的陰霾一掃而空,曹操又想起了這件事。

為表彰曹操討伐馬超和關中諸將的業績,獻帝劉協在許縣下詔賜給曹操三項特權——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它們的具體內容之前已做過介紹,都是一些形式主義的東西。但曹操要的不是這個,他更看中實際。不久,獻帝又下詔,割河內郡的蕩陰、朝歌、林慮三個縣,東郡的衛國、頓丘、東武陽、發乾四個縣,鉅鹿郡的癭陶、曲周、南和三縣,廣平國的任城縣,趙郡的襄國、邯鄲、易陽三個縣,以上共十四個縣,都歸劃魏郡管轄。

魏郡屬冀州刺史部,鄴縣就在該郡,它原來轄有十五個縣,已經是大郡了,現在又從附近幾個郡國劃出十四個縣歸魏郡,讓魏郡成了一個超級郡。熟悉政治的人都知道,這絕不是一次普通的行政區劃改革,後面必然有文章。果然,這一年10月又是董昭提出建議,恢復古代五等爵制。

所謂五等爵,指的是公、侯、伯、子、男這五種爵位,其中公爵最高,男爵最低。五等爵制盛行於奴隸社會時代,最大的特點是世襲,有爵位的人就是貴族,世世代代都可享受特權。董昭提出恢復五等爵制,等於推翻高祖劉邦定下的「白馬盟誓」,這是一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讓人想起了王莽。

西漢末年,王莽當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司馬,他也想在政治上有所突破,面對爵位上的限制,王莽提出的也是恢復古制,當上了所謂的「安漢公」,繼而廢除了劉氏皇帝,自己當了皇帝。

所以,在許多人看來,所謂恢復古制只是一個幌子,篡漢自立才是實質,這與董昭早年提出的恢復九州制還有所不同,所以相當敏感。除此之外,董昭還提出恢復另一套制度——九錫制,更讓人把曹操與王莽聯繫在了一起。「錫」通「賜」,所謂「九錫」就是指天子賞賜給臣下的九種物品。根據《周禮》的解釋,這些物品包括:車馬,含金車大輅和兵車戎輅,分別由八匹黑馬駕駛;衣服,含袞冕之服以及配套的赤舄鞋;樂縣(「讀xuan,同『懸』,樂縣:王者之樂」),是一些定音、校音的樂器;朱戶,紅漆的大門;納陛,登殿時特鑿的陛級,使登升者不露身,猶如走在貴賓通道;虎賁,天子專用的衛士,通常賞賜300人;弓矢,含天子專用的彤弓矢100副、玄弓矢1000副,可討伐不義;斧鉞,用以誅伐有罪之人;秬鬯,一種祭禮上用的香酒,以黑黍和郁金草釀成。

這些東西都是天子的御用之物,擁有它不僅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特別授權,可以征討叛逆,也可以誅殺不法之人,等於先斬後奏。

董昭提出恢復五等爵制、九錫制,加上他以前提出過的恢復九州制,這些重大改革主張都是以復古為旗號,至於復的是商周的古還是王莽的古,不同的人或許會有不同的解讀。而且,董昭提出這些想法前似乎並沒有向曹操匯報過,因為曹操知道後曾表示了反對:「恢復五等爵制是大事,只有聖人才能完成,不是人臣可以辦到的,這讓我如何面對?」

董昭堅持自己的想法,他勸曹操不要為眼前的所謂名節所拖累,應該放眼長遠,尤其要為兒孫考慮,在政治上不能過於因循守舊,要根據形勢的發展有所革新和突破。史書沒有記載曹操聽完這番話後的反應,但董昭下面繼續為這件事奔走,說明曹操被說服了,或者默許了董昭的做法。

但有人堅決反對,這個人是荀彧。

董昭密訪荀彧,想爭取支持,卻遭到了荀彧的反對。荀彧認為曹操興義兵的目的是匡扶朝政,懷持的是一顆對漢朝的忠貞之心,故而董昭等人的提議不合適。荀彧的觀點很快被曹操知道,曹操相當不高興。董昭還想做荀彧的工作,他給荀彧寫了一封信,信中說:「過去周公、呂望在世,正當姬氏強盛,有周文王、周武王開創的大業,輔助幼小的成王,功勳與曹公現在差不多,他們仍然接受了很高的爵位,賜土開疆。到田單在世時,率領強大齊國的軍隊,為報仇進攻燕國,攻下了七十座城,迎立齊襄王,齊襄王加賞田單,東邊有掖邑的封地,西邊有菑上的良田。前世對待功臣,都是如此厚賞。現在曹公面對海內傾覆,漢室宗廟焚滅,他親自披堅執銳,四處征伐,櫛風沐雨,已經有三十年,他掃滅群凶,為百姓除害,使漢室復存,劉氏得以被天下人所奉祀。前面提到的那些人,與曹公相比就像高山與土丘,無法相提並論。可如今曹公只是與諸位將軍同列,封侯也只能給一縣的封邑,這難道是天下之所望嗎?」

董昭說的也是實情,以曹操的地位和身份,在爵位上只能跟張遼、於禁這些人相等,這是制度設計上的缺陷,應該改一改。但荀彧就是不鬆口,仍然堅持己見。荀彧當然知道董昭代表的是曹操,也知道他的意見很快就會被曹操得知,但為了心中的信念,他不肯做出一點兒讓步。

不過,現在的形勢已經變了。之前反對九州制時,荀彧的意見還能得到曹操的重視。而現在,一方面曹操的耐心被消耗得差不多了;另一方面曹操對時局的把控能力也與之前不太一樣,當初他對汝穎士人的依賴度還很高,荀彧是汝穎士人的代表,曹操因而有所顧忌,而現在他不打算再那麼做了。

就在董昭提出恢復五等爵制的同時,即建安十七年(212)10月,曹操親自指揮大軍遠征孫權,這件事之前已經說過。需要補充的是,當參戰的部隊先後於譙縣集結時,曹操專門請獻帝派尚書令荀彧代表朝廷到譙縣來慰問。

天子派大臣到前線勞軍是慣例,但由主持朝廷日常工作的荀彧親自前來,是以前沒有過的。包括荀彧本人在內,許多人都注意到了這個細節,感覺將有什麼事發生。果然,曹操隨後就以獻帝的名義發佈詔令改任荀彧為光祿大夫,不再擔任尚書令一職,以侍中、光祿大夫的名義持節繼續留在軍中,並擔任曹操的軍事顧問(參丞相軍事)。

這一任命非同小可,光祿大夫的品秩是「比二千石」,品秩二千石可以看作正部長級,「比二千石」略低於二千石,可以視為副部長級。荀彧擔任了十多年的尚書令一職,品秩只有一千石,算是個司局級,看來他陞官了,可尚書檯是朝廷的秘書局和機要局,實際權力要大得多,遠遠超過了一般部長,尤其在當前的局勢下,尚書令處理朝廷日常工作,是曹操在許縣的代言人。

在一部分士人的心目中荀彧就是他們的領袖,當個部長都屈才,就連曹操都認為荀彧的地位應該更高,一度曾經想讓他擔任三公之一的太尉,被荀彧本人拒絕了。現在,再笨的人都明白荀彧的尚書令變成了光祿大夫絕不是陞官,而意味著他失寵了,曹操讓荀彧參丞相府軍事,又把荀彧變成了自己直接的下級。

荀彧鬱悶至極,病了。

曹操率大軍推進到長江邊上的濡須口一帶,隨軍行動的荀彧因病留在了壽春,在這裡他的健康狀況迅速惡化,最終病逝於壽春,這一年他正好50歲。

有的史書說荀彧的死因主要是有病,而心情鬱悶也是原因之一,也有史書說荀彧是自殺,說曹操這時饋贈給荀彧一些吃的東西,荀彧打開後發現裡面是空的,荀彧感到這是曹操在暗示自己什麼,於是喝毒藥自殺了。還有史書記載,荀彧臨死前曾把與自己有關保存的重要文件都燒了,因而他曾經提出過的許多奇策密謀都不為人知。

正值壯年的荀彧在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死於軍中,又是在恢復五等爵制爭論的關鍵時刻,不能不引起朝野內外和民間的廣泛猜測。

當時社會上什麼傳聞都有,其中有一種認為曹操逼荀彧殺伏皇后,荀彧不幹,於是自殺。這種議論由壽春逃到江東的人告訴了孫權,孫權深信不疑,他以告示的形式廣泛宣傳。消息又傳到了劉備那裡,劉備知道後痛惜不已:「曹操這個老東西如果不死,天下就沒有安寧的時候了!」

荀彧死了,搬走了面前最大的政治障礙,曹操可以放心地推行他的政治改革了。

曹操立即著手這些改革,第一步就是恢復了醞釀已久的九州制,主要內容是:撤銷幽州刺史部和并州刺史部的建制,將其所轄郡國併入冀州刺史部;撤銷司隸校尉部、涼州刺史部,將其所轄郡國併入剛剛成立的雍州刺史部;撤銷交州刺史部,將其所轄郡國分別併入荊州刺史部和益州刺史部。

東漢原有十三個州刺史部,本次行政區劃調整後只剩下兗州、豫州、青州、徐州、荊州、揚州、冀州、益州、雍州九個州刺史部,與「禹貢九州」相比差別只在益州刺史部一地,「禹貢九州」沒有益州而有梁州,而這兩個州指的是一個地方。按照新的行政區劃,目前曹操控制區的範圍包括冀州、兗州、豫州、青州的全部,以及雍州、徐州的大部,荊州、揚州的一小部,孫權擁有揚州的大部以及荊州的一小部,劉備擁有荊州的一部分,劉璋擁有益州,另外現屬於冀州刺史部的遼東一帶有公孫氏的割據勢力,而原交州刺史部的大部分地區也處於割據狀態。

完成這項工作,緊接著是爵位制改革。

建安十八年(213)5月,獻帝派御史中丞郗慮持節前來鄴縣,拜曹操為魏公,這是繼王莽的安漢公之後兩漢又一次有了「公」這一爵位。根據獻帝的詔書,魏公曹操的食邑範圍不僅包括已擁有29個縣的魏郡,還包括魏郡周邊的其他九個郡國,即河東郡、河內郡、魏郡、趙國、中山國、常山國、鉅鹿國、安平國、甘陵國和平原國,幽州和并州撤銷後,它們都隸屬於冀州刺史部。

這十個郡其實就是國中之國,姑且稱之為「魏公國」。

郗慮一行帶來了獻帝為冊封曹操而發佈的長篇詔令,這篇詔令文辭華美,相傳為供職於尚書檯的陳留郡中牟縣人潘勖所作,他是有名的碑頌高手。

詔令敘述了曹操的所有功績,頒布了建立「魏公國」的命令,同時明確曹操以魏公的身份仍兼任丞相和冀州牧,又加九錫,具體內容與王莽的九錫大致相同,只是稍有區別。

恢復九州制、五等爵制,又加九錫,這一連串的政治舉措密集推出,令人震撼,但由於前期做了大量鋪墊工作,大家已經有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加上荀彧已死,所以這一次並沒有聽到什麼反對之聲。

但曹操本人卻表示辭讓,他接到獻帝的詔書後說:「接受九錫,建立國家,這是周公這樣的偉人才能完成的,漢初七個異姓王都跟漢高祖在當老百姓的時候就共同起事,建立王業,功勞巨大,我怎麼有資格跟他們相比?」

當然這只是客氣客氣,費了那麼大的勁,又是改行政區劃,又是四處做工作,哪有不接受的道理?

見曹操一味辭讓,大家就搞了個勸進活動。這種活動雖然是自發的,但所有重要官員都參與其中,史書上記載著其中一份勸進者的名單,這份名單裡有30來人,包括中軍師陵樹亭侯荀攸、前軍師東武亭侯鍾繇、左軍師涼茂、右軍師毛玠、平虜將軍華鄉侯劉勳、建武將軍清苑亭侯劉若、伏波將軍高安侯夏侯惇、揚武將軍都亭侯王忠、奮威將軍樂鄉侯劉展、建忠將軍昌鄉亭侯鮮於輔、奮武將軍安國亭侯程昱、太中大夫都鄉侯賈詡、軍師祭酒千秋亭侯董昭、都亭侯薛洪、南鄉亭侯董蒙,關內侯王粲、傅巽,祭酒王選、袁渙、王朗、張承、任籓、杜襲,中護軍國明亭侯曹洪、中領軍萬歲亭侯韓浩、行驍騎將軍安平亭侯曹仁、領護軍將軍王圖,以及長史萬潛、謝奐、袁霸等。

這樣的名單雖然冗長枯燥,但它更真實,尤其所提及的每個人的職務也更準確,可以作為對其他史料的補充。在上面這份名單上有劉若、劉展、董蒙、王圖、袁霸這些人,他們在歷史上的名氣並不大,但能躋身於勸進者的行列,當年一定不是等閒之輩吧。

經過一番勸進,曹操終於接受了魏公和九錫,但他表示「魏公國」的範圍只接受魏郡,不接受其他九個郡,眾人於是再次勸進,言辭更加懇切:「這次要建立魏國,朝廷先把想法向群臣徵求過意見,之後才發的詔書。您違抗朝廷的詔令,長時間不肯接受,現在接受了又辭去多的,只接受少的,這樣做仍然讓朝廷的詔令無法施行。從前齊魯受封擁有整個東海,有400萬戶賦稅。基業廣大才容易建立功勳,如今魏國雖然有十個郡,但仍然比當年的魯國小,從戶數看更是連一半都比不上。聖上看到秦朝因為沒有輔佐拱衛而招致滅亡,所以才把這個重任托付給您,希望您接受聖上的詔命,不要再拒絕!」

經過一番辭讓和勸進,曹操最後接受了詔命,曹操上書拜謝受封,這篇文章也保存在史書裡,雖然文字工整,文筆不錯,但一看就是秘書們的代筆,跟《讓縣自明本志令》完全不是一回事。

建安十八年(213)7月,曹操在鄴縣修建魏公國的社稷、宗廟。

9月,在銅雀台的邊上修築了金虎台。11月,根據獻帝的詔書並參考漢朝初年的制度,「魏公國」內設置了尚書、侍中、六卿等官職,曹操任命荀攸為「魏公國」的尚書令,涼茂為其尚書僕射,毛玠、崔琰、常林、徐奕、何夔為尚書,王粲、杜襲、衛覬、和洽為侍中,他們大都從丞相府轉任而來,都是實幹型人才,初步搭建起「魏公國」的管理架構。

次年正月,曹操按照舊時制度在「魏公國」耕種籍田。所謂籍田,就是在春耕之前天子率諸侯親自耕田,有祈求豐收之意。其具體的儀式是,當天一大早,以太牢之禮祭祀先農神,之後來到國都南面專門辟出來的千畝田地裡,天子親自執犁,來回耕作三次。

3月,獻帝下詔明確魏公的地位在所有劉姓諸侯王之上,改授金質印璽、紅色綬帶,授予遠遊冠,獻帝派左中郎將楊宣、亭侯裴茂專程送來這些東西。

這一年,「銅雀三台」中的最後一座竣工,取名「冰井台」,上面不僅有米窖和鹽窖,還修了數口冰井,從台上垂直伸向地下,利用井內的低溫儲藏冰塊和煤炭(石墨),讓台上的人即使在天氣較熱的時候也能喝上冰鎮的飲料,吃上冰鎮的瓜果。

《三國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