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說:古時候給君主的臣下論功分五種品類,用德行輔佐建立宗廟安定社稷的叫做勳,用思想言論輔佐的叫做勞,用武力攻戰輔佐的叫做功,能夠幫助明確禮儀規範等級的叫做伐,長年累月忠誠盡心的叫做閱。封爵時候的誓詞說:「即使黃河細得像衣帶,泰山小得像厲石,只要國家永遠安寧,福澤就會施給你的後代。」開始的時候沒有不是想利用封侯來強固根本的,但以後這些枝葉也就逐漸衰頹微弱了。
我讀到高祖封侯功臣的檔案,考察他給第一個人封侯的時候,就已經失算的原因,說:和平常聽到的完全不同呀!《尚書》上說「要使所有的邦國都和協」,延續到夏代、商代,有的侯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大概周代所封的八百個侯國,幽王、厲王以後,在《春秋》中還可以見到。《尚書》中記載有唐、虞時代的侯伯,經歷三代有一千多年,自己一直保全著並能藩輔護衛天子,難道不是他們在仁義方面非常篤重,奉守天子的法制規範嗎?漢代興起,功臣受到封侯的有一百多人。天下剛剛平定,所以大城名都由於戰亂使人眾流散逃亡,戶口能夠計數的只有從前的十分之二三,因此大的封侯也不過有一萬家,小的封侯就只有五六百戶。後來經過幾代的休養生息,民眾都回歸到了鄉里,戶口也更加繁息,像蕭何、曹參、絳侯周勃、灌嬰這一類侯家有的達到了四萬戶,小的侯家也比初封時候戶數增加了一倍,富足豐厚的程度也像這樣。子孫們就驕縱越軌了,忘記了他們的先代,淫逸邪嬖。直到武帝太初時候為止一百年間受封的,現在只有五個侯家還存在,其餘的都因為犯法而喪失了生命亡掉了封地,完全消耗了。天子的法網也是稍為嚴密了些,然而都是自身沒有兢兢業業地對待當時的國家禁令哩。
處在當今的時代,志識古代的道義,是想作為一種自己借鑒的手段來考察當代的存亡,但是情況未必完全相同。做帝王的人各自採取不同的禮制來實現不同的任務,總之是要拿事業的成功作綱紀,難道可以用一種政策模式進行約束嗎?觀察當今的人臣為什麼有些人受到尊敬寵愛和為什麼又有些人受到廢棄屈辱,也可以看到當代社會政治上成功失敗的大量事例,何必一定去尋找古時的聞見?於是謹敬地敘述事情的始終,表列他們的事跡文字,很有些事不能完全瞭解它的本末;事實明確的就都著述下來,有疑惑的就讓他空缺。以後有君子,想推展開來加以論列,就可以憑借這個表進行觀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