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況同列乎!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史記·伍子胥列傳》
吳越春秋的歷史,就是一部復仇史。
仇恨的力量是超乎想像的,就像上面太史公所說的「怨毒之於人甚矣哉」。從巫臣到伍子胥到伯嚭,再到夫差、勾踐和白公勝,仇恨是他們前進的動力,報仇則是他們奮鬥的目標。
在這個報仇的過程中,忍受屈辱成為一種歷練,伍子胥過昭關,沿街乞討;勾踐養馬嘗糞,臥薪嘗膽,都成為千古傳奇,所以太史公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但是,仇恨往往令人失去理智,失去判斷,失去更遠大的目標。
吳國,在幾個仇恨者的幫助下迅速崛起,但是崛起的只是軍事,這為他們窮兵黷武創造了條件,也就為他們的滅亡創造了條件。
迅速崛起,快速滅亡,吳國經歷的是一個「快餐式」強國過程,之後灰飛煙滅。
那麼,越國呢?在仇恨中強大起來的越國呢?
越國也無法逃脫這樣的命運。
【越國滅亡】
關於越國的滅亡,歷來也是一個迷局。
按《史記》,越國亡於楚威王和齊威王年間,可是,楚威王和齊威王不在同一年代,所以,這個說法自相矛盾。
如果越國亡於楚威王年間,應該是在楚威王七年(前333年),這距離勾踐稱霸已經一百四十年。一百四十年間,當時第一大國越國竟然無聲無息地度過,實在不可思議。何況,在《史記》楚世家中,根本沒有記載楚國滅越國這段歷史,而如此大事竟然沒有記載,也實在是匪夷所思。
根據《史記》,楚簡王元年(前431年),楚國滅莒。莒國距離楚國很遠,要滅莒必須跨越越國,並且,越國首都琅邪在莒國以北,越國本土在莒國以南,越國可以容忍中間夾著一個莒國,但是絕對不會容忍中間夾著一個楚國。
所以,楚越之戰似乎應該在楚簡王元年,楚國戰勝越國,順手滅掉了莒國,之後攻佔越國首都琅邪。
也正是因為越國在幾十年間迅速滅亡,所以歷史上的記載很少。
暫且放下這個年代的迷局,來看看越國怎樣滅亡。
越王勾踐稱霸之後,遷都琅邪。
此時,各諸侯國都是亂作一團,忙於內部權爭,國際爭端相對較少。而勾踐也無心討伐,因此就在海邊頤養天年。
勾踐死後,越國首都依然在琅邪。
也不知道傳了幾輩,到了無疆為越王,決定重新稱霸。
越國大軍集結在淮水一帶,準備北上討伐齊國。
此時的齊國國君是齊宣公,眼看著無緣無故被討伐,急忙派人前往越國,忽悠越國人。
「大王,沒事討伐我們幹什麼啊?有什麼意義啊?得楚國者得天下啊,您要是不打楚國,既不能稱王,也不能稱霸啊。」齊國特使沒懷好意,想把戰火引到楚國人那邊去。
「我們不是不想打楚國啊,可是現在楚軍兵力集中,不好打啊。我們原本想讓你們各國牽制楚國兵力,我們好打楚國。可是現在齊國和秦國支持晉國的魏家和韓家內戰,沒辦法,我們只好先討伐你們,解決你們的問題。」看來,越王無疆也不是沒有考慮這個問題。
齊國使者一看,還得繼續深入地忽悠才行。
「大王,越國之強,天下無雙啊,難道您還等著我們跟您一同出兵,南北夾擊,才敢跟楚國人交手?那我告訴你,韓家和魏家那是絕對不敢出兵攻打楚國的,因為他們地盤太小,一旦戰敗,可能就無家可歸了。」齊國特使用激將法。
「那當然不會,我們並不期望你們攻打楚國啊,你們做做樣子,吸引他們的一部分兵力就行了。」越王無疆開始上套了。
「那不就對了?楚國人現在兵分九路,圍攻晉國,威脅齊魯,兵力分散在三千七百里,這還不夠?大王非要等到晉國和楚國打起來再出兵的話,猴年馬月了。這當口,楚軍主力都在北方,越軍可以從南邊進攻,拿下仇、龐、長沙和澤陵,那都是楚國產糧食和出木材的地方,多實惠?再說了,楚惠王剛死,國家還不安定,多好的時機?要稱王稱霸啊,趕緊打楚國去吧。」齊國使者一通忽悠,忽悠得越王無疆頻頻點頭。
就這樣,越王決定趁火打劫,不攻打齊國,攻打楚國去了。
越國東征,楚國急忙調集三軍迎戰。
幾十年不打仗,越軍的戰鬥力早已經不行了,而楚軍時不時打個小仗,面對北方諸強,戰備始終沒有放鬆。因此,兩軍交戰,勝負立判,越軍潰敗,越王無疆被活捉。
隨後,楚軍乘勝進攻,北邊順道拿下莒國,進而佔領越國首都琅邪,南面佔領了原先吳國的地盤,並且將越國的北部平原佔領。
越國王族逃入山中、海邊,分散為多個國家,有的稱王,有的稱君,楚國無意掃蕩他們,而他們也已經無法對楚國構成威脅。
越國就這樣滅亡了,不過越國殘餘一直到秦朝統一中國時還存在。
越國,從勾踐稱霸到被楚國所滅,只延續了四十二年。
【曹國滅亡】
越國的滅亡,根本原因在於不自量力。當初越王勾踐能夠稱霸,得益於勾踐臥薪嘗膽的決心,更重要的得益於計然、范蠡和文種的全力輔佐,而這兩個條件無疆都不具備。
在春秋結束之前,實際上還有一個國家因為不自量力而自尋死路,這個國家就是曹國。
有一年,曹國一個大夫做夢,夢見一幫人在曹國的祖廟裡商量怎麼滅了曹國,正商量呢,曹國的始祖振鐸從牌位裡出來了。
「各位老大,給點面子,等公孫強出現了再說吧。」振鐸懇求大家再給自己子孫一段時間。
不知道為什麼,大家就同意了振鐸的請求。
這個大夫夢醒過來之後,出了一頭的汗。
一大早,大夫就讓家裡人到處去找夢裡所說的公孫強,可是沒找到。
臨死,這個大夫告訴自己的兒子:「一旦聽說我們國家由公孫強執政了,趕緊離開曹國。」
到魯哀公七年(前488年),曹國國君叫曹伯陽,他喜歡打鳥,結果在曹國邊境上遇上了一個打鳥的高手,一問名字,公孫強。
曹伯陽沒做過那個夢,自然不知道這公孫強是國家的凶兆。兩人切磋打鳥的技術,很有共同語言。說起治理國家,公孫強一套一套的,說得曹伯陽很佩服他。
「你就是我的管仲啊。」曹伯陽高興,等於也在表揚自己就是齊桓公。
公孫強被曹伯陽作為超級人才提拔為司城,執掌國政。
公孫強喜歡談論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告訴曹伯陽要立志稱霸。同時,公孫強還有著作,講述怎樣從一個小國成為霸主。
曹伯陽非常高興,想想看,曹國這麼多年以來在世界上只能裝孫子,要是能稱霸,不是爽大了。
「咱們攻打齊國還是攻打晉國?」曹伯陽被公孫強忽悠得血脈賁張,躍躍欲試。
「別介,那是第二步了,不能一口吃個胖子啊。咱們啊,先把宋國給吞併了。」公孫強還挺穩重,不過呢,宋國也比曹國大十倍。
於是,曹伯陽和公孫強率領曹國軍隊討伐宋國。
宋國雖然打不過鄭國,但是什麼時候也不會怕曹國啊。結果,宋國軍隊一個反衝鋒,把曹國人打回了老窩,之後進攻曹國。
宋國打曹國,鄭國不願意了,鄭國人想:「宋國是我們的死敵,他們再佔領了曹國,豈不是對我們不利?」
於是,鄭國出兵攻打宋國,宋軍急忙從曹國撤軍了。
到這個時候,曹伯陽和公孫強就應該看到自己的斤兩了。可是,這兩位不認為是鄭國人救了自己,而認為這是老天爺在幫助自己。
於是,曹國又來攻打宋國。
第二年春天,宋國人實在太惱火了,再次出兵。又是一個反衝鋒,曹國人又回到了老窩。宋國人包圍了曹國首都。
攻打了幾天,宋靈公擔心鄭國人又要來攻打宋國,於是下令撤軍。
大軍拔營撤退,大夫子肥殿後。
子肥子肥,長得比較肥,城上的曹軍就在城頭上辱罵子肥,什麼髒話都罵出來了,還脫褲子給他看屁股。
子肥氣得滿臉通紅,蹲地上不走了。
宋國大軍走出一段路了,有人給宋靈公報告,說是子肥沒跟上來。於是,宋靈公親自帶著人回來找,看見子肥正蹲在那兒生氣呢。
「子肥,怎麼回事?」
「他們罵我。」子肥指指城頭上的曹國人。
「罵什麼?」
「什麼都罵,連我娘都罵,我娘又沒有得罪他們,嗚嗚嗚嗚……」子肥哭了。
城頭上,曹國人看見子肥在下面哭,哈哈大笑,然後罵得更帶勁了。
「太不文明了,打仗就打仗,幹什麼罵人?還罵人老娘。狗日的,非滅了你們不可。」宋靈公也很生氣,命令大軍立即返回,攻城。
曹國人猝不及防,他們知道宋國人一向是最講信用最講仁義的,撤軍了就不會回來,即便攻城,也要等你準備好了再攻,所以,曹國人看見宋國人走了,都下城喝酒去了,誰都沒想到宋國人又回來了。
這一次,宋靈公氣急了,也不管你準備好防守沒有,開始進攻。
本來就宋軍人多,曹軍人少,曹軍還走了很多,而宋軍對於曹國人罵人都很氣憤。所以,戰鬥很快結束。
曹國就這樣被滅了,曹伯陽和公孫強雙雙被宋國人殺死。
所以,罵人不是個好習慣。
【陳國滅亡】
趁火打劫也不是個好習慣。
歷史上,吳國三次在楚王的喪期攻打楚國,結果每次都戰敗;而越國無疆在楚王的喪期攻打楚國,結果鬧得是國破身亡。
也是在春秋末期,一個國家也是因為趁火打劫而滅亡。這個國家,就是陳國。
陳國在被楚平王恢復之後,對楚國也算是感恩戴德。到吳王闔閭討伐楚國,佔領了郢都,曾經命令陳國背叛楚國,可是那時候陳國立場堅定,不怕威脅,站在了楚國一邊。
此後,吳國多次討伐陳國,倒也沒有把陳國怎麼樣。
本來站隊一直很堅定,也很正確。可是終於到了一天,就因為動了一點貪念,前功盡棄了。
白公勝作亂的那一年,陳愍公覺得現在楚國很差勁,已經不可怕了。既然已經不可怕了,為什麼不趁火打劫一下呢?
於是,陳國趁著楚國內亂,竟然入侵楚國,搶了楚國的麥子。
等到楚國平定了叛亂,開始回頭算賬的時候,第一個就想起陳國來了。
「趁火打劫?奶奶的,搶他們的麥子。」楚惠王的要求不高,派子西的兒子公孫朝率領楚軍去搶陳國的麥子。
本來,如果陳國就認了不要麥子了,楚國人割了麥子也就回去了。可是陳國人不幹,出兵跟楚國人對抗。結果一仗下來,陳軍主力就泡了湯。公孫朝一看,既然這樣,一不做二不休,別只搶糧食了。
於是,楚國大軍一口氣滅了陳國。
這一年,是魯哀公十七年(前478年),也就是春秋結束的前兩年。
一個不自量力,一個趁火打劫,曹國和陳國這兩個小國就算結束了他們的歷史使命。那麼,是不是安分守業、老老實實就能得以善終呢?
弱小就要挨打,弱小就要被滅。
這才是真理。
詮釋這個道理的是蔡國人。
蔡國人自從被吳國遷到了下蔡,徹底明白自己不過是大國的下酒菜。從那之後,蔡國人老老實實做人,再也沒有過非分之想。
可是這樣就能逃脫被滅的命運嗎?
陳國被滅三十三年之後,楚國人終於還是來了。
就這樣,蔡國滅亡了。
【這就是春秋】
周敬王四十三年,魯哀公十八年,齊平公四年,晉定公三十五年,秦悼公十四年,楚惠王十二年,宋景公四十年,衛莊公四年,蔡成侯十四年,鄭聲公二十四年,燕孝公十六年,吳王夫差十九年,越王勾踐二十年。
這一年,就是春秋的最後一年。
從周元王元年(前770年)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春秋歷時二百九十三年。近三百年來,你方唱罷我登台,各路諸侯各顯其能。
春秋五霸,歷來說法不一,除了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之外,其餘人選各執己見,宋襄公、秦穆公、吳王夫差、越王勾踐,以及鄭莊公、楚成王爭奪剩下的兩個席位。不過,綜合打分之後,晉悼公作為黑馬勝出,越王勾踐則昂首入選。
這樣,《說春秋》的春秋五霸就是:齊桓公姜小白,晉文公姬重耳,楚莊王熊侶,晉悼公姬周,越王勾踐。
整個春秋,最震撼的故事排名前三的是重耳流亡、伍子胥報仇和勾踐滅吳。仇恨的力量太大太毀滅,毀滅了對手,也可能毀滅自己。
春秋第一能人當屬管仲,第二名則是范蠡,范蠡的故事沒有完,第六部仍有繼續。第三名有得一爭,在子產、祭足和狐偃之間產生。
三百年來,霸主更替,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將霸主地位維持到下一個君主。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齊國得益於管仲的改革開放,國家富裕百姓富足,但是人民安於享樂,於是齊桓公之後就再也無力稱霸。晉國民風彪悍人才輩出,可是晉文公之後,權爭激烈;晉悼公之後,全面腐敗。內閣制是晉國強盛和人才輩出的法寶,但是也是權力鬥爭氾濫的溫床,晉國權力鬥爭的殘酷令人歎為觀止,權力鬥爭的技巧成為隨後幾千年的範本。楚國原本擁有一個強勢的中央集權,可是,地盤的擴大和時間的推移同樣讓這個疆域第一大的國家成為一盤散沙,在國際鬥爭和國內叛亂中不堪一擊。至於吳越兩國,因仇恨而強大,因殘忍而無敵,這注定了東南之地不過是春秋歷史的匆匆過客,只留下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現在,除了吳越已經交代之外,來看看春秋最後一年的國際格局。
晉國:貌似強大,實際上政出多門,無暇外顧。智趙韓魏四卿忙於化公為私,假公濟私,瓜分這個國家,也就是正在搞MPO(管理層收購),化國有為私有。這個國家人才眾多,不過都不為國家效力,而是效力於四大家族。其中,智家實力最強。
事實證明,晉國的內閣制太過超前。
楚國:貌似強大,貌似楚王集權,實際上楚王早已經沒有了威權。在楚國,政令基本上出不了郢都,各地方各自為政。王子王孫等既得利益階層人數太多,而人才根本沒有上升的通道,令尹司馬等等都是王族。人才要麼被壓制,要麼投奔敵國。吳越的崛起,都是楚國人才的貢獻。
楚國十天被吳國所滅,楚昭王逃難無人保護,處處遇險,十分悲慘;白公勝三百人就能政變,而偌大的郢都無人出面。
事實證明,楚國的王權制有些落伍。
對於晉國和楚國來說,儘管疆域廣闊,但是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治理,國家大未必就是好事。
這裡也提出一個問題:大國怎樣治理?
齊國:有財力沒軍力,人民富足但是國家不強。此外,陳家虎視眈眈,也在積極籌劃MPO。
秦國:地處偏僻,多年來變化不大,國君集權維持得較好。
宋國、鄭國、衛國:大國的衰落讓他們的日子好過一些了,但是這樣的好日子還能過多久呢?他們也不知道。
諸侯混戰,人民凋零。
世界失去王道,進而失去霸道。那麼,這個世界該走向何方,國家怎樣求存,人民如何求生?
春秋末期,這些問題引發了人們的思考。於是,中國歷史上的思想爆發近在眼前。老子、孔子、墨子,他們在思考拯救自己和拯救世界。子產、晏子、叔向,他們在尋找在夾縫中生存的辦法。
於是,聖賢迭出。進而,百家爭鳴。
春秋,中華文明開始奠基。
霸主更替,於是群雄並起。
英雄末路,於是思想者登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五部·吳越興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