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 互有攻守破僵局(1917—1918年最後的決戰)

只要活下去,一定會有很多令你高興的事情發生。

——《火影忍者》

01. 與和平擦肩而過

打不贏,就坐下來談談

一戰打到1916年底,已經兩年多了。交戰雙方雖然都取得了一些勝利,但誰都沒有獲得決定性優勢。

如果從表面上看,同盟國集團的收成還好一點兒,比利時、法國北部、波蘭、波羅的海沿岸以及白俄羅斯部分地區,都被德奧佔領了。塞爾維亞、羅馬尼亞也被德奧集團打敗了。協約國方面取得的勝利不多,掰著手指頭一算,也就是馬恩河戰役和凡爾登戰役的勝利,再有就是俄國對奧匈帝國和土耳其的勝利。

雖然表面上看是同盟國佔優,但是協約國的勝利是戰略性的。協約國粉碎了德國速戰速決的「施裡芬計劃」(其實也有小毛奇的功勞),迫使德國人打他們最不願意打的持久戰,協約國可以利用自身雄厚的戰爭潛力把對手拖垮。但是,到什麼時候對手才能垮?那就只有天知道了。雙方相持了這麼久,基本還是一個不死不活的局面,平分秋色。

另一方面,交戰雙方面臨的問題都很嚴重。打了兩年多,兩千萬人傷亡,無數城市、村莊毀於戰火,經濟蕭條,補給困難,加劇了歐洲各國的政治危機和經濟危機,激化了各國內部的種種矛盾,老百姓的反戰情緒不斷高漲。面對這種局面,各國上層也發生了分化,一部分開明人士認為,曠日持久的戰爭令人絕望,誰都贏不了,而戰爭拖下去,給統治者帶來的危害非常大。

於是,原來鬥得你死我活的兩大集團,這時開始了和平試探,想用和談來達到武力沒能達到的目的,在談判桌上取得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

最早開始謀求單獨或全面媾和的是德國。

早在1915年,德國就想跟俄國單獨和談,減輕壓力,擺脫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德國首相先是通過丹麥國王,派人向俄國試探。後來,又通過俄國皇后的一名侍女向沙皇尼古拉二世轉交了三封信,表示願意與俄國簽訂和約。

尼古拉二世接到德國來信,真是喜出望外。為什麼呢?一來,在協約國內部,沙俄跟英國一直就不對付,舊怨新仇結了不少;二來,俄法兩國相距遙遠,運輸不便,俄國為了報法國的恩,投入到了戰爭中,損失非常巨大,卻得不到及時補充。俄國打到後期,連婦女和孩子都送上了戰場。

對於戰勝德國,尼古拉二世已經沒有一點兒信心,他早就想與德國結盟。所以,威廉二世頻繁向尼古拉二世送秋波,正中尼古拉二世的下懷。但俄國畢竟是協約國成員,白紙黑字簽了約的,不能公開破壞協約,只好用秘密談判的方式接觸。

是戰是和很糾結

從1916年2月起,沙皇開始任命親德的大臣擔任首相,使宮廷中親德派佔了上風。1916年下半年,沙皇政府已經嗅到了一些革命的氣息,想盡快結束戰爭。另一方面,英俄兩國在伊斯坦布爾和波斯問題上的矛盾沒法調和,沙俄想聯合德國掠奪亞洲。

同時,德國在日德蘭海戰中沒能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也越來越感到形勢對自己不利。所以,德國政府竭力玩弄外交手腕,希望趕緊跟俄國單獨媾和,擺脫困境。

不過,德俄兩國君主雖然有進行和談的意願,但是統治集團內部向來很少是一個人說了算。德國有一個勢力很大的主戰派,就是以興登堡、魯登道夫為代表的軍人集團,他們代表著容克貴族地主的利益。他們堅決主張動員一切尚存的力量,採取極端措施,把戰爭打下去,直到徹底打敗敵人為止,反對同俄國媾和。

1916年11月5日,德國和奧匈帝國發表了關於建立「獨立」波蘭國家的宣言。這個波蘭的版圖,包括德國從俄國手中奪來的幾個省份,其目的是把這塊土地用合法的形式固定在德奧控制之下。沙皇尼古拉二世對此堅決反對,宣佈德奧的宣言無效。這件事促使俄國國內政局發生了變化,主戰派的力量得到加強,親德主和派失勢,俄國的親德力量受到打擊,德俄談判頓時中斷。

俄國打到後期,連婦女和孩子都送上了戰場

這時候,英國上層統治集團內部,也有人主張對德媾和,希望美國總統威爾遜出面調解。保守黨領袖甚至提出一個秘密報告,想竭力說服政府盡快跟德國議和,但被國會否決了。在這之後,英國的主戰派首領勞合·喬治 上台,加強了英國的主戰派力量。

在法國,不僅有人主張同奧匈帝國進行和談,分化同盟國,還發生了被稱為「破壞運動」的親德事件,要求跟德國單獨媾和,避免過分加強英國的地位。但是居於統治地位的法國金融財團,主張繼續對德作戰,直到戰勝德國。「老虎總理」克裡孟梭上台後,把主和派壓下去,主戰派仍然佔據上風。

雖然同盟國和協約國的和平攻勢讓人眼花繚亂,喧鬧一時,但是和平之神終於沒能垂青歐洲大地。歸根結底,兩大集團都缺乏和談誠意,都有掠奪和分贓的心思,和平的條件最終無法談妥,雙方的和平攻勢在熱鬧一陣之後便偃旗息鼓。

各國主戰派紛紛得勢,主和派被一腳踢開,戰爭只得繼續打下去。

02. 南線的一對活寶

窮光蛋帝國主義

一戰當中,同盟國和協約國成員都被稱為列強,但實際上,列強當中有兩個偽列強,就是意大利和奧匈帝國。

這倆可算是難兄難弟,它們的情況在交戰國中是最差勁的。意大利不用說了,大家都熟悉,外號是「窮光蛋帝國主義」。奧匈帝國也是半斤八兩,開戰之前,德國武官視察奧匈軍隊的戰備情況,給皇帝拍電報說:「陛下,我們是在跟殭屍結盟。」

開戰後,奧匈帝國舉國上下瀰漫著阿Q精神,連酒瓶子和巧克力的標籤上都寫著「願上帝懲罰英國」,牙刷上則印有「依靠(德奧)共同的力量」的字樣。說白了,既想靠上帝,又想靠德國,就是不想靠自己。奧地利所有的部隊中都有一批奸細,他們專靠告發平時與自己同睡草墊、行軍中和自己分吃麵包的夥伴為生!

所以,沒人願意為這個國家打仗,逃避兵役不但不可恥,反而成了人人嚮往的事兒,為此不惜自殘。有的人花5個克朗(奧匈帝國貨幣)找人給自己的腿上或者手上注射煤油,造成血管中毒。這麼一來至少能躺上倆月,要是經常往傷口上吐唾沫,還可以躺半年。但是出現水腫後的煤油臭味很容易露出馬腳,奧匈的軍醫個個都心狠手辣,後來就發展成注射乙醚摻汽油,但也還是不保險,醫生直接給你灌腸!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可以想見,這是什麼情況。

一個是窮光蛋,一個是殭屍,誰也別說誰了。兩國在南線打得不亦樂乎,熱熱鬧鬧,但是它們的軍隊由於不斷進攻,流血過度,虛弱無力,就像陷在泥沼之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病貓發威了

到1917年4月,意軍總司令卡多納向法國求援。

為此,法軍擬定了一個英法兩國援助意大利的計劃,要求意大利繼續進攻,分散敵人的兵力和注意力。意大利雖然同意發動進攻,響應法軍的西線攻勢,但實際上,等到它發起攻勢的時候,法軍的西線攻勢早已結束。意大利人的進攻對於協約國的戰事已經毫無意義。這次進攻就是所謂的第十次伊松佐河會戰,經過17天苦戰,意大利人基本沒有任何收穫。

於是,意軍總司令卡多納決定調集52個師的兵力和5000門大炮,來做一次超級努力,對奧匈軍隊發起致命一擊,就是第十一次伊松佐河會戰。戰役初期,意大利軍隊取得了一定戰果,但是由於炮兵和補給跟不上,攻勢被迫中止。意大利這只病貓一發威,另一隻病貓奧匈帝國就認為它是猛虎了,奧匈感到壓力山大,向德國求援。

從1915年6月到1917年9月,意大利人共打了11次伊松佐河會戰,死傷100多萬人,但是除了給奧匈軍隊造成差不多同樣的損失外,毫無收穫可言。

這樣的戰爭根本不叫戰爭,只不過是互相屠殺而已。尤其是意大利人精神脆弱,對戰爭的苦難沒有充分認識,他們以為打仗就像演一場歌劇、吃一碗冰激凌那麼簡單,沒想到打仗那麼殘酷。兩年多的苦戰,百萬人的犧牲,使意大利人深感驚懼,再加上國內反戰分子的反抗,意軍的士氣低落到了極點。其實,在雙方勢均力敵的消耗戰中,精神重於物質,士氣有時候比物質更重要,因為雙方水平大抵相當。我是偽列強,你也是偽列強,這時候就看誰堅信自己是真列強了。

不幸的是,開戰以來,意大利政府既不能採取有效措施凝聚民心,也沒有對新聞進行管制,一直放任自流。社會黨的報紙天天發表反戰言論,這些報紙還被送往前線,讓前線的士兵看。奧匈的軍隊都省得印傳單了,直接把意大利報紙投擲到意軍戰壕當中,作為攻心戰的武器。此外,意大利國內生活費用高漲,糧食缺乏也使民眾嚴重不滿。

這樣一來,意大利軍隊的士氣可想而知。

請老大來幫忙

意大利政府做得更二的事兒是什麼呢?

有一個地方的工人,1917年發生了暴動,怎麼懲罰呢?政府把暴動組織者送到前線當兵。這些人到了軍隊裡,部隊的士氣還能好嗎?反戰分子到了前線之後就煽動其他士兵反戰,於是在意大利軍隊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反戰分子。意軍跟奧軍拉鋸戰的地方是阿爾卑斯山區,部隊都是分散成單獨的小股,沒有一個集團軍堆在一塊兒打的,而是以營甚至以連為單位,因此士兵們很容易受到反戰分子的鼓動,意大利軍隊的士氣一落萬丈。

好在奧匈帝國的情形,比意大利也強不了多少。奧匈的野戰軍號稱350萬,另有國內軍50萬,加一塊兒就是400萬,但其中能打仗的也就是七八十萬,剩下的全是老弱殘兵,只能在後方擦車燒飯,或者給長官擦皮鞋疊被子。另外,在意大利戰場上,奧匈軍隊的數量處於1:2的劣勢,跟意軍對峙的奧軍,明顯力不從心,要求德國提供12個師的兵力,發動一場大規模反攻。但是魯登道夫回答,頂多給奧地利人提供7個師。

1917年10月24日凌晨,德奧聯軍向意大利發動了猛攻,意軍望風而逃,象徵性地比畫了一下就撒開腿開溜了。當時,意大利國王正在意軍設在前線的總部中,在德奧聯軍衝到總部前幾個小時才逃走,差點兒做了俘虜。這場戰役,意軍陣亡1萬,負傷3萬,被俘卻將近30萬,另外還有40萬部隊成了散兵游勇,軍裝一扔就成了土匪,開始持械搶劫,老百姓好幾個星期飽受荼毒。

意大利軍隊是典型的禦敵無方,擾民有術。這場會戰稱為卡普裡托會戰,假如不是英法兩國立即派來11個師的援兵,意大利戰線可能就永遠不能再穩定下來了。

當然,德奧聯軍發動這樣猛烈的攻勢,取得重大戰果後,也已是強弩之末,雖然兵鋒距離威尼斯不足10公里,但是攻勢只得停頓下來。

03. 徒勞的春季攻勢

「遲鈍將軍」回家了

1916年12月3日,法國開戰以來久掌軍權的「遲鈍將軍」霞飛去職,為索姆河戰役的慘重傷亡承擔責任,由尼維爾繼任法軍總司令。

尼維爾曾在法國駐越南、阿爾及利亞和中國的殖民軍中服役,1913年還是上校,一戰中通過馬恩河戰役晉陞為上將,陞遷速度可以說是火箭一般。

為了打破西線僵局,尼維爾計劃展開春季攻勢,向蘭斯和蘇瓦松之間的德軍陣地發起進攻;與此同時,英軍出動3個軍,在1個法國軍的配合下,在索姆河老戰場的北面發起進攻。英軍只要突破德軍防線,向東移動,就能跟尼維爾的法軍會合,一旦兩軍會合,他們就能合力把德國威廉皇太子的集團軍連根拔起,一舉擺平。

1917年4月,攻勢展開,尼維爾一共投入3個集團軍,共53個師、120萬人,其中27個師用於大規模機動作戰,一旦打開突破口,這些部隊就衝上去擴大戰果。

德軍為了應付尼維爾的進攻,在法軍主要突破方向上部署了21個師,另有27個師做反擊力量。德軍的指揮官威廉皇太子和他的參謀們都非常熟悉尼維爾在凡爾登的進攻路數,他們有一個冬天的時間來適應尼維爾的戰術。另外,德軍還控制著制高點。

法軍派出了120輛坦克參戰,結果毫無戰果。德軍運用了新的戰術,第一天就有52輛法軍坦克被炸成碎片,另有28輛被炸壞,剩下的坦克不是掉進德國人的壕溝,就是陷在沼澤裡。而且這次進攻時的天氣對德國人非常有利,法軍發動進攻的前夜,就開始下雨,然後變成雨夾雪,在當時的季節,天氣應該轉暖了,這幾乎是一種不可能出現的天氣。

法國士兵拒絕上前線

法軍以英雄般的氣概付出了巨大犧牲,但在很多地方,法軍的進攻毫無成效。

一名法軍坦克指揮官描述了自己看到的進攻:「一場暴風雪橫掃我們的陣地,第一批傷員從前線下來了……他們說敵人的陣地很堅固,敵軍拚命抵抗。有一個營,確實抵達了山頂,這也許是我們見過的最勇敢的行動,但這個營的士兵大批陣亡,也沒能夠擋住德軍的反攻。一個胳膊吊著、額頭纏著帶血繃帶的傷員坐車駛過我們旁邊的時候,大聲喊道,德國兵仍然把守著森林,我們用手榴彈襲擊他們。一個沒了鋼盔的中尉,穿著破爛的軍裝,胸部受傷,緩緩向我們走來說,你們坦克應該跟著我們,我們看到完好無損的鐵絲網,如果情況不是那樣,我們就能向前走遠了,不必在鐵絲網前面廝殺。我們走不動了,一名拿步槍當枴杖的下士叫道,有太多吼叫的機關鎗,我們沒辦法對付。德國兵知道我們要在此地發動攻擊,他們的戰壕佈滿了兵。」

法軍能在前線推進多遠,是由德軍的防禦體系決定的。到了中午時分,德軍的後備部隊和輕型火炮向前移動。遭受猛烈打擊的法軍處於疲憊之中,又一次遭受打擊,不得不後撤到出發點。第一天戰鬥結束的時候,法軍平均向前推進了500米。

而按照尼維爾的預計,第一天法軍應該能前進10公里。索姆河戰役的悲慘局面,又一次出現了。第二天,尼維爾繼續發動進攻,繼續被德軍粉碎。尼維爾發現他的前線部隊處於崩潰的邊緣,士氣和彈藥都處於危險的低點。士兵們高喊:和平,結束戰爭,讓那些應該對戰爭負責的人去死吧!軍官們感到震驚、無奈、窘迫。很多士兵成天酗酒,拒絕上前線。

但尼維爾仍要求繼續進攻。5月3日,在凡爾登戰役中倖存的法軍第二殖民師,拒絕了進攻的命令。士兵們不僅喝醉了,還將武器丟棄,軍官既沒有要懲罰整個師的意思,也沒有迅速採取嚴厲措施來規範士兵的行為,結果造成了嘩變。嘩變在法軍中迅速蔓延。

總司令打敗了自己

當時的巴黎,出現了大量謠言。於是,總統普恩加萊命令停止進攻,這樣的做法等於羞辱了法軍總司令。

尼維爾譴責第六集團軍司令進攻失敗,撤了他的職,因為他的部隊最早開始嘩變。尼維爾還譴責手下另一個集團軍司令米歇勒,米歇勒一開始就認為尼維爾的進攻毫無希望,拒不服從命令,總是公開表達自己的觀點。面對尼維爾的指責,米歇勒憤怒地以蔑視的口吻回擊:「我從來沒有停止警告你,竟敢讓我對失敗擔責任,你知道這種行為叫什麼嗎?這叫懦弱!」

法軍的進攻被迫停止了。在這次進攻中,法軍傷亡27萬人,德軍傷亡16.3萬人。最終,法軍呼籲士兵們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回到壕溝進行防守。而士兵們則表示,回去可以,但不願再參加進攻行動。

這次進攻,沒有打敗德國威廉皇太子,卻打敗了法國總司令尼維爾。5月15日,尼維爾被撤職,建議中止大規模進攻的貝當將軍繼任法軍總司令。

這一攻勢的失敗,成為法軍戰略的轉折點,法軍從此不再發動大規模攻勢,以避免傷亡。貝當一面懲治帶頭嘩變的士兵,一面安撫廣大官兵,保證不再發動新的進攻,只專注於防守,並給他們改善伙食,提供更多給養。法國的軍心才逐漸恢復。

在這場得不償失的春季攻勢中,唯一值得驕傲的是英軍沒有嘩變。英軍發起進攻的前三天,戰果令人興奮,俘虜了14000德國兵,繳獲了180門大炮,平均每天前進了好幾公里,這在當時深陷塹壕戰的西線,算是重大進展了。黑格一直堅持進攻到5月中旬,這時英軍的傷亡已達每天4000人,黑格甚至還想把騎兵送上戰場。如果英國騎兵真的上了戰場,德軍的大炮、機關鎗就可以大肆屠殺英國騎兵和戰馬,幸虧黑格最終沒有這麼做。

當英軍進攻結束時,累計傷亡15萬,德軍傷亡18萬,基本上屬於殺人一萬、自損九千的自殺式進攻。

04. 「老虎總理」克裡孟梭

從來都是反政府

在協約國中,法國遭受的損失最為慘重。而且,法國又是個民主國家,言論自由。在長期殘酷的戰爭中,要想使全體國民凝聚成一股力量並不容易,政治家們互不買賬,政壇幾次動搖。

這個時候,有一個人站了出來,撐住危局,把法國帶向最後的勝利,他就是克裡孟梭。

克裡孟梭是法國政治圈和新聞圈的傑出人物,一個很有吸引力的人,喜歡製造麻煩,具有破壞性,人們恨他、怕他,但又崇拜他。從一戰爆發以來,法國政府已經換了四屆,這四屆政府都把他排除在外,但他代表一股社會力量。

克裡孟梭年輕時就是一個非凡的人。他的父親是鄉下醫生,因為批評拿破侖三世的帝國被投入了監獄。克裡孟梭以父親為榜樣,成為一個激進的共和黨人、反君主主義者,一個懷疑、蔑視整個法國政治制度的人。他修完醫學課程後,去了美國,正好趕上美國內戰。他在美國待了四年,靠教書為生,為一家法語報紙當記者,並與一個19歲的美國姑娘結婚,新娘就是他的學生。克裡孟梭一生就結過這麼一次婚,有三個孩子。但是結婚七年後,兩人感情破裂,就離婚了。

回國後,克裡孟梭留在了巴黎。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法國慘敗,拿破侖三世被俘,克裡孟梭作為左翼政治家的一號人物,被任命為蒙馬特爾市長,後來當了議員,創建了一份激進刊物,為這份刊物寫作,為工人爭取權利,提倡政教分離等。

克裡孟梭很早就提出,要做好戰爭準備,他把法國丟失阿爾薩斯和洛林看作不能容忍的恥辱。他認為,法德重新開戰不但不可避免,而且是恢復世界正常秩序的必經之路。他說:「一個人只有故意假裝瞎子,才看不出德國的野心。歐洲每天都在德國的慾望中戰慄,德國已經把摧毀法國當作它的既定國策。」所以他堅決主張對德國採取強硬態度。

到1917年,克裡孟梭已經76歲,但是仍然像火山一樣充滿了能量。他每天早晨5點起床,進行兩個半小時的閱讀和寫作,鍛煉半小時,然後去辦公室,一戰期間他一直是法國參議員。由於他知道法國對待戰爭的方式和各種幕後交易,他就在自己辦的報紙上,大肆批評法國政府,結果報紙被勒令停業。

後來,克裡孟梭推出一份替代報紙,改了個名,穿了個馬甲繼續出版,但很快又被禁止發行。在這之後,他再辦的報紙老實了一些,但依舊充滿批評精神。他認為自己的使命就是提出尖銳的質疑,他說:「講真話是危險,不講真話也是危險,我的內心痛苦地平衡這兩者。」

克裡孟梭的文章嘲笑歷任法國政府,也嘲笑將軍們,他只欣賞兩位將軍——福煦和貝當。但法國大兵喜歡他的報紙,他的報紙在軍隊中每期能賣10萬份。

最堅定的主戰派

克裡孟梭攻擊政敵時,言語刻薄,手腕強硬,所以被送了一個綽號「老虎」,讓法國政界認為他是一個難以忍受的人。

總統普恩加萊在大戰開始時就說過:「只要戰爭還有勝利的希望,他就會在所有的事情上亂攪和。總有一天,我會說,現在所有的事情都失敗了,你一個人去挽回所有的事情吧。」

普恩加萊這句話,很可能是一戰中最有預言性的話。事實上,儘管克裡孟梭跟這麼多人結仇,儘管這麼多人恨他,但是誰都無法質疑他的愛國之心,沒法否認他的能力,沒法抹殺他對德國的恨,也沒法不敬佩他打算不惜任何代價贏得戰爭的決心。既然你永遠是反對派,乾脆你上台執政吧。

1917年11月,克裡孟梭當上了總理,來從頭收拾舊山河。他的政府維持了三年多,這在當時是一個相當大的成就,在他之前的政府有的只維持了幾個月。他的內閣成員都是一些有能力但沒名氣的人,這些人沒有足夠的權力基礎來挑戰他的權威。他親自擔任戰爭部長,以直白的方式告訴那些將軍,軍事上只有他才有最後發言權。

比較有意思的是,克裡孟梭上台後,查禁了那些反政府的出版物。這對他是一種諷刺,也證明了屁股決定腦袋這句話,適用於任何人。他把持不同政見者送進監獄,他擁抱銀行家、製造商、資本家——那些他一生都在辱罵的人。他做的決定非常簡單,無論什麼事兒,如果有助於戰爭勝利就做;無論什麼事兒,如果使戰爭勝利變得困難,那就不干;跟戰爭無關的事兒,肯定不是一件重要的事兒。當有人質疑他的計劃時,克裡孟梭就說:「國內政策?我得打仗!外交政策?我得打仗!」

克裡孟梭上台之後,把反覆動盪的法國政局穩住了。克裡孟梭代表主戰派,組成的內閣比較堅強,他以不屈不撓的勇氣把法國人團結在一起。如果不是克裡孟梭,法國可能就崩潰了,這也意味著,一戰究竟誰勝誰負就很難說了。

05. 西線最後的決戰

生活成了一場悲劇

到1917年底,大戰的第四個冬天到了。

沙皇俄國戰前被稱為歐洲最有前途的國家,此時已陷入崩潰之中。沙皇尼古拉二世和他的老婆、孩子都被關進監獄,克倫斯基的民主政府也消失了,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接管了這個龐大的國家。俄國的老百姓陷入貧困中,既缺乏食物,又缺乏安全,大多數人厭惡戰爭,不願意再打仗了。

英國和法國雖然能夠從美國獲得各種有用的資源而不會陷入物質匱乏的痛苦,但是這兩個國家的人民也開始厭倦戰爭。人民感到疲憊,政府為打勝仗不計代價地壓搾人民。

德國深受經濟封鎖的折磨,打破經濟封鎖的希望也不大,似乎要步俄國革命的後塵。

奧匈帝國的情況比德國還嚴重,百姓生活極度困難,營養不良症四處蔓延,即將來臨的冬天很可能沒有取暖,沒有照明,也沒有足夠的食物,人們絕望地看著自己的孩子餓死,然後自己餓死。

生活成了一場悲劇,人們開始反對戰爭,反對那些還想打仗的人。可是,將軍們仍然在制訂進攻計劃。

進入1918年,德國當局認為,各條戰線上的形勢對同盟國有利,協約國軍1917年在西線發動的進攻戰役,沒有收到任何效果。同盟國仍然佔著法國、俄國、羅馬尼亞和阿爾巴尼亞的大片領土,以及幾乎整個比利時、塞爾維亞和黑山。

德國已跟蘇俄簽訂了《布列斯特和約》,結束了東線戰爭。德國面臨的主要戰線,已從兩條減少到了一條。奧匈帝國和土耳其在擺脫了俄國這個主要敵人後,情況也大為改觀。

德軍大本營企圖利用這個有利時機,孤注一擲,趕在美軍主力到達歐洲戰場之前,徹底擊潰英法軍隊。

美國青年上戰場

1918年1月,德國陸軍元帥興登堡上奏威廉二世:「為了使我國在世界上擁有必需的政治與經濟地位,我們應當打垮西歐強國。」

2月,軍需總監魯登道夫向威廉二世匯報了他的戰略計劃:「在西線實施決定性突擊……這裡將有一場可怕的鬥爭,從一個地方開始,擴展到其他地段,需要很多時間,十分艱苦,然而將以勝利告終。」魯登道夫認為,只有在決定性時刻將我們所擁有的一切乃至一兵一卒全部送到西線,才能贏得勝利。

在這一戰略的支配下,從1918年3月至7月,德軍傾其全力發動了五次攻勢。第一次攻勢從3月21日至4月4日,主要目標是亞眠,這次戰役又稱第二次索姆河戰役。德軍的作戰意圖是想在亞眠地區截斷英法聯軍,把英軍趕往海邊,把法軍趕往巴黎。但是德軍攻至距離亞眠還有20公里的時候,就因軍需供應不足,無力進攻。經過半個月的戰鬥,德軍突破了英軍防線,前進了60多公里,但沒能實現作戰意圖。

第二次攻勢,德軍從伊普爾附近向英軍發動進攻。4月底,法國援軍趕到,在英法聯軍的猛烈反擊下,德軍只得停止前進。這次戰役中,德軍雖然前進了15到20公里,抓獲了許多俘虜,但損失了14萬人,還是沒能實現戰略目的。

第三次攻勢,德軍集中進攻提埃裡堡和巴黎方向的法軍。當時的優勢仍然在德軍一邊,德軍在西線有204個師,英法只有180個師,德軍首先打敗了法軍,俘虜6萬,並趁勢衝破缺口,重渡馬恩河。但這個時候,法軍得到了新生力量——數萬美國棒小伙子的支援,擋住了德軍前進的步伐。德軍損失了13萬人,雖然到達了離巴黎僅60公里的地方,可是沒能給法軍以殲滅性打擊。

第四和第五兩次攻勢,同樣沒有取得預期的戰果。五次連續的攻勢,德軍雖然幾次突破了英法聯軍的防線,給敵人以重創,但這些局部勝利並沒有什麼戰略意義。相反,德軍損失慘重,死傷、被俘、失蹤100萬人,也是得不償失。

協約國雖然力量受到很大削弱,士氣不振,但美國的參戰使協約國得到了源源不斷的軍事裝備和彈藥,特別是有了100多萬生龍活虎的棒小伙子,協約國的實力迅速得到補充,力量大大加強。

大家一起來投毒

在德軍的五次攻勢中,並沒有像英法聯軍那樣大量使用坦克,但是德國人大規模使用了另一樣大殺器——毒氣。

德國人從1915年就開始使用毒氣,但那個時候的毒氣技術比較落後,取得的戰果也不是很明顯。德國人最初使用的毒氣是氯氣,可以用面具或其他簡易的手段來防護。最初使用的攻擊技術也有很多缺陷,就是靠毒氣罐來放毒氣。毒氣形成的氣團會受到風向和風速的影響,毒氣罐很笨重,運輸和裝置都很困難,也只能裝在表面陣地,裝好之後,可能要等幾個星期才能用,隨時都可能發生意外的危險,對友軍的殺傷可能與對敵人的殺傷是一樣的。

德國人後來發明了毒氣炮彈,有效克服了上述缺點,基本上不受風力影響,發射也不需要特殊訓練。美中不足的是,用炮彈作為容器,載氣量太小,必須要發明威力更大的新玩意兒才行。

於是,德國人又發明了光氣和芥子氣。特別厲害的是芥子氣,它是一種持久性氣體,會在皮膚上產生嚴重的水泡,而且恢復得異常緩慢。芥子氣的持久性強,只要極少的份量就會給人體造成極大的傷害。芥子氣的危害遍及全身,沾到皮膚,則皮開肉綻;沾到眼睛,則雙目失明。電影《戰馬》裡邊的艾爾伯特就是被德軍的毒氣傷到了眼睛。後來侵華日軍也曾在東北大量製造和儲存芥子氣,殺傷我大量軍民。戰敗之前,日軍將大量芥子氣倉促埋在地下。前些年,在東北地區的建築工地,還挖出過日軍埋藏的芥子氣,造成不少人雙目失明或視力受損。有一名工人,出於好奇,喝了一口,當場死亡。

1917年7月,德國人首次在西線使用芥子氣,六個星期內就使英軍負傷者達2萬人以上。在1918年的五次攻勢中,德軍大規模使用毒氣突破了英軍陣地,美軍也因德軍的毒氣而損失慘重。

此後,英法兩國也開始大規模生產毒氣,你有我有全都有,大家一起來投毒。

德軍最黑暗的日子

1918年3月26日,協約國成立了聯軍統一指揮部,由法國陸軍元帥福煦出任聯軍總司令。

在頂住了德軍的五次攻勢後,從7月18日起,聯軍展開反攻,攻擊方向是德軍陣線上的三個突出地帶。以法軍為主力的四個集團軍,率先對馬恩河發起進攻。8月8日,以英軍為主力的聯軍發起了對亞眠突出地帶的進攻,英軍以坦克為先導發起突然襲擊,駐守該地的德軍七個師全軍覆沒,這對德軍的打擊很大。魯登道夫後來回憶這一天的慘敗時,沮喪地說:「8月8日是這次大戰史上,德軍最黑暗的日子。」

到9月3日,德軍被迫撤至興登堡防線,亞眠突出帶回到了協約國手中。聖米耶爾突出帶雖然對德軍有重要戰略意義,但由於馬恩河和亞眠突出帶的失守,德軍兵力嚴重不足,在聯軍發動進攻之前,德軍主動從這裡撤出。

9月26日,協約國軍向德軍發起總攻,戰鬥首先由美法聯軍在南翼馬斯河—阿登森林地區打響,接著英軍在西部開火,比利時國王阿爾貝統率的比軍在北邊配合英法聯軍發動攻勢,在戰線中段的法軍也發起了牽制性進攻。

協約國軍在不同日期從各段戰線分別發起全面進攻,目的就是要分散德軍兵力,從而使德軍陷入被動挨打的不利局面中。

到1918年9月28日,在聯軍的攻擊下,興登堡防線全面崩潰,比利時開始收復國土。至此,德軍敗局已定。

《戰爭就是這麼回事兒:袁騰飛講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