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一章 別了,孔子

子路的死,對孔子的打擊甚至超過了顏回的死。

如果說顏回就像孔子的兒子,那麼子路就是孔子的兄弟、朋友和戰友,是互相關心的兄弟,是直言相告的朋友,還是生死與共的戰友。孔子與子路的感情是任何人都無法相提並論的,甚至孔子對子路有一種強烈的依賴感。幾十年來,子路就守衛在孔子的身邊,為孔子鞍前馬後、赴湯蹈火,即便是在外地做官,子路也常常親自或者派人來探望孔子。

就在一年前,孔子生病了,子路知道之後專門來看望老師。

「老師,讓我為你祈禱吧。」那一次,子路這樣說。

「有用嗎?」孔子問。

「有用啊,《誄》文上說:為你祈禱神明。」子路說,他是認真的。

「哈哈,我早已經祈禱很久了。」孔子說。他並不相信祈禱有用,只是覺得子路很天真,所以開起了玩笑。

按《論語》。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禱久矣。」

如今,想起了子路的天真和魯莽,想起了子路的真誠和熱情,孔子潸然淚下。

孔子陷於一種從來沒有過的傷心,在痛哭之後,他感到孤獨,感到空虛,感到害怕。

「你,怎麼還不來啊?」孔子眺望著遠方,子路死了,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人能夠安撫他的心了。

這個人是誰?

【孔子逝世】

風塵僕僕,子貢來了。

得知子路死的消息的時候,子貢正在齊國做生意。

「回來再談。」子貢沒有一秒鐘的猶豫,他知道他該去哪裡,他知道老師這個時候最需要什麼。

日夜兼程,子貢趕到了孔家。他的頭髮已經粘連到了一起,眼睛也因為熬夜趕路而佈滿了血絲。

大致是感應到了子貢的到來,孔子拄著枴杖來到了大門口。這個時候的孔子已經重病在身,只能拄著枴杖行走了。

「老師。」子貢遠遠地跳下車,叫了起來。

「賜啊,你怎麼來這麼晚啊?」孔子搖著頭大聲問。他時刻盼望著子貢的到來,到了這個時候,他最親的人就是子貢了。

「老師,您怎麼了?您怎麼衰弱成這樣?」子貢跑上前,要來攙扶孔子。

孔子推開了子貢的手,他不需要別人的攙扶。

「泰山壞乎!樑柱摧乎!哲人萎乎!」(《史記》)孔子唱了起來,十分悲摧。唱完,老淚長流。

子貢也忍不住自己的淚水,他從來沒有見過老師像這樣悲傷,這樣頹喪和絕望,即便當年在宋國和陳蔡遇到那樣的危險,老師也從來沒有驚慌過。而今天老師變成這樣,看來,上天真的要奪走老師了。

子貢攙扶著孔子坐了下來,然後自己跪坐在老師的面前。

「賜啊,天下無道,無法改變了,我這把老骨頭看來也蹦躂不了幾天了。夏朝人出殯,殯在東階;周朝人出殯,殯在西階;商朝人出殯,殯在兩柱之間。我昨天做夢,夢見我殯在兩柱之間了,看來我還是要按照商朝的規矩啊。賜啊,我的後事就拜託你了。」孔子把後事交代給了子貢,算是了結了最後一樁心事。

對於這個世界,孔子已經不再有任何留連了。

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四月十一日,孔子永遠地離開了人世,享年七十三歲。

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學家、歷史學家和哲學家孔仲尼逝世了,他的逝世,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巨大損失,是愛好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巨大損失。

孔老夫子永垂不朽。

在孔子的葬禮上,魯國國家領導人魯哀公、季孫、孟孫、叔孫都親自參加,魯哀公並致悼詞。悼詞是這樣的:「旻天不吊,不愁遺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嗚呼哀哉!尼父,毋自律!」(見《左傳》)

悼詞大意是這樣的:老天沒有保佑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長留人間,以使他保護我做好國君,丟下我一個人孤單無依,內心失落。嗚呼哀哉,孔大爺啊孔大爺,我再也沒有為政的法度了。

【有若】

葬禮等一應後事都是子貢和冉有牽頭進行。葬禮之後,孔子被安葬在曲阜城北的泗上,佔地一頃。至於為什麼沒有安葬在祖墓,不詳。或許,是國家領導人特批的一塊風水寶地。

子貢帶頭,在孔子塚旁邊搭建房屋,住下來為孔子守墓服喪。除了已經畢業的學生之外,其餘的學生也都搬了過去,這就是《史記》上所說的「弟子皆服三年」。三年之後,弟子們搬離這裡,不過有弟子就在附近安家,再加上其他一些魯國人在此安家,此處儼然成為一個居民小區,被命名為「孔裡」。後來,這裡建了孔子廟。到現在,就是孔廟或者孔府了。

《史記》記載,子貢服喪六年才離去。以子貢的性格,服喪六年是可能的,但是絕不可能一直待在這裡,而只是暫時定居這裡,有需要的時候出門做生意。此外,老師病故,孔子的學校需要有人來撐持,子貢留在這裡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幫助子夏、曾參等人管理學校,等到六年後一切走上正軌,子貢才離開。

離開後的子貢去了齊國定居,之後一直做生意,生意做得非常大。

《史記》中有「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的說法,近乎傳奇,於《左傳》中無根據,因此本書不採用。

孔子去世,一時群龍無首,好在有子貢坐鎮,漸漸恢復了秩序。

學校暫時由子貢擔任校長,子夏辭去了莒父宰,回到學校與子張、曾參等人主要負責教學。此外,冉雍、子游等人時常回來關照。因此,學校依然紅火。

需要提到的一個人是有若,有若在師兄弟們中學習成績一般,這時候擔任助教。學生們都很思念孔子那種講課的氣派,總覺得應該找一個人來假冒老師,好讓大家感覺老師還活著。恰好有若長得很像孔子,大家一商量,說是乾脆讓有若冒充孔子,整天坐在孔子的位置上,給大家一個安慰。

子貢一聽,覺得這也是個好主意。於是,有若每天吃晚飯之後就坐在孔子當年的座位上,學著孔子的作派,接受弟子們的頂禮和瞻仰。

漸漸地,弟子們覺得有若的氣質不夠,學問也不夠,所以不太應該繼續扮演孔子了。

有一天,學生們準備了兩個刁鑽的問題來問有若。

「老師,我們有兩個問題請教。」一群弟子說。

「說吧。」有若扮著孔子的聲音和腔調。

「說是有一天孔子出門,讓弟子帶著雨具,結果路上真的下雨了;還有一次,孔子預測到了商瞿有五個兒子。請問老師,孔子是怎樣做到這兩點的?」刁鑽的問題,太刁鑽的問題。

「這個,這個……」有若哪裡能回答這樣的問題,一時張口結舌。

「切。」大家一起起哄了,然後異口同聲說道:「下去吧,這個位置不是你能坐的。」

就這樣,有若又被趕了下來。

儘管扮演孔子的時間不長,有若還是因此提升了自己的地位,因此被稱為有子,並且在《論語》中留名。

以下,就是有若在扮演孔子的時候發表的言論,因為被認為比較有水平而被收錄進了《論語》。

按《論語》。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按《論語》。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責。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按《論語》。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和為貴,這就是有子先生貢獻給大家的。

其實,並不僅僅是孔子的弟子們把有若當作孔子,魯哀公看見有若也感覺親切,有時也請有若去去做客。

有一年收成不好,魯哀公非常擔心。

「收成不好,糧食不夠用了,怎麼辦啊?」魯哀公發愁,自己家那點自留地確實不夠用了。

「減稅啊,收百分之十的稅。」有若回答。

「百分之十?現在百分之二十還不夠呢。」

「百姓富足了,國君難道還不富足嗎?百姓不富足,國君怎麼會富有呢?」有若說。這段話,還真是很像孔子的話。

按《論語》。哀公問與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合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反子夏聯盟】

子貢走後,學校表面上秩序井然,實際上暗流湧動。沒有了子貢的坐鎮,人事矛盾慢慢凸現出來。

這個時候,學校形成多個巨頭共存的局面,子夏、子張、子游、曾參和孔子的孫子子思各有各的優勢,基本上分庭抗禮。總的來說,子張和子游關係比較好,曾參和子思關係比較好,子夏則比較孤立。

子夏這個人,一向恃才傲物,與子張子游的關係向來都是明和暗不和。三人屬於同一輩的佼佼者,一直都在暗中較勁。孔子在的時候,偶爾爭論一下,還不敢互相譏笑。孔子去世之後,三人的對抗公開化,但是有子貢在,也不敢太過分。

如今子貢離去,於是三人之間的矛盾公開化,子遊子張原本就對孔子把《詩經》和《春秋》都傳給子夏心存不滿,如今看子夏大受學生們的歡迎,更是極不舒服。

一次,子夏的學生遇上了子張。

「喂,今天子夏給你們講什麼了?」子張問。

「講交友。」

「子夏怎麼講的?」子張又問。

「老師說:能交往的就交往,不能交往的就別搭理他。」

「哦。」子張一聽,這真是子夏的性格,子夏現在就不跟自己交往。所以,這話倒好像是針對自己的。「我記得當年老師不是這樣說的啊,君子尊敬賢人,包容眾人。稱讚善人而同情能力不足的人。如果我是好人,與誰不能相容呢?如果我是壞人,別人首先不搭理我了,我哪裡能夠拒絕別人呢?」

子張的話裡帶話,意思就是子夏不是個什麼好人。

按《論語》。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雲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還有一次,子游也在背後說子夏的壞話。

「子夏的學生嘛,灑水掃地陪客迎送等等還馬馬虎虎,不過這些都是些學問的細枝末節,根本的東西都沒有學到,今後他們怎麼辦呢?」子游這樣貶低子夏。

話很快就傳到了子夏那裡,子夏非常不滿。

「嘿嘿,言游有什麼資格對我的學生指手畫腳?君子之道,哪些先傳授,哪些後傳授,就如同草木一樣,每個人的情況是不一樣的。君子之道,不明白就別亂說。從頭到尾都能做得恰當的,就只有聖人了。」

按《論語》。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不過,在這個反子夏聯盟中,其實內部也互相不服。

「子張是我的好朋友,很難能可貴啊,不過呢,也算不上仁德吧。」子游這麼評價子張,先褒後貶。

按《論語》。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子張看上去儀表堂堂,不過跟他一起很難做到仁德。」曾參也這麼說。

按《論語》。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

子夏的為人,鋒芒畢露直截了當,再加上才華四溢,因此成為眾矢之的倒也並不意外。

譬如,子夏說:「只要大的方面不出格,小的方面有點過錯也無所謂。」

顯然,子夏是個提倡不拘小節的人。這樣的話,子遊子張等人是絕對不會說的。

按《論語》。子夏曰:「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

譬如子夏又說:「學好了知識就該去當官,當官當好了就該去學習。」

按《論語》。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子夏喜歡跟比自己強的人交往,因為他覺得只有跟這樣的人交往才能提高自己。為此,孔子在生前就斷言:「我死之後,子夏會越來越長進,子貢的學問則會還給我。為什麼呢?因為子夏喜歡跟比自己強的人交往,而子貢喜歡跟不如自己的人交往。」

【偉大的孔子】

孔子是個偉大的思想家,是個偉大的文學家,是個偉大的哲學家,是個偉大的歷史學家,同時,也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

關於教育和學習,孔子留下了很多名言警句,讓子孫後代們受益匪淺。譬如以下來自《論語》中的話,我們耳熟能詳。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作為一個教育家,孔子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論語》中,孔子的學生們在問到同樣的問題的時候,孔子給出的答案並不相同,都是根據每個人的性格和能力量身定做,譬如問為政,問仁,問孝等等。

有這樣一段典型的記載,生動地體現了孔子因材施教的特點。

「老師,為什麼葉公問政,您說安撫本地的,招徠遠處的;魯哀公問政,您說要任用賢臣;齊景公問政,您說要節儉。同樣的問題,為什麼有不同的答案?」一次,子貢問。

「這是因為各國的情況不同啊。」孔子說,「楚國國土大但是都城小,百姓缺乏歸屬感,因此需要增強凝聚力;而魯國三桓專政,魯哀公需要強有力的大夫;齊景公非常奢侈浪費,齊國人民怨聲載道,因此他需要節儉。各國的情況不同,治理的方法自然不能一樣。」

「原來如此。」子貢恍然大悟。

孔子也是一個音樂發燒友,他非常爰好音樂並且投師學習。但是,他在音樂上的成就沒有記載,因此不能將他歸類進音樂家,他只能算是音樂發燒友。

根據記載,孔子曾經向萇弘問樂,不過可信度並不高。之後,孔子在衛國曾經向師襄子學琴,進步較大。

回到魯國,孔子又向魯國太師樂學習音樂,達到了新的境界。所以,《論語》中有這樣的兩條記載。

按《論語》。子語魯太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徽如也,繹如也。以成。」

按《論語》。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孔子的性格】

孔子的性格似乎偏於內向,善於觀察學習,卻不善於言談;講課條理分明,隨機應變見機行事卻有些力不從心。所以,孔子是一個好老師,卻不能成為一個出色的政客,總是不能說服各國的君主重用自己。

所以,孔子說「剛毅木訥,近仁」以及「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同時又說「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和「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

平時在鄉里,孔子看上去不太能說,到了朝廷面對三桓和魯哀公的時候,說話也很小心謹慎,只有在面對學生、朋友以及與自己級別相近的官員的時候,談起周禮和學問,才會滔滔不絕。

按《論語》。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唁唁如也。君子,椒錯如也,與與如也。

孔子宣揚周禮,自己處處以周禮來要求自己,非常嚴格,各種禮儀隨處遵守,即便是沒有人看見的地方,譬如睡覺的姿勢。

也正因為如此,學生們不會覺得孔子所講的周禮都是沒有用的東西,或者都是騙人的東西,儘管學生們實際上很難做到。而孔子的這份執著和毅力,成為他人格魅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們景仰。

《論語·鄉黨第十》就都是在講孔子的性格以及怎樣以周禮來嚴格要求自己。

孔子以君子自詡,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孔子是個好面子的人,很少會談到利(據《論語》,「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仁者愛人」,孔子這樣教導弟子們,因此孔子也這樣去做。

一次,家裡的馬廄失火了,孔子回來之後,只問「有人受傷沒有?」根本沒有問馬。

如果有朋友死了卻葬不起,孔子就在自己家裡給朋友出殯。

所以孔子很受尊重和敬愛。

見義勇為,當仁不讓,這兩個成語都是孔子發明的,見於《論語》。

對於學生們來說,老師讓人敬重,但是大家並不懼怕老師。按照《論語》上的說法:「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也就是說,孔子溫和但是嚴格,高大但是不凶狠,有禮貌而且不會喋喋不休。

總的來說,孔子就是一個慈祥的長者。

同時,孔子還是一個堅定的人。(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

同時,孔子還是一個善良的人。(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

同時,孔子還是一個有些傲氣的人。(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

同時,孔子還是一個謙虛的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孔子,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讓人肅然起敬的人。

但是,孔子是人,不是神。

《賈志剛說春秋之七·孔子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