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旌旗高揚欲稱霸(德軍閃擊波蘭,征戰歐洲)

誰想用邪惡的花環武裝自己,誰就要用糞土來包裹自己的靈魂。

——題記

01.臭名昭著的條約

條約未能救波蘭

《慕尼黑協定》簽字之後,英國首相張伯倫非常高興,認為他給英國帶來了和平。同樣參與促成這個協定的法國總理達拉第 ,心情就沒那麼好。達拉第到了法國機場之後,也看到很多民眾在歡迎他,民眾也覺得一個時代的和平即將到來,戰爭再不會發生。達拉第看到這些人後非常吃驚,沮喪地罵這幫人是笨蛋。他知道德國不會善罷甘休,因為他明白,這實際上是在縱容德國,但他沒辦法。達拉第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他有點低估法國的實力,過高地估計了德國。達拉第認為如果爆發戰爭,德軍12個師就能對付法軍100個師,他知道戰爭不可避免,早晚要打,但他覺得法國打不過德國。他不像張伯倫那麼傻,認為和平真的會到來。

果然,《慕尼黑協定》墨跡未乾,德國就吞併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這時候的局面,就連張伯倫也看出希特勒沒完,但他覺得局勢不錯,因為吞併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是向東發展。英、法奉行的綏靖政策有三大特點:第一,凡爾賽國家力圖維護既得利益,一戰實在是打怕了,不敢再打了;第二,犧牲弱小民族,唯恐傷及自身,小國失敗了活該;第三,禍水東引,引向蘇聯。而蘇聯則希望禍水西流。

不管怎麼講,在戰前,蘇聯和英、法都對德國的性質認識不清。英、法認為德國跟蘇聯一樣,都屬於集權國家,最好你們倆死掐。蘇聯認為英、法跟德國都是資本主義國家,都是帝國主義,最好你們之間打起來。這樣,誰都希望德國跟對方打起來。一直到1939年5月份,希特勒的擴張目標已經越來越明顯,他對波蘭提出了領土要求。

德國是一戰的戰敗國,根據《凡爾賽和約》,前德意志帝國的波森和西普魯士被割讓給了新獨立的波蘭,給予波蘭進入波羅的海的通道,即「波蘭走廊」。希特勒在1933年建立起獨裁政權後,他本來對波蘭採取了柔性政策,1934年跟波蘭簽訂了為期10年的《波德互不侵犯條約》。但希特勒在1938年吞併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後,位於德國東面的波蘭就成了他的下一個目標。

在地理上,「波蘭走廊」把東普魯士和德國本土分開了。德國先對波蘭採用外交施壓,要求將但澤自由市合併,和在「波蘭走廊」建造一條擁有治外法權的公路來連接東普魯士和德國本土。希特勒也準備了武力解決「波蘭問題」的計劃,即「白色方案」。波蘭政府拒絕了德國的所有要求,並於1939年3月30日得到英、法的承諾。英、法承諾,將協助波蘭保衛其國家主權。但英、法沒有對波蘭領土完整做出任何承諾。希特勒和他的親信認為,英、法不會為波蘭與德國開戰,因此德國便在1939年4月28日終止了《波德互不侵犯條約》。波蘭急忙與法國在1939年5月簽訂了一個協議,法國承諾會在波蘭遭到入侵後15日內加入戰鬥。英國和波蘭在1939年8月25日簽訂了成為軍事盟友的條約。結果證明,這些條約未能拯救波蘭。

簡直就是看不起人

在德軍入侵波蘭前夕,德國參觀團去波蘭軍營訪問,看到波蘭士兵在軍營外隨地大小便,於是德國就堅定了打擊波蘭的決心。當然,現在很多專家否定了這一點,但不應排除這種因素。傳說當年日本海軍觀察員,看到來訪的北洋水師將士在炮管上晾曬衣物,就認為大清水師不堪一擊。從表面上看,這只是軍人的生活細節;從深層次上看,軍人為什麼要把皮靴擦得珵亮,注重儀容儀表?因為邋遢兵就是無組織無紀律,隨地大小便,很容易造成疾病傳染。美國打伊拉克,一個連配兩輛裝甲廁所,為什麼?就是為了防止霍亂、痢疾流行。所以,德國參觀團一看波蘭士兵在軍營外大小便,就覺得這是一群烏合之眾,打也無妨。

但這時候,畢竟英、法和波蘭已是盟國。所以,英、法就想去跟蘇聯談判,共同對付德國。蘇聯眼瞅著德國一路奔東來了,也開始擔心。於是,蘇聯於1939年6月發出邀請。英、法代表7月組團坐了10天的船,來到列寧格勒(聖彼得堡)。到了之後,先遊覽列寧格勒和莫斯科,然後跟蘇聯談判。蘇聯人很重視這次談判,派的代表團規格很高。而英國派了個空軍少將跟人談。按照英、美國家的軍銜編製,高級軍官是元帥、上將、中將,你派個少將,明顯看不起人家。法國倒是派了幾個海軍上將,但這些人還有三個月就退休——沒地兒安排你們,你們去跟蘇聯談判吧。最逗的是,法國的將軍們一進門就宣佈,我們不能全權代表本國政府做任何的主,只是來聽聽。蘇聯人差點兒沒氣死,聽聽?電話裡說不行啊?你跑這兒來住賓館,吃我的,喝我的!

在談判中,伏羅希洛夫 元帥說,一旦德國襲擊你們,紅軍可以派三百個師支援你們。然後他問英國將軍,如果德國人打我們,英國人可以派多少個師支援?英國代表拿著筆在紙上算了半天,抬起頭來說兩個師,一個月後,再派兩個師。伏羅希洛夫氣得鬍子都抖了起來。

蘇德竟結盟

繼派兵支援問題之後,蘇聯人轉換話題。別的不說了,如果德國打英、法,蘇聯要支援你們,可我們跟德國不挨著,要經過波蘭的領土,你們問問波蘭讓不讓蘇聯紅軍通過。波蘭跟英、法是盟國,英法就去問了。英、法一問,波蘭領導人斬釘截鐵地回答:「德國人來了,我們有喪失自由的危險;俄國人來了,我們有喪失靈魂的危險。絕不允許俄國士兵進入我們的領土。」

歷史上波蘭曾三次被瓜分,全是俄羅斯挑頭干的。要說俄羅斯跟波蘭同族同門、同種同文,都是斯拉夫人,都使用西裡爾字母,不應該這樣啊。但兩國的心結,有點跟中國和日本似的,一天二地仇,三江四海恨——波蘭幾次亡國,都是因為俄羅斯欺負人家,沒拿人家當兄弟看。波蘭在共產黨統治時期,在國歌裡都唱:前進,東布羅夫斯基。東布羅夫斯基是誰呢?他是19世紀波蘭抗擊俄國的領袖。波蘭當年作為蘇聯的衛星國,國歌都敢唱這個,可見波蘭人民對蘇聯人有多仇恨。所以,波蘭拒絕蘇聯紅軍入境。這樣一來,英、法跟蘇聯就沒法談了。於是希特勒向斯大林伸出了橄欖枝,你跟民主國家扯什麼?咱倆談,如果需要的話,我願意親自飛往莫斯科。

其實,一戰結束後,德國跟蘇聯的關係很曖昧,因為兩國都是國際棄兒,都是另類。而且蘇聯已不再是協約國的成員國,它一戰的時候是,但十月革命後退出戰爭,相當於背盟了。所以,對於德國來講,蘇聯是沒有和約義務的國家,它不像英、法、比利時是有和約義務的。蘇聯地皮又大,在西伯利亞深山老林裡搞點什麼東西,很容易逃過協約國的監視。因此,1922年,德、蘇兩國簽訂了《拉巴洛條約》。

這兩國本來是不能成為夥伴的,因為兩國意識形態完全相反,而且德國又鎮壓過共產黨的起義。但到1939年,由於局勢緊張,英、法、蘇三國進行談判,希特勒非常擔心,如果這三國達成了某種程度的一致,會讓他進攻波蘭的「白色方案」完全泡湯。所以,希特勒非常主動地拉攏蘇聯,頻頻向斯大林暗送秋波。希特勒甚至顧不上臉面,給斯大林拍了一封特別長的電報,說德國跟波蘭之間的緊張關係,已變得讓他不可忍受,無論哪天都可能爆發危機,從現在起,德國下決心將用一切手段保衛國家利益,非常希望能夠跟蘇聯在8月23日左右簽訂一個互不侵犯條約。

英、法、蘇三國談判失敗之後,希特勒就向斯大林揮手帕了,希望能夠跟蘇聯合作。在這種情況下,納粹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飛到了莫斯科,跟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分別代表本國政府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上簽字,時間是1939年8月23日,距離9月1日德軍閃擊波蘭,只有一個星期。

蘇聯外長很狡猾

對於《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德雙方都知道這只是權宜之計,兩個帝國和兩種制度之間的對立是你死我活的。斯大林無疑認為,希特勒先跟西方打過之後,對俄國來說,德國將變成一個不再那麼可怕的對手。希特勒採取的則是一個時期對付一個敵手的辦法。這個條約之所以能搞成功,表明幾年來英、法兩國對外政策的失敗到了何等山窮水盡的地步。這也就是說,英、法兩國希望禍水東引,最後蘇聯絕望了,便跟德國簽約。

更有意思的是,對於這個條約,蘇聯一直否認。二戰後盟國繳獲了德國的文本,蘇聯說那是偽造的。為什麼呢?莫洛托夫特別聰明,他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德文本上簽名的時候,用的是拉丁字母,不是俄文裡的西裡爾字母。所以他說,這不是我簽的,要我簽應該是西裡爾字母,而不是拉丁字母,我不可能這麼寫。莫洛托夫也知道這個東西一旦公之於眾,必將遺臭萬年,所以他很狡猾,用拉丁字母簽自己的名字。這就跟咱們簽名都用漢字,誰都不會寫漢語拼音一樣,你要寫漢語拼音,那就會顯得很奇怪。

找個借口很簡單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之後,希特勒難掩興奮激動的心情。他在一次陸軍指揮官會議上大談他的戰爭理論,說要發動戰爭和進行戰爭時,是非問題無關緊要,要緊的是勝利,心要狠、手要辣。誰仔細想過這個世界的道理?它的意義就在於優勝劣汰、弱肉強食。所以,波蘭的命運基本已經確定,雖然英、法跟波蘭簽署了互助條約,但沒什麼用。戰爭機器的按鈕一旦按下去,就很難再停下來。對於波蘭,希特勒只需要一個借口。

以什麼借口進攻波蘭呢?這是戈培爾的強項,於是德國開始了超大規模的宣傳戰。20世紀30年代末,當時歐洲各國都感覺到可能會受到德國的傷害,而在德國,老百姓認為的事實則恰恰相反。一個那個時期到過德國的外國人說,德國納粹的報紙叫嚷什麼呢?擾亂歐洲和平的是波蘭,波蘭將武裝入侵德國。你也許會問,德國人民不可能相信這些謊言吧?那你就去跟德國人談談,你會發現很多人真的非常相信。隨著戰爭的臨近,這種宣傳幾乎到了瘋狂的程度。1939年8月26日,《柏林日報》報道的是「波蘭完全陷入騷亂之中,日耳曼家庭在逃亡,波蘭軍隊推進到德國邊境」。《人民觀察家報》是納粹黨的黨報,相當於蘇聯的《真理報》。這個報紙頭版頭條報道的是「波蘭全境處於戰爭狂熱中,150萬人已經動員,軍隊源源不斷地運往邊境,上西裡西亞陷入混亂」。

與報界這種瘋狂同步的是,希特勒的顧問起草文書給波蘭,讓波蘭答應德國的要求。相對於宣傳來說,戰爭更需要一個直接的開戰理由,而這對於希特勒來說很簡單,他是這方面的高手——造假。他跟手下將領講,不要猶豫了,我的將軍們,我已經命令國防軍統帥部,為你們提供足夠的波蘭軍隊制服。

這就很明顯地表現出希特勒的意圖。在蓋世太保頭目海德裡希的佈置下,納粹從集中營裡找了十幾個死囚,讓他們穿上波蘭軍服,配上波蘭武器。海德裡希為這支隊伍送行,跟他們講:「你們對國家犯有不可饒恕的罪行,現在給你們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一小隊身著波蘭軍裝的黨衛軍成員,將這些穿著波蘭軍服的死囚,拉到距波蘭邊境16公里處的德國樹林裡,只留下一名死囚,而將其餘的全部殺死,以作為波蘭進攻德國的證據。接著,身著波蘭軍服的黨衛軍成員,帶著留下的這名死囚,進攻了靠近波蘭附近的格萊雷茨電台,這是德國的一個電台。「戰鬥」之後,他們佔領了電台,由一名會講波蘭語的德國士兵念了一份事先擬好的文件,裡面充滿了著煽動性的反德言論,宣佈波蘭對德國發動進攻,然後開了幾槍,把那名死囚打死——這就算波蘭主動對德國發動進攻。

其實,希特勒的手段非常拙劣,難道他不怕世界輿論的質疑嗎?實際上,這種拙劣手段不是演給世界人民看的,而是演給德國人民看的。德國遭到了進攻,我們得奮起反擊。這就跟小日本搞「柳條湖事件」一樣,只炸毀了不到一米的鐵軌,就以此為借口炮轟北大營,挑起「九一八」事變。希特勒完成了造假,戰爭已不可避免。

02.德軍「閃擊」波蘭

騎兵打坦克

1939年9月1日凌晨4點45分,納粹德國三個集團軍群,160萬大軍,撲向沉睡中的波蘭。天上是2000架飛機,地上是2800輛坦克,德軍一共投入44個師,包括7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和4個摩托化師。波蘭方面一共是7個集團軍、870輛坦克、407架飛機、39個步兵師、11個騎兵旅、2個摩托化旅,總兵力約100萬人。

單是雙方兵力對比,德國已經佔據優勢,武器裝備對比更是佔有巨大優勢。德國選擇在凌晨4點45分發動進攻,這個時間是人睡眠最沉的時候。要是12點打,人家可能還沒睡呢;7點鐘,沒準兒人家都起來遛狗了。而凌晨4點45分這個時間一般人都正在睡覺,軍隊戒備這時也最鬆懈。而且,一般人都有這種思想,我睡了敵人也應該睡覺才對。結果,波蘭遭到了突然襲擊,機場上400多架陳舊落後的飛機被炸毀,沒有一架升空迎戰。一夜間波蘭空軍就不復存在。800多輛落後的輕型坦克也不是德軍的對手,更何況這些波蘭坦克並沒有組成拳頭,而是分散地支援步兵。

波蘭人的戰術思想落後了80年。美國南北戰爭時期,速射步槍發明,不用打一槍裝一彈了,速射步槍發明就意味著騎兵唯一能幹的事就是下馬給步兵做飯。一戰時大規模的騎兵混戰就已經很少見了。但是1920年的蘇波戰爭仍以大規模騎兵作戰為主,東歐大平原畢竟幅員遼闊,波蘭、蘇聯卡車又少,所以,波蘭這時仍保留著大量騎兵部隊,有11個騎兵旅。一般來講,騎兵旅就兩三千人,騎兵師也就五六千人。因為騎兵的輔助兵種很少,如果有大量非戰鬥人員跟著,影響行軍速度,甚至有的國家騎兵旅直接轄營。而波蘭的騎兵旅絕對是主力中的主力、王牌中的王牌,它最精銳的波莫爾思卡騎兵旅有1.2萬人,比很多國家的步兵師人數都多,旅長恰文斯基是中將,級別那是相當高。

恰文斯基中將率領波莫爾思卡騎兵旅作為主力突圍,英勇的波蘭騎士騎著高頭大馬,舉著被陽光曬得雪亮的馬刀和長矛,高喊「上帝保佑波蘭」「祖國萬歲」,義無反顧地衝向德軍裝甲集群。一開始德國人都被弄蒙了,不明白波蘭人是勇還是二,馬刀砍坦克?德國人都忘了射擊了。當時德軍中也列編了少量騎兵,這些人看見波蘭同行,難免技癢難耐,想跟波蘭騎兵PK(對決)一下,縱馬揮刀衝向波軍,馬上就被波蘭騎兵手中的長矛戳得人仰馬翻。德國裝甲兵這才緩過神來,也不管波軍是勇還是二了,鑽進坦克開槍放炮。波蘭騎兵全軍覆沒,恰文斯基中將陣亡,死的時候,手裡還緊攥著鑲著寶石的軍刀。

排兵佈陣有問題

德軍突破波軍防線後,以每天50~60公里的速度向波蘭腹地推進。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規模的機械化部隊大進軍。在這場大進軍中,德國裝甲兵創始人古德裡安成功地實踐了他的裝甲兵理論,率領第19裝甲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它既是第4集團軍的中路,又是集團軍的攻擊前鋒。開戰後,古德裡安率部迅速突破波蘭邊境防線,9月1日晚渡過布拉希河,9月3日推進至維斯瓦河一線,完成了對「波蘭走廊」地區波軍波莫瑞集團軍的合圍。

德軍閃電式的進攻使波軍完全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這是波蘭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領教「閃擊戰」的滋味。波軍統帥部原以為戰爭會像以往那樣緩慢地展開,德軍會先以輕騎兵進行前衛活動,然後以重騎兵進行衝擊,對德軍大量使用坦克和航空兵的「閃擊戰」毫無準備。而波軍統帥部又對自己的軍事力量過於自信,並指望英、法的援助,因此便把部隊全都部署在德、波邊境,以為只要實施堅決的反擊,就可以取得勝利。這種毫無進退伸縮彈性的部署,使波軍在德軍高速度大縱深的推進下,不是被殲滅就是被分割包圍,成為留在德軍後面的孤軍,抵抗迅速瓦解。

英勇地抵抗

希特勒到波蘭戰場視察,看到波蘭軍隊屍橫遍野的場面,就問古德裡安:「這是不是我們的轟炸機干的?」古德裡安說:「不是,是我們的坦克干的。」波蘭騎士高舉著馬刀長矛,衝向德軍坦克,勇氣過人,但就像義和團抱著一罐子尿撲向八國聯軍的機槍一樣,最後傷亡慘重。即便如此,波蘭軍隊也不像那些不戰而降的人,他們還是進行了英勇的抵抗,大量地殲滅了德軍的有生力量,比如德國的第30步兵師,幾乎全軍覆沒。但由於波軍裝備落後,特別是戰略指揮思想落後,到9月28日,華沙守軍向德軍投降。10月2日,進行抵抗的最後一個城市格丁尼亞也停止了抵抗。

在格丁尼亞,這座最後放棄抵抗的城市,波軍被德軍包圍在市區和奧克西維耶海軍基地周圍的狹小地帶,一列波蘭裝甲列車圍著外環鐵路進行支援作戰。波軍番號混亂,分屬各個部隊,總共7500多人,擁有4門105毫米炮、1門100毫米炮、15門75毫米炮、9門37毫米反坦克炮、10多門迫擊炮和140多挺機槍。儘管面臨壓倒性優勢的德軍包圍,格丁尼亞的最後戰鬥部隊——一個上岸水兵組成的排,仍堅持抵抗,直到彈盡糧絕才投降。波軍陣亡1500餘人,3500多人受傷或失蹤。德軍的損失與之相差無幾。

03.英勇無畏的阻擊

美好的願望落空

在整個波蘭戰役中,不僅波蘭陸軍英勇戰鬥,波蘭海軍的表現更是可歌可泣。1939年8月25日,德國海軍「荷爾斯泰因」號戰列艦以「紀念一戰陣亡將士」為由,對但澤自由市進行「友好訪問」。艦長克雷坎普上校很清楚此行的真正使命——海軍總司令雷德爾上將指示:「在白色方案開始後,摧毀波蘭海軍,封鎖海岸,堵塞港口,破壞波蘭的海上航運,確保德軍在波羅的海上的安全。」長官指示克雷坎普,把軍艦停泊在但澤市北部郊區、維斯特普拉特要塞附近的有利位置,等待Y時——9月1日4時45分,即開戰時刻——的到來。

1939年9月1日4時17分,即「白色方案」開始前28分鐘,「荷爾斯泰因」號戰列艦用4門283毫米主炮向600米外的維斯特普拉特要塞的波蘭兵營和陣地開炮。二戰的第一槍就在這裡打響。

當時,但澤是國聯管轄的自由市,駐防人員少得可憐。駐守維斯特普拉特要塞的是波蘭第209步兵團一部,只有176名士兵及6名軍官、1門75毫米炮、2門37毫米炮、4門81毫米迫擊炮和22挺重機槍。維斯特普拉特半島位於但澤港口,是個不大的小島,說是要塞,其實並沒有真正的防空洞或地下隧道,只有5個混凝土小型前哨(警衛室)隱藏在半島的森林和軍營內,以及一個有壕溝和路障的防禦系統。5時10分,18架德國轟炸機摧毀了基地內的設施和全部飛機。為了保存實力,波蘭海軍所有艦隻奉命疏散到海上,只有兩艘老式炮艦用它們弱小的5門75毫米炮支援陸軍兄弟。為了攻佔要塞,德國人除了戰列艦上的283毫米和150毫米炮之外,還調來了210毫米榴彈炮、105毫米加農炮和空中支援。

維斯特普拉特要塞受到攻擊後,波軍指揮官蘇夏爾斯基少校向海爾半島發出無線電信號:「求救!我處正遭到攻擊!」德軍的射擊引發了猛烈的火災。8分鐘後,德軍戰鬥工兵炸毀了陸橋上的鐵路,由三個排的精銳海軍步兵組成的突擊部隊自「荷爾斯泰因」號上登陸,期望打波軍一個措手不及,獲得一場輕鬆的勝利。

不久,波軍上士沃切克·納吉薩瑞克被德軍機槍射倒,成為二戰中第一個陣亡者。很快,德軍就發現自己陷入了波軍精心佈置的伏擊點,德軍受到隱蔽火力的攻擊,同時地面的鐵絲網也有效地限制了德軍的行動。波軍開火,擊中了德軍保安部隊的機槍巢。波軍士兵還使用榴彈炮遏制住德軍的挺進和攻擊,轟擊倉庫與運河間的德軍機槍巢,並幾乎擊中了荷爾斯泰因號的指揮所。德國海軍步兵瘋狂地向「荷爾斯泰因」號發送無線電信號,表示己方傷亡慘重,要撤退。

贏得敵人的敬重

8時55分,德軍再度嘗試進攻,但碰到地雷和倒落的樹木與鐵絲網等障礙物,以及猛烈的炮火攻擊,再度失敗。第二天早上,德軍又發動了進攻,但仍然被擊退。

在第一天的戰鬥中,波蘭方面有1人陣亡、7人受傷;德國海軍步兵則有16人陣亡、約120人受傷,超過投入行動的225名士兵的半數。要不是蘇夏爾斯基在幾次齊射後,下令節省迫擊炮彈藥,德軍的傷亡會更加慘重。隨後幾天,德軍以艦炮和重型野戰炮持續轟炸半島,將半島打得彷彿月球表面的地形。

9月2日,德軍以60架俯衝轟炸機進行轟炸,直接命中了5號警衛室,造成8名波軍士兵陣亡。德軍空襲造成的濃霧掩蓋了整個半島,也摧毀了波軍唯一的無線電台和全部糧食供應。德國觀測員認為,沒有士兵能在這場空襲中存活,但9月3日與4日,德軍所有的攻擊又被擊退。

9月5日,得了炮彈休克症的蘇夏爾斯基召開戰爭會議,考慮投降問題,並將指揮工作暫時交給了部下。德國海軍步兵、但澤的黨衛隊成員和國防軍士兵再度發動了幾次謹慎的攻擊,但每次皆被擊退。3時,德軍以燃燒的列車攻擊陸橋,但駕駛員由於太過緊張而過早地將車廂斷開,列車未能抵達波軍的油槽,而且引燃的大火覆蓋了森林,燃燒的列車反而給波軍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射擊區,德軍傷亡慘重。下午,德軍執行的第二次「火燒列車作戰」也同樣失敗。在此期間,波蘭國家廣播局每個早上都向全國播放「半島仍在持續戰鬥」這一消息。

9月7日清晨4時30分,德軍再度猛烈開火攻擊,摧毀了波軍1、2、4號警衛室。戰鬥一直到7時才停止。被圍困的守軍缺乏足夠的藥物和水,轉運站的醫療軍官已無法照顧傷患人員。9時45分,波蘭守軍舉白旗投降。波軍的表現給德軍留下了深刻印象,德軍指揮官埃貝哈爾德將軍特別允許蘇夏爾斯基被俘時繼續保留他的佩劍。

海軍也不是好惹的

在戰爭爆發後一星期,僅有百餘人的波軍成功牽制了多達3400名德軍士兵和一艘戰列艦。本來波軍統帥部給維斯特普拉特要塞守軍的指示是,在進行12小時象徵性抵抗後,他們可以選擇體面的投降。但守軍在戰鬥中多次擊退了德軍地面進攻,三分之一的戰士受傷,16人陣亡。德國方面則付出了20倍的代價。波蘭守軍足足堅持了一周,當繼續抵抗已經變得毫無意義時,才宣佈投降。同科雷吉多爾要塞之於美國人、布列斯特要塞之於蘇聯人一樣,維斯特普拉特要塞在二戰後成了波蘭的國家聖地,受人瞻仰。

最後一塊波蘭海軍死守的土地,是在波蘭海軍總司令約瑟夫·烏恩魯格海軍上將統轄下、位於但澤灣北部的海爾半島。此時,波蘭政府已經流亡羅馬尼亞,華沙已經陷落。這裡是波蘭海軍的最後一處基地,在讓德國陸海軍付出沉重代價後,10月1日,烏恩魯格海軍上將下令海爾要塞停止抵抗,並率領士兵投降。烏恩魯格將軍出生於一個日耳曼化的波蘭貴族家庭,父親是一名普魯士陸軍少將,他本人一戰時在德國海軍中服役。1918年波蘭獨立後,烏恩魯格將軍加入波軍,1925年起擔任海軍總司令。德軍入侵前夕,他策劃了保存波蘭海軍實力的「北京行動」,使波蘭海軍在波蘭亡國後流亡英國期間,還能繼續與德國作戰。烏恩魯格將軍被俘後,受到德方極好的待遇。德國人一直希望他加入德國海軍,都被他嚴詞拒絕。將軍在戰俘營裡度過了二戰歲月,戰後因祖國被蘇聯佔領而流亡英國,在90歲高齡時去世。

對於波蘭海軍的英勇奮戰,後世有如此評價:「在1939年9月,波蘭的海軍將士們在波蘭民族歷史上書寫了光輝的一頁。他們面臨如此強大的敵人,沒有盟友的援助,與其餘的戰友隔絕,除了勇敢之外別無優勢,這一切都沒有磨滅他們英勇不屈的鬥志。強大而凶殘的納粹沒有擊倒他們。他們最後放下武器,並不是懦弱貪生,而完全是由於聽從上級的命令。」

04.坦克真不是玩具

戰略思想最重要

現在回過頭來看,二戰爆發前的那段日子非常令人感慨,享受和平的日子是美妙的,但眼看戰爭臨近,還閉上眼睛繼續享受和平那就是愚蠢。英、法在德國對波蘭發動進攻的時候,仍然採取綏靖政策,甚至靜坐觀戰,這是非常可悲的。英、法兩國執行綏靖政策,歸根到底是兩國的人民不想打仗,因為一戰給人們留下了太多的陰影,再加上經濟危機帶來的財政危機,當時的歐洲,和平、反戰思想很流行。如果哪個政府膽敢鼓吹戰爭即將臨近,我們要為此全力做好準備,那選民就會用手中的選票讓其滾蛋。

民主國家的好處是選民的意志多少會得到一些尊重,作為政客,你可以用各種手段欺騙民眾,但你不能完全無視民眾的意願。在全民普遍厭戰的情緒下,英國首相也好,法國總理也好,都不敢輕易言戰。希特勒上台後,在德國擴軍時,英、法兩國則在裁軍,縮減軍費。丘吉爾當時說:「英國政府陷於奇怪的矛盾當中,決定不做決定,決心不下決心,堅決猶豫不決,堅定不移地動搖,竭盡全力地無所作為,時間都被蝗蟲吃掉了。」但是,即便當時丘吉爾在台上,恐怕也改變不了這個現實。英國和德國隔了一條海峽,不必擔心一覺醒來,德國佬會登陸上岸,畢竟當年連拿破侖也沒渡過來。皇家海軍實力非常強大,英國人是有一定安全感的。而法國人呢,他們花了10年時間修了一條馬其諾防線,在心理上感覺安全多了。軍人考慮的不是德國人會不會打進來,而是能不能打進來。當時,英、法兩國對戰爭形態認識不清,即便意識到戰爭遲早會爆發,但這個仗怎麼打誰都不明白。兵可以征、可以練,武器裝備可以研發、可以製造,但仗該怎麼打呢?戰略指揮思想才是最關鍵的。

有一句話講,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成功不一定是失敗之母。英、法兩國是一戰的戰勝國,成功的經驗可以總結一籮筐。我們為什麼打贏了?英、法覺得這些戰爭經驗足夠用上半個世紀。一戰初期,法國鼓吹大規模進攻,從而導致了慘重的損失和失敗,而後來多次防禦戰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使得當時英、法兩國的軍界普遍認為,未來戰爭不會擺脫一戰的類型,就是在野戰炮兵的掩護下,通過加強要塞和不間斷的線性防禦,殺傷敵軍。這就成為法軍最新的軍事思想和行為準則,所有一切都是圍繞著這種思想來進行的。他們用現代技術對防禦工事進行改造,加以強化,馬其諾防線實際上就是這種思想的產物。英、法兩國在軍事理論上跟德國比,整整差了一個時代,他們對於集中裝甲力量作戰毫無概念,固執地認為新的戰爭是一戰的重演。所以法國的高級將領認為,坦克是美妙的、會動的機械化玩具,炮兵才是戰場之王。

老將老得糊塗了

在落後戰略思想的主導下,英、法、荷、比四國聯軍共有坦克3000輛,只有三個裝甲師,而且編製不全,一個裝甲師300多輛坦克(3000輛坦克不全屬於裝甲師),沒有步兵協同,沒有炮兵,沒有修坦克的,你那麼多輛坦克,一窩蜂出去能回來幾輛?儘管英、法兩國的有識之士,比如英國的富勒、利德爾·哈特,法國的戴高樂將軍,都呼籲要重視機械化裝甲部隊和空軍相結合的威力,但都沒被採用。富勒早早地就退役了;利德爾·哈特是一個記者,後來寫了著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戴高樂二戰爆發時只是一個上校。據說,戴高樂寫了本《機械化戰爭》,賣半個法郎。結果被德國人買了,翻譯成德文。古德裡安看了,擊掌讚歎,付諸實施,說我們用半個法郎就打敗了法國。

那些功勳卓著的一戰老帥,這時候都七八十歲,快老糊塗了,早就沒有當年戰場上的威風了,而且對任何會威脅到他們固有思想和經驗的新新人類都牴觸、厭惡——老子打仗的時候你在哪兒?就這種感覺,老子當年在一戰中指揮千軍萬馬的時候,你就是個連長,現在你教訓我該怎麼打?所以他們認為,坦克和飛機比玩具強不了多少,真正能在戰場上起作用的是大炮和堡壘。

二戰初期的法國陸軍總司令兼西線盟軍司令甘末林,就屬於這種老將。他在戰爭初期發佈的命令就非常典型,說必須等待敵人進攻,並在由堡壘和塹壕構成的無法突破的延伸戰線前遏制住敵人。聽完甘末林這套命令,你就會認為,這老傢伙的戰術思想還停留在1918年時的水平,很難相信他在1918年之後又活了22年。他對軍事科技和軍事理論的演變毫無知覺,波蘭戰役中德國人用的閃電戰他也看到了,但他熟視無睹,自動過濾掉。

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英、法兩國認識到德國早晚會對自己發動進攻,但在1939年9月到1940年春天的8個月時間內,在西線靜待戰爭,白白地把時間浪費掉了。

05.蘇德分區占波蘭

德占區成了勞改場

相比於在西線等待的英、法聯軍,東線反而更熱鬧。早已同德國商量好瓜分波蘭的蘇聯,只因與波蘭簽有《蘇波互不侵犯條約》而不便動手。波蘭政府出逃後,終於使蘇聯找到了「體面」出兵的借口。蘇聯政府宣稱:由於波蘭政府不復存在,因此《蘇波互不侵犯條約》不再有效。「為了保護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少數民族的利益」,蘇聯決定進駐波蘭東部地區。9月17日凌晨,蘇聯白俄羅斯方面軍和烏克蘭方面軍,分別在科瓦廖夫大將和鐵木辛哥大將的率領下,越過波蘭東部邊界向西推進。9月18日,德、蘇兩國軍隊在布列斯特—裡托夫斯克會師。

儘管納粹德國跟蘇聯這兩個國家在意識形態上互相對立,互相潑髒水,但在吞併波蘭的問題上,它們確實是非常一致——完全要摧毀波蘭這個國家和波蘭文化。德國把2000萬波蘭人民分成了兩個省區,把它的佔領區變成了一個大勞改場,在那兒無情地實驗它們的種族理論,並把它們認為的敵人通通送進集中營。於是,整個波蘭德占區變成了勞動殖民地,特別是200萬以上的波蘭猶太人落到了德國人手中,納粹極端仇恨猶太人,對他們進行種族滅絕。不僅僅是猶太人遭到滅絕,就是普通的波蘭人也是德國滅絕的對象,150萬人被迫離開家園,被送上卡車弄到新的地方,而他們的家園則要騰出來給納粹佔領者。德國人給他們的待遇甚至不如牲畜,沒有飲用水,沒有食物,很容易被餓死。波蘭的知識分子被大量消滅,孩子們被迫接受納粹教育,以便納粹佔領者實行種族同化。

蘇占區強不了多少

蘇聯佔領區並不比德占區強多少,蘇聯認為波蘭是資產階級建立的國家,是勞工階層的敵人,要對敵人實行滅絕政策,該政策滅絕的主要對象是波蘭的精英階層、官員階層。斯大林下令處決了至少1500名波蘭官員。

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大片領土被德國人佔領。1943年4月,在德國佔領區斯摩稜斯克附近的卡廷森林裡,發現了4400具屍體,這些屍體都是雙手後背著被捆住,腦後有彈孔——這些人都是被蘇聯人殺害的波蘭軍官,包括九名將軍。

蘇聯除了殺害這些波蘭人之外,還把大概100萬波蘭人流放到遙遠的西伯利亞。比如波蘭共產黨政權的最後一任領導人雅魯澤爾斯基,他的父母就是這樣被流放去的。所以,有的德國老兵講,挑起二戰的標誌是什麼?閃擊波蘭,但這事兒不是我們一家干的!

06.非打你不可的理由

輕輕鬆鬆占丹麥

自北歐出現海盜以來,挪威水道就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鐵礦石,又是德國急需的戰略物資。因此,德國和英、法都準備在北歐採取行動。然而,德國更加迅速。1940年3月,希特勒就簽署了入侵丹麥和挪威的作戰計劃,代號「威悉河演習」。

1940年4月9日凌晨,德軍不宣而戰,派兩個裝甲旅入侵丹麥。當日凌晨5點,丹麥國王召開御前會議,6點鐘做出向德軍投降的決定,號召全國人民「不要做任何抵抗」。

丹麥軍隊抵抗了4個小時,戰死16人;德軍死了2人,10人受傷。小小的北方鄰國就這樣被德國佔領,幾乎兵不血刃。丹麥在被德國佔領的五年中,最激烈的反抗就是國王每天騎著馬在大街上跑一圈,告訴人民,王國還在,因為它畢竟不是做德國的總督轄區,而是相當於傀儡國。

國王進入林海中

在德軍入侵丹麥的同一天,挪威國王哈康七世凌晨時分被人叫醒,叫醒國王的人說,咱們作為一個中立國已經被「強暴」,挪威已進入戰爭狀態。國王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問出了一句令人啼笑皆非的話:「誰在打我們?」挪威是中立國,為什麼會遭到進攻呢?因為挪威的納爾維克港是把瑞典鐵礦石運到德國的唯一不凍港,這項礦產貿易對於德國的軍事工業來說至關重要,德國必須依靠瑞典的鐵礦石來生產武器。同時,英、法也非常希望切斷納爾維克港的通路。對於挪威人來講,很不幸的是在盟國跟德國之間,他們要選擇究竟站哪邊。

本來,希特勒沒打算理會挪威,但德國海軍司令雷德爾將軍跟希特勒講,進攻挪威可以使瑞典的鐵礦石運輸線得到保障。另外,可使德國海軍在大西洋建立基地,否則德國海軍就會像一戰那樣,被封堵在波羅的海裡面。

希特勒對雷德爾的建議很感興趣,同時盟國也對挪威挺感興趣。在這種情況下,德國進攻挪威便不可避免。德國的傘兵部隊迅速佔領了挪威首都奧斯陸和斯塔萬格的主要機場,陸軍分別從納爾維克、特隆赫姆、卑爾根、克裡斯蒂安松等地登陸。挪威不像丹麥,挪威畢竟是個擁有幾十萬平方公里領土的大國,有北歐海盜子孫的血性。挪威人決心打擊侵略者,但他們的防禦力量非常可憐,既沒有坦克也沒有防空武器,海軍擁有兩艘世界上最古老的岸防艦,甚至連中華民國海軍都不如。而且,這兩艘岸防艦自1918年以後就沒離開過港口,快進博物館了。挪威的國防部長主張和平主義,又有一個大間諜吉斯林 跟德國人暗通款曲,軍隊總司令也很不稱職,只有國王哈康七世堅決要求挪威人勇猛抵抗。

德國軍艦「布呂歇爾」號在進入奧斯陸峽灣的時候,被19世紀的加農炮猛烈轟擊。別看大炮十分古老,但火力特別強,這艘軍艦在挪威大炮的打擊下受到了重創,艦上的彈藥庫被引爆,1000多德國人被炸死。由此可見,挪威士兵抵抗得很頑強,但畢竟眾寡懸殊,再加上挪威人對德國的新式打法不熟悉,所以很快便失利了。挪威國王撤退到了北方的林海雪原中。

聯軍情況一團糟

挪威國王撤入林海雪原之後,奧斯陸便留下了個權力真空,賣國賊吉斯林就建立了偽政權,跟德國人合作。英法聯軍在德國入侵挪威五天後到達,但他們裝備很落後,任務也執行得一塌糊塗,難有什麼作為。英法聯軍之間的聯絡很不順暢,他們跟挪威人之間的聯絡也很不順暢,他們沒有空中掩護,也很少有防空武器,並且對北冰洋地區的環境很不適應,總之情況弄得一團糟。更離譜的是,英法聯軍對挪威的地理完全不熟悉,運送物資的時候,要麼送錯地方,要麼在路上就被毀了。

在這種情況下,挪威之戰不太可能打贏。此時,西線戰役爆發。由於要保衛自己的老窩,英法聯軍便在6月2—7日匆匆撤退。哈康七世和他的政府漂洋過海,在倫敦建立了流亡政府,一直堅持到戰爭結束。挪威就此淪陷於德國鐵蹄之下。

07.盟軍大潰敗

西線戰役打響

西線的平靜終於被打破,1940年5月10日拂曉,德國空軍對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個中立國發動進攻,法國的機場、交通樞紐、軍事設施、行政中心和工業目標也遭到了猛烈轟炸。武裝到牙齒的德國軍隊跨過邊境,雙方等了252天,西線戰役終於爆發。

這場戰役,德國累計參戰兵力141個師,包括10個裝甲師、4個摩托化師、2445輛坦克、3700架飛機,另外還有600架運輸機,75毫米以上口徑火炮7378門。英、法、荷、比盟軍147個師,兵力比德國多;3100輛坦克,也比德國多;3800架飛機,這還不包括英倫三島1000多架可提供支持的戰鬥機;75毫米口徑以上火炮14500門,幾乎是德國的兩倍。實際上,在西線戰役中,英、法、荷、比盟軍的力量是強過德國的,除了飛機占的優勢不大,坦克、火炮都佔有明顯優勢。但德軍的備戰非常充分,完成了各項作戰準備,而且在荷蘭和比利時實施了空降作戰和其他奇襲手段。五個集團軍從北海到莫澤爾河一線發起了進攻,沒有正式宣戰,德軍就侵入了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盧森堡全國只有12名騎兵、400名步兵,德國一進攻,它就投降了,兩次世界大戰都是這樣。盧森堡是唯一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保持零死亡的國度,很有意思。

德國傘兵損失大

德國的裝甲部隊跟空軍密切協同,本來應該是大炮完成的工作,都由轟炸機來完成。德國空軍在戰役最初幾天就建立了空中優勢,奪取了制空權;地面部隊,特別是A集團軍群作戰地段內的部隊,機動性更強。德國最先發動進攻的是第18集團軍,目標是盡快佔領荷蘭。

英法聯軍認為,荷蘭的一線部隊起碼能頂上三四天,因為這個國家河道縱橫,機械化部隊推進不是很方便,但聯軍沒想過——河道上的橋樑一半已被德軍佔領,天塹變通途是非常容易的。德國不但出動地面裝甲師,空中也派出空降師,以佔領荷蘭的大橋,比如第7傘兵師便是第一批踏上荷蘭土地的德國兵。在幾座大橋的橋頭,猝不及防的荷蘭人都沒來得及炸橋,甚至有些碉堡內的守軍都沒來得及做出反應,德國傘兵就以教科書式的近乎完美的戰術動作,奪取了至關重要的橋樑和碉堡。

荷蘭人跟挪威人一樣,被打蒙了。他們沒想到敵人會從天而降,鹿特丹地區的荷蘭守軍甚至把驅逐艦開過來抵抗德國傘兵,結果被德國飛機炸掉了。就這樣,德軍佔領了馬斯河的莫爾迪克大橋、伐爾河的多德雷賀根大橋,以及鹿特丹市的威廉大橋。

德國傘兵部隊除了奪取橋樑之外,還企圖拿下海牙和周圍的機場,但這個行動遭到了失敗,因為機場抵抗得非常強烈,連德國第22空降師師部的飛機都被擊落。荷蘭人調來了飛機、坦克、大炮圍攻這些只有輕武器的德國傘兵,1500多名德國傘兵被逼無奈,只好投降。投降的德國兵被送到了英國,他們在英國一直待到戰爭結束。這幫人命不錯,從1940年就被俘,在戰俘營裡待了五年,總算活了下來。

荷蘭被迫投降

雖然德國傘兵付出了很大代價,但畢竟為他們的主力——裝甲部隊的會師提供了時間。5月10日戰爭爆發,5月12日下午,德國第9裝甲師偵察營在莫爾迪克大橋跟德國空降兵取得了聯繫,當晚,第9裝甲師和第7傘兵師的主力就會合了。荷蘭女王和政府只好匆忙轉移,當時法國援軍未到,荷蘭軍隊總司令溫克爾曼將軍對形勢又做出了非常糟糕的判斷,他覺得荷蘭已被盟友拋棄。所以,在荷蘭女王和內閣大臣坐上驅逐艦逃往英國之後,溫克爾曼就喪失了抵抗意志,下令荷蘭軍隊跟德國人談判。

雙方正在談判時,鹿特丹遭到了一場大轟炸,也有人說這是誤炸。不管怎樣,2.5萬多棟房屋被毀,上千人死亡。大轟炸嚇壞了這個西歐小國。自16世紀荷蘭從西班牙手裡獨立出來之後,還沒經歷過這麼慘烈的戰爭。整個荷蘭的抵抗意志崩潰,立刻投降。

傘兵空降破要塞

荷蘭僅僅抵抗了五天便投降,在這場戰爭中,荷蘭士兵陣亡2100名,受傷2700人。在緊接著比利時、法國盟軍與德軍的戰鬥中,成千上萬的城市居民,由於害怕遭受鹿特丹般的命運而跑到路上,準備逃亡,逃亡又不知道去哪兒,沒有目的,像沒頭蒼蠅似的亂竄,結果嚴重阻礙了盟軍的前進。

好在比利時境內道路平坦,否則更不堪設想。跟法國人一樣,比利時人也修築了一系列堅固的要塞來防守,最堅固的就是位於阿爾伯特運河和馬斯河交界的艾本埃馬爾要塞。這裡有非常堅固的堡壘,配有兩門120毫米口徑火炮和多門75毫米口徑火炮,這些火炮都藏在堡壘深處,可以隨時伸出來向外射擊。這個堡壘的堅固程度,即使被500公斤的航彈直接命中,裡面的人也沒感覺。而那時航彈一般都是50公斤的,不像今天的飛機能帶那麼大的航彈。所以,他們可以在地面擋住任何進攻。沒想到,5月10日凌晨4時半,42架德國運輸機搭載空降兵,向艾本埃馬爾要塞發動了進攻,9架滑翔機組成的小分隊直撲要塞頂部。頂部是防禦最薄弱的地方,所有槍炮都對著平原。

德軍從天而降,僅有80人的小分隊向巨大的要塞發起了進攻,進攻要塞的戰術,德國人已經一遍又一遍地演練過,這次打要塞一切都跟演習時一模一樣。他們把炸藥塞進防守要塞的射擊口和其他能夠發現的所有要塞出口,射擊口被封鎖,裡面的機槍手被炸死,大炮也全完蛋。一小時之後,這座巨大的要塞就變成了一個瞎眼巨人,根本無法阻擋敵人的進攻。

實際上,要塞頂部佈置了一些比利時軍隊的防空機槍,但德國滑翔機下落時悄然無聲,等守軍看清對手的時候已變得驚慌失措,根本來不及抵抗。即便德國的傘兵指揮官掉隊了,從滑翔機裡衝出來的德國空降兵也在第一時間解決了比利時守軍薄弱的防空火力。德軍用25公斤、50公斤的空心裝藥炸彈,挨個兒摧毀要塞頂部的堡壘和炮塔,遇到觀察口和機槍射口,就扔進去1公斤重的炸藥包,要塞頂部的碉堡和一些次要目標相繼被破壞。德國傘兵以比利時的要塞碉堡作為臨時指揮部,抵抗比利時人的進攻。德國的轟炸機提供了火力支援,並且飛機空投彈藥箱。這樣,幾十名德國傘兵便壓制住了要塞內的一千多名比利時守軍。

要塞內的守軍不敢出來,因為他們不知道外面究竟有多少德國人,德國人用炸藥把各個碉堡出口都封死,守軍就要在裡面活活被困死。德軍以比利時的碉堡為防禦工事,擋住了比利時的援軍,直到德國裝甲兵跟傘兵會師。最後德軍以6人陣亡、18人負傷的代價,摧毀了被認為堅不可摧的艾本埃馬爾要塞,1200名比利時守軍在幾十名德國傘兵面前放下了武器。德國傘兵還佔領了阿爾波特運河上的幾座橋樑,比利時抵抗了18天之後宣佈投降。

向法國發起進攻

在入侵比利時的同時,德國軍隊也向法國發動了猛烈進攻。按照曼施坦因計劃,德軍穿過阿登山區發動進攻。5月12日,7個裝甲師到達了馬斯河附近的色當。馬斯河的這一段,水流湍急,河道狹窄,特別是在法、比邊界法國一側,河岸陡峭,是一條理想的軍事防線。法國軍隊在河岸上修了大量防空堡,有上百座炮台。為了這次行動,德國人進行了幾個月的嚴格訓練,他們非常清楚法國炮台的位置和每座炮台的大炮口徑。因此,法國這些防禦工事看似難以攻克,實則不然。

德國仍然是借助空軍,使用斯圖卡轟炸機輪番對法國這些堡壘進行轟炸。堡壘能打擊對岸的敵人,但對空的火力很有限。防守馬斯河的法國軍隊不久便停止了抵抗,德國軍隊通過戰艇和架起的浮橋渡過了馬斯河。當第19裝甲軍軍長古德裡安渡過馬斯河之後,他發現士兵們完全處於一種輕鬆的狀態中。他遇到手下的一個軍官,那個軍官跟他打招呼,還說禁止士兵們在馬斯河上如此愉快地渡船。

由此可見,這個戰役在德國人看來非常輕鬆。一開始,古德裡安還有點緊張,覺得這些年輕的指揮官太過於樂觀,但此後事態的發展,使古德裡安意識到,年輕軍官們對形勢的判斷是正確的。德國坦克隆隆地駛過橋面,很快就切斷了此處法國守軍的退路。法軍的反擊雖然十分猛烈,但為時已晚,而且他們配合得也非常差。雖然河邊的高地幾次易手,但一開始德國軍隊就掌控了整個戰局。法國動用了大批裝甲部隊以阻止德軍擴大橋頭堡,但法國坦克速度慢,燃料供應線太短,而且法軍坦克缺少無線電通信設備,所以短短幾個小時,德國坦克就擊毀了50多輛法國坦克。這時候,盟國空軍趕來轟炸德軍,但德軍的防空炮火非常厲害,盟軍的大量戰鬥機被擊落。德軍一渡過馬斯河,裝甲部隊就在法國後方呈扇形展開,向西推進。

此時,隸屬於古德裡安的第7裝甲師師長隆美爾將軍,還沒有施展拳腳的機會,他還只是個師長。他描繪了當時法軍的崩潰,說在戰壕裡,在籬笆裡,在公路旁的涵洞裡,萬分恐懼的法國人和法國軍隊亂作一團,到處都是這樣的景象,軍人和平民都在逃命,到處都是丟棄的槍支、坦克、軍用卡車,以及因無法掙脫韁繩而糾纏在一起的戰馬。

追擊盟國部隊

當時,率領法國第4裝甲師的戴高樂曾試圖進攻古德裡安過長的戰線,但他看到了軍事生涯中從來沒見過的景象。法國軍隊向南潰敗,丟盔棄甲,被德國裝甲部隊追擊,德國人還從坦克裡探出頭來沖法國人大喊:「放下武器,滾一邊去,我們沒工夫俘虜你們。」當然,後來美國人對意大利人也是這樣。所以,戴高樂兩次試圖對古德裡安進行攻擊,但都沒成功。對此,古德裡安回憶說:「有兩輛法國坦克,成功地攻擊到了距我司令部只有一英里遠的地方。」古德裡安的司令部只有20毫米的反坦克炮,他只能用這種炮來反擊,為此他度過了很緊張的幾個小時。到5月16日,法軍防線被撕開了一個60英里寬的口子,通過這個口子,德軍的裝甲部隊、摩托化部隊蜂擁而入。

勝利來得這麼快,德國人自己都不敢相信。德軍後方司令部地圖上呈現的是一條長而脆弱的深入法國內部的戰線,後方陸軍總部的參謀們就如同前線指揮官一樣,理解不了法國軍隊為什麼潰敗得這麼快。德國後方司令部的將軍們,甚至擔心他們的坦克進展太快,會被法國人包圍。所以,在突破法軍防線的最初幾天,古德裡安發現,自己部隊的前進勢頭被謹慎小心的上司阻止住了,上司想留出充足的時間讓步兵趕上坦克。對此,古德裡安說,這不是一戰,用不著這樣,他命令坦克部隊全速前進,能到哪兒就盡量趕到哪兒。在這種情況下,坦克部隊奮勇前進,所有德國軍人都意識到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所有坦克都向法軍發動了進攻!

這樣一來,成千上萬的法國難民被法國政府和軍隊拋棄在身後的道路上。這時候,他們已沒能力再保護人民。到了5月20日,也就是雙方開戰的第10天,古德裡安的先頭部隊就到達了亞眠和阿布維爾,10天的行軍路程比一戰時一支部隊4年走的路程都要長。希特勒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得意,他的冒險計劃創造了決定性的事件,改變了戰爭和帝國的發展趨勢。這樣,德國就摧毀了盟國意欲扭轉戰爭形勢的所有企圖,並圍困和殲滅了近一半盟國部隊。

100萬人被圍困

德國裝甲部隊急速衝向海邊,衝到海邊之後,比利時軍隊、英國遠征軍及法國最好的陸軍100萬人,被圍困在了法國北部,跟法國本土割裂開來。本來,英、法、比應該是聯合作戰,德國人衝進來,攔腰一刀,把盟軍的陣線給分割開來。

丘吉爾首相在5月15日早上7時半接到了法國總理雷諾的電報,雷諾說:「昨晚我們作戰失敗。通往巴黎的路已被打開。」聽到這一消息,丘吉爾感到很震驚,這才剛開戰5天啊。他趕緊飛到巴黎,發現情況遠比他想像的糟糕得多。在政府辦公室外,所有的文件都被燒掉,燃燒著的辦公文件到處飛揚。這些文件的複印件被送上了開往法國南部的火車,結果德國人將這列火車截獲了。丘吉爾趕緊和雷諾、達拉第(此時擔任法國外長)、法國陸軍總司令甘末林將軍商談。丘吉爾問甘末林:「你們的預備隊呢?」參戰部隊已被分割包圍,總有預備隊吧?甘末林將軍聳了聳肩說:「沒有。」其實即便有,零零散散的也根本形不成反擊力量。

甘末林將軍已68歲高齡,一戰時是一個參謀,制訂過力挽狂瀾的戰鬥計劃。但畢竟20多年過去了,他已昏庸懶散,自德軍發動進攻起整整9天,他反應緩慢。其下屬喬治將軍配合指揮作戰,但喬治將軍身體虛弱,同時甘末林也不賞識這位部下。所以,法國戰場的指揮陷入了混亂。雷諾厭倦了這位謙恭但一無是處的總司令,換下了甘末林,由一戰英雄魏剛接替他的位置。73歲的魏剛換下了68歲的甘末林。

雖然魏剛已73歲,但仍然頭腦清晰,步伐矯健。他一到任就放棄了甘末林的計劃,提出了自己的計劃,但他的計劃跟甘末林的沒什麼區別。他要求被阻隔在北部的盟國部隊突破德軍防線,南北夾擊——在德軍中間插一槓子,便於盟軍南北夾擊,希望各方積極配合。這個計劃完全是一紙空文,沒有付諸實施的可能。盟軍士兵這時已被德國人打得暈頭轉向,一名法軍中的英國聯絡官,描述了跟法國比約特將軍的一次會議,這位將軍統率法國北部的所有法、英、比軍隊。當時德軍向海邊迅速推進,對北部盟軍造成很大威脅。英國聯絡官描述,比約特攤開地圖,用紅圈圈出德國裝甲師的位置,一直數了八個,他說我現在是又累又乏,根本無力抵抗他們。後來,比約特將軍在車禍中喪生,新的指揮官布朗夏爾上任,臨陣換將,使本來就已混亂的局勢更加混亂。

所以,法國和英國雖然採取聯合行動,進攻隆美爾的第7裝甲師,英國遠征軍投入74輛坦克,法軍投入60輛坦克,但由於英法聯軍之間聯絡不通暢,這次行動並沒有取得多大戰果。隆美爾用火炮和反坦克炮,擊毀了40輛盟國坦克,而德國損失了不到12輛坦克。這次反擊的失敗,使得盟國所有解圍的努力都被粉碎。

僅僅十多天,德國裝甲部隊就橫貫法國大陸,直插英吉利海峽岸邊。北部的盟軍事實上已經被包圍在法國北部的佛蘭德地區。5月27日,比利時軍隊投降,約40萬英法聯軍開始全部集中向敦刻爾克撤退。

08.敦刻爾克大撤退

關鍵時刻叫停

敦刻爾克是臨近英吉利海峽的一塊開闊的海灘,這塊海灘既無有利的地勢可守,又不可能在海灘上修築堅固工事。況且,聯軍一路敗退,早已潰不成軍,鬥志消沉,根本組織不起像樣的抵抗。敦刻爾克地區的面積充其量也就百十平方公里,40個師約40萬人擁擠在內,一發炮彈或炸彈落下,就會有一群人倒下。退守到敦刻爾克的聯軍,周圍都是德軍裝甲部隊,面前是滔滔的大海,空中有德軍的飛機,腳下是鬆軟的海灘,沒有彈藥,缺少給養,更不可能有增援的作戰部隊,真可謂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處境極為危險。如果說還有一線生機,那就是由敦刻爾克渡過英吉利海峽,從海上撤退到英國本土。

這一線生機,還得「感謝」希特勒,他於5月24日緊急命令德軍停止前進。希特勒為什麼在關鍵時刻叫停,一直是個「謎」。各種解釋都有,比較常見的是軍事理由。其實,除此之外,也許還有政治動機,這裡有一段希特勒當時巡視前線司令部時的講話,令人詫異。當事人回憶:希特勒的情緒非常好,他承認這次戰局是「一個明顯的奇跡」,並對我們發表了戰爭將在六個星期內結束的看法。其後,他希望同法國締結一項合理的和約,這樣就容易同英國取得協議。接著,出乎我們意料,他竟以讚許的口吻談到英帝國,談到英帝國有必要存在,談到英國給世界帶來的文明。接著,他聳聳肩膀講,英國建成帝國用的往往是毒辣手段,但「刨木頭就有刨花飛出來」。他把英帝國同天主教相比,說都是世界穩定的要素。他說,他只要求英國承認德國在歐洲大陸的地位,若能歸還德國所喪失的殖民地固然求之不得,但並非少此不可。他甚至表示要派部隊支援英國,只要英國肯參與任何地方的任何瓜葛。他講殖民地主要是威信問題,因為靠戰爭保不住殖民地,何況很少有德國人能在熱帶定居。他最後說,他的目的,是要在英國認為可以保住體面而接受的基礎上講和。因此,有理由認為,希特勒下令「停止前進」不僅是出於軍事原因,也有照顧到英國的體面、方便講和的想法。

「發電機計劃」

當然,這只是一家之言。希特勒僅過了兩天,便再次命令發起進攻。這時,敦刻爾克大撤退也已開始。5月26日,英國海軍開始執行「發電機計劃」,海軍抽調了1000餘艘艦船衝過德國空軍的封鎖,分幾路奔赴敦刻爾克地區。與此同時,還從英國本土各沿岸港口、碼頭駛出了8500餘艘各種類型的民間船隻,這些民間船隻包括各種各樣的漁船、五顏六色的遊艇、各種噸位的郵輪,甚至連體育運動學校的舢板也加入了這浩浩蕩蕩的船隊之列。這些由社會各階層人士組成的船隊中,有富人,有窮人,有老人,有婦女,還有未成年的孩子。他們從四面八方、前赴後繼地往來於英吉利海峽。

這些人沒有接到命令,也沒有登記過,但他們有比組織性更具凝聚力的東西——不列顛民族征服海洋的精神。有個親身加入接運隊伍中的英國人事後回憶:「在黑暗中航運是危險的。陰雲低垂,月昏星暗,我們沒帶燈,也沒有標誌,沒辦法辨別敵友。在渡海航程一半還不到時,我們開始和第一批返航的船隊相遇。我們在躲避著從船頭經過的船隊激起的前浪時,又落入前面半昏不明的船影裡。我們『邊靠猜測邊靠上帝』航行著。」

在這期間,英國空軍和法國空軍殘部也參加了空中掩護作戰。自5日26日至6月4日,一共從敦刻爾克地區撤退了34萬多人,其中英軍22萬人、法軍8萬多人,還有少數比利時軍隊。聯軍撤退時,武器裝備丟棄殆盡。

德軍於6月4日佔領敦刻爾克時,只截住了未能及時撤走的4萬法軍。「發電機計劃」的實施,為聯軍保存了大批有生力量,這其中絕大部分後來又殺回了歐洲大陸。

法國人投降了

英國人撤完了,輪到法國人投降了。雷諾辭職之後,提議貝當元帥出任總理。此時,像戴高樂這樣的人,極力主張轉移到法屬北非繼續抵抗,把政府也遷到那兒,但貝當和魏剛都不願意。最後,戴高樂隻身登上飛機,到了英國,領導「自由法國」運動。

領導法國新政府的貝當元帥請求德國武裝力量統帥部停戰。法國政府於6月18日下令,法軍放棄所有2萬人以上的城市,不得在市內和郊區進行抵抗和破壞,法國政府希望同德國單獨講和。

希特勒並不想過分殘忍地對待法國人,他擔心如果條件太苛刻,貝當政府會被推翻,新的法國政府會逃到北非,並從那裡發動反擊。這會使英國人以整個法國殖民帝國作為依托,反抗德國。

在這種背景下,德、法兩國於6月22日在貢比涅森林簽訂了《停戰協定》,同意德國佔領法國北部和大西洋沿岸地區,佔領軍費由法國承擔。法國南部仍由貝當政府管理。22年前,即1918年11月11日,法國正是在此地迫使戰敗的德國接受停戰條件,德國這次把當年簽署和約的一節白色車廂也拉了出來。二戰期間,希特勒確實沒有過分殘忍地對待法國人,但這種羞辱也夠他們受的。

法國維希政府站到了希特勒這邊,貝當答應與納粹德國在經濟上合作。此時的英國,用丘吉爾的話說,只能赤身裸體地面對德國。

09.悲壯慘烈的空戰

鐵了心要跟德國干

其實,希特勒剛開始並不想打英國。1940年5—7月,他始終沒有敦促德軍總參謀部制訂進攻英國的作戰計劃,而是致力於誘降英國。他在六七月份多次通過廣播和報紙,一再提出「和平建議」,並通過梵蒂岡教皇和瑞典國王與英國接觸,向英國提出瓜分法國、荷蘭殖民地的優越條件,試探媾和的可能性,還派出密使與在西班牙的英國前國王溫莎公爵接洽,準備扶持這位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前國王重登王位,建立一個親德政府,迅速達成停戰協議,以便集中全力準備對蘇聯作戰。

不過,丘吉爾是鐵了心要跟德國干。希特勒因此制訂了登陸英國作戰的「海獅計劃」,但他內心並不認為有在英國登陸的必要。希特勒分析說:「如果我們擊潰英國,整個大英帝國就將崩潰,但德國不會從中得到任何好處。為了擊潰英國,德國人要付出血的代價,但坐收漁利的將是日、美等國。」德國軍界上層也對入侵英國心存疑慮。龍德施泰特元帥就認為,這個計劃「無非是在政治上虛張聲勢」。所以,德國要想使英國屈服,就得依靠空軍。

英國要想保住領空,也得靠空軍,這是一場飛機的較量。為了加速飛機生產,丘吉爾任命密友弗布魯克勳爵擔任飛機生產部長。他在給丘吉爾的報告中說:「我想提醒你,你的政府開始工作時英國只有45架飛機。」這反映了英國政府在戰前實行防衛政策所帶來的嚴重後果,丘吉爾正是這一政策的主要批評者。然而,當丘吉爾的兒子倫道夫對父親說,應該懲罰那些前政府領導人時,丘吉爾回答:「除了敵人,我們目前不想懲罰任何人。」

「黑色的星期四」

即便丘吉爾想懲罰那些人,他也沒時間,因為不列顛空戰已開始。1940年8月13—23日,是不列顛空戰的第一階段。

德軍在這一階段主要想消滅英國空軍主力,由於德軍飛機航程有限,所以攻擊主要集中在英國南部,德軍企圖盡可能在南部戰鬥中消耗英軍力量,為以後攻擊中部地區創造條件。德軍除以戰鬥機掩護轟炸機突擊英軍機場外,還以戰鬥機組成遊獵群,專門尋找英軍戰鬥機空戰。空戰自8月13日開始,這一天,德軍投入戰機1485架次,白天突擊英國南部的七個機場,晚間則攻擊英軍飛機製造廠。英國空軍出動戰機727架次迎戰,波特蘭和南安普敦的空戰尤為激烈。德軍有47架飛機被擊落,80餘架被擊傷,英軍僅損失12架「颶風」和1架「噴火」戰機,機場遭受的損失微不足道。

雙方戰至8月15日,因天氣惡劣,戈林召集各航空隊司令舉行軍事會議。不料天色突然放晴,留守空軍指揮部的最高級別軍官——第2航空隊參謀長保羅·戴希曼上校,果斷下令出擊。誰能想到,這天竟然成了不列顛戰役中德軍出擊規模最大的一天!

第2、3航空隊幾乎傾巢出動,第5航空隊也首次派出飛機參戰,這樣德軍從南、北兩個方向同時展開攻擊。北面的第5航空隊以為英軍在東北地區防禦比較空虛,加上受航程限制,只派出了34架梅塞施米特-110戰鬥機掩護63架亨克爾-111和50架容克-88,不料遭到了英軍第13大隊7個中隊共計84架戰鬥機的迎頭痛擊。德軍戰鬥機空中指揮第76戰鬥機團第1大隊大隊長雷斯特曼上尉還來不及調整飛行狀態,就被擊落。這支在德國空軍中享有盛名的精銳部隊,由於梅塞施米特-110戰鬥機既笨重,數量又少,在英國空軍的打擊下損失慘重,戰損率超過20%,從此第5航空隊再未參加不列顛之戰。

在英格蘭南部的激戰中,德軍投入了975架戰鬥機和622架轟炸機,發動了四個波次的空襲,猛烈轟炸了英軍5個機場和4個飛機製造廠。英軍先後投入22個戰鬥機中隊,全力抗擊。戰鬥一直持續到天黑,全天德軍出動戰機約2000架次,被擊落75架,英軍出動戰機974架次,空戰中損失34架,還有21架轟炸機在地面被擊毀,馬特爾夏姆和林尼機場遭到較大破壞。這天是不列顛之戰開始以來最激烈的一天,被稱為「黑色的星期四」,照雙方的損失比例,德軍僅憑借數量優勢,是難以消滅英國空軍的。

8月19日以後,由於天氣原因,空戰暫停了5天。不列顛之戰第一階段結束,德軍367架戰機被擊落,使英軍12個機場和7個飛機製造廠遭到破壞,6個雷達站一度失去作用,1個指揮中心被炸,1座彈藥庫和10座儲油庫被毀。但德軍選擇目標不集中,分散了兵力,降低了突擊效果,再加上英軍頑強抗擊,沒能達到預期目的。英軍在這一階段損失戰機183架。

道丁司令惹人怨

自8月24日至9月6日,為不列顛空戰的第二階段。在這一階段,戈林命令對英軍第11大隊的主要基地和英國南部的飛機製造廠進行大規模空襲。在這兩周時間裡,德軍每天出動飛機都在1000架次以上,其中8月30日和8月31日兩天,更是達到了日均1600架次!轟炸一波接著一波,一浪高過一浪,空戰連著空戰。在這決定性的階段,英軍飛行員由於一個多月以來一直處於高度緊張狀態,有時一天就要出動幾次,非常疲憊。

自空戰開始以來,英軍有103名飛行員陣亡、128名重傷,傷亡總數佔全部飛行員的四分之一!英國空軍開始出現人員緊缺的情況,尤其是富有經驗的飛行骨幹大量傷亡,連一些年僅20歲的青年都已算是老手。在這樣嚴峻的局面下,戰鬥機司令部司令道丁依舊沒有動用保留在北部縱深地區的280架飛機,他的這種戰略受到了前線艱苦奮戰的將士的譴責和後方待命的將士的抱怨。

儘管如此,英軍依然在頑強苦戰,有些飛行員一天出動幾次,但依然保持著高昂的士氣。9月6日,英軍的出動架次竟然超過了德軍!地勤人員夜以繼日地維護保養、搶修受傷的飛機,體力、精力都達到了極限,很多人在工作中暈倒。在這兩周中,英軍有295架飛機被擊落、171架被重創,而同一時間生產出的新飛機加上修復的飛機,總數只有269架,英國空軍元氣大傷!更嚴重的是,英國南部最重要的5個機場遭到嚴重破壞。英國空軍的指揮中樞地下扇形指揮中心與飛行員之間的通話,竟被德軍通過無線電監聽截獲。

於是,德軍便全力攻擊這種指揮中心,南部地區和倫敦附近的7個指揮中心有6個被摧毀,英國空軍的指揮和通信系統到了崩潰的邊緣。照這樣發展下去,英國空軍很快就會失去抵抗力量!而德軍在數量上的優勢開始逐步發揮出來,在這兩周裡,德軍損失了214架戰鬥機和138架轟炸機,但還有足夠的力量繼續發動攻勢。就在英國空軍遭到無法長期承受的巨大損失、即將到達崩潰邊緣的時候,德軍突然改變了戰術,不再攻擊英軍的機場和指揮中心,轉而對倫敦實施大規模空襲。

這一改變,完全是因為一個偶然事件。8月24日,12架迷航的德軍轟炸機飛臨倫敦,把炸彈投到了市中心。8月25日,根據丘吉爾的指示,英國空軍出動81架轟炸機空襲柏林。儘管空襲造成的物質損失微乎其微,但在心理上極大地震撼了德國!8月28日夜和8月31日夜,英軍又兩次空襲柏林,柏林市民也真切地體會到戰爭的滋味。

大編隊作戰損失小

希特勒被激怒了,叫囂著要徹底毀滅倫敦!9月3日,戈林召開參謀長會議,決定從9月7日起,攻擊重點轉為倫敦。

從9月7日起,一連7天,德軍對倫敦不分晝夜地實施了大規模空襲,使倫敦蒙受了巨大的人員、財產損失,但英國空軍得到了寶貴的喘息之機,迅速恢復了戰鬥力。此外,英國空軍指揮序列也有了變動。道丁和第11大隊大隊長派克主張以中隊為單位的小編隊逐次投入戰鬥,而第12大隊大隊長馬洛裡則主張以3至7個中隊組成大編隊迎戰。在實戰中,小編隊作戰使英國空軍損失較大。經過一段時間的檢驗,英國空軍肯定了大編隊作戰。空軍副參謀長斯坦莫爾上將接替道丁,第12大隊大隊長馬洛裡接替派克,分別擔任戰鬥機司令部司令和第11大隊大隊長。

9月15日,經過8天的調整和補充,英國空軍先後出動了19個中隊的300餘架戰鬥機,迎戰前往倫敦的德軍200架轟炸機和600架戰鬥機組成的大機群,激烈的空戰持續了整整一天。在英軍英勇的抗擊下,很多德機漫無目的地投下炸彈,匆匆返航。全天有56架德機被擊落,其中轟炸機34架,另有12架在返航和著陸途中傷重墜毀,還有80架飛機是帶著滿身彈痕著陸的。英軍在空戰中損失了20架「颶風」和6架「噴火」戰機,還有7架戰機因傷重報廢。

這一天,是不列顛空戰的轉折點。德國空軍終於意識到,他們沒有掌握英國南部的制空權,並不能在白天進行為所欲為的空襲,英國空軍沒有被消滅,而且還很強大!丘吉爾親臨第11大隊的指揮中心督戰,他將這天稱為世界空戰史上前所未有的最為激烈的一天!戰後,英國將9月15日定為不列顛空戰日。

戰略轟炸的「雛形」

經過第一、二階段的激戰,不列顛空戰進入最後階段,德軍空襲的目的不再是消滅英國空軍,而是對英國工業城市進行空襲,以削弱英國的軍事力量,並製造欲進攻英國的假象。這樣一方面可以牽制英國大量的海、陸、空軍於本土,另一方面掩護為進攻蘇聯而進行的準備。

這一階段最典型的戰鬥,就是發生於11月14日夜間,代號為「月光奏鳴曲」的行動,德軍空襲的目標為英國航空工業基地考文垂 。尤其悲壯的是,英軍通過破譯德軍的最高機密——埃尼格瑪密碼機,事先已掌握了德軍的空襲計劃。為了不讓德軍察覺到這一「超級秘密」,英國戰時內閣決定一切照常,既不增加考文垂的防空力量,也不提前發出警報疏散平民!當晚,德軍共出動449架轟炸機,由於使用了代號為「X-蠟膏」的無線電導航技術,轟炸非常準確,有394噸爆破彈和56噸燃燒彈落在考文垂市中心。德軍還投下了127枚延時炸彈,以破壞英國人的救援行動。考文垂有5萬多幢建築被炸毀,死亡554人,重傷864人,12家生產飛機零部件的工廠遭到嚴重破壞,致使英國飛機減產20%,考文垂市區的水、電供應中斷了35天才恢復。時至今日,在英國民諺中還有「send somebody to coventry(考文垂)」一語,意思是「別告訴他,讓他去倒霉」。後來等英國人緩過勁兒來,為報考文垂這一箭之仇,聯合美國轟炸摧毀了德國的德累斯頓 。戰後,兩國相逢一笑泯恩仇,考文垂和德累斯頓結成了友好城市。

單從軍事角度看,此次空襲非常成功,具備了戰略轟炸的典型特徵,被很多軍事家譽為戰略轟炸的「雛形」。但這已是強弩之末,由於德軍無法完成奪取制空權的計劃,登陸英國、迫使英國投降或合作的意圖無法實現。德國空軍損失了超過2000名空勤人員和將近2000架飛機,雖然不至於影響整體實力,但對於資源有限的德國來說,這些損失在對蘇聯開戰之前都無法完全恢復。

同時,在心理上,英國暫時擋住了德國進攻的銳氣,也打破了德國空軍在開戰初期全勝的戰績,使英國士氣得以在歐洲大陸接連挫敗之後有了稍微恢復的機會。不列顛空戰,實際上是二戰中德國第一個沒能達成戰略目標的戰役。英國皇家空軍的英勇戰鬥,保住了歐洲最後的自由的種子。丘吉爾首相在戰後深情地說:「歷史上從來沒有這麼少的人,為這麼多的人,做出這麼大的貢獻!」

10.「小弟」投靠了別人

六千水兵大起義

法國的投降,標誌著納粹德國吞併歐洲的步伐,邁出了重要而堅實的一步。按照《我的奮鬥》中的既定方針,納粹千年帝國的夢想,應該建立在東方。所以,希特勒決心即便不列顛空戰未能使英國屈服,也要準備對蘇聯開戰。不過,蘇聯國土遼闊,邊境線漫長,因此必須先征服東歐,控制巴爾幹半島,把與蘇聯接壤的國家拉過來做「兄弟」,這樣打起來才比較靠譜。於是,納粹德國瞄準了中東歐地區。

二戰爆發前,德國就已吞併奧地利、蘇台德地區,繼而拿下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開戰後,佔領了半個波蘭。東線已跟蘇聯接壤,再往南數,與蘇聯臨近的國家還有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如果把這三國拉過來,從北到南,就可以對蘇聯形成包圍之勢。有意思的是,這三個國家沒有一個是德國出兵擺平的,都是半推半就主動送上門來的。這裡既有歷史的淵源,更有那些親納粹領導人的功勞。

先說匈牙利,匈牙利原本是1867年成立的奧匈帝國的一部分。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解體,匈牙利獲得了獨立。此時的匈牙利出現了兩個政權:一個是資產階級政府,另一個是以庫恩·貝拉為首的蘇維埃。1919年3月,蘇維埃最終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

匈牙利國內保守勢力感覺大事不妙,於是便開始相互串通,暗地裡組織武裝對抗蘇維埃政權,協約國也決定出兵干涉。這時候出現了一個「力挽狂瀾」的人——霍爾蒂。

霍爾蒂,生於1868年,出身於貴族家庭,少年時就被家裡送進奧匈帝國的阜姆海軍學校學習,畢業後又進入意大利的海軍學校受訓,回國後進入奧匈帝國海軍服役。憑藉著先天的機敏,他在海軍中一直步步高陞,相繼出任奧匈帝國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的侍從武官、隨從參謀、巡洋艦艦長、艦隊司令。

一戰爆發後,霍爾蒂率領艦隊與協約國海軍作戰,曾數次重創意大利海軍,因打破意大利對亞得裡亞海的封鎖而名震一時。但陸地戰場的潰敗,使得奧匈帝國的統治開始動搖。1918年2月1日,駐守在亞得裡亞海卡塔羅40艘軍艦上的6000多名奧匈水兵發動起義,他們逮捕了大批軍官,建立了士兵蘇維埃。起義波及了附近的港口,一些工人也相繼加入。

極其苛刻的條約

在水兵的這次起義中,他們要求帝國退出戰爭,簽訂和約,廢除君主制,成立民主政府,承認帝國內各民族人民的自決權。霍爾蒂當時拒絕參加起義,被困在軍艦上。帝國高層驚慌起來,奧匈帝國和德國的大批軍隊趕到卡塔羅對付起義。霍爾蒂瞅準機會,積極參與了對起義者的鎮壓。一個月後,他晉陞為海軍上將,出任奧匈帝國海軍司令。誰知,他已是這個帝國的末代海軍司令。帝國在1918年10月崩潰後,霍爾蒂回到家鄉隱居了起來。

匈牙利獨立後不久,國家即陷入動盪。霍爾蒂見有機可乘,便重新出山,參加到資產階級政府一方,出任軍事部長。他組建了一支忠於自己的武裝——國民軍,憑藉著在一戰中樹立的威望,隊伍很快便聚集到5萬多人,霍爾蒂指揮著國民軍瘋狂掃蕩蘇維埃。由於成績突出,霍爾蒂獲得了歐洲列強和匈牙利上層社會的支持。1919年11月16日,他率領國民軍開進布達佩斯。霍爾蒂進城後,首先對支持蘇維埃的人進行了血腥鎮壓,隨後幾個月,幾千人被處死,更多的人被關進監獄。

到1920年春,匈牙利共產黨勢力被打壓下去後,霍爾蒂感覺自己的身份該變化了。他突然派兵包圍了國會,迫使議員們選舉他為「攝政王」。從此,匈牙利進入了霍爾蒂統治時期。霍爾蒂的軍銜一直是海軍上將,他依然穿海軍上將服,可匈牙利是個內陸國家,沒有海軍,所以他被人稱為「沒有海軍的海軍上將」。因為匈牙利也沒國王了,他又被稱為沒有「國王的攝政王」。

霍爾蒂奪權,是在一戰後不久。協約國不可能饒了匈牙利,霍爾蒂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與協約國簽訂了《特裡亞農條約》。這是《凡爾賽和約》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對作為戰敗國的匈牙利來說極為苛刻。匈牙利喪失了近2/3的國土、近一半的人口,面積由戰前的32萬多平方公里變成了9萬多平方公里;2088.6萬人口還剩下761.5萬,1000多萬匈牙利人一夜間成了外國人;還須支付巨額賠款。即便在那個盛行社會達爾文主義和叢林法則的時代,這麼瓜分領土也是很少見的。儘管霍爾蒂心有不甘,但為了取悅協約國,得到他們長期的信任和支持,他還是狠下心接受了這一屈辱條約。條約的簽訂在匈牙利國內引起了極大震動,匈牙利公共建築物上的國旗全部降半旗致哀,直到1938年。民眾的謾罵聲不絕於耳,甚至一些人想要復辟哈布斯堡王朝。霍爾蒂感到了威脅,待地位穩固後,他也想奪回一些東西。或者說,他對凡爾賽體系也是痛恨的。

不自量力的霍爾蒂

在希特勒剛剛上台時,霍爾蒂就與之建立了密切關係。雖然存在一些外交投機成分,但霍爾蒂認為,這次德國的變化與魏瑪共和國的歷屆政府不同,希特勒將建立一個強勢政府。何況兩國有共同點:一戰時是盟友,戰敗後都飽受宰割,都希望擺脫凡爾賽體系的束縛。而且,密切的經濟關係也是兩國彼此靠攏的重要原因。吞併奧地利後,德、匈成為鄰居,走得更近。

1938年,德國在慕尼黑肢解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很支持,並參與其中,事後分得了斯洛伐克南部(此後,匈牙利的公共建築物上才重新升滿了旗,而不再是升半旗)。在對待1939年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的領土糾紛時,德國更是明顯偏袒匈牙利,迫使羅馬尼亞將北特蘭西瓦尼亞劃給匈牙利。

雖然在1939年初,匈牙利就加入了軸心國,但在二戰初期,匈牙利還是比較中立的。等到德軍擊敗法國後,霍爾蒂認為匈牙利應該參戰,以便在戰爭結束前多撈點好處。

有個笑話非常具有諷刺意味,說是在珍珠港事件後,德國於1941年12月11日對美國宣戰。兩天後,匈牙利根據《三國公約》也對美宣戰。美國人那會兒對匈牙利十分陌生。當時,匈牙利駐美臨時代辦到美國國務院遞交宣戰書。值班的秘書是個新手,於是發生了以下有趣的對話。

問:「誰在領導著匈牙利?」

答:「霍爾蒂海軍上將。」

問:「那你們一定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

答:「沒有,我們是內陸國。」

問:「那霍爾蒂將軍的職務是什麼?」

答:「他是攝政王。」

問:「哦,那你們的國王是誰?」

答:「我們沒有國王。」

問:「美國、英國是你們的敵人嗎?」

答:「不,我們唯一的敵人是羅馬尼亞。」

問:「羅馬尼亞?是我們的盟國嗎?」

答:「不是,是我們的盟國。」

問:「羅馬尼亞是你們的敵人,你們卻和羅馬尼亞結盟,一起向美國宣戰。我實在無法理解這事兒。」

答:「是的,你們美國人當然不會理解我們複雜而微妙的歐洲政治。」

從這裡可以看出,霍爾蒂這種見風使舵、火中取栗的想法,是多麼不自量力!與和他互捧臭腳的墨索里尼倒是如出一轍。他這樣做,最終害苦了他自己,也連累了他的國家。

這個元帥很窩囊

此時,羅馬尼亞的統治者,是軍事法西斯獨裁者安東內斯庫元帥。此人1882年6月14日生於羅馬尼亞南部的皮特什蒂城,早年在法國學習軍事。在一戰中,作為一名中級軍官在羅馬尼亞軍隊中服役。戰爭結束後,他又跟隨羅馬尼亞軍隊鎮壓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由於安東內斯庫極端仇視蘇維埃革命,王室對他器重有加。1919年,他出任駐法國武官兼駐英國武官。1937年,他被破格提拔為總參謀長,1938年再升任國防大臣。

在此前後,他加入了羅馬尼亞的法西斯組織——鐵衛軍,徹底投入法西斯懷抱。二戰爆發後,他逐步追隨德國和意大利,充當其得力打手。

1940年9月4日,安東內斯庫在納粹德國和鐵衛軍的支持下奪取政權,自任首相。不久,他迫使國王卡羅爾二世遜位。安東內斯庫仿照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自稱「國家領袖」。羅馬尼亞雖然羨慕希特勒所取得的成就,但它在不斷的領土爭端中一直是個輸家。1940年,斯大林為了擴展所謂的東方戰線,搶佔了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那兩省(就是今天的摩爾多瓦,原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安東內斯庫非常生氣,遂於當年10月,允許德軍進駐羅馬尼亞。

《戰爭就是這麼回事兒:袁騰飛講二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