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唐穿團成員,如果您還沒被如廁和婦女衛生狀況打敗的話,繼續我們不愉快的穿越真相之旅。
您早上醒來下床,捏著鼻子完成了自然生理需求,又感覺到頭上和身上發癢。低頭聞聞自己,一股餿臭味撲鼻而來,得,也不知道您穿越進的這個身體多久沒洗澡了。
現代人哪兒受得了這個,叫來奴僕吩咐:「準備熱水,我要洗澡沐浴。」
「洗澡沐浴?」奴僕愣了一下,好像不太確定您到底要幹什麼的樣子。也難怪,您隨口說出來的這四個字,現代人都能理解是指的一種清潔活動,但是在古代,最早的時候這四個字可是分別代表四種不同的行動呢。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沐,濯發也;浴,灑身也;洗,灑足也;澡,灑手也。洗頭髮、洗身體、洗手、洗腳,各有固定字眼表示。當然到了唐朝,這四個字的意義區分已經沒有那麼嚴格了,一般家僕也不會再往洗手洗腳那個方面想,可能也就是要再確認一下:「主人是要洗頭髮還是浴身?」
為什麼要這麼問呢?因為古代人正常情況下洗頭髮要比洗身體頻繁。
大家都知道中原漢文化圈裡是不主張人們正常情況下剪短頭髮的,對吧。您摸摸自己腦袋,無論男女,都是讓頭髮自然生長,長了以後為活動方便不礙事,就盤起來梳成各式髮髻固定在腦袋上。當時又沒有什麼硬化路面,室外塵土飛揚,所以經常在室外活動的男性們都願意再在腦袋上戴冠、帽子或至少裹一塊布巾,一方面是幫助固定髮髻,另一方面也可以隔離塵土,盡可能長時間保持頭髮乾淨。
雖然如此,在那種外部環境中,頭髮還是會在幾天內變髒的,所以先秦時代的《儀禮·聘禮》中就明文規定「三日具沐,五日具浴」,鼓勵人們每三天洗髮一次,每五天洗澡一次。這是一種比較理想化的生活方式,真具體執行起來,也就有錢的達官貴人家有那個條件容易堅持。一般的小官吏、書生、士子家庭,即使愛乾淨喜歡洗浴,這方面的高耗費也往往逼得人能省則省、能少則少。
假設您穿越到的這家,是個有老少主人四五口加奴婢四五人的中等小康城市人家吧。作為主婦的您張嘴要求洗浴,還不說更費事更麻煩的洗身體,就只先洗洗頭髮,奴婢們就得跑來跑去忙活半天。
先是取水,您不會認為當時家裡都安裝自來水系統,擰開水龍頭就行吧?那得一兩個人擔著桶去水井裡打水,如果家裡有井或者水井離家不遠還好,否則為了這幾盆日用之外的洗頭水,一兩個勞動力的半天工夫就耗出去了。
然後,除非是在夏季最熱的時候,水還得燒熱了才能用來洗頭髮。當時城市裡的家庭燃料以外買的柴炭為主,對一般家庭而言,說貴不貴,說便宜可也不便宜。如果家裡有公婆在堂,看您沒事兒三天兩頭地耗柴燒水洗這洗那,二老那臉色就相當可觀了。
最後,水燒熱了還要在一定時間內保持溫度,還要有一兩個奴婢負責往銅盆或木盆裡倒水、換水、撒抹各種洗髮護髮用品、幫您擦頭髮等。至於當時人都用哪些東西洗髮護髮,有便宜的也有貴的,一會兒我們可以向您介紹幾個當時流行的配方,不過不管怎麼說,都算一筆消耗,會過日子的人很可能要心疼。
正因為耗費大、不方便、惹人嫌,也因為當時一般百姓都沒那麼強的個人衛生觀念,所以大家想出了一個替代洗頭髮的「好」方法。您的貼身奴婢就說了,看娘子的頭髮也沒髒到需要用水洗的地步,不如拿篦子來攏一攏就好了。
您不知道「篦子」是什麼?也是,現代的年輕人哪裡用過這東西,雖然三十年前它還算家家戶戶都必備的日常生活用品。不信您問問身邊四五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特別是在農村住過的,誰沒用它攏過頭?
篦子,簡單地說就是細密齒的梳子,普遍形狀像個漢字的「非」,梳背在中間,兩側各有一排梳齒,梳齒之間的間距要非常非常微小,勉強能容許幾根頭髮通過最好。不過它和梳子的作用不同,梳子是用來把頭髮梳理整齊的,而篦子是用來清刮頭髮上黏附的油泥髒污,以及最重要的——消滅虱子和蟣子。
「虱子和蟣子」您也不知道是什麼?真是現代城市裡長大的孩子啊……這些是人體和動物身上的寄生蟲,古代大部分人特別是平民百姓身上都有。來看看過來人的描述吧,這還說的是20世紀70年代的事呢。
冬天逮虱子是每天必做的功課。中午,屋簷下脫了棉襖,翻過來袖子,順著針腳的線路,一路捉過去。人身上的虱子有白的,有灰的,於棉襖的皺褶處蠕蠕爬動著,體形像極了樂器琵琶。捉住一隻,放在板凳上,用大拇指指甲向下一旋一按,只聽「吧」的一聲,虱肚爆裂,肚內物什迸濺出來。喝過血時間不長的,虱肚裡的內容呈濃厚的深紅色;沒來得及喝血的,肚子癟如秕谷,須使勁下按,才可以聽見「婆」的微響,鈍鈍的。被子上也隱藏有虱子,夜裡熟睡,感覺身上某處發癢,隨手摸過去,肉肉的,鼓鼓的,逮了個正著。黑燈瞎火的,扔到地裡,又怕它重新爬上床,索性放進嘴裡,「吧嗒」一聲咬爆了,和著一大口口水,「啪」的一聲,吐進床前的火盆裡。
虱子和蟣子,以女孩子頭上的為最多。蟣子是虱子的子女,白色,大如蠅卵,晶亮亮的,伏在髮根上,很少見其爬動。發棵裡的虱子有淡黃和暗褐兩種,不易捉逮,你這邊撥開頭髮,它那邊就惶惶逃逸。於是乎,梳子和篦子一起上陣。梳子開道,先將球結的頭髮梳順,然後篦子才走馬上前。從頭頂開始,被梳者低著頭,面前放張火紙,梳者手執篦子,篦齒順著髮絲緩緩理過。那些頭髮棵裡的虱子、蟣子、頭皮屑便紛然而下,午季揚場一樣。「順梳梳子倒梳篦」,這句順口溜只有到了梳頭的尾聲時才可以用到。因為,被梳者腦後面的頭髮梳起來極為不方便,順著梳,梳下的虱子會趁機爬進襖子裡,只好倒著梳。梳者運篦緩緩向上,讓篦出的虱蟣和頭屑就留在齒面,輕輕拿過頭頂,迅速倒在火紙上。最後,一把火燒成一縷肉香。[注18]
您的貼身奴婢幫您把頭髮散開,倒垂向前,然後拿起篦子用力插進您的頭髮裡,再用力向前拉扯。在您的鬼哭狼嚎中,一篦子好不容易攏到發尾,只聽辟里啪啦·······虱子、蟣子、發屑、油泥頭垢等各種原本隱藏在您頭上的物質如天女散花般紛紛落地。這個過程重複幾次,把您的長髮全篦過一遍,這次乾洗就算結束了,既省水又省燃料又省人力,是不是非常環保綠色呢?至於這麼弄完以後,您的一頭烏黑長髮裡是不是仍然藏著虱子、蟣子、發屑、油泥頭垢,是否徹底清理乾淨了······這個,您說呢?
一般人家不經常洗頭洗澡,可能是囿於物質條件,但當時社會「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的觀念還沒被廣泛接受,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像皇帝宰相貴族富商這樣很有錢很有錢、完全負擔得起洗浴消耗的階層,也經常有「老子就是不愛洗」的人士出現。比如東晉元帝和太子(後來的晉明帝)父子之間,曾經有過這樣一次交流。
太子發短信給老爹:「聽說您今天洗頭髮了,今天是個好日子啊,洗頭有益於身體健康,特意祝賀一下。」
晉元帝回短信:「我從新春正月裡洗過一次頭髮,到現在都沒再洗,腦袋髒臭得不行了,所以努力洗了一次。兒子我們一起保持健康活久點吧。」
太子又回:「聽說您洗頭髮洗了好長時間啊,沒太累著吧?」
晉元帝回:「還行,洗完好爽!」[注19]
您穿越到唐朝,替你梳頭篦發的一般還是家人奴婢。到了宋明時代,幹這活兒的已經發展成一個行業,文雅點叫「待詔」,口頭上就叫「剃頭匠」了。他(她)們負責的活計除了給人用篦子潔發除垢,還會剃頭毛(嬰孩普遍剃光頭或只留少許頭髮,成人有時候也需要剃掉部分不整齊的鬢髮等)、絞掉臉上身上的汗毛、剪鼻毛、掏耳垢、修整眉毛鬍子、捏拿按摩……這可是一項技術活兒,有嚴格的行規,還有不少專用工具,不是隨便誰都能幹得了的。這種市民社會裡的服務從業人員,除了手上技術要熟練,嘴也要甜,要會與主顧交流,比如明朝的剃頭匠就聲稱他們可以從頭髮上篦下來的泥垢裡占卜運勢。
《金瓶梅詞話》第五十二回:
西門慶坐在一張京椅兒上,除了巾幘,打開頭髮。小周兒在後面桌上鋪下梳篦家活,與他篦頭櫛發。觀其泥垢,辨其風雪,跪下討賞錢,說:「老爹今歲必有大遷轉,發上氣色甚旺。」西門慶大喜。篦了頭,又交他取耳,掐捏身上。他有滾身上一弄兒家活,到處都與西門慶滾捏過,又行導引之法,把西門慶弄得渾身通泰,賞了他五錢銀子,交他吃了飯,伺候與哥兒剃頭。
說了這麼多,您又犯噁心了嗎?其實也還好啦,至少在古代的上層社會,在儒家文化傳統裡,還是一直都大力提倡定時沐浴、保持身體清潔衛生的。而且在有條件的富貴人家,很多人確實也喜歡多洗澡,或者至少在口頭上承認勤洗澡、講衛生是好事。唐朝人別說女性了,風流少年們去會見情人前,也要「汲水澡頸巾首膏唇」[注20],也就是洗脖子(應該也包括洗臉甚至洗頭),重新把頭髮用帕頭裹一遍顯得整齊乾淨些,還要塗潤唇膏——這可是膀大腰圓的唐朝男生!
最後說一說唐朝人洗頭髮的姿勢和工具吧。當時桌子、架子等高足傢俱還不很流行,所以大部分人洗頭的時候,都是跪在地上(有條件可以在地上先鋪一張蓆子墊子)。用大銅盆、瓷盆或木盆盛滿水,也放地上,洗髮者跪在旁邊彎腰俯身蹶臀,把頭髮浸水裡。如果有奴婢,由他(她)們動手清洗,窮人就自己動手吧。
沒錢的人家,也別奢望什麼高級昂貴的洗髮水,從灶裡抓一把柴灰或者暖爐裡的炭灰,放在清水裡涮搓頭髮,算是最便宜最常見的洗髮劑了。這些草木灰裡含有天然鹼,去污功能很不錯,所以既可以用來洗頭髮,像東晉《肘後備急方》裡說的「以灰汁洗淨鬚髮」,還可以用來洗臉、洗身體、洗衣服、擦洗清潔各種物品。有些人家會專門放置一個「灰筐」,筐底置二三層蓆子,把燒完的柴炭灰放筐子裡,再澆水進去,收集從筐底淋下的含灰溶液。濃灰水用來洗滌,淋二三遍以後的淡薄灰水還有別的用途。
家境再稍好點的人,會用淘米水或發酵米湯來洗頭髮。這也是一個很古老的方子了,先秦的《禮記》裡就提到用淘黍米湯洗髮,用淘粟米湯來洗臉。晉人注《左傳》裡的「遺之潘沐」這一句時,明確指出「潘,米汁,可以沐頭」。至於微微發酵變酸的米湯,那時候叫作「漿水」或「泔汁」,也是經常用來洗頭的東西。上文提到的《肘後備急方》裡,給了幾個「治脫生發秘方」,其中有兩個是需要用發酵米湯來加工的。
療人鬚鬢禿落,不生長方:麻子仁三升、秦椒二合,置泔汁中一宿,去滓。日一沐,一月長二尺也。(每天用這種藥洗髮一次,一個月頭髮可以長二尺。)
又方:麻子仁三升、白桐葉一把,米泔煮五六沸,去滓。以洗之,數之則長。
再一個普通大眾能用得起的洗髮液,是皂角樹結出的果實「皂莢」。比較講究的用法是把皂莢的皮和子都剝掉,只取莢肉曬乾,然後用熱水泡煮,做成專門的「皂莢湯」,用來洗手、沐浴、洗衣物等,當然也可以洗頭髮。唐代藥王孫思邈的《千金要方》裡,有一個「沐頭湯」的方子,是用來治療「頭生白屑瘙癢不堪」的:
大麻子、秦椒各三升、皂莢屑半升,上三味熟研,納泔中一宿,漬去滓,木篦攪百遍,取乃用沐頭髮際,更別作皂莢湯濯之。
皂角樹是一種分佈地域非常廣泛,壽命也很長的樹木,北方尤其多見。不過如果您穿越過去的居所附近沒有這種樹,也不用著急,因為最晚到南北朝的時候,「皂莢」就跟掃帚簸箕一樣已經是家常日用品到處有售的了,價錢也不會太貴,還是容易買到的。當然還是那句話,再便宜也要花錢,節儉過日子的一般百姓能省點兒就省點兒,能不洗就不洗,只要沒髒出病來,就不會鼓勵您費水費柴費人力地成天洗這洗那。
說了這麼多,剛把「洗頭髮」這事講得差不多清楚了,下面您還有一項更大的工程呢——浴身洗澡。
本篇主要參考資料&深度瞭解推薦:
孟暉.貴妃的紅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注18:摘自《篦子與虱子》,李星濤,2012年5月27日《羊城晚報》B6版。
注19:原文載於(南朝梁)殷芸《小說》:晉明帝為太子時,聞元帝沐,上啟云:「臣紹言,伏蒙吉日沐頭,老壽多宜,謹拜表賀。」答云:「春正月沐頭,至今大垢臭,故力沐耳!得啟,知汝孝愛,當如今言,父子享祿長生也。」又啟云:「伏聞沐久,想勞極,不審尊體何如?」答云:「去垢甚佳,身不極勞也。」
注20:見唐傳奇《任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