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九 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

張耳,是魏國大梁人。他年輕的時候,在魏公子無忌門下作賓客。張耳曾經匿名流竄到外黃。外黃有一個富人的女兒很漂亮,卻嫁了一個愚庸的丈夫。她因此逃離丈夫,投奔到父親的老朋友家中。她父親的朋友向來瞭解張耳,就對這女子說:「如果你一定要找個好丈夫,就跟從張耳吧。」那女子聽從了,最後就請他作主,與原來的丈夫決裂,改嫁張耳。張耳這時脫身交遊,女家重資供應張耳,張耳因此可以招致千里之外的賓客。於是在魏國做了官擔任外黃縣令,名望更高。

陳餘,也是大梁人,愛好儒家學說,多次遊歷趙國的苦陘。有一富人公乘氏把女兒嫁給了他,因為知道陳餘也不是平庸的人。陳餘年輕,就像奉事父親一樣奉事張耳,兩人結成了生死無悔的情誼。

秦國滅亡大梁的時候,張耳家住外黃。漢高祖還是平民的時候,曾經多次跟張耳交遊,做客幾個月之久。秦國滅亡魏國幾年以後,已經聽說這兩個人是魏國的名士,就懸賞徵求:有人捉拿到張耳賞千金,捉拿到陳餘賞五百金。張耳、陳餘就改名換姓一起逃到陳縣,充當裡門看守來謀生。兩人相對站立,裡中官吏曾經因為陳餘有過錯而鞭打他,陳餘想要起來反抗,張耳暗中踩陳餘的腳,讓他挨打。那官吏離開後,張耳就拉陳餘到桑樹下而責備他說:「當初我是怎麼對你說的?如今你蒙受了一點屈辱,就想殺死一個小吏嗎?」陳餘認為他的話是對的。秦朝詔令懸賞徵求他倆,他倆反而也利用守衛的名義命令裡中居民。陳涉在蘄縣起義,到攻入陳縣時,有好幾萬兵。張耳、陳餘求見陳涉。陳涉跟他身邊的人平時多次聽說張耳、陳餘賢能,但未曾見過面,見面後就非常歡喜。

陳縣的豪傑、父老便說服陳涉道:「將軍身披堅甲,手執利器,率領士兵去討伐暴秦,重建楚國江山,存亡國,繼絕世,按功德理當稱王。況且要統御天下各部將領,不稱王也不行,希望將軍立為楚王。」陳涉就這件事問張耳和陳餘,他倆回答說:「秦朝無道,滅亡別人的國家,毀壞別人的社稷,斷絕別人的後代,使百姓精疲力竭,使百姓財產消耗殆盡。將軍明目張膽,不顧萬死一生,為天下人除殘去暴。現在剛剛到陳縣就稱王,在天下人面前顯示自私。希望將軍不要稱王,趕緊率軍隊向西推進,派人確立六國諸侯的後代,為自己樹立黨羽,給秦國增加敵人。敵人多力量就分散,黨羽多兵力就強大。這樣,野外不用交戰,縣裡沒有抗拒的,誅伐暴秦,佔據咸陽來號令諸侯。諸侯亡國之後又得復立,加以恩德使他們歸服,這樣,帝王的大業可以成功了。如果只在陳縣稱王,恐怕天下的人會離散不相從。」陳涉不聽,就自立為王。

陳餘就再勸告陳王說:「大王從梁地、楚地起兵西進,目的在於攻入關中,來不及收復河北地區。我曾經遊歷趙國,瞭解那裡的豪傑和地勢,我自願請求讓我出奇兵向北攻取趙地。」於是陳王任命從前的好朋友陳國人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用張耳、陳餘擔任左右校尉,給士兵三千人,向北攻取趙地。

武臣等人從白馬津渡過黃河,到了黃河以北各縣,說服當地的豪傑道:「秦朝施行亂政酷刑來殘害天下,已經幾十年了。北方有修築長城的勞役,南方有戍守五嶺的兵役,內外騷動,百姓疲憊。橫徵暴斂,來供應軍隊的費用,財窮力盡,民不聊生。加上苛刻的法律、嚴峻的刑罰,使天下父子不能相安。陳王振臂為天下倡導,首先在楚地稱王,方圓二千里,沒有誰不響應,家家滿懷憤怒,人人為之戰鬥,各自報自己的怨恨,各自殺自己的仇人,各縣殺死縣裡的縣令縣丞,各郡殺死郡裡的郡守郡尉。現在已經開張大楚,在陳縣稱王,派遣吳廣、周文率領百萬大軍向西進攻秦朝,在這個時候還不能成就封侯的功業,那就不是人中的豪傑了。請諸位試圖著互相計議吧!天下人心同感受,苦於秦朝的暴政已經很久了。憑借天下人的力量來進攻無道的君王,報父兄的怨仇而完成分割地盤佔有封土的功業,這是有識之士的大好時機。」豪傑們都認為這些話很對。於是一邊行軍,一邊招兵,得到好幾萬人,號稱武臣作武信君。佔領了趙地十個城邑,其他的都據城堅守,不肯投降。於是引兵向東北進攻范陽。

范陽人蒯通勸范陽縣令說:「我私下聽說您快要死了,所以來慰問。雖然這樣,但我慶賀您因為得到我蒯通而有生路。」范陽縣令說:「為什麼來慰問我?」蒯通回答說:「秦的法律很嚴酷,您做范陽令十年了,殺死人家的父親,使人家的兒子成為孤兒,砍斷人家的腳,在人家的額上刺字,數也數不完。然而,慈父孝子們之所以不敢用刀子插入您的腹部,只是因為畏懼秦朝的法律罷了。現在天下大亂,秦朝的法律不能施行,既然這樣,那麼慈父孝子們將會拿刀子插進您的腹部來成全他們的名聲。這就是我之所以來慰問您的原因。當今諸侯反叛暴秦了,武信君的大兵將要到來,而您卻要固守范陽城,年輕人都爭著要殺您,迎降武信君。如果您馬上派遣我去見武信君,可以轉禍為福,就在今天了。」

范陽令就派蒯通去見武信君說:「您一定要先打了勝仗,然後才能獲取土地,先攻破守敵,然後才能佔領城邑,我私下認為這樣做是錯誤的。如果您能聽我的計策,就可以不用進攻而佔領城邑,不用交戰就能奪得土地。一聲令下,就能平定千里之地,可以嗎?」武信君說:「指的是什麼呢?」蒯通說:「現今范陽的縣令本來是應該整頓士兵來守戰的,但是他膽怯而怕死,貪心而看重富貴,所以要率先來投降,但又怕您認為他是秦朝所任用的官吏,像前面被攻下的十個城邑的官吏那樣被誅殺。而現在范陽城裡的年輕人也正想殺死他們的縣令,自己守城來抗拒您。您為什麼不讓我帶著侯印,去委任范陽縣令,范陽縣令就會把縣城獻給您,那些年輕人也就不敢殺他們的縣令了。再讓范陽縣令乘坐著紅色華麗的車子,奔馳在燕、趙之間的郊野。燕、趙兩地的人在郊野看見了他,都會說這是范陽縣令,是首先投降的人,就高興了,燕、趙兩地區的城邑就可以不戰而降服了。這就是我所說的一聲令下就可以平定千里之地的計策。」武信君聽從了他的計策,便派遣蒯通賜給范陽縣令侯印。趙地聽到這個消息後,沒有經過交戰就舉城投降的有三十多個城邑。

到達邯鄲,張耳、陳餘聽說周章的軍隊進入關中,到戲水敗退下來了;又聽說各路將領替陳王攻城奪地,但大多因為被讒言譭謗,得罪被誅殺,又怨恨陳王不採納他們的計策,不用他們作將軍而用他們作校尉,就勸武臣說:「陳王從蘄縣起義,到了陳縣就稱王,不一定會確立六國諸侯的後代。將軍現在用三千兵攻佔了趙地的幾十個城邑,單獨駐守在河北,如果不稱王,就無法鎮守這地方。再說陳王聽信讒言,回去報告,恐怕不能擺脫災禍。還不如擁立自己的兄弟,要不然,就擁立趙王的後代。將軍不要失去時機,時間不容間歇。」武臣便聽從了他們,於是自立為趙王。用陳餘作大將軍,張耳做右丞相,邵騷作左丞相。派人通報陳王,陳王非常震怒,想要全部族滅武臣等人的家屬,並出兵進擊趙國。陳王的相國房君勸諫說:「秦朝還沒有滅亡,就誅殺武臣等人的家屬,這等於又增生了一個秦朝。不如就此而向他祝賀,並讓他們急速帶兵向西進擊秦朝。」陳王同意這個建議,聽從了他的計策,把武臣等人的家屬遷移到宮裡軟禁,封張耳的兒子張敖為成都君。陳王派使者祝賀趙王,讓他趕快出兵向西進入關中。張耳、陳餘勸武臣說:「大王在趙地稱王,這不是楚國的本意,僅用權宜之計來祝賀大王。楚國滅亡秦朝之後,必定會對趙國用兵。希望大王不要向西用兵,而向北面攻取燕、代兩地,向南面收取河內來擴充土地。趙國若能南面佔據黃河,北面擁有燕、代,即使楚國能戰勝秦朝,也不敢壓制趙國。」趙王認為這是對的,因而不向西出兵,卻派韓廣攻取燕地,李良攻取常山,張黶攻取上黨。

韓廣到了燕地,燕地人就擁立韓廣為燕王。趙王就跟張耳、陳餘向北攻打燕國的邊境。趙王曾在空閒的時候外出,卻被燕軍捉拿了。燕軍的將軍把他囚禁起來,要求跟他分得趙國一半的土地,才釋放趙王。趙國使者前往交涉,燕軍就殺死他們來要求割地。張耳、陳餘憂慮這件事。趙軍中有一名僕從對他宿舍中的夥伴告別說:「我替趙國去燕國遊說,跟趙王同車回來。」宿舍中的人都笑他說:「使者去了十多批,一去就給殺了,你憑什麼能夠救趙王?」他就跑到燕國軍營。燕軍的將領接見他,他就問燕將說:「您知道我要幹什麼?」燕將說:「你想救趙王罷了。」他又問:「您知道張耳、陳餘是怎樣的人嗎?」燕將說:「是賢人。」他接著問:「您知道他們的內心想怎樣?」燕將說:「想救他們的趙王罷了。」趙國的僕從卻笑著說:「您還是不知道這兩個人的想法。武臣、張耳、陳餘他們只揚揚馬鞭子就佔領了趙地幾十個城邑,他們也都想南面稱王。難道只是想終身做卿相嗎?臣子和君王的地位難道能相提並論嗎?考慮到當時大勢剛定,不敢三分天下,各立為王,權且按年紀大小,先立武臣為王,來維繫趙地的民心。現在趙地的百姓已經歸服了,這兩人也想分裂趙地而稱王,只是時機還不許可而已。現在您卻囚禁著趙王。這兩人名義上要救趙王,實際上想讓燕國殺掉他,這樣兩人就可以分裂趙地而自立為王了。用一個趙國還能輕易攻打燕國,何況用兩位賢王互相提挈,聲討殺害趙王的罪行,燕國滅亡就更容易了。」燕將認為是這樣,就釋放了趙王,那僕從親自駕車跟趙王一起回國。

李良已經平定常山,回來報告,趙王又派遣李良去攻取太原。李良到達石邑,秦軍封鎖了井陘關,無法前進。秦軍的將領假稱秦二世派人送給李良一封信,沒有封口,信中說:「李良曾經服事我而得到顯貴和寵幸。李良如果能夠叛趙而歸秦,就赦免李良的罪過,讓李良顯貴。」李良得到這封信,懷疑而不相信,就回到邯鄲去,請求增派軍隊。還沒到達邯鄲,路上遇見趙王的姐姐外出飲宴,後面跟隨著一百多人馬。李良望見了,以為是趙王,就跪在路邊拜見。趙王的姐姐喝醉了,不知道他是將官,便派了一名騎士請李良起來。李良一向高貴,起身後,在部屬面前感到很羞慚。侍從官員中有一人說:「天下人背叛秦朝,有能力的人就先立為王。況且趙王的地位一向在將軍之下,現在一個女孩兒家竟不為將軍下車,請讓我追殺她。」李良已經收到偽造的書信,本來就想反趙,猶豫不決,因此發怒,派人追上去,把趙王的姐姐殺死在路上,然後就率領軍隊襲擊邯鄲。邯鄲人不知道,李良竟殺死武臣、邵騷。趙國人有很多作為張耳、陳餘耳目的,所以他們得以逃脫出來。他們收編自己的軍隊,還有幾萬人。門客中有人勸張耳說:「二位君王都是過客,要想趙人歸附,難;只有擁立六國時候趙王的後代,憑正義去扶助他,才能成就大業。」於是找到趙歇,立他為趙王,住在信都。李良進兵攻打陳餘,陳餘打敗李良,李良投奔歸附秦將章邯。

章邯帶兵到達邯鄲,把那裡的百姓都遷到河內,毀平了邯鄲的城廓。張耳跟趙王歇逃進巨鹿城,秦將王離圍攻他。陳餘在北面收編了常山的兵力,得到幾萬人,駐軍在巨鹿北邊。章邯駐軍在巨鹿南面的棘原,修築甬道跟黃河相連接,給王離軍供應軍糧。王離兵多糧足,猛烈進攻巨鹿。巨鹿城內糧盡兵少,張耳幾次派人去叫陳餘的軍隊前來救援,陳餘估計自己的兵力單薄,恐怕抵擋不住秦軍,不敢前往。過了幾個月,張耳非常惱怒,埋怨陳餘,派張黶、陳澤去責備陳餘說:「當初,我和您結下生死與共的情誼。現在趙王和我將死在旦夕,而您擁有幾萬兵力,不肯救援我們,那同生死的情誼在哪裡呢!如果您能守信的話,為什麼不奔赴秦軍跟我們同生死呢?或許有十分之一二的希望保全生命。」陳餘說:「我考慮出兵終究不能救趙,只有使軍隊喪失殆盡。況且我之所以不同歸於盡,是想以後為趙王、張君報復秦朝。如果一定要我同歸於盡,就好像把肉去送給餓虎一樣,有什麼好處?」張黶、陳澤說:「事情已經緊急,要用同歸於盡取得信用,哪裡還能考慮到以後的事呢!」陳餘說:「我死也罷,但想到沒有什麼益處。我必定照您的話去做。」就派遣了五千人,由張黶、陳澤先去試攻秦軍,一去全軍覆沒。

當這個時候,燕、齊、楚三國聽說趙國告急,都派兵來援救。張敖也到北面收編代地的兵員,得到一萬多人,一來,都在陳餘軍隊的旁邊建立營壘,不敢進攻秦軍。項羽的軍隊幾次切斷章邯的甬道,王離的軍隊缺乏糧食,項羽帶兵渡過黃河,終於打敗章邯。章邯只好引兵撤退,各國諸侯的軍隊才敢進攻包圍巨鹿的秦軍,終於俘虜了王離。秦將涉間自殺。最終能保全巨鹿,靠的是楚軍的力量。這時趙王歇、張耳才能出巨鹿城,拜謝各國諸侯。張耳跟陳餘見了面,就拿不肯救趙責備陳餘,又問張黶和陳澤的下落。陳餘發怒說:「張黶、陳澤要求我跟你們同歸於盡,我就派他們帶領五千人先去跟秦軍比試,結果全軍覆沒,不能逃脫。」張耳不相信,以為陳餘殺掉了他們,屢次追問陳餘。陳餘發怒說:「沒想到您對我的怨恨這樣深呀!難道您認為我是捨不得拋棄將軍的職務嗎?」便解脫印綬,推給張耳。張耳也愕然不肯接受。陳餘起身上廁所。賓客中有人勸張耳說:「我聽說『上天的賜與不接受,反而會遭受禍災』。現在陳將軍要把印交給您,您不接受,違背天意,不吉祥。趕快受下它!」張耳就佩上陳餘的印信,接受了他的部下。陳餘從廁所回來,也埋怨張耳不辭讓,就快步退出了。張耳就收編了陳餘的軍隊。陳餘只和部下友好幾百人一同到黃河沿岸的湖澤中從事捕魚打獵。從此,陳餘跟張耳就有了嫌隙。

趙王歇仍舊住在信都。張耳跟隨項羽和諸侯進入關中。漢元年二月,項羽分封諸侯王,張耳向來交遊廣,很多人都替他說好話,項羽也曾多次聽說張耳賢能,就從趙地分出一部分土地,封張耳為常山王,建都信都,信都改名為襄國。

陳餘的賓客多人勸項羽說:「陳餘和張耳一樣對趙國有功。」項羽認為陳餘沒有跟隨他進入關中,聽說陳餘在南皮,就把南皮附近三個縣封給他,而把趙王歇改封為代王。

張耳回到自己的封國,陳餘更加惱怒,說:「張耳和我陳餘功勞一樣,現在張耳封王,而我只封侯,這是項羽不公平。」到了齊王田榮反叛楚國,陳餘就派夏說去遊說田榮說:「項羽作天下的主宰不公平,把各將領都封在好的地方,把原來的國王改封到不好的地方,現在趙王竟然住到代郡去了!希望大王借給我兵力,請把南皮作為屏障。」田榮也想在趙地樹立黨羽,來反對楚國,就派兵跟從陳餘。陳餘就全面動員三縣的兵員,襲擊常山王張耳。張耳敗逃,想到諸侯王之中沒有一個可以歸服的人,便說:「漢王和我有老交情,而項羽的勢力又強大,立我為王,我想去楚國。」甘公說:「漢王進入關中的時候,五星聚集在東井天區,東井天區分地屬於秦,先到秦地的必能成就霸業。楚國即使強盛,最後也必定歸屬於漢。」所以張耳決定投奔漢。漢王也回兵平定三秦,正在廢丘圍攻章邯。張耳去拜見漢王,漢王很隆重地接待了他。

陳餘打敗張耳以後,全部收復了趙地,把趙王從代縣迎接回來,仍然作趙國的國王。趙王感激陳餘的恩德,把陳餘立為代王。陳餘認為趙王勢弱,國初定,所以不回封國,留下來輔佐趙王,而派夏說以相國的身份鎮守代國。

漢二年,漢王向東進攻楚,派遣使者告知趙國,希望跟趙國一齊發兵攻楚。陳餘說:「漢若殺了張耳,我們就從命。」因此漢王找到一個和張耳長得很像的人,殺了他,拿了他的頭送給陳餘,陳餘便派兵助漢。漢軍在彭城以西打了敗仗,陳餘也覺察到張耳還沒有死,就背叛漢王。

漢三年,韓信已經平定魏地,就派張耳與韓信率兵攻破了趙國井陘,在瘝水邊斬殺陳餘,並追到襄國殺趙王歇。漢王便封張耳為趙王。漢五年,張耳逝世,謚號為景王,他的兒子張敖繼位作了趙王。漢高祖的大女兒魯元公主是趙王張敖的王后。

漢七年,漢高祖從平城經過趙國,趙王早晚脫下外衣,戴上袖套,親自給漢高祖進獻食物,態度很謙卑,頗有女婿的禮貌。漢高祖卻張開兩腳像畚箕一樣坐著大罵趙王,非常傲慢地輕視他。趙相貫高、趙午等人年紀都六十多了,是張耳從前的門客。他們生性豪氣,就惱怒地說:「我王真是懦弱之王!」就勸趙王說:「天下豪傑並起,有才能的先稱王。如今您對高祖非常恭敬,而高祖傲慢無禮,請讓我們替您殺了他吧!」張敖把自己的手指咬出血來,說:「你們的話多麼錯誤!況且我先父亡國之後,全靠高祖得以復國,德澤流傳給子孫,一點一滴都是高祖的功勞。希望你們不要再說了。」貫高、趙午等人都相互議論說:「實在是我們的不對。我王是忠厚人,不肯背棄恩德。再說我們的原則是不受別人的侮辱,如今怨恨高祖侮辱我們的王,所以想要把他殺掉,又何必玷污我們的王呢?如果事情成功了,歸功於王;如果事情失敗了,我們單獨受罪罷了。」

漢八年,高祖從東垣回來,經過趙國,貫高等人就在柏人縣館舍的夾壁中隱藏武士,準備刺殺高祖。高祖到了柏人,想要留宿,忽然間覺得心跳,便問:「縣名是什麼?」有人告訴他說:「柏人。」高祖說:「柏人,就是迫於人!」沒有留宿便離開了。

漢九年,貫高的仇家得知他的陰謀,就向朝廷告發他。當時高祖便一起逮捕了趙王、貫高等。十多人爭著要自殺,只有貫高怒罵道:「誰叫你們幹的?現在趙王確實沒有參與謀劃,卻一起逮捕了趙王。你們都死了,誰來證明趙王沒有謀反呢!」於是貫高乘坐密閉的囚車,與趙王一起被送往長安。朝廷審判張敖的罪行。高祖下令:趙王的臣子與賓客有敢隨從趙王上京的,要誅滅他。貫高跟賓客孟舒等十多人,都自己把頭髮剃光,用鐵圈鎖住脖子,裝作趙王的家奴跟隨趙王來京。貫高到了京城,在出庭受審時說:「只是我們這班人幹的,趙王實在不知道。」法官處罰他幾千大板,又用燒紅的鐵條去刺他,貫高全身受傷,再沒有可以用刑的地方了,但他始終不再說話。呂後幾次對高祖說到,趙王因為魯元公主的關係,不應該有這種事。高祖發怒說:「假使張敖據有天下,難道還少了你的女兒麼!」他不聽呂後勸解。廷尉把貫高案件的供辭報告高祖,高祖說:「真是壯士!誰瞭解他,私下去問問他吧。」中大夫洩公說:「他是我的同鄉,我向來瞭解他。他本是趙國講究信譽、不違背諾言的人。」高祖便叫洩公手執符節到竹床前問他。貫高抬頭看著洩公說:「你是洩公嗎?」洩公慇勤慰問,像平時一樣歡喜,跟他交談,問到張敖果真參與了計劃沒有。貫高說:「人之常情,難道各自不愛自己的父母和妻兒子女嗎?現在我家三族將被判處死刑,難道我會為了張王而犧牲自己的親人嗎?實在是因為張王沒有謀反,只是我們這班人幹的。」他詳細說出了他們的本意和所作所為等趙王所不知道的情況。於是洩公上朝,詳細地把實情報告高祖,高祖就赦免了趙王。

高祖非常欣賞貫高為人能守信譽,就叫洩公把赦免趙王的情況都告訴他,說張敖已經釋放了,同時也赦免貫高。貫高高興地問道:「我王真的釋放了嗎?」洩公說:「是的。」洩公又說:「高祖推重您,所以赦免了您。」貫高說:「我之所以體無完膚而不死,只是為了辯白張王確實沒有謀反。現在張王已經釋放,我的責任已盡到了,死也沒有什麼遺憾了。況且人臣有謀殺君王的罪名,還有什麼面目再侍奉君王呢?縱然君王不殺我,我的內心不會慚愧嗎?」於是自己仰著頭割斷了喉嚨,就死去了。當這一時期,貫高的名聲傳遍天下。

張敖釋放以後,因為他娶了魯元公主的關係,被封為宣平侯。當時高祖非常欣賞張王的各位賓客,凡是作為家奴而跟隨張王入關的,沒有誰不做諸侯的相國或郡守的。直至惠帝、高後、文帝、景帝時代,張王賓客的子孫都得到二千石的官爵。

張敖於高後六年逝世。他的兒子張偃封為魯元王。因為張偃的母親是呂後女兒的緣故,呂後封偃為魯元王。因為元王孤弱,兄弟少,便封張敖姬妾所生的兒子兩人:張壽擔任樂昌侯,張侈擔任信都侯。高後去世以後,呂氏族人為非作歹,大臣設計把他們誅殺了,並且廢了魯元王和樂昌侯、信都侯。漢文帝即位以後,再封原來的魯元王張偃為南宮侯,繼承張氏。

太史公說:張耳、陳餘是世人傳頌的賢能的人,他們的賓客和僕役,沒有誰不是天下的英雄豪傑,各人所在的國家,沒有不能取得卿相的。但是張耳和陳餘在早年貧賤的時候,相互信任,重義氣不顧生死,難道會有顧慮嗎?等到各自擁有了地盤,爭奪權勢的時候,終於相攻相滅。為什麼以前互相傾慕信任是那樣的真誠,而後來互相背叛又是那樣的凶狠呢?難道不是憑權勢利祿相交的原因嗎?名譽雖然很高,賓客雖然很多,而他們的所作所為跟吳太伯和延陵季子比起來,那就大不相同了。

《白話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