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講 鑄成大錯悔已遲(德、奧、俄、土四大帝國的終結)

我們不是被打垮的,因為我們作為士兵更優秀,更有經驗;我們無非是被許多倍的優勢所壓垮、所擊退了。

——《西線無戰事》

01. 沙皇俄國的末日

淫僧拉斯普京

一戰結束時,那些讓千百萬人走進墳墓的君主,最終也把自己給玩廢了。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這四大帝國從此灰飛煙滅。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為什麼呢?他們是自掘墳墓。

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的崩潰,非常典型地證明了這一點。這個王朝走向崩潰的最後時光,出現了一個著名的淫僧——拉斯普京。

拉斯普京於1869年出生在俄國伏爾加河西岸的一戶農家。他爹早年好賭,後攜家移居西伯利亞地區的一個村莊。拉斯普京原來叫格裡高利,年輕時就是個無賴,還做過偷馬賊,被同村人稱為「拉斯普京」。拉斯普京的意思是「淫逸放蕩」,他是拿外號當名字。

拉斯普京後來混入東正教,儼然以「先知」和「神人」自居,出入大戶人家,騙取錢財。他學會了高超的催眠術,他那雙淡藍色的眼睛,炯炯有神,當死死盯著人看時會泛出道道藍光,再加上巧舌如簧、低沉洪亮的嗓音,總令人感到恐懼,昏昏欲睡。

拉斯普京的這種催眠術對女性尤其見效。據說,他睡遍了俄羅斯宮廷所有的貴族少女,如果跟處女發生關係,拉斯普京就會收藏她的一縷頭髮。1977年,當地政府拆除拉斯普京住過的房子時,在花園裡發現了許多裝有女人頭髮的箱子。

拉斯普京30多歲時,擔任神父一職,以散播預言和施展巫醫醫術為絕活。有一次,拉斯普京準確預言了俄羅斯某地3月的乾旱,從而名聲大噪。

1905年,拉斯普京又機緣巧合地來到了首都聖彼得堡。這一年,俄國爆發了革命,沙皇被迫決定召開國家杜馬。當俄羅斯人民同盟(又稱黑色百人團)去各地拉選票時,發現了拉斯普京。他們認為這人是個雄辯家,可以很好地為本黨說話,於是便把他帶到了首都。

在聖彼得堡,拉斯普京利用他不知從哪兒學來的占卜和咒術,輕鬆地籠絡了一批驕奢愚昧的貴族,在整個上流社會風靡一時。不久,拉斯普京又瞎貓碰上死耗子,治好了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叔叔養的狗,使他的名聲傳入了宮內。

尼古拉二世的皇后亞歷山德拉篤信神秘主義,喜好招待「神僧」「聖童」「先知」「預言家」「救世主」這類人物,並經常舉行降靈儀式。令這對夫婦悲傷的是,他們的兒子阿列克謝因患有血友病,面臨生命危險。

每每阿列克謝犯病時,所有人都束手無策。就在此時,拉斯普京出現了。

把俄國搞得雞飛狗跳

1907年,皇太子阿列克謝再次犯病。焦急萬分的皇后說服了尼古拉二世,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召拉斯普京入宮,看他能否拯救愛子。

令人驚奇的是,對這位病情嚴重的皇太子,就連宮廷御醫都無計可施。拉斯普京進來後,僅給皇太子喝了一小包藥粉,又進行了一番祈禱,然後坐在皇太子身邊給他講了些故事。接著,奇跡發生了,通過幾天靜養,皇太子居然康復了!

就這樣,整個沙皇俄國未來的命運似乎都掌控在了一個出身不明的巫師手中,原因就是他與皇太子的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只要拉斯普京留在宮裡,皇太子就健康活潑,當他不在的時候,太子就會日漸消瘦。1915年,拉斯普京與沙皇一度交惡,被趕出皇宮。結果皇太子突然流鼻血,當皇后求助於拉斯普京時,他故意遲了兩天,沒想到太子的病情迅速惡化。當拉斯普京一出現,太子就奇跡般地好了。

從此,拉斯普京這種不可思議的力量,讓沙皇尼古拉二世也完全屈服了,凡事都要讓他三分。

但對於俄國而言,災難開始了。在取得沙皇夫婦的絕對信任後,拉斯普京的本來面目逐漸暴露出來。由於拉斯普京有了「沙皇神燈掌燈官」的宮廷頭銜,可以自由進出內宮,於是他經常對沙皇夫婦施加影響,從而使自己成為俄國最炙手可熱的人物,甚至公然干預朝政。

到1916年時,拉斯普京的權力已達到頂峰,尤其是一戰爆發後的1915年,沙皇御駕親征,離開了京城。國家的權力落到皇后手裡,實際上掌握在了拉斯普京的手中。

這一時期,俄國的內政被拉斯普京搞得雞飛狗跳。1914年至1916年短短兩年時間,俄國大臣會議主席(首相)換了四個,內務大臣換了六個,陸軍大臣換了四個,外交大臣換了三個,司法大臣換了四個。據說,拉斯普京任命官員毫無原則,全憑一時興趣。他讓年近八旬的哥羅梅金當大臣會議主席,僅僅是因為他愛吃哥羅梅金老婆做的土豆。另外,許多官員和貴族因為得罪了拉斯普京而被罷免。

驚人的預言能力

俄國國內本來就矛盾尖銳,又在戰場上屢吃敗仗,像拉斯普京這樣的惡魔,無疑將使國家迅速走向崩潰。

正如一名貴族後來回憶的:「拉斯普京是個兩面派。在皇族面前,他露出謙卑的長老面孔,皇后看著他便不由自主地相信他就是上帝附體。但是在國民面前,他便現出了猙獰的一面、那個酒色禿驢污穢的一面。民眾看到沙皇居然重用了這樣的人,感到十分氣憤,而皇宮上下對此不解,並覺得受到了傷害。他們為什麼這麼生氣?難道一個聖人為不幸的皇太子祈禱有什麼不對的嗎?要知道,那孩子稍不注意就會沒命的呀。沙皇和皇后被刺痛並激怒了,怎麼會爆發如此強烈的民憤呢?這個人除了好事什麼也沒做啊。就這樣,死神的傳令兵來到了統治者和人民之間,而且由於任何一方都無法完全瞭解這人的二元性,所以雙方也無法互相理解,於是沙皇和人民便同時把對方推到了深淵的邊緣。」

誠如所言,當沙皇夫婦沉溺於對拉斯普京的信任中時,不但是平民,甚至那些對王朝忠心耿耿的貴族也憤怒了,這對沙俄帝國來說絕對是非常危險的。

雖然拉斯普京在社會上聲名狼藉,但皇后就是不肯承認他邪惡的一面。這個女人天真地說:「聖人總是被人誹謗,人們恨他是因為我們愛他。」她無論如何都不相信那個她完全信任的人、那個治好了她兒子血友病的人是個騙子,也沒料到他引起的公憤最終會隨著革命的爆發達到頂點。

與此同時,不少官員認為民憤將繼續擴大,於是紛紛請求皇后把拉斯普京趕走,卻被皇后拒絕了。即便是在外面風傳拉斯普京是她情人的時候,她也仍然拒絕趕走他。當皇后的姐姐伊麗莎白試圖介入此事的時候,同樣受到了皇后的冷遇。伊麗莎白臨走的時候,傷感地說:「看來我就不該來。」而皇后只是冷冷地回答:「沒錯。」

拉斯普京之所以能夠得到沙皇夫婦的絕對信任,除了他能治癒皇太子的血友病外,還因為他神秘的預言能力。而這些能力,皇后就曾親眼見過。那還是拉斯普京剛進宮不久,雖然治好了皇太子的病,人們對他還不十分信服。有一天,拉斯普京突然緊張地對皇后說:「皇后媽媽,千萬別讓孩子們進兒童室,我看見了。」幾天以後,兒童室果然有一盞巨大的吊燈從天花板上掉下來,摔得粉碎。事後皇后感激不已,但後來有人披露,這其實是拉斯普京的一個圈套,他事先已把兒童室內水晶吊燈的鏈子鋸開了口子。

1912年10月的一天,患血友病的皇太子阿列克謝陪同父皇在波蘭一個小鎮打獵時突然發病,發高燒,且流血不止。御醫感到無能為力,讓沙皇夫婦做最壞的準備。據記載,當時皇室的確已經開始為皇太子準備後事了。就在這時,萬里之外的拉斯普京來電說,上帝已看到了皇后的眼淚,皇太子一定能活下來。就當人們將信將疑時,奇跡果然發生了:皇太子的體溫開始下降,流血慢慢止住了。

另外,拉斯普京還曾預言,皇太子在13歲生日之後,身體就會好轉,事實的確證明他是對的。

除掉這個禍害

在看到拉斯普京具有如此驚人的預言能力後,就連沙皇也開始將國家大事托付給他。

特別是在一戰的戰場上,無論是作戰方針,還是軍事調動,拉斯普京幾乎無不插足。沙皇每遇難題必先咨詢「我們的朋友」拉斯普京,就連前線是否發動進攻,什麼時候發動進攻,也要看拉斯普京的預言行事。但這些「預言」,在歷史學家看來都是拉斯普京的胡言亂語。

在拉斯普京種種預言的擺佈下,沙皇繼續將俄國引向災難,因為這位「國師」的一些預言完全是瞎指揮。有一次,拉斯普京宣稱自己做了個夢,他得到了神的啟示,俄軍應在裡加附近發動進攻。當沙皇真的下令發動進攻時,卻被德軍打得大敗。還有一次戰役中,本來沙皇的軍隊明顯佔了上風,拉斯普京卻慫恿皇后向前線發了一封電報,要求皇帝宣佈停戰,原因只是他做了一個「不幸的夢」。對此,就連尼古拉二世也開始不滿,說自己「就好像穿了一條無形的褲子一樣」。

隨著俄國的局勢進一步惡化,拉斯普京已預感到局勢開始對自己不利。1916年12月的一天,在前線的尼古拉二世突然收到拉斯普京寫來的一封信。這位巫師居然在信中說,自己將在1917年元月前被殺害,但是他又警告沙皇,如果自己是被民眾所殺,皇帝尚可存活幾年;如果是被貴族所殺,羅曼諾夫王朝將在他死後三個月之內崩潰,沙皇一家人將無法活過兩年。看到這封信後,沙皇驚恐萬分。這次,拉斯普京一語成讖,果然被人幹掉了。

謀殺拉斯普京的主角是尤蘇波夫親王,他出身於俄國最富有的家族,老媽是韃靼貴族的後裔,老爹曾經擔任過莫斯科市市長。尤蘇波夫於1914年娶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外甥女伊琳娜為妻,他的丈母娘是尼古拉二世的妹妹,他是地地道道的皇親國戚。

參與謀殺的除了尤蘇波夫,還有尼古拉二世的堂弟德米特裡大公,還有雖然沒有貴族身份,但有杜馬和黑色百人團支持的普利什凱維奇。預謀殺死拉斯普京的三人都是君主主義者,他們是為維護羅曼諾夫王朝、捍衛沙皇統治,而決心除掉拉斯普京這個禍害的。

殺死淫僧不容易

1916年12月29日,尤蘇波夫親王、德米特裡大公、普利什凱維奇加上尤蘇波夫的密友蘇霍金大尉和一名醫生,在聖彼得堡的尤蘇波夫宮設下圈套。

尤蘇波夫以美貌的妻子伊琳娜為誘餌,將好色的拉斯普京誘騙出來,給他吃了八塊摻有氰化鉀的蛋糕,喝了一瓶摻有氰化鉀的葡萄酒。這些毒藥的劑量足以毒死幾匹馬或者一頭大象,但拉斯普京居然毫無反應。於是尤蘇波夫向拉斯普京開了一槍,打穿了他的胸部。

大家都認為拉斯普京肯定掛了,正要處理屍體時,拉斯普京突然甦醒過來,掐住尤蘇波夫的喉嚨,說:「明天我就把你絞死!」隨後掙脫眾人,往門外的庭院裡跑。普利什凱維奇追出屋外,向拉斯普京連開三槍,最後一槍打中了他的腦袋。

密謀者將他拖進屋內,拉斯普京再度甦醒過來。尤蘇波夫只好用啞鈴猛敲他的太陽穴,將他再度擊昏。最後,拉斯普京被扔入河中的一個冰窟窿裡,屍體於次日被人發現。法醫驗屍結果表明,拉斯普京是溺水而死的,肺部全是積水。如果丟入河中的是一具屍體,肺中是不可能有這麼多水的,拉斯普京在冰面下居然還活了八分鐘。為了弄死他,真是費了一龍二虎九牛之力啊!

拉斯普京的屍體經過防腐處理後被運到皇村 ,亞歷山德拉皇后在那裡為他修建了地下墓穴,並計劃在墓穴上建一座修道院。二月革命後,這個淫僧的屍體被進駐皇村的士兵扒了出來,運到聖彼得堡遊街示眾,然後挫骨揚灰。

尤蘇波夫親王和德米特裡大公因為暗殺拉斯普京被軟禁,隨後被發配到了外地。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兩人因禍得福,不但躲過了俄國革命,而且贏得了布爾什維克的尊敬,沒有像其他貴族一樣被整肅。值得一提的是,拉斯普京曾預言說,殺死他的人將活不長久,但尤蘇波夫一直活到了1967年。

找死,還是等死

有了拉斯普京這樣的淫僧惑亂宮廷,統治俄羅斯300年的羅曼諾夫王朝壽終正寢,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不過,從軍事上來看,大戰打到1917年的時候,俄國還是能堅持的。雖然勃魯西洛夫攻勢代價很高,但那是俄軍在一戰期間最光彩奪目的勝利,特別是為俄軍將領樹立了勝利的信心。丘吉爾認為,只要俄國能從1917年開始,保持戰線完整無損,俄國就將成為戰爭的最後勝利者。冬天到來後,俄軍有幾個月的時間休整;奧匈帝國已被打得稀里嘩啦,差不多變成浮雲了;英法開始向俄國提供大量武器援助;德國由於兩線作戰,兵力不足,也不像從前那麼可怕了。

因此,在霞飛將軍提出1917年要在多個戰場展開進攻的時候,俄軍將領毫不猶豫地表示,要投入70個師的兵力進攻,這些部隊將裝備數以萬計的大炮和機關鎗。如果協約國在東西兩線同時發動猛烈進攻,戰爭很可能在1917年就結束了。

儘管一戰的形勢對俄國有利,但俄國國內陷入了混亂。1916年底至1917年初這個冬天,俄國的雪下得非常深,溫度特別低,整個國家變成了一個大冰窖。有一千多列火車的蒸汽車頭因水被凍結而炸裂了,俄國的鐵路本來就是一場災難,這時候更是變成了地獄。整體狀況雖然基本上可控,但是食品和燃料難以運進大城市,運輸速度慢得就跟水龍頭裡沒水了往外滴的感覺一樣。

聖彼得堡不僅是俄國的首都,也是最重要的工業中心,但是首都跟內陸的距離太遠,所以這座大城市遇到的問題特別嚴重。由於缺少能源,很多工廠停工了,工人們沒事做,無事就要生非,既冷又餓,既驚恐又憤怒。麵包房雖然有面,但是沒有燃料加熱烤爐,烘烤不出麵包來。婦女們排幾個小時的隊也領不到配額食品,只好去搶。駐紮在聖彼得堡的數萬士兵,好多是未經訓練的新兵。這些新兵對前途深感迷茫,一些煽動者向他們發表長篇大論的演說,呼籲進行革命,從而結束戰爭。特別是俄軍此前的慘重傷亡,加重了士兵的陰影。俄國士兵曾經跟英國記者說,德國人有機槍、大炮、毒氣,我們有胸膛和天靈蓋,我們只能靠肉身往上頂。

絕大部分俄國人要求改革,沙皇政府如果接受改革,建立君主立憲制,沙皇專制統治就要終結;但如果不改革,沙皇政府就會被暴力推翻。也就是說,改革可能是找死,但死得會好看一點兒;不改革是等死,死法就很難說了。不幸的是,沙皇政府選擇了等死。

山雨欲來風滿樓

英國的威爾遜將軍在那段時間訪問了俄國,他向國內報告說:「無論是軍官、商人、婦女,每個人都想著弄死他們。」這個「他們」,指的就是沙皇尼古拉二世和皇后亞歷山德拉。

俄國的民主社會黨人克倫斯基,面對俄國杜馬談及廢止沙皇時說:「如果其他辦法行不通,就應該用恐怖主義的方法。」杜馬成員一起歡呼,並答應為他提供庇護。報紙在報道他的講話時做了刪節,但他的言論很快就傳遍了首都,大家為他高聲喝彩。到了這個時候,俄國革命已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1917年2月23日,杜馬主席在結束了跟沙皇的會晤之後說,他認為他們倆之間沒有再進行溝通的必要,革命馬上就要來了。尼古拉二世躲了起來,不做回應。民政機關判斷一場起義即將爆發,已經開始給警察派發機關鎗。

沙皇尼古拉二世這時候既疲倦又孤獨,不願聽任何人的意見。他很可能意識到了將要發生的事情,聽天由命了。整個冬天,他都住在聖彼得堡附近的皇村。除了皇后之外,所有接近他的人都乞求他任命一個新內閣,但是他沒有行動。

對沙皇有影響力的皇后,勸他採取殘忍的手段。當他離開皇宮去軍隊總部的時候,皇后給他寫信說:「你要堅強,俄國人民需要你堅強,每次遇到困難,你總表現出愛和寬容,現在你要讓他們感受到你的力量,這其實也是他們正在要求的。最近,許多人告訴我,俄國需要皮鞭。」但是,沙皇對皇后的訴求也無動於衷,接近他的人都說他變得疏遠、超然,對現實漠不關心,總是耐心地聽別人不斷重複的訴求,神情茫然地微笑,什麼也不說,什麼也不做。

拉斯普京死後,皇帝和皇后都信任大臣普羅托波夫。他是一個典型的笨蛋,之所以得到信任,是因為他會操辦降神會,幫助皇后跟已故的拉斯普京取得聯繫。他把操辦降神會看得比自己內閣大臣的職責、比向城市提供給養還重要。

1917年3月7日,尼古拉二世突然宣佈第二天要去杜馬,並且聲明要任命一個新內閣。這一舉動使有理智的政府官員重新燃起了希望。然而,到了晚上,沙皇又宣佈必須立刻去軍隊總部,不去杜馬了,把早上說出的話收回了。

幾個小時之內,沙皇離開了首都。離開的原因,據人分析有這麼幾種:第一,可能由於他媳婦的堅決要求。亞歷山德拉皇后認為,如果尼古拉順從杜馬的意願,那他就是一個軟弱的笨蛋。第二,也可能他是為躲避皇后的不斷騷擾。這時候,東線的戰事處在休眠期,他去軍隊總部其實無事可做,也許就是喝喝小酒、跳跳舞,就幹這個。

結果沙皇一走,局勢發生了劇烈變化。

皇帝進不了首都

其實,在沙皇走的前一天,街上的示威遊行已變成了騷亂和搶劫。

哥薩克騎兵被派到街上恢復秩序,沙皇習慣派騎兵控制不守規矩的群眾。這次派去的騎兵都是年輕的新兵,軍訓只完成了一半,他們的兄長即使沒有戰死,也是滯留在東線戰場上。這些哥薩克士兵沒有像往常那樣拿鞭子抽打人群,而是加入婦女組成的人群中,向她們表示不會有危險。

到了星期五,聚集的人越來越多,騷亂更加嚴重。一些在首都活動的極左組織領導人,在遭受了幾年的殘忍鎮壓後,此時膽子大了,呼籲進行大罷工。到星期六,抗議人群和哥薩克士兵都出動了。哥薩克士兵接到命令,向抗議人群開火,但是他們把槍口對準了警察。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具有震動性的歷史時刻,哥薩克士兵對沙皇體制的忠誠結束了。

俄國內閣處在極端的惶恐之中,內閣成員們給沙皇發電報請求辭職,並且要求沙皇返回聖彼得堡,組織新政府。結果沙皇回了一封跟這事兒風馬牛不相及的電報,搞笑到什麼程度呢?沙皇說:「在此與德國和奧地利開戰的困難時期,我命令發生在首都的騷亂明天結束。」他太把自己當回事兒了!

這時候,沙皇還認為自己一言九鼎,命令「騷亂結束」。到了「明天」,也就是星期日,沙皇給他新任的首相一份聖旨,要求解散杜馬。首相把沙皇的聖旨交給了議員們,議員們立刻投票,表示不予理睬,議員們實際上成了革命者。

到了星期一,好幾萬士兵加入抗議活動當中,很多士兵開了小差,還有的士兵跟平民一起發動了騷亂。首都的武器庫受到攻擊,武器遭到了搶掠,數千支步槍流散到城市四處,流入革命者手中。秘密警察的法院和辦公室被焚燬,監獄被攻破,犯人獲得了自由,有的逃跑,有的加入了革命陣營。

3月13日,沙皇終於離開軍隊總部,乘火車返回聖彼得堡,路程長達800公里。他的速度很慢,原因是給開往前線的部隊和軍需品讓路,這個舉動本意善良,實則愚蠢。沙皇離首都越近,發現混亂越嚴重,前方報告說暴力事件頻發,不能繼續前進。

皇帝的專列在離首都還很遠的地方被迫停了下來,停在一個鄉下小鎮。皇帝居然進不了自己的首都,與隨行人員躲在一個小火車站裡。

退位的鬧劇

這時候,軍隊的高級指揮官——包括沙皇的叔叔尼古拉大公——給沙皇發來電報,要求他交出皇位。

沙皇對這一切安之若素,已經麻木了。點兒背不能怪社會,沒覺得有什麼大不了,他現在只關心老婆孩子的安危,而他們此時已經變成了囚犯。駐守在聖彼得堡皇村的四萬禁衛軍也起義了,沙皇的五個孩子這時都得了麻疹,這種病在1917年可不是一個小病。皇后亞歷山德拉無法與沙皇取得聯繫,她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但很快,她恢復了理智,把全部精力投入照顧女兒們和12歲的兒子身上,安排飯食,讓兩個仍然效忠的哥薩克士兵住在溫暖的地下室。與革命前的瘋狂不同,皇后此時展現出平和的力量,可惜為時已晚,她只能努力幫助家庭度過最後的時光。

到3月15日,俄國出現了兩個政府:一個是杜馬推出的政府,由36歲的司法部長克倫斯基擔任領導;另一個是效忠布爾什維克,由士兵和工人代表組成的蘇維埃政府。這兩個政府竟然在同一棟建築中運作,儘管是競爭關係,但兩個政府有一個共識——沙皇必須退位。

沙皇的內閣成員並沒有與杜馬作對,而是可憐兮兮地要求被逮捕,以確保生命安全。幾個來自聖彼得堡的代表前去會見尼古拉二世。一開始,沙皇同意在退位詔書上簽字,後來又反悔了。代表們要求他把皇位傳給兒子,尼古拉二世堅決不同意。他知道兒子有血友病,可能活不了幾年,到時候,陌生人就會來接掌皇位。

最後,沙皇決定把位子傳給弟弟。這位御弟是羅曼諾夫家族公認的敗家子,他曾與一個離過兩次婚、育有一子的平民婦女結婚。御弟聽說自己要繼任沙皇,第一個反應是退位,他怕成為革命的犧牲品。接著,他又聲稱有意在未來恢復皇位,條件是必須有一個民選的議會。簡直是鬧笑話,哪有這種好事兒。

至此,統治俄國三百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宣告結束了。

用專列送回列寧

羅曼諾夫王朝雖然結束了,但杜馬的臨時政府宣佈將大戰進行到底,直到取得最後勝利。

前任沙皇尼古拉二世這時表現得極為大度,表示毫無保留地支持臨時政府,他在給軍隊的告別書中說:「無論是誰,如果他現在夢想和平,或者乞求獲得和平,他就是祖國的叛徒。」

世界各國很快知道了俄國羅曼諾夫王朝崩潰的消息,倫敦和巴黎都非常高興,美國政府裡那些渴望參戰的人同樣也非常高興。英國、法國一開始就感到與獨裁的帝俄建立同盟令人尷尬,因為英法希望把這場戰爭定義成民主和獨裁之間的鬥爭,跟俄國同盟,使得解釋這場戰爭的性質變得非常複雜。現在,俄國顯然將要變成一個民主國家,而且比原先的沙俄更願意參加大戰,協約國內部變得更純潔了。

俄國國內,有些人認為帝制的終結是場悲劇,但更多的人歡呼雀躍。事情發展得太快了,這是奇跡中的奇跡!一名士兵在日記中寫道:「歡樂和焦慮使我無法工作,這是一件多麼偉大的事,這是新俄國的黎明,真是令人快活!……警察被抓起來了,他們的武器被沒收。上帝,請讓世界永遠如此!」

但是,沒有人想到,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用自己的專列,把流亡在外的布爾什維克黨領袖列寧送回了俄國。列寧回國後,立刻著手領導了十月革命,推翻了克倫斯基的臨時政府。

布列斯特和約

列寧領導俄國布爾什維克黨掌權之後,立即向協約國提出了一個和平建議。在和平建議被協約國拒絕後,俄國便與德國單獨進行和平談判。

1917年12月3日,布列斯特談判開始。德國提出了把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的局部和拉脫維亞、白俄羅斯的全部割讓給德國,並賠款30億盧布的苛刻條件。

這麼苛刻的條件,引起了布爾什維克內部嚴重的分歧。列寧主張接受德國的條件,盡快簽訂和約,斯大林等六名中央委員支持列寧;以布哈林為代表的委員則反對簽訂和約,主張繼續進行世界大戰;托洛茨基則主張停戰,復員軍隊,但不與德國簽約,即不戰也不和。

1918年1月2日,蘇俄政府召開中央和地方負責人會議。會議上,贊成布哈林主張的有32人,贊成托洛茨基主張的有16人,贊成列寧主張的人數最少,只有15人。

1月24日,蘇俄政府召開中央會議,重新表決關於對德簽約的問題,列寧的主張仍然沒有獲得通過。1月30日,布列斯特談判恢復。作為外交人民委員(即外交部長)、談判代表團團長的托洛茨基臨行前與列寧約定:如果德國下了最後通牒,就讓步簽約。不出意料,德國果然向蘇俄下了最後通牒。托洛茨基向列寧電報詢問對策,列寧立即復電:接受德國條件,立即簽約。但是托洛茨基沒有接受列寧的建議,而是發表了拒絕簽約的聲明,率團離開布列斯特。結果,德國開始對蘇俄大舉進攻。

2月18日,蘇俄中央委員會舉行了緊急會議。會上,列寧的主張又以6:7的票數被否決。隨後,中央委員會又連夜開會。經過激烈的爭論,托洛茨基轉而支持列寧,會議以7票贊成、5票反對、1票棄權的結果通過了列寧的提案。蘇俄政府連夜通知德國方面,同意簽約。

但是,德國在接到通知後沒有立即停止進攻,而是於2月23日提出了更苛刻的條件。蘇俄中央委員會又召開有15名委員參加的緊急會議。會議中,列寧力排眾議,但大多數委員仍然不贊成他的主張。

鬱悶的列寧最後提出,如果這種空談繼續下去,他就要辭職,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員會。布哈林對此表示無所謂。托洛茨基不同意列寧的意見,但為了防止列寧辭職和黨的分裂,他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在他的影響下,出現了4票棄權。結果,列寧的主張以7票贊成、4票棄權、4票反對獲得通過。

2月24日,蘇俄政府重新派出談判代表團與德國進行談判。3月3日,《布列斯特和約》正式簽訂。按照和約,蘇俄須割讓波蘭、立陶宛、烏克蘭、白俄羅斯和愛沙尼亞的部分地區共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給德國,賠款60億馬克。蘇俄付出喪權辱國的巨大代價,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保住了自己的政權。

幾個月後,德國在西線戰敗,於1918年11月11日同協約國簽訂了停戰協定,蘇俄政府立即於11月12日宣佈廢除《布列斯特和約》。

02. 奧斯曼帝國的崩潰

想殺就殺,殺得瘋狂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淪亡,許多人歸咎於經濟的崩潰。實際上,造成這種結局的是統治者本身。

奧斯曼帝國後期的歷任統治者,都是半瘋或者半傻。為什麼呢?奧斯曼帝國的統治者們,害怕王位被王朝內部的陰謀者篡奪,因而有一個駭人聽聞的習俗,他們建起了一棟沒有窗戶的建築,稱為「囚籠」。蘇丹的後裔從少年起就被禁閉在其中,直到死去或者被殺死。他們中只能有一個人活著出來,這個人在沒有學過任何知識的情況下,便被推上蘇丹的王座。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幾個世紀以來,一些極度無知和無能的人統治著龐大的土耳其帝國。他們中許多人曾被禁閉數十年,然而,一旦被釋放,他們在死之前就能自由自在地做任何想做的事兒,無論多邪惡都能做。當然,他們最喜歡做的事兒就是殺人,新君主的兄弟們會被殺得一個不剩,包括成年人、少年和嬰兒。他們殺人可以用任何借口,或者根本不需要借口,想殺就殺,殺得瘋狂。

從16世紀的奧斯曼帝國蘇萊曼大帝,到一戰爆發的三個半世紀裡,只有一位蘇丹展示出了奧斯曼帝國君主應有的力量,這就是17世紀在位的穆拉德四世。穆拉德四世在10歲的時候成為蘇丹,由於年齡太小才沒被放進「囚籠」。他曾帶兵攻入波斯,鎮壓了那裡的起義。但是他比其他蘇丹更加殘酷,更像神經病,僅僅一年內,他就處決了25萬臣民,很多人還是被他親手殺死的,他宣佈自己有權每天殺死10個無辜的人。他有時站在宮殿的牆上,隨意射殺過路人。晚上,他微服私訪伊斯坦布爾的客棧,一旦發現有誰抽煙,當場處決。甭管他走到哪裡,劊子手總是跟著,腰帶上佈滿釘子和手鑽,提著能打斷手腳的木棍,揣著裝有能使人眼睛失明的粉末的小罐。

這樣的人統治奧斯曼帝國,能把這個國家糟蹋成什麼樣,就可想而知了。

結束奴役之路

這種慘無人道的統治持續了數百年,直到一戰前夕,奧斯曼帝國才告別純粹的君主專制。

1908年,奧斯曼帝國內部發生了一場革命。青年土耳其黨軍官建立了新政府,復行1876年憲法,恢復議會,扶植穆罕默德五世成為新蘇丹,建立了君主立憲制。

一戰初期,奧斯曼帝國也取得過幾場勝利,如加裡波利之戰,但更多的是遭到挫敗,如在高加索戰役中敗於俄國。同時,戰爭爆發後,帝國內部的民族矛盾變得更加嚴重。不幸的是,土耳其政府不但未能調和各民族間的緊張關係,反而製造民族分裂,釀成慘禍。

1915年,土耳其內政部長塔拉特對帝國內信奉基督教的亞美尼亞人的忠誠表示懷疑,指責亞美尼亞人勾結入侵的俄國軍隊,下令逮捕亞美尼亞人的領袖,大規模驅逐和屠殺亞美尼亞人,強行將數千人帶到敘利亞沙漠的營地。事件演變成了種族滅絕,此後的幾年時間裡,估計有150萬亞美尼亞人因飢餓、缺水、暴曬、盜賊掠奪而死亡,被稱為亞美尼亞大屠殺。

奧斯曼帝國很快吃到了民族分裂的苦頭。1916年的阿拉伯起義,使帝國在中東戰場的形勢逆轉,土耳其軍隊傷亡慘重。1917年俄國革命後,奧斯曼帝國失去了外高加索的大片領土。到1918年,土耳其軍隊在英軍和阿拉伯軍隊的攻擊下,節節敗退,喪失了全部美索不達米亞、巴勒斯坦和敘利亞。這時,土耳其軍隊失去了戰鬥力,士兵自動放棄陣地,拒絕作戰。形勢的急轉直下和國內民眾高漲的反戰情緒,使土耳其政府無力再戰。

1918年10月30日,在一艘英國巡洋艦上,土耳其與協約國簽署了停戰協定,退出戰爭。此後,協約國便開始侵佔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希臘自西面登陸向內陸挺進,法國和亞美尼亞分別自南、東兩面進入小亞細亞。1920年8月10日,協約國與土耳其簽訂了《色佛爾條約》。條約使土耳其的領土急劇縮減,昔日地跨三大洲的大帝國,面臨被瓜分的危險。

這時,土耳其的一戰英雄凱末爾站了出來,大呼:「不獨立,毋寧死!」著手把全國各地的愛國組織統一起來,成立了土耳其大國民議會,在他的帶領下,進行獨立戰爭。凱末爾對內廢除蘇丹制,對外與入侵土耳其的希臘、法國、亞美尼亞軍隊作戰。

1922年,土耳其獨立戰爭獲得勝利,協約國同意廢除《色佛爾條約》,並於瑞士洛桑重開談判。1923年7月24日,土耳其政府與協約國簽訂《洛桑和約》,收回伊斯坦布爾周圍大片土地,穩固了土耳其在小亞細亞的領土。

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1924年3月3日,土耳其的哈里發制被廢除,昔日的統治者奧斯曼皇室被列為不受歡迎的人驅逐出境。

03. 永別了,奧匈帝國

斷斷續續的談判

自從1916年冬天,茜茜公主的老公弗蘭茨·約瑟夫一世死後,奧匈帝國的政治形勢就大為惡化。

奧匈帝國之前的皇儲斐迪南大公已經在兩年前死於薩拉熱窩,因此由弗蘭茨的侄孫卡爾繼位。卡爾皇帝是一位無能的好人,即位以來就一直想要和平。皇帝和他的外交大臣都感覺到奧匈帝國撐不下去了,於是就跟協約國秘密接觸,想提前媾和,結束戰爭。

卡爾皇帝有一位親戚,是法國波旁王室的後裔,在比利時擔任炮兵軍官。卡爾就和這位親戚聯繫,讓他給法國總統帶信。在信中,卡爾表示支持法國對德國的一切要求,也就是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法國總統回信說,需要更多的德國領土。並且還威脅奧匈說,100萬裝備精良的美國軍隊即將來到歐洲作戰,但是法國願意網開一面,與奧匈帝國單獨議和;奧匈帝國可以獲得德國的巴伐利亞和西裡西亞,但是必須把南提羅爾和達爾馬提亞交給意大利,因為意大利也是協約國一個戰壕裡的兄弟。

對德國的土地,卡爾皇帝是崽賣爺田不心疼,你們愛怎麼分就怎麼分,但是他不願意割讓奧匈帝國的領土,同時他認為跟協約國單獨媾和有點兒對老大德國太不夠意思。這個談判就斷斷續續,沒有實質性進展。

1917年德奧聯軍發起的卡普裡托會戰,算是奧匈帝國陸軍的最後一次光榮勝利。之後,卡爾皇帝再度提出了談判的問題,法奧兩國的代表在瑞士秘密接觸。法國人非常精明,對於奧匈極盡利誘之能事,只要奧匈退出戰爭,並把某些不重要的領土割給意大利,那麼巴伐利亞王國以及第一次瓜分之前的整個波蘭,都將併入奧匈帝國,西裡西亞也將再度屬於奧匈,甚至羅馬尼亞都有可能。這樣的話,一個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大帝國,領土將從波羅的海延伸到亞得裡亞海。法國代表非常幽默地向巴黎當局報告說:「用波蘭誘惑他們,用巴伐利亞吸引他們,用西裡西亞駭倒他們。」

卡爾皇帝並不傻,看明白了協約國這樣做的目的,實際上是誘使他對德國開戰,因為西裡西亞和巴伐利亞在德國手裡,要想得到就得對德開戰,跟德國他是不敢打的。所以他問,包括德奧兩國在內的和平條件是什麼?巴黎回答說:「德國應該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還有薩爾地區,以及之前波蘭的領土,希望卡爾把這些條件轉告柏林。」

卡爾知道,如果把這些條件轉告德國,一定會惹得威廉二世勃然大怒,還會暴露自己秘密談判的動機,於是這次談判又黃了。

我們只好自殺

到這個時候,奧匈帝國內部雖然情況惡劣,但是只要還有使戰爭獲得有利結果的可能,國內的斯拉夫民族仍然不願意脫離這個帝國。

早在1915年,一些捷克人和南斯拉夫人的領袖就拒絕了協約國對他們的誘惑,他們所希望的只是在奧匈帝國之內獲得民族自治。奧匈帝國境內的南斯拉夫人寧願接受維也納貴族的統治,也不願意接受「貝爾格萊德文盲」塞爾維亞人的統治。

而且,到1917年年底為止,美國總統威爾遜還說,他無意削弱奧匈帝國。但是,當德國的威望和實力在西線日漸衰弱的時候,所有的乘客都急於逃離哈布斯堡王朝這艘即將沉沒的破船。

到1918年秋天,卡爾皇帝決定對國內少數民族做出一切讓步。如果他能在一年前採取這種政策,也許還能保住皇位。但是他的一切改革都必須獲得匈牙利人的同意,因為奧匈是一個二元帝國,奧皇決定給其人民以自治,匈牙利首相提醒他,奧皇在宣言上必須聲明所有這些自由都不適用於匈牙利,否則他會切斷對奧地利的糧食供應。奧皇的宣言實際上就是奧匈帝國的訃告,奧匈最後一位外交大臣說:「因為要預防任人殺害我們,結果我們只好自殺。」

當奧匈帝國的首相要求各民族領袖來開會,共同商討如何實施自治的時候,沒有一個民族領袖前來,大家都不要奧匈帝國了,根本就不買他的賬。當奧匈帝國呼籲各交戰國在海牙舉行一次和平會議的時候,威爾遜總統拖延了兩個星期才答覆,並且指出,哈布斯堡王朝謀求建立一個聯邦的觀念不行了。威爾遜的這種言論,替奧匈帝國內的一切民族吹響了解放的號角,奧匈帝國開始分裂。

仗打到這個份兒上,奧匈帝國幾乎耗乾了自己的財富。在前線戰鬥的部隊每個星期還能吃到200克肉,所以很多人從後方跑到前線,目的就是為了吃肉。得了瘧疾的人,如果唯一的襯衫已經洗過、正在曬乾,就只好光著身子在寒風中顫抖。奧匈帝國到了最後階段,只有最前線的人才有制服,其他人就逮著什麼穿什麼了。

在這種形勢下,奧匈帝國還企圖發動新的攻勢來扭轉戰場上的頹勢。前總參謀長康拉德元帥主張向意大利再次發動進攻。1918年6月15日凌晨,後來被稱為派夫河會戰的攻勢開始了。當奧地利軍隊開始進攻的時候,很多士兵逃往敵軍戰線,並順便向敵人提供情報。攻擊幾乎立刻就受到意大利軍隊的阻擊,到第四天就完全停止了。到第五天,一向脆弱的意大利軍隊居然開始反攻。兩個偽列強在南線打得熱火朝天,一直被奧地利人欺負的意大利總算逮著機會了,玩命地打。打到7月6日,奧軍的攻勢完全失敗,白白損失了15萬人。

有人認為,這場戰役也能算得上是有世界意義的會戰之一,因為這不僅是1918年協約國軍的第一次大勝,而且也是意大利軍隊的首勝,非常值得紀念。

維也納曲終人散

德國派駐奧地利統帥部的聯絡官克拉蒙將軍說:「6月會戰對奧國國內情況以及全盤局勢都產生了嚴重後果。不僅是失敗本身,而且還有奧軍所受到的慘重損失,在匈牙利國會中已經引起一片譴責聲。他們要求撤回匈牙利的軍隊,不讓他們再受那些毫無良心的奧軍將領的指揮。而奧國人民也公開指責奧皇夫婦通敵賣國。」這一切替奧匈帝國敲響了喪鐘。

奧軍戰敗之後,意大利人看出戰爭可能快結束了,於是急於繼續反攻,製造勝利,以便多撈好處。意軍集中全部兵力孤注一擲,共出動了9個集團軍、57個步兵師、4個騎兵師、7700門火炮,還有英國、法國、美國、捷克的聯軍部隊在內,陣容可謂空前龐大。奧地利軍隊雖然有52個步兵師、6個騎兵師、6000門火炮,但早已士氣低落,成了烏合之眾,150萬人當中只有35萬是戰鬥部隊。

意大利軍隊於1918年10月24日發起攻擊,當然了,是由精銳的英國軍隊替他們打頭陣。這次會戰由於眾寡懸殊,勝負早已注定。雖然奧地利軍隊仍然在拚死抵抗,但是其他民族的部隊不願意再跟日耳曼人同生共死,奧國的瓦解就在眼前。於是軍人逃亡,戰線崩潰,意軍如入無人之境,會戰自動結束。

當奧匈總參謀長向政府報告這些情況時,財政部長拿出他的表來,看了一眼,然後說:「現在已經12點半了,咱們趕緊去吃飯,飯後就必須立即求和。」

10月29日,韋布將軍率領的奧匈代表團越過前線,跟意大利人去談判休戰條件。意方首席代表是巴多里奧,也就是二戰時墨索里尼之後的意大利政府首腦。由於卡爾皇帝在休戰條件上出現反覆,巴多里奧懷疑奧匈帝國是在玩弄詭計,就拍著桌子咆哮:「談判已經破裂,戰爭繼續進行!」這種蠻橫態度讓奧地利人很害怕,只好同意了停戰條件。

11月3日下午5點,奧匈代表團在停戰協定上簽字。巴多里奧為了表示他的「大方」,宣佈休戰在22小時之後生效,同時命令快速部隊去攔截正在撤退中的奧軍。意軍不顧奧地利人的抗議,把凡是被他們追上的人員都變成了戰俘,這樣又抓了42.7萬名「戰俘」,贏得了意大利有史以來第一次「偉大」的勝利!

而在奧匈內部,這時早已混亂不堪,布達佩斯、布拉格等地紛紛成立了獨立政府。奧皇卡爾束手無策,他用顫抖的聲音打電話禁止使用武力對付臣民,實際上,他也沒有武力可用了。

1918年11月10日黃昏,維也納皇宮樂隊最後一次演奏帝國國歌。此時夕陽西下,秋風蕭瑟,面容憔悴的奧匈帝國末代皇帝卡爾立正靜聽。一曲終了,統治奧地利長達600多年的哈布斯堡王朝宣告結束。

兩天後,奧皇卡爾宣佈退位,奧地利變成了一個共和國。

04. 再見,德意志帝國

體面停戰是幻想

1918年,協約國軍隊在西線發起總攻的同時,也在巴爾幹戰場開始反攻。

同盟國的重要成員保加利亞於9月29日宣佈投降,與協約國軍隊簽訂停戰協定,退出了戰爭。保加利亞、土耳其帝國和奧匈帝國相繼投降,使得同盟國集團土崩瓦解,德國陷入了四面楚歌、空前孤立的困境。

此時,德軍在戰場上也極為不利。從1918年8月8日到9月8日,短短一個月內,德軍就損失了15萬人、大炮2000多門、機槍13000多挺。軍事上的失敗,使德國政府和軍方陷入窮途末路的境地。9月底,德國元帥興登堡在樞密院會議上聲明:「德軍已經不能繼續抵抗了」,要求結束戰爭。10月3日,他又在一封信中要求停止戰鬥。

德皇威廉二世不甘心失去手中的權力,宣佈改組內閣,由馬克斯親王擔任德意志第二帝國第八任首相,並且把一份停戰建議交給美國總統威爾遜,願意以威爾遜提出的「14點綱領」為基礎,開始和談,並簽訂停戰協定。同時,德國也向英法兩國發出了停戰照會。

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的時候,協約國內部在對德國戰與和的問題上出現了嚴重分歧。有人主張直逼萊茵河,徹底肢解德國。美國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不願意看到這種局面。

威爾遜總統認為:只要德國人真正投降,就結束戰爭。10月8日,威爾遜正式答覆馬克斯親王,表示美國準備考慮和談,但只有在同盟國撤出比利時和法國,並且保證不再採取敵對行動後才能這麼做。威爾遜還說,美國只和一個負責的、合法的文官政府談判,而不和德國的軍事首腦們談判。

10月12日,馬克斯親王向威爾遜保證:他以德國人民的名義,接受「14點綱領」,並提議成立一個混合委員會監督撤出法國和比利時的工作。兩天後,威爾遜拒絕了成立混合委員會的建議,並明確表明:他同意的停戰,只能是保證美國和協約國軍隊目前絕對優勢地位的停戰。

威爾遜的這個照會在德國政界引起了一場大地震,打破了德國軍方體面停戰的幻想。德國軍隊的兩位最高指揮官興登堡和魯登道夫致電馬克斯親王,要求實現體面的和平,否則,就戰鬥到最後一個人和最後一顆子彈。但是,當時德國軍民的士氣已經低落得無法恢復,最後文官政府佔了上風。

10月20日,馬克斯親王通知威爾遜:德國接受他的條件。

條件有點兒太苛刻

1918年10月1日,德國西線統帥魯登道夫跟高級軍官們說,最高統帥部和德國軍隊已經完了,戰爭無法取勝,徹底的失敗即將到來。連魯登道夫這個一貫的主戰派都說德國已經完了,可見情況嚴重到了什麼地步。

但是德軍最高統帥部仍企圖鋌而走險,命令海軍出海,與英國海軍決戰。這時,公海艦隊的司令官是曾指揮過日德蘭大海戰的捨爾上將,他給艦隊的口號是:要麼輝煌地勝利,要麼光榮地沉沒!仗打到這個地步,毫無疑問,這次出征肯定是光榮地沉沒,不可能輝煌地勝利。於是,德國海軍的水兵拒絕這種自殺行為。11月3日,基爾港的水兵起義,起義遍及了整個艦隊。革命之火由北向南遍及全國。

11月6日,德國的戰時內閣召開了緊急會議,商討和談問題。會議決定派遣外交大臣埃爾茨貝格爾率領代表團前往法國,與協約國談判。如果協約國不同意,則打著白旗請求投降。

11月7日,天色已晚,德國談判代表團的汽車插著白旗越過前沿陣地,於次日清晨,到達巴黎東北部貢比涅森林裡的雷東德車站,協約國軍總司令福煦元帥的列車停到那裡。

德國代表團一到,姿態高傲的福煦未與他們握手就問:「先生們,你們來這兒幹什麼?」埃爾茨貝格爾回答:「我們想聽聽您的停戰建議。」福煦聳聳肩,攤開雙手說:「喔,我們沒有提過任何停戰建議,我們很願意繼續打下去。」德國代表無可奈何,只好硬著頭皮說:「可是我們需要您提的條件,我們無法繼續打下去了。」福煦說:「呵,這麼說,你們是來求和的?這可是另外一回事兒了。」

於是,福煦代表聯軍提出了停戰條件,實際上是一份迫使德國投降的條件,要求德國代表72小時內給予答覆。

停戰條件規定:第一,德軍在簽訂停戰協定後15天內退出一切佔領區;第二,德軍交出5000門大炮、25000挺機槍、1700架飛機、5000輛鐵路機車、5000輛卡車;第三,所有協約國戰俘立即遣返,而德軍戰俘則在和約簽訂後開始歸還;第四,交出一切德國潛艇;第五,交出德國海軍的16艘主力艦、8艘巡洋艦、50艘驅逐艦;另外,還有其他一些政治方面和經濟方面的條件。

總而言之,協約國要求德國無條件投降。

首相罷免皇帝

一名德軍騎兵立即出發,越過戰線,向國內匯報情況。

當他到達德軍統帥部的時候,德軍統帥部已經對任何條件都不再有還價的資格了。因為後方已經發生了大革命,前方只有五天的補給,德國南面的門戶已經洞開,興登堡元帥已經徹底失寵。當時,德軍副總參謀長格侖勒將軍只有兩種選擇:要麼簽訂停戰協定,要麼就眼睜睜地看著部隊由於缺乏糧食、彈藥而分別向協約國軍投降。當一個軍的補給官向第一集團軍軍部要求補充炮彈時,後者說扔石頭吧,我們已經沒有炮彈了。在這種情況下,德國政府準備接受投降。

11月9日上午,興登堡跟格侖勒一同去覲見德皇威廉二世。興登堡首先開口說,他實在說不出他所應該說的話,所以他必須辭職。威廉二世立即打斷了他,命令格侖勒報告。在過去24小時內,格侖勒將軍已經放棄了一切平息國內動亂的可能。革命分子切斷了前線軍隊的補給線,部隊天天都盼著休戰,休戰之後部隊會保持良好的秩序返回德國。但是,格侖勒斷言他們不會再擁護皇帝了。

聽了這些話,威廉二世非常不痛快。這時候威廉皇太子來了,這位太子爺一跳下車就高喊說:「那批水兵還沒槍決嗎?」可見他對形勢簡直無知到了極點。皇太子的參謀長夏倫堡伯爵質問格侖勒將軍,軍人必須遵守他們對軍旗的宣誓。格侖勒搖了搖頭,回答:「宣誓不過是一種形式而已。」

當時陸軍統帥部把50位團長招來,詢問他們的部下是否會追隨德皇去討伐革命者。只有一個人說是,少數人不回答,大多數人都認為部下不會服從命令。很明顯,陸軍不會擁護德皇進行內戰。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首相馬克斯親王主動宣佈,威廉二世已經同時放棄其作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和普魯士國王的地位,並且通知在前線統帥部的威廉二世。

威廉二世得知首相宣佈他退位的消息後,勃然大怒,高喊著說:「可恥!可恥!豈有此理!一位巴登的親王竟然推翻普魯士的國王!」他不承認現實,一份電報又一份電報打到柏林,表示強烈的抗議。但是,這些電報已經不是當年呼風喚雨、地動山搖的聖旨了。

興登堡元帥向德皇報告說,情況變得更壞,部隊已經不再支持陛下,也不再有任何效忠的部隊。他害怕德皇會被叛軍劫持送往柏林,然後再移交給敵人,他建議威廉二世立刻前往荷蘭避難。

一場遊戲一場夢

看到大勢已去,第二天,也就是11月10日,威廉二世在黑暗中乘坐專車駛往荷蘭。有500年輝煌歷史的霍亨索倫王朝,步沙俄羅曼諾夫王朝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後塵,煙消雲散了。

在旅途中,威廉二世沒有開口說一句話。越過國境之後,他改乘私人汽車,去一位荷蘭伯爵的別墅中尋求庇護。一直等到汽車越過吊橋駛入別墅後,威廉二世才開口說話,他向出來歡迎的主人說:「現在我必須喝一杯好的、熱的、濃的英國茶,完全是英國的味道。」

就在威廉二世流亡到荷蘭的同時,馬克斯親王向社會民主黨人艾伯特 移交政權。兩個人完成交接,馬克斯親王要出門的時候,轉身說:「艾伯特先生,我把德意志帝國交給你來保管。」艾伯特回答:「我已經為這個帝國喪失了兩個兒子!」

社會民主黨人艾伯特的新政府,建議代表團對福煦提出的苛刻條件提出異議,如果遭到拒絕就在條約上簽字。不出所料,德國代表提出的異議,立即遭到了協約國方面的拒絕。1918年11月11日凌晨5點,兩名德國代表在福煦的列車上簽署了停戰協定,協定幾乎完全同意了協約國提出的苛刻條件。

停戰協定簽訂後,一位德國代表起身慷慨陳詞,他說話的時候,英法兩國代表都看著其他地方。那位代表最後說:「一個7000萬人的民族受到苦難,但它不會死亡!」福煦淡淡地說:「很好。」

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點,貢比涅森林鳴放禮炮101響,標誌著四年零三個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席捲歐、亞、非三大洲,波及人口達到15億。交戰雙方動員的兵力共計7400萬人,共有880多萬人陣亡,另有2100萬人受傷,是人類歷史上空前慘烈的一次兵劫。

《戰爭就是這麼回事兒:袁騰飛講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