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春秋五霸,吳王夫差一向被認為是第四霸。但是,與前面的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和晉悼公對照,夫差完全不具備霸主的條件。
國家在他手中滅亡,這是最大的敗筆。
黃池盟會是夫差的稱霸宣言,可惜的是,那時候首都正被越國包圍。從黃池回國,不是凱旋,而是逃跑。
一個更大的區別是,前面的四個人並不僅僅靠武力來征服諸侯,更多的是靠信用,他們都具備超凡的個人魅力。因此,諸侯對他們是心悅誠服,而吳王夫差完全靠武力欺壓諸侯。
所以,夫差不是春秋霸主,頂多是春秋強主。
【伯嚭】
越國滅了吳國,吳國的臣民們都成了越國的臣民。
現在,有兩個人要特別處理。
一男一女,男的是伯嚭,女的是西施。
說起來,一個算內奸,一個算特務,都是對越國有功的人。
西施是從姑蘇山上下來的。
基本上,夫差後宮的女人剩得不多了,剩下的也都瘦得不像樣子,唯有西施的氣色不錯,依然那麼風華絕代的樣子,顯然是跟夫差吃小灶的。
處置俘虜都由范蠡來完成,一般的士兵和大臣都被釋放回家,做良民去了。西施這樣國家級的人物,范蠡不敢自己處置,所以請示了越王勾踐。
「那什麼,先送回會稽,請夫人看管,等我回去再說。」越王勾踐就這麼打發了西施,並沒有說怎樣處置。
就這樣,西施暫時被放下。
伯嚭不是從姑蘇山下來的,他就沒有上山,而是隨著難民跑回了自己的封地。
等到夫差自殺之後,伯嚭自動出現了。
「恭喜大王賀喜大王,罪臣伯嚭請求處置。」伯嚭來找越王勾踐來了,實際上是來投靠新的主人。
大家都很討厭他,只有一個人勉強和他打了個招呼,這人是文種,兩人的交往比較多。
看見伯嚭,勾踐倒有點尷尬。這個人是個佞臣,貪污受賄什麼都干,而且背叛自己的君主和國家;可是話說回來,他又是勾踐和越國的救命恩人,沒有他幫助,越國早就沒了。
勾踐不知道該說什麼,愣愣地發呆。
「伯嚭,你這個小人,這個時候,還有臉出來見我們大王?」范蠡沒客氣,開口斥責他。
伯嚭看了范蠡一眼,並不惱火,滿臉堆笑地說:「此言差矣,對越國的功勞,只怕我也不比你小啊。」
勾踐這個時候說話了:「太宰,說起來呢,你是我們的恩人。可是,換句話說,你就是吳國的禍端。那麼,你說你來想要什麼?我怎麼敢用你呢?」
勾踐的意思,你走了就算了,別在這裡待著了。
「大王,大家都以為吳國是我禍害的,其實不然。我不過是吳王的一個謀臣,決斷都在吳王那裡。當初在會稽我勸吳王與大王您講和,那是為了您好,也是為了吳國好,難道那時候我就想吳國亡國?吳國之所以亡國,那是吳王窮兵黷武、不體恤百姓的結果,與我有什麼關係?越國不滅吳國,楚國也會滅吳國。
再說了,大王您有今天,那也是我伯嚭的功勞嗎?當然不是,那是大王高瞻遠矚,堅忍不拔的結果。在座的各位跟我一樣,都不過是為大王做了些微薄的工作。換了別人,就算是當初我同樣為他出力,他能夠有今天嗎?
說我害了吳國,那是在抬舉我,我有這麼大能力嗎?
說來說去,大王有今天,是大王的英明;吳王有今天,是吳王的無能。在座各位如果把吳國滅亡的責任推給我,實際上就是在把越國強盛的功勞歸到自己頭上。
大王如此英明,過去能為大王效力,我深感榮幸之至;如果今後還能為大王效勞,那是我的福分。如果大王鄙視我嫌棄我,我也無怨無悔。」
伯嚭的一番話,說得滿座鴉雀無聲。
有道理嗎?沒有道理嗎?
的確,吳國的滅亡,與伯嚭有多大關係呢?
「太宰,你說得太有道理了。人要懂得感恩,我宣佈,從今天起,你就是越國的太宰。除了原有封邑保留之外,另有封賞。」勾踐宣佈,他很欣賞伯嚭剛才說的那段話。
伯嚭,還是太宰,越國的太宰。
關於伯嚭,史書上的記載矛盾頗多。
《史記》吳太伯世家:越王滅吳,誅太宰嚭。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乃葬吳王而誅太宰嚭。
《史記》伍子胥列傳:越王勾踐遂滅吳,殺王夫差;而誅太宰嚭,以不忠於其君,而外受重賂,與己比周也。
《吳越春秋》:越王謂太宰嚭曰:「子為臣不忠無信,亡國滅君。」乃誅嚭並妻子。
上面這些記載都說伯嚭被誅殺,真是這樣嗎?
謊言一大堆。
來看看真相。
《國語》:對伯嚭的下落沒有記載。
《左傳》哀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丁卯,越滅吳。請使吳王居甬東,辭曰:「孤老矣,焉能事君?」乃縊。越人以歸。
《左傳》哀公二十四年:季孫懼,使因大宰嚭而納賂焉,乃止。
大宰嚭就是伯嚭。
越滅吳在哀公二十二年,兩年之後,魯哀公到越國訪問,想要通過越國的幫助剷除三桓。在越國,越王勾踐的太子適郢非常喜歡魯哀公,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客居越國的魯國人公孫有山於是給季孫通風報信,季孫就派人給伯嚭送了很多賄賂,請他幫忙阻止了這件事。
這段記錄明確地說明以下事實:首先,越國滅了吳國兩年後,伯嚭依然是太宰,當然不是吳國的,而是越國的;其次,伯嚭的風格還沒有變,還是喜歡受賄;第三,伯嚭很受勾踐信任,所以他才能替季孫把事情辦成。
這段記載出於《左傳》,因為事關魯國,所以可信度毋庸置疑。
所以,伯嚭不僅沒有死,還過得很滋潤。
對於伯嚭,也許不用太過苛責。如果你的祖上三代都在同一個地方摔倒,你也會換一條道走走。從這個角度說,伯嚭是善於反思的,反思也是成功的。
那麼,為什麼包括司馬遷在內的史家都要篡改這段歷史呢?
因為需要。
因為什麼需要?
因為歷史的需要。
歷史,常常被歷史篡改。
【稱霸】
滅了吳國,越國聲名大振。
按照早就確定的計劃,越軍北上,沿著當年吳軍北上的路線挺進中原。
中原震恐,因為吳軍的實力大家見過,如今越軍比吳軍還要強橫,誰能抵擋?
越軍挺進到了宋國的彭城,不過,他們不是來打宋國的。
「要稱霸,就要顯示武力;顯示武力,是為了不動用武力。」這是范蠡告訴勾踐的,他們都對稱霸感興趣。
早在一年前,范蠡就已經派人去了魯國,越國人和吳國人一樣,認定魯國的地位最適合作為召集人,與魯國修好是稱霸的條件之一。
魯國人當然願意當這個召集人。
所以,當越軍北上的時候,魯國的使節已經出發,召集全世界諸侯到彭城參加盟會。
諸侯們去了嗎?誰敢不去?
於是,彭城大會,晉國、楚國、齊國、宋國、鄭國等國家全部參加。盟會上沒有任何爭議,大家一致推舉越王勾踐為盟主。勾踐採納了范蠡的建議,同樣邀請王室代表出席,宣佈向周朝王室進貢,自稱越公而不是越王。周元王任命勾踐為伯,賜了一塊祭祀用的肉。
現在,從法理上、實力上,越王勾踐都是盟主。
越王勾踐,春秋第五霸,名正言順的春秋第五霸。這一年,是越王勾踐二十五年(前472年)
所以,春秋五霸應該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晉悼公、越王勾踐。
當上了盟主,勾踐決定給小弟們發紅包了。
淮上的那塊地原本是楚國和吳國爭奪了許多年的,後來一直在吳國控制之下,現在,越王勾踐無條件給了楚國人。
吳國還從宋國手裡搶了不少地盤,勾踐全部還給了宋國。
此外,為了對魯國的組織工作表示感謝,泗水以東的一百多里地都給了魯國。
「哇,越大哥好慷慨。」得到了好處的國家這麼說,沒得到的也這樣說。
勾踐真的這麼慷慨嗎?真這麼慷慨。
為什麼這麼慷慨?這是有原因的。
越國的地盤本來就沒有吳國大,現在地盤驟然擴大,管理上怕顧不過來,送出去幾塊地,什麼也不影響,這是第一;第二,用這幾塊地拉攏幾個鄰國,對於還不穩定的新的越國來說,是合算的;第三,把原先吳國的地盤肢解掉,可以有效防範吳國人的造反。
這個主意,當然還是范蠡給出的。
【范蠡】
越國大軍浩浩蕩蕩,回到了越國。越國人民舉國沸騰,這下算是發了戰爭財了。二十年前被搶走的現在都搶回來了,還要多。
回到越國的第二天,還沒有來得及論功行賞,就有人來報,說是計然突然得了神經病,時哭時笑,整天胡言亂語。
「怎麼剛剛滅了吳國,計先生就瘋了?真是命中無福啊。」勾踐有些奇怪,派人去看了,說是確實瘋了,誰都不認識了。
沒辦法,勾踐下令給了計然兒子一塊地,給計然養老。
那計然為什麼瘋了呢?范蠡最清楚,典型的裝瘋。
早年計然曾經對范蠡說過勾踐不能共富貴,范蠡始終有些懷疑。不過兩件事讓范蠡相信了計然的判斷,一件是勾踐竟然嘗了夫差的糞,這說明勾踐做事已經沒有心理底線,他什麼都做得出來;另一件是勾踐任命伯嚭為越國太宰,這等於告訴大家他現在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也就告訴了大家他現在不需要什麼樣的人。
范蠡是個聰明人,他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去做。早在彭城的時候,范蠡就想過一走了之,可是想起來還有一件事必須要回來做,這才跟著越軍回來了。
什麼事?風流韻事。
為色忘命,即便范蠡這樣的人,也是如此。
范蠡早就看上了西施,早到什麼時候?
《吳地書》中說:「嘉興縣南一百里有語兒亭,勾踐令范蠡取西施以獻夫差,西施於路與范蠡潛通,三年始達於吳,遂生一子。至此亭,其子一歲能言,因名語兒亭。」
也就是說,在西施培訓的三年期間,范蠡已經跟西施上了床,還生了一個孩子,孩子還很聰明。這樣說來,吳王夫差娶的竟然是個孩子他媽。
這個說法太玄,不足信。
但是不管怎樣,范蠡是看上了西施。並且,就在西施培訓的三年時間裡,已經利用職權之便,與西施有了一腿。
滅了吳國,勾踐把西施送回了自己的後宮,交給夫人看管。夫人不太高興,畢竟西施風情萬種,對自己是個威脅,怎麼辦?找個借口殺了她?有說法,夫人把西施沉到了西湖。不過,這個說法不被採信。
范蠡自然知道西施的處境非常危險,於是在越軍北上之前就派人回來,找到了夫人,請她把西施留下來給自己處置。勾踐夫人當年在吳國跟范蠡也是一個屋子睡了三年,感情沒得說,既然范蠡這樣說了,知道范蠡有想法有辦法,於是好好養著西施。
現在,范蠡回來了。
范蠡有什麼辦法?最簡單的辦法。
「夫人,你把西施偷運出宮,交給我,然後就沒事了。」范蠡去見夫人,出了這麼個主意。
夫人一聽,這叫什麼主意啊?最傻的主意啊,沒一點技術含量啊。
「那,大王問起來怎麼說?」夫人問。
「就說西施是亡國的禍水,留著不吉祥,所以給沉到湖裡去了。」
「就這麼簡單?大王怪罪怎麼辦?」
「不會,大王不是好色的人。否則,根本就不會送回來了。」
於是,當天晚上,西施被送出了後宮,由范蠡接回家中。
范蠡說得沒錯,過了很長時間,勾踐才想起來問一問西施的事情,夫人照著范蠡教的話說了,勾踐點點頭,覺得夫人做得挺好。
范蠡得到了西施,盼這一天盼了十多年了,終於得償心願。
如果說在認識西施之前是幫助勾踐打吳國的話,那麼在認識西施之後,范蠡就純粹是為了自己打吳國了,因為唯有拿下吳國,才能得到美人。
美人已在手,下一步怎麼辦?
一個字:走。
范蠡走,明走不暗走。
「大王,我聽說君憂臣勞,君辱臣死。當初大王受辱,而我沒有去死,就是為了今天滅掉吳國。如今大功告成了,我也沒臉在大王身邊待下去了。」范蠡去找勾踐,直言要走。
「別介,是不是聽到什麼人說你壞話了?誰要是敢說你壞話,我就殺他全家。范先生,你一定要留下來,我把國家一半的稅賦都分給你。如果你不留下來,我就殺了你,還殺你全家。」勾踐有些吃驚,之後極力挽留,最後那兩句話,半認真半開玩笑。
「我知道大王的意思了,您可以按照你的命令執行,我按照我的想法去做。」范蠡笑了,也是半認真半開玩笑的樣子。
幾天之後,范蠡失蹤了,全家不知去向。
《越絕書》曰:「西施亡吳國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才子佳人,終成眷屬。
據《史記》:「范蠡乃裝其輕寶珠玉,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
范蠡幹什麼去了?棄官從商了。如今官員辭職經商被稱為「下海」,就是從「乘舟浮海」而來。
范蠡後來運用計然七策,到處發財,先後改名鴟夷子皮、陶朱公和范伯,在齊國、楚國都是富甲一方。
要權有權,霸主越國的頭號權臣;要錢有錢,最富的齊國的頭號財主;要美女有美女,中國第一美女西施。
不貪污,不受賄,不拍馬屁,不貪戀權貴。
范蠡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是光榮的一生,是富裕的一生,也是快樂的一生。
范蠡的一生,一個字:值。
丟了范蠡,越王勾踐悲痛欲絕。於是,命令工匠用上等的金屬製成范蠡的像,每天禮拜。命令大夫們每十天也要禮拜一次。
同時,把會稽山四週三百里土地劃為范蠡的封地,發誓說:「後代子孫,有敢侵佔范蠡這塊封土的,讓他在越國不得善終,天地神靈,四方的官長都可以為我的話作證。」
【文種】
滅吳的三大功臣中,計然回家養老,范蠡人間蒸發,就只剩下了文種一個人。
三人當中,勾踐最信賴的是范蠡,最佩服的是計然,最不放心的是文種。文種這人的性格跟伍子胥有些類似,說話不太講究場合,也不太講究策略,因此勾踐總覺得他居功自傲。范蠡人間蒸發之後,勾踐心情非常糟糕,看見文種更不高興。
「怎麼走的不是文種,是范蠡呢?」勾踐有的時候這樣自言自語。
實際上,范蠡在走之前曾經讓人給文種送來一封信,信上這樣寫:「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史記》)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這兩個成語,出於這裡。
看了這封信,文種也就明白了計然是在裝瘋,范蠡為什麼要走。不過,文種捨不得,辛辛苦苦打拼來的地位和財產,怎麼能說走就走呢?
可是,文種很快發現勾踐對自己的態度越來越差,而且越來越不信任。
終於有一天,文種決定先請個病假,看看形勢再決定下一步怎麼辦。
病假很容易就請到了,但是,沒等文種想明白下一步,越王勾踐就派人來了。
文種的面前是一把寶劍,這把劍的名字叫做屬鏤。文種很熟悉這把劍,因為這是吳王闔閭的劍。吳王闔閭死後,這把劍就成了吳王夫差的劍。勾踐滅吳之後,這把劍就成了勾踐的劍。
這把劍,就是伍子胥自殺的那把劍。
現在,越王勾踐派人把這把劍送到了文種這裡,同時也讓使者帶了幾句話:「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
陰陽怪氣的語氣,配上陰陽怪氣的話。
勾踐的話什麼意思?你教給我對付吳國的七條計策,只用了三條就成功了。剩下的四條啊,你去教給我爹試試吧。
勾踐的爹在哪裡?地下。
文種自殺了。
三大功臣都已經煙消雲散,勾踐實際上就已經無力稱霸了。
所以,在勾踐隨後的時光裡,越國沒有再發生對外戰爭。
不過,勾踐還是做了一件事情,一件有些奇怪的事情。
勾踐對於越國的地理位置不滿意,他希望越國是一個中原國家,而不是一個蠻夷國家。於是,勾踐決定遷都。
勾踐遷都的原則是:越往北越好。
越國最北的地方在琅邪(今山東膠南市),原本這裡是莒國的地盤,後來被吳國從海上侵佔,越國滅吳國之後,就繼承了下來。基本上,算是一塊飛地。
勾踐不管這些,反正莒國隨時可滅掉。於是,勾踐出動戰船三百艘,從海上抵達琅邪,在這裡建造都城。勾踐之後,越國的都城就在琅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