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第一節呂不韋與嬴政

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飛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台。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

額鼻象五嶽,揚波噴雲雷。鬐蔽青天,何由睹蓬萊?

徐市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李白《古風》之一)

這首壯麗的詩是一個掀天揭地的巨靈的最好速寫。這巨靈的來歷,說來話長。

當長平之戰前不久,有一個秦國王孫,名子楚的,被「質」在趙。他是太子安國君所生,卻非嫡出,他的母親又不得寵,因此趙人待他很冷薄,他連王孫的排場也苦於維持不住。但是陽翟(韓地)大賈呂不韋在邯鄲做賣買,一看見他,便認為是「奇貨可居」。

不韋見子楚,說道:「我能光大你的門庭。」子楚笑道:「你還是去光大自己的門庭罷!卻來光大我的!」不韋說:「你有所不知,我的門庭要等你的來光大。」子楚明白,便和他商量兩家光大門庭的辦法。原來安國君最愛幸的華陽夫人沒有生育的希望,安國君還沒有立嗣。不韋一面獻上巨款,給子楚結交賓客,沽釣聲色,一面輦了巨款,親到秦國,替他運動。不久華陽夫人便收到許多子楚孝敬的珍寶,不久她便時常聽到人稱讚子楚的賢能,不久她的姊姊便走來替她的前途憂慮,大意說道:「妹妹現在是得意極了。但可曾想到色衰愛弛的一天?到時有誰可倚靠!就算太子愛你到老,他百歲之後,繼位的兒子,要和自己母親吐氣,你的日子就不好過。子楚對你的孝順,卻是少有的。何不趁如今在太子跟前能夠說話的時候,把他提拔,將來他感恩圖報,還不是同自己的兒子一般?」華陽夫人一點頭,子楚的幸運便決定。

不韋回到邯鄲時,子楚已成了正式的王太孫。不韋也被任為他的師傅。他們成功之後,不免用美人醇酒來慶祝一番。邯鄲在戰國以美女著名。不韋的愛姬,尤其是邯鄲美女的上選,妙擅歌舞。有次她也出來奉酒,子楚一見傾心,便要不韋把她相讓。不韋氣得要死,但一想過去的破費和將來的利益,只得忍氣答應。趙姬既歸子楚,不到一年(正當長平之戰後一年),產了一子,即是後來做秦王和秦始皇帝的嬴政。當時傳說,趙姬離呂家之時,已經孕了嬴政。但看後來不韋所受嬴政的待遇,這傳說多半是謠言。

嬴政於前246年即王位,才十三歲。這時不韋是食邑十萬戶的文信侯,位居相國;他從前的愛妾,已做了太后,並且和他私續舊歡。不韋的權勢可以想像。他的政治野心不小,他招賢禮士,養客三千,打算在自己手中完成統一的大業。但嬴政卻不是甘心做傀儡的。他即位第九年,太后的姘夫嫪毐在咸陽反叛,他用神速的手段戡定了亂事以後,乘機把太后的政權完全褫奪;並且株連到呂不韋,將他免職,逐歸本封的洛陽,過了兩年,又把他貶到蜀郡。在憂忿夾攻之下,不韋服毒自殺。

不韋以韓人而執秦政,他所客養和援用的又多三晉人,和他結交的太后又是趙女。這種「非我族類」的勢力是秦人所嫉忌的。不韋罷相的一年(秦王政十年),適值「鄭國渠」事件發生,更增加秦人對外客的疑懼。鄭國也是韓人,為有名的水利工程師。韓廷見亡國的大禍迫在眉睫,派他往秦,勸秦廷開鑿一條溝通涇水和洛水的大渠,借此消磨秦的民力,延緩它的對外侵略。這渠才鑿了一半,鄭國的陰謀洩露。其後嬴政雖然聽了鄭國的話,知道這渠也是秦國的大利,把它完成,結果辟田百萬多頃,秦國更加富強;但鄭國陰謀的發現,使秦宗室對於游宦的外客振振有詞。嬴政於是下了有名的「逐客令」,厲行搜索,要把外籍的游士統統趕走。這命令因為李斯的勸諫而取消。但不韋自殺後,嬴政到底把所有送他喪的三晉門客驅逐出境。可見逐客令是和不韋有關的,也可見不韋的坍台是和種族之見有關的。

第二節六國混一

嬴政既打倒了呂不韋,收攬了秦國的大權,便開始圖謀六國。這時,六國早已各自消失了單獨抗秦的力量。不過它們的合從還足以禍秦。嬴政即位的第六年,秦國還吃了三晉和衛、楚的聯軍一次虧,當時大梁人尉繚也看到的,假如六國的君主稍有智慧,嬴政一不小心,會遭遇智伯、夫差和齊湣王的命運也未可知。但尉繚不見用於祖國,走到咸陽,勸嬴政道:「願大王不要愛惜財物,派人賄賂列國的大臣:來破壞他們本國的計謀,不過化三十萬金,六王可以盡虜。」嬴政果然採納了這策略。此後六國果然再不費一矢相助而靜待嬴政逐個解決。

首先對秦屈服,希望以屈服代替犧牲,而首先受犧牲的是韓。秦王政十四年,韓王安為李斯所誘,對秦獻璽稱臣,並獻南陽地。十七年秦的南陽守將舉兵入新鄭,虜韓王,滅其國。李斯赴韓之前,韓王派了著名的公子韓非入秦,謀紓國難,嬴政留非,想重用他。但不久聽了李斯和另一位大臣的讒言,又把他下獄。口吃的韓非有冤沒處訴,終於給李斯毒死在獄中。

韓亡後九年之間,嬴政以迅雷烈風的力量,一意東征,先後把其餘的五國滅了。這五國的君主,連夠得上說抵抗的招架也沒有,雞犬似的一一被縛到咸陽。只有俠士荊軻,曾替燕國演過一出壯烈的悲劇。

秦王政十九年,趙國既滅,他親到邯鄲,活埋了所有舊時母家的仇人;次年回到咸陽,有燕國使臣荊軻卑辭求覲,說要進獻秦國逃將樊於期的首級和燕國最膏腴的地域督亢的地圖。獻圖的意思就是要納地。秦王大喜,穿上朝服,排起儀仗,立即傳見。荊軻捧著頭函,副使秦舞陽捧著地圖匣以次上殿。秦舞陽忽然股慄色變,廷臣驚怪,荊軻笑瞧了舞陽,上前解釋道:「北番蠻夷的鄙人,未曾見過天子,所以惶恐失措,伏望大王包容,俾得完成使事。」奏王索閱地圖,荊軻取了呈上。地圖展到盡處,匕首出現!荊軻左手把著秦王的袖,右手搶過匕首,就猛力刺去,但沒有刺到身上,秦王已斷袖走開。秦王拔劍,便劍長鞘緊,急猝拔不出,荊軻追他,兩人繞柱而走。秦廷的規矩,殿上侍從的人,不許帶兵器,殿下的衛士,非奉旨不許上殿。秦王忙亂中沒有想到殿下的衛士,殿上的文臣,哪裡是荊軻的敵手。秦王失了魂似的只是繞著柱走。最後,侍臣們大聲提醒了他,把劍從背後順力拔出,砍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便將匕首向他擲去,不中,中銅柱。這匕首是用毒藥煉過的,微傷可以致命。荊軻受了八創,已知絕望,倚柱狂笑,笑了又罵,結果被肢解了。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這是荊軻離開燕國之前,在易水邊的別筵上,當著滿座白衣冠的送客,最後唱的歌,也可以做他的輓歌。

荊軻死後六年(前221年)當秦王政在位的第二十六年而六國盡滅。於是秦王政以一道冠冕堂皇的詔令,收結五個半世紀的混戰局面,同時宣告新帝國的成效。那詔書道:

……異日韓王約地效璽,請為藩臣。寡人以為善,庶幾息兵革。已而倍約,與趙、魏合從畔秦,故興兵誅之,虜其王。趙王使其相李牧來約盟,故歸其質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興兵誅之,得其王。趙公子嘉乃自立為代王,故舉兵擊滅之。魏王始約服入秦。已而與韓、趙謀襲秦,秦兵吏誅,遂破之。荊王獻青陽以西,已而畔約,擊我南郡,故發兵誅得其王,遂定荊地。燕王昏亂,其太子丹乃陰令荊軻為賊,兵吏誅滅其國。齊王用後勝計絕秦,使欲為亂,兵吏誅虜其王,平齊地。

所有六國的罪狀,除燕國的外,都是製造的。詔書繼續說道:

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

在睥睨古今,躊躇滿志之餘,嬴政覺得一切舊有的君主稱號都不適用了。

戰國以前,人主最高的尊號是王,天神最高的尊號是帝。自從諸侯稱王后,王已失了最高的地位,於是把帝拉下來代替,而別以本有光大之義的「皇」字稱最高的天神。但自從東西帝之議起,帝在人間,又失去最高的地位了。很自然的辦法,是把皇字挪下來。秦國的神州里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為最貴。於是李斯等上尊號作泰皇。但嬴政不喜歡這舊套,把泰字除去,添上帝字,合成「皇帝」;又廢除周代通行的謚法(於君主死後,按其行為,追加名號,有褒有貶的),自稱為「始皇帝」,預定後世計數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至千萬世,傳之無窮」。

同時始皇又接受了鄒衍的學說,以為周屬火德,秦代周,應當屬克火的水德;因為五色中和水相配的是黑色,於是把禮服和旌旗皆用黑色;又因為四時中和水相配的是冬季,而冬季始自十月,於是改以十月為歲首。鄒衍是相信政治的精神也隨著五德而轉移的。他的一些信徒認為與水德相配的政治應當是猛烈苛刻的政治,這正中始皇的心懷。

第三節新帝國的經管

秦自變法以來,侵略所得的土地,大抵直隸君主,大的置郡,小的置縣,郡縣的長官都非世職,也無世祿。始皇沿著成例,每滅一國,便分置若干郡。而秦變法以來新設的少數封區,自從嫪毐和呂不韋的誅竄已完全消滅,既吞併了六國,秦遂成為一個純粹郡縣式的大帝國。當這帝國成立之初,丞相綰主張仿周朝的辦法於燕、齊、楚等僻遠的地方,分封皇子,以便鎮懾,但他的提議給李斯打消了。於是始皇分全國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監御史,常監察。這種制度是倣傚中央政府。當時朝裡掌民政的最高官吏有丞相,掌兵事的最高官吏有太尉,掌監察的最高官吏有御史大夫。

這三十六郡的名稱和地位是現今史家還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大概地說,秦在開國初的境域,北邊包括今遼寧的南部、河北、山西及綏遠、寧夏兩省的南部,西邊包括甘肅和四川兩省的大部分,南邊包括湖南、江西和福建,東以福建至遼東的海岸為界。從前臣服於燕的朝鮮,也成為秦的藩屬。此外西北和西南邊外的蠻夷君長稱臣於秦的還不少。我們試回想姬周帝國初建時,西則邦畿之外,便是邊陲,南則巴蜀、吳、楚皆屬化外,沿海則有徐戎、淮夷、萊夷盤據,北則燕、晉已與戎狄雜處;而在這範圍裡,除了「邦畿千里」外,至少分立了一百三十以上的小國。我們拿這種情形和三十六郡一統的秦帝國比較,便知道過去八九百年間,諸夏民族地盤的擴張,和政治組織的進步了。嶧山的始皇紀功石刻裡說:

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攻戰日作,流血於野。自泰古始,阤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復起。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

這些話一點也沒有過火。

在這幅員和組織都是空前的大帝國裡,怎樣永久維持皇室的統治權力,這是始皇滅六國後面對著的空前大問題,且看他如何解答。

帝國成立之初,始皇令全國「大酺」來慶祝(秦法平時是禁三人以上聚飲的)。當眾人還在醉夢的時候,他突然宣佈沒收民間一切的兵器。沒收所得,運到咸陽,鑄成無數大鐘,和十二個各重一千石以上的「金人」,放在宮庭裡。接著他又把全國最豪富的家族共十二萬戶強迫遷到咸陽,放在中央的監視之下,沒有兵器,又沒有錢財,人民怎能夠作得起大亂來?

次年,始皇開始一件空前的大工程,建築脈通全國的「馳道」,分兩條幹線,皆從咸陽出發,其一東達燕、齊,其一南遂吳、楚。道寬五十步,道傍每隔三丈種一株青松,路身築得堅而且厚,遇著容易崩壞的地段,並且打下銅樁。這宏大的工程,乃是始皇的軍事計劃的一部分。他滅六國後防死灰復燃,當然不讓各國余剩的軍隊留存。但偌大的疆土若把秦國原有的軍隊處處分派駐守,則分不勝分。而且若分得薄,一旦事變猝起,還是不夠應付;若分得厚,寖假會造成外重內輕的局面。始皇不但不肯採用重兵駐防的政策,並且把舊有六國的邊城,除燕、趙北邊的外,統統拆毀了。他讓秦國原有的軍隊,依舊集中在秦國的本部,少數的地方兵只是警察的性質。馳道的建築,為的是任何地方若有叛亂,中央軍可以迅速趕到去平定。歷來創業之主的軍事佈置沒有比始皇更精明的了。(1896年李鴻章聘使歐洲,過德國,問軍事於俾斯麥,他的勸告有云:「練兵更有一事須知:一國的軍隊不必分駐,宜駐中權,扼要地,無論何時何地,有需兵力,聞令即行,但行軍的道路,當首先籌及。」這正是秦始皇所採的政策)。

武力的統制不夠,還要加上文化的統制;物質的繳械不夠,還要加上思想的繳械。始皇三十四年(始皇即帝位後不改元,其紀年通即王位以來計),韓非的愚民政策終於實現。先是始皇的朝廷裡,養了七十多個儒生和學者,叫做博士。有一次某博士奉承了始皇一篇頌讚的大文章,始皇讀了甚為高興,另一位博士卻上書責備作者的阿諛,並且是古非今地對於郡縣制度有所批評。始皇征問李斯的意思。李斯覆奏道:

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所建立。今陛下並有天下,辨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心學乃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即各以其私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非主以為名,異趣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不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紀者,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黔為城旦(城旦者,旦起行治城,四歲刑),所不去得,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有欲學,以吏為師。

始皇輕輕地在奏牘上批了一個「可」字,便造成了千古歎恨的文化浩劫。

以上講的是始皇內防反側的辦法。現在再看他外除邊患的努力。

自從戰國中期以來,為燕、趙、秦三國北方邊患的有兩個遊牧民族,東胡和匈奴——總名為胡。東胡出沒於今河北的北邊,和遼寧、熱河一帶,受它寇略的是燕、趙。匈奴出沒於今察哈爾、綏遠,和山西、陝、甘的北邊一帶,燕、趙、秦並受它寇略。這兩個民族,各包涵若干散漫的部落,還沒有統一的政治組織。它們在戰國中期以前的歷史十分茫昧。它們和春秋時代各種名色的戎狄似是同一族類,但是否這些戎狄中某部分的後身,否則和各種戎狄間的親誼是怎樣,現在都無從稽考了。現在所知道秦以前的胡夏的關係史只有三個攘胡的人物的活動。第一個是和楚懷王同時的趙武靈王。他首先採用胡人的特長,來制胡人;首先脫卻長裙拖地的國裝,而穿上短衣露褲的胡服,以便學習騎戰。他領著新練的勁旅,向沿邊的匈奴部落進攻,把國土向西北拓展;在新邊界上,築了一道長城,從察哈爾的蔚縣東北(代)至河套的西北角外(高闕);並且沿邊設了代、雁門和雲中三郡。第二個攘胡的英雄是秦舞陽(隨荊軻入秦的副使)的祖父秦開。他曾被「質」在東胡,甚得胡人的信任。歸燕國後,他率兵襲擊東胡,把他們驅逐到一千多里外。這時大約是樂毅破齊前後。接著燕國也在新邊界上築一道長城,從察哈爾宣化東北(造陽)至遼寧遼陽縣北(襄平);並且沿邊設了上谷、渙陽、右北平、遼西和遼東五郡。秦開破東胡後,約莫三四十年,趙有名將李牧,戍雁門、代郡以備胡。他經了長期斂兵堅守,養精蓄銳,然後乘著匈奴的驕氣,突然出戰,斬了匈奴十多萬騎,此後十幾年間,匈奴不敢走近趙邊。

當燕、趙對秦作最後掙扎時,無暇顧及塞外。始皇初並六國忙著輯綏內部,也暫把邊事拋開。因此胡人得到復興的機會。舊時趙武靈王取自匈奴的河套一帶,復歸於匈奴。始皇三十二年,甚至聽到「亡秦者胡」的讖語。於是始皇派蒙恬領兵三十萬北征。不久把河套收復,並且進展至套外,始皇將新得的土地,設了九原郡。為謀北邊的一勞永逸,始皇於三十三四年間,又經始兩件宏大的工程:其一是從河套外的九原郡治,築了一條「直道」達到關內的雲陽(今陝西淳化縣西北,從此至咸陽有涇,渭可通),長一千八百里;其二是把燕、趙北界的長城,和秦國舊有的西北邊城,大加修葺,並且把它們連接起來,傍山險,填溪谷,西起隴西郡的臨洮(今甘肅岷縣境),東迄遼東郡的碣石(在渤海岸朝鮮境),成功了有名的「萬里長城」。

始皇的經營北邊有一半是防守性質,但他的開闢南徼,則是純粹的侵略。

現在的兩廣和安南,在秦時是「百越」(越與粵通)種族所居。這些種族和浙江的於越,大約是同出一系的,但文化則較於越遠為落後。他們在秦以前的歷史完全是空白。在秦時,他們還過著半漁獵,半耕稼的生活;他們還仰賴中國的銅鐵器,尤其是田器。他們還要從中國輸入馬、牛、羊,可見牧畜業在他們中間還沒發達。不像北方遊牧民族的獷悍,也沒有胡地生活的艱難,他們絕不致成為秦帝國的邊患。但始皇卻不肯放過他們。滅六國後不久(二十六年?)即派尉屠雎領著五十萬大軍去征百越,並派監祿鑿渠通湘、漓二水(漓水是珠江的上游),以便輸運。秦軍所向無敵,越人逃匿於深山叢林中。秦軍久戍,糧食不繼,士卒疲餓。越人乘機半夜出擊,大敗秦軍,殺屠雎。但始皇續派援兵,終於在三十三年,把百越平定,將他們的土地,分置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略當今廣東省,桂林郡略當廣西省,像郡略當安南中北部)。百越置郡之後,當時中國人所知道的世界差不多完全歸到始皇統治之下了。琅琊台的始皇紀功石刻裡說:

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

至是竟去事實不遠了。

以上所述一切對外對內的大事業,使全國瞪眼咋舌的大事業,是始皇在十年左右完成的。

第四節帝國的發展與民生

像始皇的勵精刻苦,在歷代君主中,確是罕見,國事無論大小,他都要親自裁決,有一個時期,他每日用衡石秤出一定份量的文牘,非批閱完了不肯休息。他在帝位的十二年中,有五年巡行在外;北邊去到長城的盡頭——碣石,南邊去到衡山和會稽嶺。他覺得自己的勞碌,無非是為著百姓的康寧。他對自己的期待,不僅是一個英君,而且是一個聖主。他唯恐自己的功德給時間湮沒。他二十八年東巡時,登嶧山,和鄒魯的儒生商議立石刻詞,給自己表揚;此後,所到的勝地,大抵置有同類的紀念物。我們從這些銘文(現存的有嶧山、泰山、之罘、琅琊、碣石、會稽六處的刻石文;原石惟琅琊的存一斷片)可以看見始皇的抱負,他「夙興夜寐,建設長利,專隆教誨」。他「憂恤黔首(秦稱庶民為黔首),朝夕不懈」。他「功蓋五帝,澤及牛馬」。而且他對於禮教,也盡了不少的力量。他明立法:「飾者宣義,有子而嫁,倍死不貞;防隔內外,禁止淫佚,男女絜誠;夫為寄豭,殺之無罪,男秉義程;妻為逃嫁,子不得母,鹹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風,蒙被休經。」在他自己看來,人力所能做的好事,他都做了。而且他要做的事,從沒有做不到的。他從沒有一道命令,不成為事實。從沒有一個抗逆他意旨的人,保得住首領。他唯一的缺憾就是志願無盡,而生命有窮。但這也許有補救的辦法。海上不據說有仙人所居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島麼?仙人不有長生不死的藥麼?他即帝位的第三年,就派方士徐福(一作市,音同)帶著童男女數千人,乘著樓船,入海去探求這種仙藥,可惜他們一去渺無消息(後來傳說徐福到了日本,為日本人的祖先,那是不可靠的)。續派的方士回來說,海上有大鮫魚困住船隻,所以到不得蓬萊。始皇便派弓箭手跟他們入海,遇著這類可惡的動物便用連弩去射。但蓬萊還是找尋不著。

始皇只管忙著去求長生,他所「憂恤」的黔首卻似乎不識好歹,只盼望他速死!始皇三十六年,東郡(河北山東毗連的一帶),落了一塊隕石,就有人在上面刻了「始皇死而地分」六個大字。

始皇能焚去一切《詩》《書》和歷史的記錄,卻不能焚去記憶中的六國亡國史;他能繳去六國遺民的兵器,卻不能繳去六國遺民(特別是一班遺老遺少)的亡國恨;他能把一部分六國的貴族遷到輦轂之下加以嚴密的監視,卻不能把全部的六國遺民同樣處置。在舊楚國境內就流行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諺語。當他二十九年東巡行到舊韓境的博浪沙(在今河南陽武縣東南)中時,就有人拿著大鐵椎向他狙擊,中了副車,只差一點兒沒把他擊死。他大索兇手,竟不能得。

而且始皇只管「憂恤黔首」,他的一切豐功烈績,乃是黔首的血淚造成的!誰給他去築「馳道」,築「直道」,鑿運渠?是不用工資去雇的黔首!誰給他去冰山雪海的北邊伐匈奴,修長城,守長城?誰給他去毒瘴嚴暑的南荒,平百越,戍新郡?誰給他運轉餉,供給這兩方的遠征軍?都是被鞭樸迫促著就道的黔首!赴北邊的人,據說,死的十有六七;至於赴南越的,因為不服水土,情形只有更慘,人民被征發出行不論去從軍,或去輸運,就好像被牽去殺頭一般,有的半途不堪虐待,自縊在路邊的樹上。這樣的死屍沿路不斷地陳列著。最初征發的是犯罪的官吏,「贅婿」和商賈;後來推廣到曾經做過商賈的人;最後又推廣到「閭左」——居住在里閭左邊的人(贅婿大概是一種自己賣身的奴隸即漢朝的贅子。商人儘先被征發是始皇壓抑商人的手段之一。戰國時代,法家和儒家的荀子,都認商人為不事生產而剝削農民的大蠹,主張重農抑商,這政策為始皇採用。泰山刻石有「農除末」之語,「閭左」在先征之列者,蓋春秋戰國以來,除楚國外習俗忌左,居住在閭左的,大抵是下等人家)。征發的不僅是男子,婦女也被用去運輸;有一次南越方面請求三萬個「無夫家」的女子去替軍士縫補,始皇就批准了一萬五千。計蒙恬帶去北征的有三十萬人,屠雎帶去南征的有五十萬人,後來添派的援兵和戍卒,及前後擔任運輸,和其他力役的工人,當在兩軍的總數以上。為這兩方面的軍事,始皇至少摧殘了二百萬家。

這還不夠。始皇生平有一種不可多得的嗜好——建築的欣賞。他東征以來,每滅一國,便把它的宮殿圖寫下來在咸陽渭水邊的北阪照樣起造。後來又嫌秦國舊有的朝宮(朝會群臣的大禮堂)太過狹陋,要在渭南的上林苑裡另造一所,於三十五年動工。先在阿房山上作朝宮的前殿;東西廣五百步,南北長五十丈,上層可以坐一萬人,下層可以樹五丈的大旗。從殿前築一條大道,達到南山的極峰,在上面樹立華表,當做朝宮的闕門,從殿後又築一條大道,渡過渭水,通到咸陽。先時始皇即王位後,便開始在驪山建築自己的陵墓,滅六國後撥了刑徒七十餘萬加入工作;到這時陵墓大半完成,乃分一部分工人到阿房去。這兩處工程先後共用七十餘萬人,此外運送工糧和材料(材料的取給遠至巴蜀荊楚)的伕役還不知數。這些卻多半是無罪的黔首。

這還不夠。上說種種空前的兵役和工程所需的糧餉和別項用費,除了向黔首身上出,還有什麼來源?據說始皇時代的賦稅,要取去人民收入的三分之二。這也許言之過甚,但秦人經濟負擔的酷重,卻是可想見的了。

這還不夠。苦役重稅之上,又加以嚴酷而且濫用的刑罰,秦的刑法,自商鞅以後,在列國當中,已是最苛的了。像連坐、夷三族等花樣,已是六國的人民所受不慣的。始皇更挾著虓虎的威勢,去馭下臨民。且看幾件,他殺人的故事。有一回他從山上望見丞相李斯隨從的車騎太多,不高興。李斯得知,以後便把車騎減少,始皇追究走漏消息的人不得,便把當時在跟前的人統統殺了。又東郡隕石上刻的字被發現後,始皇派御史去查辦,不得罪人,便命把旁邊的居民統統殺了。又一回,有兩個方士不滿意於始皇所為,暗地訕謗了他一頓逃去。始皇聞之大怒,又刺探得別的儒生對他也有不敬的話,便派御史去把咸陽的儒生都召來案問。他們互相指攀,希圖免罪,結果牽涉了四百六十人,始皇命統統地活埋了。這便是有名的「坑儒」事件。始皇的執法如此,經過他的選擇和范示,郡縣的官吏就很少不是酷吏了。

始皇的長子扶蘇,卻是一個藹然仁者,對於始皇的暴行,大不謂然。當坑儒命令下時,曾替諸儒緩頰,說他們都是誦法孔子的善士,若繩以重法,恐天下不安。始皇大怒,把他派去北邊監蒙恬的軍。但二世皇帝的位,始皇還是留給他的。及三十七年七月,始皇巡行至沙丘(今河北平鄉縣東北)病篤,便寫定遺書,召他回咸陽會葬,並嗣位。書未發而始皇死。書和璽印都在宦官趙高手。而始皇的死只有趙高,李斯,和別幾個宦官知道。趙高和蒙恬有仇隙,而蒙恬是太子的親信,李斯也恐怕蒙恬奪去他的相位。於是趙李合謀,秘不發喪,一面把遺書毀了,另造兩封偽昭,一傳位給公子胡亥(當時從行而素與趙高親慝的),一賜扶蘇蒙恬死。後一封詔書到達時,扶蘇便要自殺,蒙恬卻疑心它是假的,勸扶蘇再去請示一遍,然後自殺不遲。扶蘇說:「父親要賜兒子死,還再請示什麼?」立即自殺。

胡亥即二世皇帝位時,才二十一歲。他別的都遠遜始皇,只有在殘暴上是「跨灶」的。趙高以擁戴的首功最受寵信,他處處要營私,只有在殘暴上是胡亥的真正助手。在始皇時代本已思亂的人民,此時便開始摩拳擦掌了。

《中國史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