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火樹銀花鬧元宵

從星祭到燈節

元宵節是新年正月的第一個月圓之宵,故稱為元宵、元夕、元夜。

遠古先民把四時變易、日月遞熠、列星隨旋,都看成是「天」的自然表現。人類仰望夜空,就見到星星眨眼、月缺月圓,感到很神秘,產生崇拜。很早以前,我們的祖先就以夜觀天象,來揣測即將發生的大事。三國時期,吳國就有了古星象圖,人們在星空中發現了1465顆位置相對固定的星星,並為星空劃定了固定的區域,被稱為二十八宿。這二十八星宿圍繞著天體,並不停地運轉。晝夜交替,月亮圓缺,春夏秋冬的變化,與之有密切的聯繫。浩瀚無邊的星空,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從而有了祭祀。有的則由祭祀發展為民俗節日。

元宵節的起源眾說紛紜,究其蹤,最早大概與古代先民的星祭有關:以燃燈的方式祭星,祈求以北極星(太一星)為代表的星辰的護佑。祈願不外兩方面:人的自身生產——生育;人的物質生產——農桑。由此後世又衍生出一些民俗活動:「摸釘」、「走橋」、「走百病」屬於前一方面的祈願;「迎紫姑」、「照田蠶」屬於後一方面的祈願。

燃燈祭星發展為燃燈擬星,地上燈與天上星交相輝映,人星交悅。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需要發展夜間的群體性遊樂,在無電的時代,天空的星月就是最大的資源,於是,星月的祭祀意義逐漸減淡,賞玩的成分逐漸增加,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宵——元宵,便成為最佳選擇,在西漢已受到重視。因以地上燈與天上星相輝映為特色,故又稱燈節。此有別於中秋之月節。

為豐富燈展,將謎語懸於燈,供人猜射,遂發展出燈謎。這是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種文娛形式,猜出時會心一笑,益智益心,老少咸宜,雅俗共賞。《紅樓夢》寫賈府過節常有猜燈謎活動。如今中央電視台還舉辦「中國謎語大會」呢。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又發展出現代的大型煙花,香港維多利亞海灣的煙花,廈門金門對放煙花,已成為新民俗。人們期望出現無污染環保型的煙花爆竹。北京奧林匹克公園舉辦「清明上河圖」花燈。台灣等地海邊的放天燈越來越普遍,氣球燈也頗受歡迎。放河燈也有進入。燈節越來越豐富。

燃燈擬星之外還以湯圓擬星。南宋周必大《元宵煮浮圓子》詩有句:「星燦烏雲裡,珠浮濁水中。」浮圓子即湯圓,以珠喻之,浮湯水中,似星燦雲裡,明顯以湯圓擬星。就像月餅之於中秋,湯圓也是元宵節的有象徵性的應節食品,於是徑稱元宵。1916年元旦袁世凱篡權登基為「洪憲皇帝」前,北京的警視廳通令全市賣元宵者,改「元宵」為「湯圓」,並在店舖前書寫「湯圓」二字,以便市民叫買。原來,袁氏親信認為「元宵」音同「袁消」,於新皇帝不吉,因而改「元宵」為「湯圓」。

2006年起,元宵節被國家列為「七大傳統節日」之一。

說起這事筆者還有一段經歷呢。2005年筆者參與中央文明辦調研組主編《我們的節日》一書,也參與中央電視台製作《我們的節日》系列電視片,元宵節原只作為春節的一部分。2006年2月筆者到山西晉中考察元宵節回京建議:元宵節應單列為重要節日。央視接受建議單獨製作了元宵節一集,中央文明辦也接受建議在《我們的節日》學生版中增加上元宵節。這年9月公佈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第二十九條明確寫道:「充分發揮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民族節慶的作用,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促進和諧社會建設。」至此,繼七夕節之後元宵節也進入我國「七大傳統節日」。

鬧元宵——中華民族的狂歡節

如果說除夕和大年重於家庭團圓、家族親友的團聚,那麼,元宵節則是社會性的大活動,群眾性的大狂歡,是冬閒過年期間開展的群眾文化活動的大檢閱。據傳漢文帝就起意正月十五要「與民同樂」,讓家家張燈結綵,以後成為傳統。

唐代城市實行坊巷制度,入夜由金吾(掌管京城戒備防務的官)夜禁,禁止宵行。唐代正月十五前後三夜,「金吾不夜禁」,讓民眾觀燈遊樂。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在宮外立20丈高的燈輪,上結燈綵5萬盞,「百里皆見,光明奪月色」,燈輪下有千餘少女載歌載舞。歷代相沿,不僅宮廷,府州縣衙前也用燈綵堆疊成山,像傳說中海裡巨鰲的形狀,稱為鰲山,讓百姓觀賞,以示與民同樂。宋代城市發展,不行宵禁,而且焰火發達,皇宮觀燈的高潮是放焰火,府州縣也倣傚。《水滸全傳》第33回「宋江夜看小鰲山」寫宋明時代山東青州一個「三五千人家」的清風鎮元宵節的盛況:

看看臘盡春回,又早元宵節近。且說這清風寨鎮上居民,商量放燈一事,準備慶賞元宵。科斂錢物,去土地大王廟前扎縛起一座小鰲山,上面結綵懸花,張掛五六百碗花燈。土地大王廟內,逞賽諸般社火。家家門前,紮起燈棚,賽懸燈火。市鎮上,諸行百藝都有。雖然比不得京師,只此也是人間天上。當下宋江在寨裡和花榮飲酒,正值元宵。……宋江對花榮說道:「聽聞此間市鎮上今晚點放花燈,我欲去看看。」……卻早天色向夜,東邊推出那輪明月上來。正是:

玉漏銅壺且莫催,星橋火樹徹明開。鰲山高聳青雲上,何處遊人不看來!

當晚宋江和花榮家親隨梯己人兩三個,跟隨著緩步徐行。到這清風鎮上看燈時,只見家家門前,搭起燈棚,懸掛花燈,燈上畫著許多故事,也有剪采飛白牡丹花燈,並芙蓉荷花異樣燈火。四五個人,手廝挽著,來到大王廟前,看那小鰲山時,但見:

山石穿雙龍戲水,雲霞映獨鶴朝天。金蓮燈,玉梅燈,晃一片琉璃;荷花燈,芙蓉燈,散千團錦繡。銀蛾斗彩,雙雙隨繡帶香球;雪柳爭輝,縷縷拂華幡翠幕。村歌社鼓,花燈影裡競喧闐;織婦蠶奴,畫燭光中同賞玩。雖無佳麗風流曲,盡賀豐登大有年。

當下宋江等四人在鰲山前看了一回,迤邐投南走。不過五七百步,只見前面燈燭熒煌,一夥人圍住在一個大牆院門首熱鬧。鑼聲響處,眾人喝采。宋江看時,卻是一夥舞鮑老的。……那跳鮑老的身軀扭得村村勢勢的,宋江看了,呵呵大笑。

宋代花燈製作的技藝有很大進步,綵燈華麗奇巧,琳琅滿目,如辛棄疾的詞《青玉案·元夕》所描繪:「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火樹銀花燈綵奪目,繁燈焰火似下星雨,魚龍燈等耀奪月色的華燈,伴隨鳳簫樂聲起舞,寶馬雕車載著美女貴婦香飄滿路,繁華的群體性遊樂,構成元宵節熱鬧絢麗的景象。

「鬧元宵」,一個「鬧」字點出元宵節的紅火,中華民族比較不尚張揚,有狂歡節味道的傳統節日當首推元宵節。

「更吹落星如雨」北京鳥巢元宵

元宵節俗遍及城鄉,據說近幾十年,傳統節慶的氣氛城市不如農村,大城市不如小城市。2006年元宵節筆者到晉中看看,果不其然!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榆次(現晉中)、榆社、左權,依次排開鬧元宵。十五的榆次,三大廣場同時舉辦社火會演,一個個方隊行進式表演進入廣場,在凜冽的寒風裡,壯實的漢子赤膊上陣,號子聲震天動地,上演了一個個筆者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原生態社火。群舞群鼓都有一位剛健妖嬈的女郎當指揮,站在特為她搭的四面凌空的高台上,翩翩起舞,她既是指揮,又是領舞,是群體的靈魂。看了她們身手不凡的表演才知道什麼叫「渾身解數」,渾身上下彷彿每個細胞都有表情,每隻指頭都會說話,每根髮梢都有靈性,一招一式都是造型,而從頭到尾又通脫流暢,叫人目不暇接。筆者慨歎道:真應當把她們請到央視!旁邊的當地領導回應:已經培養了一二十個。

午後我們到南莊看架火,這裡的趙家幾代相傳成了架火專業戶。在空闊的田野上已架起三座牌樓火,都有頤和園門前的牌樓那麼大,上面綴滿燈綵,還刻繪著八仙過海等人物,《三國》《水滸》等故事,觀賞的人流都讚歎不已。夜幕降臨後,四鄉八鄰扶老攜幼地來了,真是人山人海。八點鐘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了,隨著一聲令下,三座牌樓通體透亮,火樓銀花,群星飛舞,有的直射蒼穹,有的天女散花,歡呼聲,驚歎聲,此伏彼起,整個一片歡樂的海洋。

十六的榆社縣,在縣城通衢搭起觀禮台,「四大班子」都來與民同樂,或一個鄉鎮或一個部門的表演方隊行進式通過。他們行進到觀禮台下,親熱地呼喊著台上幹部的名字,親切地互相拜年道賀。十里通衢兩旁密匝匝幾排人牆,扶著老人的,頂著小孩的,人頭攢動。真是萬人空巷,傾城出動了!縣委書記輕聲跟筆者說:「如果我們不組織,老百姓就自動走村串鄉演出,那就要埋怨我們了。春節裡我們都全力以赴投入,把這當作新一年的第一件大事,盡量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聽了這話筆者的高興有二:傳統節慶的根深紮在民間,沒有斷,逢春定會繁盛;州縣「父母官」沒有忘卻與民同樂的傳統,中華狂歡節會鬧得更歡!是的,我們要發展元宵節社會化的文化特質,有意識地為城鄉居民展拓社交娛樂的空間,有組織地開展群眾文藝大會演、民俗活動大巡遊(如社火)等,鼓勵幹部和廣大群眾共同參與,讓「鬧元宵」真正成為遍及城鄉的中華「狂歡節」。這有益於活躍民族精神、建設和諧社會。

公共空間和鬧元宵

元宵節的大活動人山人海易發生踩踏等安全事故,因而憚於舉辦。人山人海說明群眾需要,踩踏事故說明需加強公共空間的建設和管理。中央已有加強公共文化建設的文件。

公共空間和節慶的關係非常密切,像元宵節這樣社會性大活動、群眾性大狂歡的節日,關係更加密切。公共空間,包括廣場、中央街道、公園,以及一些鄉鎮的公共活動場所。農村的祠堂過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公共空間。傳統節日過去多偏重於家庭,有些年輕人說,傳統節日是和家人一起過,「洋節」是和朋友一起過。我們的傳統節日以家庭為基點同時又要突破家庭的範圍走向社會,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研究加強公共空間,是為了適應節慶發展的要求,是當前需要我們關注的課題。

廣場是重大節慶的天然場所,北京的天安門廣場、美國的紐約時報廣場,都是舉世聞名的。廣場具有平坦、容量大的優點,相對不易發生踩踏事件、容易維護安全。我國許多城市建造了很好的廣場,發揮其節慶場所的功能何樂而不為?2015年3月台中市的燈會參觀者超過一千二百萬人次,令全島交通吃緊。

西方國家的一些大節,常在重要大街上搞巡行、巡遊,包括過中國年的時候他們有些大城市也搞巡遊。香港過年的花車大巡遊遐邇馳名,北京的廠甸也是過年的著名街道。其他城市的一些重要街道,如中山市的孫文路等,也可以是巡遊的好場所。我們把這些空間充分利用起來,可以把節慶文化和市民生活聯繫得更緊,把節慶搞得更紅火,這樣的節慶才有生命力。

公園是非常好的公共空間,我們常在公園舉辦廟會。舞龍舞獅已成為華人年節習俗的重要標誌。

舞龍:水是生命之源,也是農業的命脈。在中國人觀念中龍是管水的因而也管雨,可以協調風調雨順,元宵舞龍燈盛行就含有此祈願。舞龍的種類數以百計,異彩紛呈:火龍、水槍龍、冰上龍、花臉龍、板凳龍、手舞龍、醉龍舞、皮影龍、龍獅舞、花腰彝女子舞龍……百龍騰中華,文化回歸,氣象萬千。回歸後,適者生存,必然會發展、會創新、會繁榮。

舞獅:傳統認為獅子威風,擅長守門,所以許多大門口蹲著兩個石獅子。舞獅也是百花齊放,有文獅有武獅,有北獅有南獅,北獅如北京天橋的舞獅,南獅如廣東佛山的舞獅,都傳統悠長各有特色。還有獅龍結合的九獅拜龍呢。

舞龍舞獅是武術體育和舞蹈的完美結合(黃飛鴻的電視片就借舞獅進行武術比鬥),威武雄壯,壯我民族精神,又適合廣場群眾活動,已成為中華節日的代表性符號,2008年筆者就提出,希望有單位主辦舞龍、舞獅大賽或展演,就像龍舟大賽一樣,很值得提倡。

《傳統節日的奧妙:我們怎樣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