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 戰火燃遍三大洲(歐洲之外的戰場)

所有的戰爭都是內戰,因為所有的人類都是同胞。

——弗朗索瓦·費奈隆

01. 阿拉伯的勞倫斯

戰火燃遍全世界

一戰既然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當然不僅僅在歐洲,否則,拿破侖戰爭就可以說是世界大戰了。在亞洲和非洲,同盟國和協約國照樣進行了激烈的交鋒,特別是在中東、遠東及東非。這些地區的戰鬥,完全暴露了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的意圖。

為了奪取德國在太平洋上的殖民島嶼,1914年8月底,新西蘭遠征軍攻佔了西薩摩亞;9月,澳大利亞軍隊佔領了新幾內亞島;同時,澳大利亞海軍清除了太平洋島嶼上的幾處重要的德國無線電站;11月,日軍攻佔了德軍佔領的中國青島。這樣一來,德國在遠東地區的殖民地喪失殆盡。當時,澳大利亞、新西蘭還是大英帝國的自治領,英國憑借強大的海上優勢,派它們去執行任務,在遠東地區很快佔據了上風。

到了1915年,為了徹底擊垮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協約國把目光投向亞洲,除了遠征達達尼爾海峽,最重要的亞洲戰場就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當然,協約國在這裡發動進攻,不像遠征達達尼爾,意欲直搗黃龍,給土耳其致命一擊。佔領美索不達米亞,在外界看來,只是為了提高英國的士氣,給土耳其一點兒顏色看看。由於目的不夠純粹,這場戰役往往被人忽視。

波斯灣附近盛產石油,當時,軍艦、飛機、汽車已經廣泛用於戰爭,人們已經意識到了石油的重要性。海灣地區的油田是英國的石油命脈,當英國與土耳其帝國拔刀相向的時候,為了有效保衛這些油田,英軍認為有必要佔領波斯灣附近的巴士拉地區,掌控進出通道。

不如一起玩兒陰的

1914年11月,巴士拉被英軍攻佔。到1915年春,土耳其軍隊趕來增援,發動反擊,被英軍擊退了。

當時,為了擴大戰果,英軍派了湯森德指揮的一個師,沿底格里斯河向北推進,還有其他部隊沿幼發拉底河推進。美索不達米亞是一片兩河衝擊形成的平原,兩條孕育了西亞文明的大河是這個地方唯一的交通要道。當時,這裡既沒有公路也沒有鐵路,交通狀況十分落後。佔領兩河流域,就控制了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英軍一直向北推進,連敗土耳其軍隊,逼近了巴格達。此時,正是英國軍隊四處失利的時候,得知自家兒郎即將佔領一個敵國控制下的大城市,全國跟打了雞血一般,非常激動,迫切希望湯森德取得更大勝利,於是命令湯森德繼續向巴格達推進。但好景不長,土耳其的援軍到了,湯森德將軍的部隊被土耳其軍隊趕回了出發地。

更沒想到的是,1915年12月8日,湯森德的部隊居然在庫特地區被土耳其軍隊圍困。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情況下,到1916年4月,湯森德被迫開城投降。大英帝國的軍人向他們非常看不起的土耳其人投降了。當然,湯森德的這次投降,在英軍的敗仗史上其實不值一提。英軍打的敗仗,前後多了去了。湯森德的一個師,在裝備缺乏、運輸不便的情況下,深入敵人心臟地帶,面對敵人的優勢兵力,還是打出了英國軍人的威風。

在湯森德的部隊向土耳其人投降後,英國人對美索不達米亞的局勢就有點兒絕望了。英國政府圖謀此地的一腔熱血,被冷冰冰的事實澆了個透心涼。

英國總參謀部認為,增兵美索不達米亞會削弱西線戰場的兵力。連英國政府都放任不管美索不達米亞了。沒想到,新任英軍司令摩德將軍足智多謀,竟然在不知不覺中,漸漸地把守勢轉為攻勢,整編了美索不達米亞的英軍,恢復了交通線。於是,英國政府重拾佔領美索不達米亞的信心,準備再次向巴格達進軍。

在兩河流域的西面,1915年初,土耳其軍隊曾進軍埃及,但被英國人打跑了。從此以後,英國就在埃及留下了一支大軍。即便英軍在加裡波利半島登陸,前線急需增援的危急時刻,都沒調動駐埃及的英軍。整個1916年,駐埃及的英軍幾乎無所事事。這支部隊有25萬人,與之對峙的土耳其人只有幾千。土耳其人就煽動沙漠中的阿拉伯人製造騷亂,讓埃及出亂子。英國人一看,你土耳其人可以煽動阿拉伯人製造騷亂,給我玩兒陰的,我也可以這麼搞你。一個人玩兒多沒勁啊,不如一起玩兒陰的。

於是,英國人開始想方設法拉攏阿拉伯盟友,重點拉攏對象是被稱為「麥加的守護者」的哈希姆家族的族長侯賽因·伊本·阿里。他的兩個兒子——費薩爾和阿卜杜拉後來分別成為現代伊拉克和約旦的國王。

英國人是怎樣拉攏「麥加守護者」的呢?這離不開一戰史上的傳奇人物、被稱為「阿拉伯的勞倫斯」的勞倫斯上尉。

探險差點兒被打死

這位以「阿拉伯的勞倫斯」聞名的英國人,據說身高只有5英尺5英吋,滿打滿算折合1.65米,在白種人裡幾乎就是一個侏儒。但是,見過他照片的人都說,藍色的眼睛和堅毅的下巴為他增添了幾分剛毅的男子漢氣概。再加上他面部表情鎮定自若,給人一種不怒自威的感覺。他沉默寡言,更令人覺得高深莫測。

1888年,勞倫斯出生在英國的威爾士,年輕時酷愛閱讀歷史書和中世紀偉大騎士的傳記,對騎士精神和英雄事跡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這成為他日後人生的終極目標。19歲時,勞倫斯獲得了牛津大學的獎學金,學習現代史。勞倫斯特別喜歡探察歐洲的古堡,幾乎走遍了英法兩國的所有古堡。

1909年6月,勞倫斯帶著一台照相機和一支毛瑟槍,來到了中東,徒步考察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境內的眾多十字軍古堡遺跡。為了這次考察,他自學了阿拉伯語,沿著騎士傳記中提到的地名,興致勃勃地轉了一個大圈。

在敘利亞的時候,他的照相機被偷走了,他還遭到當地人的搶劫,甚至被暴揍了一頓,差點兒被人打死,打他的人以為他死了,才把他撇下。萬幸的是,他受的都是皮肉傷。但身上的財物被洗劫一空,他的這次考古之行被迫中斷了。後來,他回憶這段經歷時說,為了籌措回國的路費,他在貝魯特碼頭上當了幾天裝煤工人,直到收到家裡的匯款,才得以回國。

有意思的是,雖然勞倫斯遭到了阿拉伯人的洗劫,但一直稱讚阿拉伯人的熱情好客。這次旅行,顯示出勞倫斯在觀察和吸收阿拉伯文化方面的過人之處。他接受阿拉伯人的生活習慣,吃他們的麵包和奶酪,日出時和他們一起欣賞太陽從沙漠中升起,用他們的大水罐洗手洗腳,在他們的村落間漫步,觀察他們的風俗,接受他們的盛情款待。

勞倫斯在寫給母親的信中說:「我現在的生活習慣,方方面面已經像一個阿拉伯人了,講話常常不自覺地從英語變成了法語或者阿拉伯語。我再恢復成英國人的話,在生活上一定會碰到很大困難。」

考察歸來的勞倫斯,把在中東的考察記錄、草圖和照片都寫進了畢業論文,以一等優異成績從牛津大學畢業。

1911年,他又以考古工作者的身份重返中東,參加由大英博物館發起的在土耳其境內的考古活動。有一次,一名德國工程師下班後用馬鞭抽打了一名阿拉伯工人。勞倫斯非常憤怒,跑過去威脅說,要當著全村人的面,鞭打那個德國人,迫使他公開道歉。從勞倫斯跟德國工程師的衝突可以看出,勞倫斯一直對阿拉伯人有好感。

一戰爆發後,因為勞倫斯會講阿拉伯語,又瞭解當地的風土人情,而且還瞭解土耳其帝國,所以被英國招入軍隊,派到在開羅的陸軍情報部阿拉伯局工作。

在開羅期間,勞倫斯表現得十分孤傲,看不起那幫外行同事。作為一個中下級軍官,這種行為在等級森嚴的英國軍隊裡是很放肆的,但是他得到了上司的賞識。特別是常駐開羅的英國中東事務大臣,覺得勞倫斯雖然缺乏軍事經驗,但他對土耳其帝國和阿拉伯民族及其首領的精闢分析,對英國在中近東的戰略很有意義。

20年沒看過報紙

這時候,昔日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已經日薄西山,除了編織地毯之外,幾乎沒有任何工業,被稱為「西亞病夫」。

1908年,土耳其帝國內部發生了一場革命,青年土耳其黨軍官發動政變,建立了新政府,政治上主張西式的君主立憲,扶植穆罕默德五世成為新蘇丹。新蘇丹是個半癡呆,他最驕傲的事情就是20年內從沒看過報紙。

為了重振土耳其帝國的雄風,青年土耳其黨提倡泛突厥主義,解散了一切非土耳其人的政治組織,取消了阿拉伯代表在帝國議會中的大多數席位。他們妄圖由奧斯曼土耳其來統一所有操突厥語的民族,建立一個從博斯普魯斯海峽到阿爾泰山,從地中海延伸至太平洋的大突厥帝國。

青年土耳其黨的政策使在其統治下的阿拉伯民族跟它迅速分道揚鑣。敘利亞知識分子組成了青年阿拉伯協會。土耳其帝國其他阿拉伯省份的酋長和顯貴則紛紛成立反抗土耳其的軍事組織,準備用暴力推翻土耳其統治,建立完全獨立的阿拉伯國家。

這種反抗,在土耳其帝國南部的漢志地區(今屬沙特阿拉伯)最為活躍,漢志地區的實際統治者就是「麥加的守護者」——侯賽因·伊本·阿里。他所在的哈希姆家族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直系後裔,在麥加和漢志地區享有極高的地位和聲望。侯賽因和土耳其人貌合神離,暗地裡秘密活動,試圖使漢志獨立,並統一阿拉伯地區,恢復大阿拉伯帝國。

1916年6月5日,以哈希姆家族所在部落為核心的1500名阿拉伯戰士,在麥地那起義,宣佈阿拉伯國家獨立,並很快收復聖城麥加,趕走了土耳其駐漢志的總督。在那裡,侯賽因向全世界穆斯林發佈宣言,譴責土耳其迫害、屠殺阿拉伯人,背叛伊斯蘭教精神,宣佈阿拉伯脫離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自己成為「阿拉伯之王」。

收復麥加之後,阿拉伯軍隊攻佔了許多城市,俘虜了很多土耳其人,起義部隊也發展到七萬之眾。但是,由於阿拉伯軍隊缺乏給養、金錢和人力,起義指揮者也得不到任何情報,再加上他們沒有受過良好的軍事訓練,如同一幫烏合之眾。以麥地那為基地的土耳其軍隊開始發動反擊,阿拉伯起義面臨夭折。

這種情況下,英國向漢志地區的阿拉伯人派遣了軍事顧問團。勞倫斯就是顧問團的一名重要成員。從此,他以「阿拉伯的勞倫斯」之名,改變了整個阿拉伯世界的歷史進程。

歷史性的會面

勞倫斯到達阿拉伯地區後,見到了哈希姆家族的核心成員。

勞倫斯暗地裡觀察這幾個人。侯賽因年老而野心勃勃,其長子阿里誠信公正但容易猶豫不決,次子阿卜杜拉聰敏過人但缺乏雄才大略,幼子賽義德缺乏熱情,對阿拉伯起義過於冷漠。

勞倫斯願意接近阿拉伯人,理解他們爭取獨立的動機,也很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更瞭解阿拉伯地區的現狀。當時,阿拉伯還是個地理概念。勞倫斯知道,單憑西方世界獨立和民族解放的理想,並不能驅使那些來自各個遊牧部落的騎手英勇奮戰。阿拉伯人對部落的效忠,遠遠高過對虛幻的「民族獨立」或「阿拉伯國家」的追求。阿拉伯起義需要很現實的東西:一位具有超強能力和無窮魅力的領袖。在勞倫斯看來,侯賽因的四個兒子中,只有三子費薩爾具備這種素質。

第一次和費薩爾會面時,勞倫斯一眼就看出,這正是他來到阿拉伯要找的人。這兩個人不知道,這是一次歷史性的會面,阿拉伯的歷史將從此改變。

費薩爾看上去很高,像根桿子似的,他的眼瞼有些下垂,黑鬍子和大白臉活像一副面具。兩人互相打量了一下對方。費薩爾問道:「你喜歡我的這個地方嗎?」勞倫斯回答:「很不錯,不過距離大馬士革遠了些。」這句話在當時有譏諷的嫌疑,費薩爾的部隊剛剛吃了敗仗,隨從們對勞倫斯的眼神變得嚴厲起來。但費薩爾覺得這個人很有意思,他抬頭笑著說:「讚美真主,土耳其人離我們更近了。」這兩人的對話特別像佛教的機鋒,交談者心領神會,旁人聽了卻十分好奇。

這是一次歷史性的會面,阿拉伯的歷史將從此改變

就這樣,勞倫斯成了費薩爾的摯友和軍事顧問,還兼任中東英軍總司令駐阿拉伯部隊的聯絡官,負責對阿拉伯起義部隊的軍事援助工作。這時候,英國人每個月向阿拉伯部隊提供六萬英鎊的現金和武器。

剛剛到達漢志的勞倫斯,身穿黃色卡其布軍裝,到達漢志後不久,就戴上了阿拉伯頭巾。後來在費薩爾的建議下,勞倫斯又換上更適合沙漠氣候的阿拉伯長袍,從外表看,像是一個地道的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打游擊

到1916年11月,英國人從埃及運來了4架飛機和22門大炮。

對此,勞倫斯並不滿意,說這些炮大多是古董,型號竟多達14種。但是阿拉伯起義者很高興,過去他們非常害怕土耳其的大炮,因為大炮是騎兵的天敵,所以一直要求英軍提供大炮。而英國人害怕阿拉伯人擁有大炮,日後強大起來難以控制,對此要求一直置之不理,這次拗不過阿拉伯人的請求和勞倫斯敲邊鼓,就送來了這些可以進軍事博物館的古董。但這些文物還是讓牧民出身的阿拉伯戰士個個眉飛色舞,士氣大增。

另外,為了鼓舞起義部隊的士氣,英國人還從埃及運來大量鈔票。不過,阿拉伯人只接受金幣,第一次運來的英鎊,竟然被阿拉伯人用來點火和擦屁股了。當然,英國人也給阿拉伯戰士運來了大量來復槍及彈藥。勞倫斯說,這些老爺槍是布爾戰爭用過的遺物,跟那22門古董炮倒是絕配。不管怎樣,這些槍還是比馬刀和長矛管用多了。

勞倫斯率領阿拉伯戰士向土耳其人發動了進攻,在進攻中,勞倫斯看到了阿拉伯騎兵的弱點。他們在攻擊戰中很勇敢,但不擅長陣地戰,阿拉伯起義要堅持下去,必須制訂出新的作戰計劃。勞倫斯向費薩爾提議,阿拉伯部隊不適合攻城戰,暫時不要和麥地那地區強大的土耳其軍隊決戰。而且,阿拉伯部隊不適合在陣地上固守,即便攻下了一處陣地也要盡快放棄。阿拉伯軍隊的長處在於機動性、吃苦耐勞、熟悉地形、勇往直前,他們只有在分散作戰中,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力量。所以,阿拉伯人應該利用高度機動性,不斷襲擊敵人的縱深地帶,繞開敵軍主力,把戰線擴大到最大範圍,用主要兵力瞄準敵人側翼的漢志鐵路,發展一支小規模、高機動、裝備精良的部隊,在漢志鐵路的各個地段分散出擊。一句話,就是開展游擊戰。

費薩爾接受了勞倫斯的建議。英國人派來了一艘運兵船,把費薩爾的部隊轉移到漢志北方重鎮瓦季。在英國海軍炮艦的支持下,費薩爾的部隊輕易佔領了全城。經過這次戰略大轉移,剛剛成長起來的阿拉伯部隊度過了危險期,在西阿拉伯地區再無對手。

一個人玩轉戰爭

這時候,美索不達米亞的英軍發動了猛烈攻勢,突破了土耳其人在庫特的陣地,消滅了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土耳其軍隊,迅速向北推進。

1917年3月,英軍攻佔了巴格達。當阿拉伯軍隊攻陷瓦季之後,派駐土耳其帝國的德國軍事顧問看出阿拉伯半島駐軍有被殲滅的危險,於是下令麥地那守軍立刻放棄該地,把全部槍炮給養裝上火車,沿漢志鐵路向北撤退到巴勒斯坦境內,在那裡建立兵站,準備抵禦西線英軍從埃及發動的進攻。

如果讓麥地那和漢志地區的2.5萬土耳其軍隊轉移,在阿拉伯人看來,這是名譽上的重大損失;對英軍來講,如果放任土耳其軍隊戰略轉移,即將展開的巴勒斯坦戰役會遭受更大損失。勞倫斯建議立即破壞漢志鐵路,使漢志地區的土耳其軍隊失去機動性,取消北撤的計劃,龜縮在麥地那城中被動防禦,直到一戰結束。這大大減輕了日後英國人發動巴勒斯坦戰役的壓力。

阿拉伯起義的聲勢越來越大,漢志地區其他持觀望態度的阿拉伯酋長也帶領部下不斷投奔費薩爾。費薩爾的實力越來越強,決定攻佔土耳其帝國在紅海沿岸控制的僅存港口亞喀巴。1917年5月,勞倫斯一馬當先,帶領一小隊戰士開始了挺進沙漠的漫長征程。

勞倫斯在回憶錄中詳細記述了600公里的沙漠旅程:「我們走過了單調的、閃閃發光的平坦地帶,鹽鹼和沙子結成硬殼,平滑如鏡,把陽光反射在臉上。我們在灼熱的日光直射下行軍,地面的反光刺痛了我們的視網膜,使人感覺到一陣陣眩暈。經過熱風、沙塵暴和流沙的折磨,我們的臉紅腫發炎……」

勞倫斯這夥人每人攜帶45磅麵粉,還帶著兩萬英鎊金幣和一些炸藥,作為送給沿途酋長們的禮物。途中,他們只以粗麵包和死駱駝為食,偶爾可以打到一兩隻沙漠羚羊。勞倫斯還用炸藥烹飪過稀有的阿拉伯鴕鳥蛋,權當美餐。

在旅途中,勞倫斯穿著一身阿拉伯長袍,操著一口半生不熟的阿拉伯語,用「阿拉伯獨立」或者「亞喀巴的金庫」來勸說沿途的阿拉伯人反抗土耳其統治。勞倫斯對症下藥,遇到想鬧獨立的就鼓吹獨立,遇到想要錢的就拿金庫誘惑。

雖然勞倫斯的阿拉伯語是半吊子水平,但是他的演說收到了顯著效果。他出發的時候只帶了40多人,到了亞喀巴城下時,已有500多名戰士了。這時,土耳其人已成驚弓之鳥。勞倫斯率領的阿拉伯人沒費一兵一卒,就佔領了亞喀巴沿途的多個據點。

7月5日,勞倫斯先派一個土耳其俘虜,打著白旗跟亞喀巴守軍聯繫,要求土耳其守軍投降。守將很禮貌地答覆:如果兩天內得不到援助,他們就投降。勞倫斯急中生智,給土耳其俘虜一英鎊金幣做賄賂,親自帶著他再次來到土軍陣前,由那個戰俘親口向守軍描述亞喀巴城外勞倫斯「不斷增長的隊伍」「不斷運來的給養」;還有就是阿拉伯戰士對不投降的土軍是如何殘酷(這倒是沒誇張),勞倫斯又是如何越來越難以控制戰士們的嗜血渴望。

土耳其俘虜的描述起了很大作用。當天下午,亞喀巴的700名守軍向勞倫斯投降。這時候,勞倫斯已經在沙漠裡度過整整4個月,騎著駱駝跋涉了2300公里。實際上,勞倫斯只有500人,已經彈盡糧絕。

攻佔亞喀巴之後,勞倫斯返回埃及,向英軍中東司令部匯報戰況,爭取更多的金錢和物資補給。

只有自己靠得住

勞倫斯攻佔亞喀巴,化解了埃及西奈地區英軍遭受的所有危險。

此前,英國人決定向埃及的西奈沙漠進攻。先是經過一番苦戰得手,後來進攻加沙遭到慘敗。英軍攻擊加沙失敗後,司令官默裡被撤職,接替他的是艾倫比將軍。艾倫比接掌英軍後,花費三個月時間準備秋季攻勢,他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直到英軍發動攻勢前最後一刻,土軍才恍然大悟。加沙地區的土耳其軍隊很快就被切成兩段,艾倫比下令英軍向耶路撒冷挺進,在土軍來不及阻攔的情況下,突破重要關隘,於12月9日佔領了耶路撒冷。

英軍雖然沒有把土耳其軍隊一口吞掉,但是勞倫斯跟阿拉伯軍隊的側擊逐漸使土耳其軍隊陷入癱瘓。此時,土耳其軍隊給養不足,士氣渙散,許多阿拉伯士兵開小差,加入了協約國部隊。在英軍發動巴勒斯坦戰役期間,勞倫斯又組織部隊搞襲擊。阿拉伯的駱駝騎兵控制著沙漠,對土耳其人發動短促而猛烈的襲擊後,就向沙漠地帶逃去,搞得土耳其人一點兒脾氣都沒有。

在這些襲擊中,勞倫斯和阿拉伯酋長們帶領著英勇善戰的阿拉伯戰士,同他們一起衝鋒陷陣。由於勞倫斯不屬於任何阿拉伯部落,還成為阿拉伯人發生衝突時的仲裁官。可見阿拉伯人對他有多信任。

1918年3月,在魯登道夫的指揮下,德國軍隊在歐洲西線向協約國發起了最後的進攻。艾倫比手下的軍隊被調往歐洲,不得不暫時停止進攻,同時命令勞倫斯繼續騷擾敵後。6月開始,勞倫斯率領阿拉伯部隊向大馬士革發動了進攻。

9月30日,勞倫斯隨同阿拉伯部隊攻入了歷史上阿拉伯王國重要的首都——大馬士革。此時,土耳其軍隊完全瓦解,節節敗退,敘利亞全境都被阿拉伯人佔領了。

到10月29日,土耳其宣佈投降,土耳其人在阿拉伯地區400年的統治宣告結束。阿拉伯的勞倫斯,建立了輝煌的功績!

必須指出的是,勞倫斯反覆向費薩爾灌輸一個觀念:阿拉伯人的國家,是要靠自己爭取才能得來的,而不是別人施捨來的。戰後英法背信棄義,阿拉伯人要實現建國之夢,依然要靠自己努力。

02. 戰火燒到非洲去

大英帝國的一場災難

一戰期間,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也有戰鬥。為啥要跑那地界去打仗呢?因為那兒有德國殖民地。哪兒有利益爭奪,哪兒就會有戰鬥。

德屬東非包括現今的盧旺達、布隆迪、坦噶尼喀以及莫桑比克北部等地區,總面積大約99.5萬平方公里,幾乎是今天德國面積的三倍。

1885年,德國在這個區域設立了殖民地政府。一戰爆發後,英國、比利時、葡萄牙都派軍隊前來進攻,但是直到1918年德國投降時,協約國軍隊都無法佔領全境。為什麼呢?因為這裡有一位出色的德軍統帥、極品牛人福爾貝克。

福爾貝克出生於一個古老而著名的普魯士軍事世家,他的祖先在七年戰爭和反抗拿破侖的戰爭中,都有著上佳表現,他老爹還是普魯士陸軍上將。1899年,福爾貝克畢業於軍事學院,成為炮兵軍官,隨後在總參謀部任職。1900年,他前往中國,參加了八國聯軍。1904年到1908年,德國鎮壓非洲土著人起義期間,他曾在德屬西南非(今納米比亞)任職,瞭解那裡進行叢林戰的困難和當地部隊的作戰能力。

1914年2月,已經是中校的福爾貝克被任命為德屬東非的殖民部隊司令官,下轄12個營,約4000人,大部分裝備都很陳舊。這支部隊包括幾百名德國軍官和預備軍官以及少數歐洲志願者,大多數是由非洲土著組成的「阿斯卡裡」部隊。

福爾貝克到任後,對這些土著士兵按照普魯士的標準嚴格訓練,與德國士兵一視同仁。這種平等的精神,在戰爭中贏得了回報。他欣慰地看到,土著士兵在戰鬥中擁有和德國人一樣的戰鬥力。而且,福爾貝克在指揮中,對於黑人和白人沒有任何偏見。後來,福爾貝克在回憶錄中懷著極大的驕傲寫到,這些土著士兵的自信,隨著每次對英軍的作戰勝利而不斷增長。

一戰爆發後,由於德國的殖民地離本土都很遙遠,被強大的英國海軍隔開,只有少量德國衛戍部隊防禦。英國人預計,孤立的德國殖民地將被輕而易舉地奪過來,以最低代價成為大英帝國的殖民地。

但德屬東非戰役,最後被證明是大英帝國的一場災難。

一邊倒的戰役

福爾貝克並沒有因為兵力弱小就採取消極態度,而是在1914年8月英德兩國開戰之後,主動攻擊英國在肯尼亞的鐵路,開始了自己的戰爭。

9月,福爾貝克又發動進攻,試圖奪取蒙巴薩。儘管有「柯尼斯堡」號巡洋艦的火力支援,但沒有成功。

11月3日,一支數量龐大的英軍為了佔領德屬東非,在坦噶灣登陸,這支英軍的數量是德軍的八倍。就是從這一刻起,福爾貝克向世人展示了過人的軍事天才。他將自己的部隊後撤了一段距離,將敵軍引入內陸的交叉火力網,並對其施以沉重打擊,迫使英軍返回坦噶灣,撤回到登陸船上,趕緊開溜。

在英軍撤離海灣的時候,英軍船隻成了德軍機槍和火炮的靶子,遭到重創,死傷4000多人。而德軍僅僅損失了15名德國士兵和45名土著士兵。此外,福爾貝克還繳獲了大量武器和彈藥,這是一場完全一邊倒的戰役。英國政府為了掩蓋這場羞辱,一直沒有對外公佈。

隨後的18個月裡,英軍採取守勢。但是福爾貝克並不想讓英國人平安度日,他對臨近的英國殖民地肯尼亞和羅得西亞(現津巴布韋)發動突襲,摧毀了當地沿鐵路及運輸線建立的要塞,還摧毀了20列火車及一長段鐵路。

當英國海軍在拉斐濟河迫使「柯尼斯堡」號自沉之後,福爾貝克將艦上人員編入了自己的部隊。他還設法打撈起軍艦上的大部分火炮,為它們製造由馬匹拖曳的炮架,編入他的炮兵部隊。

1916年3月,英軍名將、游擊戰專家史末資,帶領一支45000人的軍隊從南非出發,對福爾貝克發動大規模攻擊。由於無法和占10:1這樣絕對優勢的英軍正面交鋒,福爾貝克率部緩慢向南撤退。當英軍穿越複雜地形時,福爾貝克就轉頭向英國人發動詭計多端的襲擊。史末資行動遲緩,完全被福爾貝克牽著鼻子走。加上氣候惡劣、地形複雜以及熱帶病,福爾貝克的每次襲擊都迫使英軍停頓數周乃至數月,史末資最後不得不放棄了這次進攻。

雖然史末資遭到了挫敗,但他對福爾貝克的勇氣和智慧表示了欽佩和尊敬。

把英軍打得團團轉

到了1917年,協約國軍加大了對福爾貝克的攻擊力度。英國人從肯尼亞和羅得西亞、比利時人從剛果、葡萄牙人從莫桑比克分別發動進攻。由於彈藥、食物和衣服等給養嚴重不足,福爾貝克決定放棄傷員和俘虜,以展開完全的游擊戰。土著士兵指導德國人如何在非洲土地上生存,如何製作衣服、藥品,如何獲得足夠的食物。

10月15日到18日,福爾貝克率部猛烈阻擊擁有4倍於己優勢兵力的英軍比維斯部,使英軍傷亡1500人,而自己僅傷亡100人。

儘管如此,武器和彈藥的匱乏仍然給福爾貝克的軍隊帶來極大困難。到1917年12月,他幾乎要被英軍逐出德屬東非。這時,福爾貝克瞭解到,葡萄牙人在莫桑比克邊界處的要塞群擁有充足的給養。於是,他發動了一系列令人萬分驚訝的攻擊,不費一兵一卒就佔領了這些要塞,成功奪取了4000人部隊需要的所有軍需品。

隨後,福爾貝克轉入反攻,率部於1918年7月1日挺進到沿海的克利馬內地區,於9月末返回德屬東非。接著,他侵入羅得裡亞要塞群,採用各個擊破的辦法,將要塞一一攻陷。11月13日,他奪取了卡薩馬(今贊比亞)。

正當福爾貝克準備對英軍指揮中心發動一次大規模進攻時,他從一個英國戰俘那裡得知,停戰協議已經在兩天前生效。福爾貝克此時擁有至少還能維持兩到三年的作戰物資,手下還有3000名士兵,而且敵軍難以對他發起有效攻擊,但他還是遵守了停戰協議。

11月23日,福爾貝克率領3000名弟兄正式向英軍投降。此時的德屬東非軍,除了福爾貝克佩帶的魯格手槍,全軍的武器都是從戰爭中奪來的「萬國造」。

投降後,福爾貝克仍留在非洲,安排德軍士兵和戰俘的遣返工作。1919年1月,他返回德國。抵達德國後,福爾貝克才得知自己已晉陞為少將,並成為民族英雄。

普魯士戰術和紀律的結合,加上土著士兵對當地的熟悉,使福爾貝克的部隊成為軍事史上最出色的游擊隊之一。雖然他有時冷淡,不易接近,但是他的部隊對他絕對忠誠。多年之後,他訪問非洲,數百名「阿斯卡裡」老戰士列隊歡迎他。

在這場戰爭中,福爾貝克指揮的兵力從來沒有超過12000人。但是,他成功地擊敗了130名將軍指揮的累計30萬人的協約國軍,造成對方6萬人傷亡。

不過,福爾貝克個人的勝利並不能挽救國家的失敗。德國投降後,國際聯盟於1919年根據《凡爾賽和約》將德屬非洲殖民地分別交給比利時、葡萄牙、英國托管,結束了德國在東非34年的殖民統治。

03. 趁火打劫搶青島

日本站隊很精明

說起一戰時的亞非戰場,就不能不提日本。

歐洲列強全面宣戰之後,一向精明的日本也開始站隊,最終日本人把寶押在了協約國這邊。1914年8月23日,日本對德國宣戰,趁德國陷入歐戰無力東顧之際,派海軍封鎖膠州灣,想搶奪德國佔領的中國青島。

日軍任命神尾光臣 中將為司令,調動了以第18師團為主力的陸軍5萬人,配備數百門攻城重炮、山炮、野炮和數架飛機,從陸路進攻青島。日本海軍出動了第二艦隊60餘艘軍艦,由艦隊司令加籐正吉中將指揮,從海上攻擊駐青島德軍。日本還派出了第一、第三艦隊,前往南中國海警戒,並攻佔德國在太平洋島嶼的殖民地。

面對日軍的進攻,德國總督瓦爾得克一面驅使數萬中國勞工修築臨時炮台,挖掘壕溝工事,運送物資,積極備戰;一面緊急召集在華預備役人員到青島參戰,並將在北京、天津、武漢、上海、濟南及膠濟鐵路沿線駐守的德軍調往青島。

到戰爭爆發時,青島德軍總兵力已達4.5萬人。而協約國最急於殲滅的德國遠東艦隊的6艘巡洋艦,早在日軍合圍青島前就悄然離港,突破日軍封鎖,擺脫掉日、英、法、俄等國數十艘軍艦的圍追堵截,分別進入南太平洋和印度洋進行破襲戰。留在青島港內的僅有幾艘小型驅逐艦和一艘老式奧地利巡洋艦。德軍將各艘老式軍艦的艦炮拆下安裝在臨時炮台上當作陸戰火炮使用,並在前海航道布設水雷,以防止日本軍艦進攻。

9月2日,日軍主力在山東龍口強行登陸,侵佔膠濟鐵路沿線城鎮,向青島進逼。9月18日,日軍一部又在嶗山仰口灣登陸,擊退德軍警戒部隊後,與南下日軍會合。幾天後,一支2000人的英軍也在嶗山仰口灣登陸,加入進攻青島的行列。

9月26日,日、英聯軍向青島外圍發動進攻,佔領了德軍外圍陣地,隨後向德軍堡壘線發起全面攻擊。其中,浮山攻堅戰最為激烈。

日軍在嶗山仰口灣登陸,進攻青島德軍

佔領德軍警戒所

浮山位於青島市區東面,是一座天然屏障。德軍的偵察小隊就在海拔330米的浮山頂上,日軍先頭部隊的每次行動,都在德軍偵察小隊的嚴密監視中。日軍指揮部對德軍的這支偵察小隊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後快,佔領浮山成為日軍進攻的第一要務。

日軍決定在9月28日前後攻佔浮山,進攻軍隊在凌晨出發,首先攻擊浮山東北側的102高地。凌晨5點,天色見亮,德軍集中火力射擊日軍主力,日軍隊伍中不斷有人倒下。5點20分,日軍中隊長腿部中彈倒地,但仍然在大聲命令部隊衝鋒。他的喊聲又引來了德軍的無數槍彈,很快被打死(真是個二貨)。

5點30分許,天色大亮。當日軍小隊攀爬到距德軍陣地只有15米的地方時,日軍在近乎垂直的山崖上發起衝鋒,德軍士兵依然在猛烈阻擊。許多日軍士兵被擊中後滾落山崖,不被打死也得摔死。日軍傷亡陡增,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極大代價。日軍感到正面強攻不行,應從側面或背後迂迴包抄。

5時40分,兩名日軍從山背坡爬上來,向德軍戰壕內投擲手榴彈,很快被德軍擊斃。日軍還不死心,以大部隊正面的猛攻吸引德軍的注意力,同時派出眾多士兵爬上高大突起的巨石,來到德軍陣地的上面,從德軍頭頂上向下射擊。

5時50分,日軍派出敢死隊帶著日本軍旗冒死爬上山崖,同時集中了幾名優等射手封鎖山崖方向的德軍。日軍利用巨石作掩護,慢慢地接近山頂。另一支日軍小隊為配合作戰,也從高地的西北側包抄過來。激烈的戰鬥一直持續到上午10時,日軍的大股部隊集中於山腳下約700米處,不斷向山上的德軍射擊。

德軍遭到日軍三面攻擊,終於頂不住了,上午11時30分,在山頂上豎起了白旗,向日軍投降了。

孤軍奮戰頂不住

浮山失守後,德軍指揮部非常不滿,沒想到這個天然的德軍警戒所,安排了一個步兵排都沒守住。

9月28日,經過激烈的戰鬥,日軍逐步佔領了德軍第一道防線。接著,日本炮火猛轟德軍各炮台。德軍毫不示弱,各炮台一齊開炮,炮戰十分激烈。雙方飛機也加入了戰鬥,除偵察和轟炸對方炮兵陣地外,還進行了空中格鬥,這是亞洲戰爭史上的首次空戰。由於德軍防守嚴密,加上連日大雨,日軍的攻擊沒有取得什麼進展,戰鬥進入膠著狀態。

10月31日,是日本大正天皇 的生日,日本稱為「天長節」。當日,日軍向青島德軍發起總攻。在海軍重炮聯隊的配合下,日本陸軍向德軍各堡壘群發動了一波又一波的猛烈衝鋒。德軍依托堅固的堡壘拚死抵抗,各炮台也向日軍猛烈回擊,戰鬥十分激烈。在11月1日一天,日軍就向德軍陣地傾瀉了1600噸炮彈,德軍還擊的炮彈數量也與之相當。但青島德軍是孤軍奮戰,經過多日激戰,彈藥逐漸減少,炮台和堡壘的損壞也日漸嚴重,火力逐漸減弱。

11月7日凌晨,趁德軍連日奮戰、極度疲憊的機會,日軍組織突擊隊偷襲德軍中央堡壘。經過激烈肉搏戰,中央堡壘陷落。德軍連忙集中全部炮火轟擊中央堡壘,組織軍隊反攻,企圖奪回中央堡壘,但沒有成功。日軍趁勢前後夾擊,相繼奪下了德軍的各個堡壘和炮台。到了早上6點,德軍最後一道防線全線崩潰。

7點時分,德軍懸掛白旗投降。這場戰役中,德軍戰死數百人,被俘4000餘人,日軍死亡1000餘人。德軍在投降前夕,將炮台上的火炮自行炸毀,把軍艦自沉海中。

日德青島爭奪戰以日本的勝利告終。在這場戰役中,日本佔領了夢寐以求的青島,也在協約國中有了新的地位,在日後的巴黎和會上有了一定的發言權。而德國損失了在遠東的全部陸海軍兵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歐洲戰場。

亞洲上空的第一場空戰

在日德青島爭奪戰期間,爆發了亞洲上空的第一場空戰。不幸的是,這個亞洲上空,就是中國上空,由日德兩國的空軍展開搏鬥。

青島爭奪戰之前,日本陸軍準備參戰的飛機一共16架,都是從法國買來的。當時,日本陸軍的飛行員只有14人、空中偵察員12人;日本海軍的飛機主要是水上飛機,一共12架,飛行員11人。

青島戰役打響後,日本陸軍就組成了直屬航空隊,裝備了四架飛機,這些小飛機的主要任務是偵察,也可以帶兩枚小型炸彈,還能安裝機槍。還有一架雙翼偵察機,一隻高空氣球。日本海軍航空隊也組織了四架水上飛機,七名飛行員,前來青島參戰。

當時,德國在青島只有兩架飛機,都是偵察機,飛機上沒有安裝機槍,可以帶小型炸彈,執行一些偵察和轟炸任務。德國在青島的航空兵一共只有兩名飛行員、一名機械官、兩名士兵。

1914年10月13日,日本航空隊的阪本中尉和內籐中尉駕駛兩架雙翼飛機,自機場升空巡邏。當時,德軍一架單翼無武裝的偵察機,飛到了日軍陣地上空進行偵察。日軍發現這架德國偵察機後,立即起飛了兩架雙翼飛機攔截,同時命令阪本和內籐駕駛飛機去支援,務必迫降或擊落德機。日軍還從水上飛機母艦上起飛了一架雙翼水上飛機,從南邊夾擊。這等於是五架日本飛機夾擊一架德國單翼偵察機,佔據了絕對優勢。

日德飛機迅速接近,雙方駕駛員都能看清楚對方了。當時,日本飛機分成上下兩層包圍圈,不斷圍著德機轉圈,企圖迫降德機。而德機在眾多日機包圍中,左衝右突,就是不肯投降。日本飛機一看沒轍了,就用劉易斯機槍向德國飛機掃射。日本飛行員個個都是「神槍手」,子彈射向德機,居然無一命中。

處在包圍圈中的德機,雖然是無武裝雙座偵察機,但是機體非常靈活,盤旋半徑小。德國飛機一下把機頭俯下,好像要從下面逃走,日機見狀降低高度,準備追德國飛機,結果德機瞅準日機的空當,突然一抬頭,躍升至3000米高空,躲入了雲層。儘管巨大的氣流吹得德國飛機左右搖晃,但是德機仍然掙扎著飛走了。

日本飛機的性能和飛行員的駕駛技術都比德國人差遠了,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架德機逃走。這次空戰,日軍在兵力、武器都佔優勢的情況下,想迫降德國飛機,卻沒成功。

單機衝出包圍圈

過了一個星期,10月21日,日本人又發現陣地上空飛來一架德機,兩架日機立刻起飛迎戰,還從海上起飛了一架水上飛機助戰。當時,德國飛行員沒有發現日機包抄過來,等發現的時候已經晚了。三架日機一同向德機壓過來,數次在德機周圍盤旋,用機關鎗向德機掃射了三次。

德國飛行員在強敵面前英勇無畏,頑強抵抗,使用俗稱「盒子炮」的毛瑟手槍,向日機射擊。激戰中,日本的「神槍手」們用機槍打德國飛機,又是一彈沒中。而德國飛行員用手槍打日機,卻把一架日機的左機翼給打壞了。那會兒機翼是木頭的,靠張線連在機身上,張線被打斷,日機只好退出戰鬥。「三英戰呂布」都戰不過,何況還少了一「英」,日本飛行員只好狼狽逃走。

這次空戰,地面上的中國老百姓也目睹了激戰的場面,對單架德機不懼眾多日機糾纏包圍,機智擺脫,伸出了大拇指,嘖嘖稱奇。小日本又現了一回眼。

這兩次空戰的德機飛行員都是布魯肖中尉。青島守軍被迫投降的前一天,布魯肖中尉帶著德國的機密文件,駕駛飛機衝出日機的攔阻包圍,隻身飛往中國南京,準備去那兒的德國領事館。但是途中因燃油耗盡,被迫在海州(今連雲港)降落。

後在中國政府的幫助下,布魯肖中尉平安到達南京,輾轉回國,受到了威廉二世的親切接見,並且榮獲皇家勇士勳章。第二年,布魯肖全家移居美國,得以善終。

去歐洲試水

一戰期間,日本的手就已經伸得很長了。

陸軍進攻中國青島的同時,海軍派出了數艘艦艇,奪取德國在太平洋上的島嶼殖民地。日本海軍還展開大規模巡航,組織了四支艦隊前往各個海域,配合英國皇家海軍,保護海運線並搜尋斯佩艦隊。

1915年2月15日,駐紮在新加坡的1000多名印度士兵暴動,正在南中國海巡航的兩艘日本巡洋艦派出陸戰隊,在新加坡登陸,協助英國當局鎮壓了這場暴動。當時的英國人不會想到,過了二十多年,日本陸戰隊就把新加坡佔領了,這場鎮壓可以看作演習。

隨著歐洲戰火的擴大,協約國再三要求日本派陸軍赴歐洲參戰,遭到了日本人的拒絕。日本人還算明智,以日本那種裝備水平的陸軍,到了歐洲戰場也就是給人當炮灰。

協約國還請求日本海軍派艦隊到地中海執行護航任務,也被拒絕了。後來,英法跟日本達成了秘密協定,答應在戰爭勝利後,日本接收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並且把德屬南洋諸島併入日本。日本見有好處,這才同意派艦隊赴歐參戰。為什麼巴黎和會上歐洲列強把中國山東的權益交給日本?根源就在這裡。

於是,日本組成了三支特混艦隊,協助英國海軍護航,打擊德國潛艇和襲擊艦。其中第二特混艦隊被派往地中海,指揮官是佐籐海軍少將,率領一艘巡洋艦和八艘驅逐艦,後來又增派了四艘驅逐艦。日本護航艦隊1917年4月抵達馬耳他島,並以這個島為基地,擔任法國、意大利、埃及和巴爾幹半島之間海上動脈的護航任務。

日本護航艦隊的主要對手是地中海沿岸同盟國港口的31艘德國潛艇、14艘奧地利潛艇和3艘土耳其潛艇。當時日本軍艦還沒有裝備聲吶,完全靠肉眼發現目標,但是這些軍艦上搭載了新型的反潛武器——深水炸彈。戰爭雖然漫長而激烈,但日本人打得還算比較出色。到戰爭結束時,第二特混艦隊一共執行了348次護航任務,護衛船隻788艘,搭救人員7075名,跟同盟國潛艇交戰了36次,最大的損失是1艘驅逐艦被魚雷重創。

在這次遠征中,78名日本海軍官兵陣亡,其中73人至今仍然安葬在馬耳他島上的戰爭公墓裡。一戰結束後,為了表彰日本人的突出貢獻,日本從德國得到了7艘潛艇作為戰利品。獲得這樣珍貴的「禮物」,日本的潛艇技術突飛猛進,也算是一大收穫。

此外,一戰後期,日本海軍還編成第一特混艦隊,負責在南中國海、蘇祿海、印度尼西亞海域和印度洋進行島礁作戰。第一特混艦隊的部分兵力以開普敦為基地,協助英國海軍好望角分艦隊作戰。

無論是否出於日本的本意,經過一戰的海外作戰行動,日本海軍已經從沿岸海軍向遠洋海軍轉變了。

04. 把美國人給惹來了

擊沉「盧西塔尼亞」號

薩拉熱窩事件是一戰的導火線,但是,斐迪南大公被刺身亡,對大西洋彼岸的美國人來說,不過是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人,在一個沒聽說過的地方被刺殺的事件,根本沒什麼重要意義。

一戰爆發的最初幾個星期,美國一再宣佈不捲入這場戰爭,大多數美國民眾非常支持政府的中立政策。美國報紙報道的歐洲戰況,多數美國人是抱著事不關己、看熱鬧、扯閒篇的態度讀來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但是,美國人跟歐洲人之間畢竟有密切聯繫。當時,每9個美國人中就有1個出生在歐洲,也就是移民一代。美國人口中有600萬來自中東歐,420萬來自西北歐,150萬來自南歐。另有1800萬本土出生的美國人,他們的父母出生在國外,也就是移民二代。

因此,一戰爆發之初,美國政府曾一度非常擔心歐洲交戰各國要求曾作為其國民的美國人效忠他們,從而引發美國動亂,所以美國政府更是申明嚴守中立。

1915年5月7日,英國「盧西塔尼亞」號豪華客輪從美國紐約出發,航行在大西洋上,目的地是英國的利物浦。這艘客輪上有1257名旅客,其中有159名美國人,有168名兒童。

當時,德國已經命令它的潛艇和水面艦艇在公海上攻擊英國商船和客輪。當「盧西塔尼亞」號航行到愛爾蘭附近水域時,接到了英國海軍總部的警告,說德國潛艇正在愛爾蘭海岸以南海域活動。過去一周內,已經有23艘商船在這片海域被擊沉。現在,「盧西塔尼亞」號成了這片海域上唯一的船隻。船長很緊張,計劃中護航的巡邏隊也沒來。

當「盧西塔尼亞」號在這片危險海域孤獨航行的時候,它正被德國U-20號潛艇嚴密監視著。德國海軍規定,為了防止英國客輪上攜帶食品和軍火,德國潛艇可以攻擊英國的客輪。事實上,「盧西塔尼亞」號客輪確實載有4200箱子彈和其他彈藥。當然,德國潛艇擊沉它的時候並不知情,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U-20號潛艇仍然發射了魚雷。

於是,「盧西塔尼亞」號這艘和「泰坦尼克」號客輪一起被世人稱為「永不沉沒之船」的豪華客輪,僅僅18分鐘便完全消失在洶湧的波濤之下。不同的是,「泰坦尼克」號的沉沒是因為撞到冰山,而「盧西塔尼亞」號是被德軍擊沉的。

「德國佬」成了罵人話

「盧西塔尼亞」號上的逃生場面非常混亂,48只救生艇中只有6只完好無損地被降下,其餘救生艇由於索具放鬆時失去平衡,全部隨客輪沉入海底。

因此,「盧西塔尼亞」號的傷亡令人震驚,1257名旅客中,1201人死亡;159名美國乘客中,有124人喪生。

在恐怖的逃生場景中,發生了一幕可歌可泣的壯舉。當時,一個叫范德比爾特的37歲的大款,一面指示他的貼身男僕尋找能找到的所有孩子,一面親自引導婦女和兒童上救生船。他把自己的那只救生船給了一位婦女,然後,跟其他四個老爺們兒一起,手拉手,眼望著前方,不時地給其他人鼓氣說:「死有什麼可怕!」

在「盧西塔尼亞」號客輪被襲事件發生後不到23小時,美國總統威爾遜就收到了美國駐英國大使佩奇的電報。佩奇在電報中直言不諱地陳述了英國對於「盧西塔尼亞」號客輪事件的感受,他報告說:「英國方面流露出來的官方感覺是,美國必須對同盟國宣戰,否則將失去歐洲的尊重。」

但是,當時威爾遜總統對佩奇的電報很不感冒,甚至隨手燒掉了。佩奇希望回國向總統詳細稟報他本人以及英國政府的意見,威爾遜總統斷然拒絕了他的請求。這兩位有40年交情的老哥們兒的友誼從此出現了裂痕。美國的駐外大使一般都是為總統選舉立下赫赫戰功的哥們兒,在總統當選後外放的「美差」,尤其是駐英大使,那得是總統的鐵哥們兒才能擔任。這次因為外交政策的互不認同,這對有40年交情的鐵哥們兒掰了。

直到一年以後,佩奇才見到威爾遜總統。此時,德國人為紀念成功擊沉「盧西塔尼亞」號做了一枚紀念章。佩奇給總統留下一封信,在信中,他指出當時特別想單獨見到總統,並把這枚侮辱美國的紀念章也放在信裡,但威爾遜總統仍不為所動。有意思的是,當1917年4月,威爾遜總統請求國會同意向德國宣戰的時候,他向國會提供的證據恰恰是佩奇一年半前交給他的報告。

「盧西塔尼亞」號客輪事件對許多美國人的心態產生了重要影響。美國民眾開始關注德國人對無辜平民犯下的暴行,美國媒體開始把德國人描繪成兇惡、殘暴、沒人性的野蠻人,「德國佬」成了一句罵人話。

誰也不聽美國的

當然,並不是所有美國人都同情協約國,他們也有分歧。許多愛爾蘭裔的美國人——這些人在美國還很有地位,當年就是因為不能忍受英國對愛爾蘭的長期壓迫而移民美國,他們很樂意看到英國人倒霉。而很多德裔美國人則紛紛捐款,支援祖籍國的戰爭事業。

1916年3月24日,一艘德國潛艇擊沉了英國的「蘇塞克斯」號客輪,又有一些美國公民罹難。此時,美國人的憤怒達到了頂點,柏林和華盛頓之間的矛盾也升級到了頂點。在美國國會支持下,威爾遜總統向德皇威廉二世發出最後通牒。美國威脅說,德國如果不收斂挑釁行為,美國將斷絕與它的外交關係,由此產生的一切後果由德方承擔。

當時德國在歐洲兩線作戰,非常吃力,不願得罪美國這個世界頭號的工業強國。5月4日,德國表示妥協說,他們承諾將嚴格遵守國際法準則,不再未經警告就擊沉經過戰區的商船和客輪,德國的這一保證史稱「蘇塞克斯承諾」。但是,德國軍方認為無限制潛艇戰比美國捲入這場戰爭更重要,沒過多久就違反了諾言。

1917年2月1日,德國宣佈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威爾遜總統立即宣佈斷絕與德國的外交關係。到這時候,威爾遜已經認識到戰爭不會主動結束,他一直呼籲歐洲各國停戰,做出了好幾次努力,還親自去過歐洲,結果誰也不聽他的。這使他逐漸意識到,只有美國幫助某一方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才能有和平,美國才能在戰後的和平會議上發揮重要作用。

那到底幫助哪一方贏得勝利呢?這是用腳指頭也能想明白的事兒。從血緣上講,最早的美國人是英國移民的後代;另外,美國跟協約國的商業貿易很密切,到1917年1月,協約國欠美國的債務已達20億美元,如果協約國戰敗,這筆錢就打水漂了。威爾遜總統確信,如果必須有一方失敗,那麼這個失敗者必須是同盟國。

當威爾遜總統宣佈跟德國斷絕外交關係後,對德宣戰只是一個時機問題。因為不斷有協約國船隻被德國擊沉,這些被擊沉的協約國船隻上有很多美國公民,現在只需要一枚魚雷就能使美國捲入戰爭。

正義比和平更加珍貴

此時,發生了一件很不尋常的事情,英國情報部門截獲了德國外交大臣齊默爾曼給德國駐墨西哥大使的絕密電報。

這封電報敦促墨西哥當局,如果美國加入協約國,墨西哥應立即向美國宣戰。在這份電報中,德國承諾向墨西哥提供大量財政援助,並在勝利後把美國的得克薩斯州、新墨西哥州和亞利桑那州等所謂「墨西哥喪失的領土」歸還給墨西哥。

這份電報真假難辨。當時,墨西哥基本處於無政府狀態,根本沒有成建制的部隊,向美國宣戰無異於天方夜譚。威爾遜總統原本認為這份情報不過是個騙局,但是,「齊默爾曼電報」被美國各大報紙登載,激起了美國民眾最強烈的反德情緒,使美國國會中反對參戰的議員人數驟減。再加上3月16日,德國潛艇在沒有事先警告的情況下,擊沉了三艘美國商船,所以美國人必須對德宣戰了。

許多美國民眾已經自發上街遊行,舉的標語上寫著:殺死德國皇帝!打到柏林去!打倒德國佬!美國前總統老羅斯福義憤填膺地說:「毫無疑問,美國必須開戰,窮凶極惡的德國人已經向我們宣戰。」

1917年4月2日夜,華盛頓國會大廈燈火通明,情緒激動的威爾遜總統強烈要求國會授權他向同盟國宣戰。許多議員西服的翻領上別著美國國旗徽章,美國最高法院的法官們列席了聽證會。曾是南北戰爭老兵的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懷特在聆聽總統演講時,甚至忍不住失聲痛哭。

威爾遜總統在演講中提出:「有一個選擇我們不能做,也沒有能力做。我們不會選擇屈服之路,不會使國家和人民最神聖的權力遭到忽視和踐踏。」他提出「正義比和平更加珍貴」這個概念。威爾遜還說:「世界必須給民主營造安全。」這句話充分表明了美國介入戰爭的正當性。

1917年4月6日凌晨,美國參議院以86票贊成、6票反對,通過了對德宣戰的決議案;眾議院以373票贊成、50票反對,同意對德宣戰。從此,美國加入了協約國集團。

拉法耶特,我們來了

協約國集團得知美國參戰的消息後歡欣鼓舞,無不舉國振奮。

誰都知道美國當時是世界上最大、最發達的工業國家,如果它向同盟國宣戰,協約國就會得到美國提供的大量物資和貸款;強大的美國海軍將提供直接援助;一支人數多得難以想像的美國陸軍將開赴法國參戰。當時,協約國特別希望美國能夠派遣數以十萬計的軍隊到西線參戰,實際上,美國根本就沒做好應對如此大規模戰爭的準備。

1917年4月,美國對同盟國宣戰的時候,陸軍不足20萬,在世界各國陸軍中排名第17位,甚至還不如當時中國的陸軍人數多。這支軍隊的規模比阿爾貝國王領導的比利時軍隊多不了多少。老兵們在領養老金退役之前基本都在睡覺和玩樂,部隊裝備的火器幾乎都是過時的老式步槍。航空兵一共只有55架飛機,其中51架是面臨淘汰的破舊飛機。當威爾遜總統向軍方詢問美國能夠向法國派遣多少部隊時,得到的回答是24000人,而且只能保證一天的彈藥供應。

儘管沒有做好戰爭準備,1917年6月28日,第一批美軍參戰部隊仍然抵達了法國,對於在三年消耗戰中拖得筋疲力盡的法國人來說,這些美國棒小伙子的到來,給他們帶來了無限希望。1917年7月4日,美國國慶節,巴黎為進入該市的美軍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在儀式中,一名叫斯坦頓的美軍上校吐出了長期激勵法國人和美國人的一句話:「拉法耶特,我們來了!」拉法耶特是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幫助過美國的法國將軍。

第一批赴法參戰的美軍,被稱為美國駐歐遠征軍的核心力量。潘興將軍被任命為美國駐歐遠征軍司令。潘興將軍26歲時,以全年級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於西點軍校。他在美國騎兵部隊服役期間,參加了發生在美國西部地區的最後幾場印第安戰爭。那個時代,美國軍隊基本處於休眠狀態,軍官的晉陞極其緩慢,已經三十五六歲的潘興還是一名中尉軍官,深感陞遷無望,曾經考慮離開部隊當一名律師。但是,他的好哥們兒、後來擔任過美國副總統的道斯極力說服他再幹上幾年,潘興才在部隊中忍耐了下來,終於迎來了人生的輝煌時刻。

1917年4月2日,情緒激動的威爾遜總統強烈要求國會授權他向同盟國宣戰

在威爾遜總統眼裡,潘興並不是一位偉大的戰略家,他沒有一位高級軍事指揮官應有的睿智,但是潘興堅韌不拔,情緒穩定,極具耐心,可以凝聚軍心、穩定士氣。臨危受命的潘興果然沒有辜負總統的重托,憑著對事業的執著和堅韌不拔的品質,白手起家,很快組織起一支規模龐大的美國遠征軍。

更了不起的是,潘興以其堅定的意志,頂住了來自其他協約國政府及將軍的壓力。

給美國人一個「驚喜」

英國和法國對於建立一支獨立的沒有任何戰爭經驗的美國遠征軍根本不感興趣,他們需要美國軍隊填充他們日漸薄弱的防線,說白了就是想用美國人當炮灰。

但是,潘興斷然拒絕了英法提出的無理要求,他對協約國將軍對自己軍隊的巨大傷亡所表露出來的麻木不仁和冷酷無情深感震。在協約國將軍眼裡,傷亡只不過是一些數字。而潘興作為一名久經戰火考驗、忠於職守的老兵,絕不能容忍自己的部隊被這麼一群根本不懂戰略戰術的二百五將軍指揮,去打毫無意義的消耗戰。

所以,潘興保持了美國遠征軍的獨立性和完整性,在他認為部隊已經進行了全面訓練之前,並不打算讓軍隊參加任何作戰行動。以至於協約國政府和軍事指揮部門一再向美國施壓,要求撤換這位不聽招呼的將軍,但是威爾遜總統十分固執地信任這位遠征軍司令。

潘興將軍從法軍中借調了一些久經戰火考驗的老兵,作為美國兵的教官。這些法軍教官做夢也想不到他們日思夜想、早也盼、晚也盼、望穿雙眼盼來的美軍,竟然如此缺乏訓練。一開始,他們非常失望,但經過一段時間後,他們對這幫美國兵接受新的訓練科目和戰術的速度,以及在訓練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獻身精神感到由衷的滿意。

直到1917年10月,潘興才開始派遣美軍到法軍前線參戰。經過再三比較,潘興選擇了圖勒城周圍的防線作為美軍首次參戰的戰場。1914年以後,這裡除了零星的炮擊、放冷槍和偷襲之外,沒有發生過任何真正的戰鬥。

但是,德軍事先得到了情報,決定給美國人一點兒顏色看看。11月2日子夜時分,德國老兵為了向美國新兵表示「歡迎」,給美國人一個「驚喜」,發起了一次精心準備的突襲。德軍小分隊神不知鬼不覺地剪斷了美軍陣地前的鐵絲網,迅速插入美軍陣地,乾淨利索地完成了屠殺任務後,揚長而去。這次行動中,德軍殺死了3名美軍士兵,抓了11名俘虜。馬爾霍爾下士成為美軍在一戰中第一位被俘的士兵。

很明顯,德軍發起這次突襲的目的,就是要羞辱美軍並動搖他們的士氣,但是美軍被激怒了。

一份良好的答卷

之後,德國最高當局決定,在潘興徹底把美國遠征軍打造成一支獨立作戰的力量之前,在西線發動一場大規模閃電戰,將協約國軍隊徹底打垮。

1918年5月27日,德軍在法國的蘇瓦松和蘭斯之間的山區向法軍發動進攻,成功突破了法軍防線。不到八天時間,德軍向前推進了近60公里,比協約國軍隊過去三年推進的距離之和還要多,繳獲了大量武器裝備,抓獲了65000名俘虜。

自從1914年馬恩河戰役以來,協約國的形勢從來沒有這樣嚴峻過。德軍打到了馬恩河畔,距巴黎不到60公里。巴黎充滿了恐慌,法國又準備遷都了。

5月30日,協約國軍總司令福煦委託法軍總司令貝當拜訪潘興,請他向法軍危急的防線派遣美軍支援。當時的50萬駐歐美軍中,只有四個師準備就緒,其中兩個師已經被派往前線。潘興考慮再三,同意把美國陸軍第二師和第三師借給貝當將軍。

美軍第二師隸屬法國第六集團軍指揮,集團軍司令對於把一段防線交給一支毫無作戰經驗的部隊感到不安,問他們能不能夠擋住作風頑強、訓練有素的德國軍隊。美軍第二師參謀長布朗上校憤怒地回答:「這些人是美國的正規部隊,在過去的150年中,他們從來沒有被打敗過。」

美軍抵達前線之後,發現法國軍隊正在不斷後撤。當最後一支法軍分隊從美軍第二師下轄的海軍陸戰旅防守的陣地旁撤退的時候,他們的指揮官走到一位美軍陸戰隊連長面前說,他們已經接到了全部撤退的命令。美軍陸戰隊上尉威廉姆斯咆哮如雷:「撤退?該死的!我們剛到這兒。」

就在法軍撤退後不久,在美軍右側的樹林裡,德軍的機關鎗開始瘋狂地掃射起來,兩股德軍步兵呈扇形展開,向美軍陣地發起攻擊。美軍第二師第六陸戰團團長特林上校在回憶錄中描述了當時的情景:「如果說德軍的前進在我看來很漂亮的話,那我們的海軍陸戰隊員們更是如此……陸戰隊員們阻止了他們前進,他們被擊退,且傷亡慘重,最後不得不後撤,但我們的火力絲毫沒有減弱,將他們推向死亡。」儘管這只是一場小規模戰鬥,但美國海軍陸戰隊頂住了德軍的進攻。

6月6日,法國第六集團軍發起了一次大規模的反擊。當時美軍第二師陸戰旅受命控制貝洛樹林。德軍在這片樹林裡精心部署了200挺機關鎗,將這片樹林佈置成了修羅的屠場。但是美軍堅守陣地,打退了德軍一系列反撲。其中,最後一次反撲是霍夫曼軍士一人擊退的。他發現12名帶著機槍的德軍士兵從灌木叢中爬向己方陣地,勇敢的霍夫曼大吼一聲,衝下坡去,同德國兵展開白刃戰,格殺了兩名德國兵,其他德國兵發現不妙,轉身逃之夭夭。霍夫曼受了重傷,但是被救活,並榮獲了國會榮譽勳章,他是美國第二師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戰鬥結束後,人們在一名陣亡德軍士兵的遺體上發現了一封沒來得及寄出的寫給父親的家書。這名陣亡士兵描述了德國兵眼裡的恐怖戰爭,信中寫道:「美國兵都是殘酷狠毒的惡魔,但凡能夠移動的東西,都在他們的殺戮之列。」這種戰場上的殘酷,使德國人把美國海軍陸戰隊員稱為「凶殘的狗」,這個綽號沿用至今。

貝洛樹林作為德國人和美國人首次較量的見證永載史冊。美國大兵鳳凰涅槃,自南北戰爭結束以來第一次參加如此大規模的戰爭,以前打印第安人、墨西哥人,這次才有了像樣的對手。在跟歐洲軍事強國的首次較量中,美國兵交了一份良好的答卷。

像鐵人一樣戰鬥

7月15日,德軍對協約國再次發動進攻,第二次馬恩河戰役打響。

美軍最著名的作戰行動發生在馬恩河南岸地區,德軍向美軍第三師發起了兇猛異常的攻擊,據守陣地的美國人頑強抵抗。在一個陣地上,美軍第三師38步兵團受到來自三個方向的攻擊,儘管形勢危急,但是38團全體官兵英勇頑強,擊退了德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並且給德軍造成了三倍於己的重大傷亡。

在戰鬥中,38團湧現出很多可歌可泣的悲壯事跡。有一名戰士陣亡時,一手拿著步槍,一手拿著手槍,在他周圍橫七豎八地躺著12具德軍士兵的屍體。第38團在馬恩河畔堅如磐石般的英勇戰鬥,使它贏得「馬恩磐石」的稱號。

在跟美國第三師相鄰的地方,美第28賓夕法尼亞國民警衛師面對德軍的兇猛進攻寸土不讓,有四個連被德軍重重包圍,彈藥打光了,就與衝上來的德軍展開肉搏戰。這些英勇無畏的賓夕法尼亞人,贏得了美國遠征軍總司令潘興將軍的高度評價:「他們就像鐵人一樣戰鬥。」

到了9月份,潘興將軍統率百萬美國遠征軍獨立作戰的夢想終於實現了。於是,他試圖發動一場自始至終完全由美國人參加的進攻。

9月12日,美法聯軍投入50萬兵力、各類火炮3000餘門、坦克267輛、飛機1500架,對據守在聖米耶爾突出部的德軍發動了猛烈進攻。由於進攻突然,許多德軍據點被美軍包圍,加上德軍有意撤出,抵抗十分微弱。一名美軍軍士長拿著一把沒裝子彈的手槍就俘虜了300多名德國兵。第二天,美軍兩翼部隊對聖米耶爾形成鉗形包圍。此時德軍主力已經撤離,美軍很快肅清殘敵,在戰鬥中俘敵15000人,繳獲了大量裝備。

這一天恰恰是潘興將軍58歲的生日,他說,這是他最快樂的一個生日。

史上最堅強的信鴿

在聖米耶爾地區肅清德軍殘敵之後,美軍將參加協約國全線的進攻作戰。美軍新組建的第一集團軍將在凡爾登以北的阿爾貢地區與德軍作戰。參加進攻作戰開始階段戰鬥的9個美軍師中,只有2個師具有實戰經驗。每位美軍士兵要背負200磅彈藥、2罐醃牛肉、6盒壓縮餅乾和1升容量的水壺。

許多新兵的水壺裡盛的是酒,而不是水。他們身邊沒有老兵提醒,在激烈的戰鬥中飲酒不僅使他們翻胃般地難受,而且會增加他們的乾渴,所以後來那些本來應該忙於戰鬥的美國兵卻忙於嘔吐。

9月26日,在2700門火炮進行3小時的猛烈轟炸後,美軍正式發起進攻。儘管美軍佔有8倍於敵軍的數量優勢,但是美軍在推進1公里後,遭到德軍頑強抵抗而不能前進。9月底,美軍只得暫停進攻。

激戰當中,美軍第77師308團1營被德軍的火力阻隔,困在了幽深的山谷中,堅守四天後,部隊減員嚴重。由於不能派步兵進入山谷救援身處絕境的1營,77師指揮官決定對包圍該營的德軍陣地實行猛烈轟炸。但是美軍炮兵只知道1營的大概位置,他們的炮彈幾乎全部落在了1營的陣地上。

1營營長懷著最後一線希望放飛了最後一隻信鴿。這只信鴿的名字叫「親愛的朋友」,信鴿本能地飛向77師陣地。在飛行途中,一顆子彈穿透了「親愛的朋友」的頭部,它的左眼破裂,眼珠子流了出來。後來,灼熱的彈片擊中它的胸部,致使它的胸骨折斷,第三塊彈片削掉了它的左腿下部。然而,這只史上最堅強的信鴿仍然奇跡般地堅持飛行,幾乎流盡了最後一滴血,飛到了美軍陣地。幸運的是,綁在信鴿左腿上部的信仍然完好無損。信中寫道:「看在上帝的分兒上,停止炮擊。」

10月8日,這個營僅剩194名倖存者。在友鄰部隊的支援下,他們終於殺出了一條血路,離開了山谷。

陸軍中士約克

同一天,在阿爾貢森林的另一個地方,一個名叫約克的美國陸軍中士,在不到15分鐘時間裡,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著名的戰鬥英雄。這一天,約克中士隨一支16人的偵察分隊,去偵察一個長滿灌木叢的德軍機槍火力點。偵察分隊摸到德軍陣地後面,在一片小空地上,神兵天將般地出現在德軍營長和一群士兵面前。這幫德軍以為這支偵察分隊只是美軍大部隊的一部分,就乖乖地舉手投降了。

然而,另一個高地上的德軍發現這只是一小股美軍,就向他們開火,6名美軍士兵中彈身亡,3名負傷,包括分隊的指揮官。被俘的德國士兵趴在地上不敢動彈,剩餘的7名美軍士兵躲避在樹後。德軍從兩個方向射擊,形成交叉火力網。美軍偵察小分隊立即還擊,很快擊斃了幾名德軍。身為中士的約克負責指揮小分隊,他一面命令其他人員看守德軍俘虜,一面獨自爬著去進攻另外的德軍機槍火力點。

約克從小生長在美國田納西山脈,喜歡在山林中狩獵,成了一個百發百中的神射手。現在,精湛的射擊表演開始了。約克不慌不忙地用步槍一個個地擊斃第一個機槍火力點的德軍。另一群德國兵端著刺刀從側面向他衝來,他掏出科爾特手槍,有意先打死最後一名德軍士兵,以便其他德國兵繼續向前衝。就這樣,他一槍一個,打死了向他衝來的全部德國兵。不到15分鐘時間,約克用17發子彈擊斃了17名德軍,隨後他和小分隊押著德軍俘虜返回美軍陣地,一名被俘的德軍少校還命令其他德軍向約克小分隊繳械投降。

最後,約克率領小分隊帶著3名傷員、132名德軍俘虜,安全返回了陣地。約克獲得了美國國會勳章,戰爭結束後,他的英雄事跡被拍成電影《陸軍中士約克》。

實際上,約克不久前還是一名拒服兵役者。他信仰宗教,認為所有的戰爭都是邪惡的,而且說過,與人戰鬥實際上就是反對自己的宗教信仰。當他被強徵入伍時,他進行了「多次祈禱並有了良心發現」,才到了軍營。但是,戰爭改變了他。

《戰爭就是這麼回事兒:袁騰飛講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