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自己的書房了!不過房裡沒有線裝書!【中古書籍】

穿越回唐朝立志要做個文化人的您,在接受啟蒙教育以後,很快表現出不錯的讀書天賦,這讓您的家長也很高興。一咬牙一跺腳,父母決心下血本培養您讀書考科舉將來去做官,於是在各個方面都為您創造著良好的學習環境。比如某一天,家裡通知你,專門騰出了一間清靜屋子給你作為「書房」,已經佈置完畢,以後你可以安安靜靜地在那裡寫字唸書誦習典籍了。

您高高興興地跟著僕人走到書房前,推門進去,滿以為能看到書案上擺好的筆墨紙硯香爐花瓶,書架上排列整齊的大量線裝書冊,沒準兒還有紅顏知己磨墨鋪紙、清秀小婢紅袖添香……這種對於風雅文人生活的想像,很可能在您第一眼看到那大堆「書籍」的時候,就一下子破滅了。

家裡為您準備的書房裡,到處放置的是一袋袋、一堆堆、一軸軸、一柱柱類似於考試卷子的東西。一踏進這地方,您彷彿又回到了高考前那魔鬼幾年,沒日沒夜瘋狂地做模擬題的苦逼日子裡。而且環顧整間房,連一本長得像您預想中的「書」那樣子的東西都看不見——這不但是要考試,還是閉卷考不讓抄書呢!頭皮發緊要炸毛了吧?

拍肩,放輕鬆,別妄想過度。這房間滿堆的圓柱體紙卷就是唐朝的「書」啦,不信您取過一捲來展開看看,上面寫的都是「五經正義」等知識內容,而不是「已知XYZ」等考題。至於您所熟悉的、在所有「古裝劇」裡從大禹治水到溥儀退位四千多年間持續出現一成不變的那種「線裝書」,在唐朝那是基本看不見的。

您失望了嗎?還想著輕輕開啟紙匣,優雅地取出一冊麻線裝訂的藍皮書,矜持地翻開薄薄的泛黃的紙頁,凝神誦讀紙上那些從右至左豎印在朱絲欄裡的墨字,嗅著滿頁書香,不時呷一口清茶,魂遊宇內,神交古人?可惜呀,至少「翻書頁」這種樂趣您在唐朝很難享受到,改成「卷書軸」比較可行。

您問為什麼唐朝沒有「線裝書」?那咱們得從頭說起了。來來,書案後面有坐墊,還有可供倚靠的「憑幾」,您不妨盤腿坐下來,聽我慢慢講。

我國最早的書籍是什麼樣子呢?您肯定知道「甲骨文」吧,那些是刻在龜殼或者動物骨頭上的,算是最早的漢字書。之後是「金文」,一個個鑄刻著文字的青銅金屬器具有了書籍的屬性。差不多同時「簡牘」也出現了,是用竹子或者木頭削成的薄片,窄的叫「簡」,寬一些的叫「牘」,文字就寫在這些竹片木片上,然後用皮繩串聯起來,讀的時候展開,讀完了捲起捆上放好。這種一卷一卷的「簡牘」是南北朝造紙術大規模應用之前,我國最普遍常見的書籍。

與簡牘並行的還有一種「帛書」,把字寫在平展吸濕的布帛上,重量比竹木要輕得多,攜帶方便,但是布帛也比竹木貴得多,所以只有重要的、有保存價值的文字或圖畫才會做成「帛書」,日常應用性文書大部分還是寫在簡牘上。

霹靂一聲震天響,漢朝有了造紙場。

我們都在課本上學過,東漢蔡倫造紙,但其實蔡公公只是「改進」了造紙術,從出土文物來看,西漢武帝年間就已經有「紙」這種東西了,不過產量少、質量差、使用不普遍。後來造紙術穩定地發展進步,但舊的習慣並不容易改變,一直到南北朝時期,竹木簡牘的書籍還在社會上廣泛流行著,被轟下台鞠躬謝幕要到隋唐時代了。而且就算到了唐以後直至清朝,雖然一般性書籍都是紙質的了,但特別嚴肅隆重的場合,比如皇帝皇后即位、冊封、下葬、祭天等,仍然還用玉或金做的簡牘來寫字,這也是當時人「崇古」心理的一種反映吧。

竹木簡以「卷軸」形式存放,是受制於材料本身「零散串聯」的特性。而等大家都習慣於書籍的這種存在形式以後,雖然竹木片換成了紙張,人們仍然還是按老規矩把紙捲起來存放,這就是您穿越到唐朝以後,所能見的這些「卷軸式」書籍了。

現在我們拿出一卷書來仔細看看吧。您身邊的書架上,有一束束平著堆放的卷子,也有一些盛裝書的布袋,袋口開著,露出五支或者十支書軸。這種專門裝書的袋子叫「帙」,形容書籍多的成語「卷帙浩繁」到現在還很常用哦。

露出袋口的書軸上,吊繫著標籤,您拈起一個標籤來看,入手沉甸甸的,據說皇室藏書裡有很多標籤是用象牙做的呢——標籤上寫著「尚書正義 卷四」,這是標明這一卷書的內容和次序。因為卷軸書打開查看比較麻煩,也容易弄壞紙面,所以為了便於快速查找書籍內容,在書軸頭上系簽是很有必要的。

我們把這卷書抽出帙袋,您看,最外面一層粘裱著布帛或硬紙,這個叫「褾」,作用類似於我們給課本包上的書皮,既能保護書籍也能裝飾外觀、彰顯個性。書皮外沿還要連上一條絲帶,用來把整卷書捆縛住,以防止紙張隨便散開損壞掉。

解開繫帶,右手捏住書皮首端,左手把書卷慢慢往左展開,一行行豎寫的工整字跡依次序展現在您眼前。如果這卷紙是黃色的,那麼可能紙張經過了「入潢」這道工藝,就是把紙浸入到黃檗汁液裡染泡再晾乾,可以有效地防止蟲蛀腐朽。敦煌的唐代紙卷能經歷一千多年不壞,也得益於這種工藝。此外,我們現在還經常使用的「裝潢」這個詞,來源也是卷軸書的外觀處理程序。

紙卷完全展開以後,在末尾那裡,您終於能看到「書軸」的全貌了。這一般是根不太粗的木桿或竹筒,紙卷的末端裁成梯形,粘纏在這根軸桿上,收起書時以它為軸心向前捲動。普通廉價書籍也就粘一根硬木桿隨便用用,稍微講究點的,會給軸身兩頭另裝上「軸頭」,用木頭雕出好看的形狀,塗上油漆啥的。因為兩端的「軸頭」是始終突出在整卷書之外的,把它們搞得講究些,整卷書就高端大氣上檔次了。

軸、卷、褾、帶、簽,這都是卷軸式書籍的組成部分。隋唐皇室藏書非常追求外表華麗精緻,比如唐代「經、史、子、集」四庫的藏書,「經庫書:鈿白牙軸、黃帶紅牙籤」,也就是用鑲嵌金寶的白色象牙做書軸,書皮連著的繫帶是黃色的,象牙標籤染成紅色。另外三庫的藏書則是:「史庫書:鈿青牙軸,縹(青白色)帶綠牙籤;子庫書:雕紫檀軸,紫帶碧牙籤;集庫書:綠牙軸,朱帶白牙籤。」[注34]

把您手裡這卷書仔細捲好、紮緊褾帶放回帙囊裡去,順手再取一柱更厚的卷子出來吧。這次當您展開書看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困難,那就是——遇到了一位話嘮的作者,這卷書的字數太多、粘在一起的紙太長了!您雙臂伸展到最大程度,也沒能把卷末的文字顯露出來讓自己看到,這怎麼辦呢?

一個辦法是右手把卷頭向內折,在無書軸的條件下把紙在手中捲起來,也就是「左手拉,右手卷」,這還挺考驗技術的。另一個辦法是使用「書幾」或者叫「臥讀書架」,這是專為讀卷軸書設計的一種工具,形狀有點像燭台,方座立柱上一根橫木,兩端各有一個圓托,圓托裡側則為短柱,柱上兩個可以啟閉的小銅環。若展卷讀書,便可啟開銅環,放入卷軸,慢慢轉動,解放雙手。這是精巧雅致的文房器具,也相當昂貴,普通讀書人就別指望了。

過長的書卷還有個不方便的地方,那就是如果你一次讀不完這麼多字,念到中間某處就得停下,過一段時間回來重新往下讀,尋找這個「中斷點」得花不少時間。想想我們現在讀的這種「冊頁式書籍」,你可以在中斷點夾一片書籤,或者把書頁折個角做標記,「卷軸書」可沒法夾簽也沒法折角。

總之,隨著社會文化累積越來越豐富,長篇大論的文章和大部頭書籍不斷湧現,傳統的「卷軸書」已經顯示出不太適應發展變化的一些缺點。這樣,唐朝又出現了一些新的書籍形式,它們是現代「冊頁書」的前身,不過跟我們在電視上熟悉的那種「線裝書」還是有不小差距的。

一種叫「經折裝」,樣子比較像清宮電視劇裡大臣們給皇帝上的「奏折」,雖然展開來也是一長條紙,但是折疊起來一面一面翻看的,頁面大小固定,往裡夾書籤也有了可能性,封面封底可以粘裱上硬皮,存放和保護都容易。「經折裝」這種形式到現在還有廣泛的應用,比如您走在繁華大街上,手裡經常被硬塞入的小廣告,或者一些產品的說明書,往往就是這種折疊免裝訂的印刷品。

另一種叫「旋風裝」,這個也分幾種,技術細節各不同,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既在整體上保持了「卷軸」的一長條形狀,中間又粘連了很多可以單獨翻動的冊頁。從中也能看出來這是一個從「卷軸書」向「冊頁書」過渡的東西。

一頁一頁單張成書的靈感來自哪裡呢?現代學者大部分認為是隨著佛教從印度半島傳入的。佛教發源地沒有紙張,和尚們開始是把經文寫在一種寬大的「貝多樹葉」上,一張張寫滿字的樹葉摞在一起,上下各用一塊木板夾住,就成了一部經書,這種叫「梵夾裝」。這種圖書形式也啟發了唐及以後的中國書籍,使人們認識到書籍並非只有「卷軸裝」一種方式,紙張也可以像貝多樹葉一樣單獨成頁、裝訂成冊。當時最早的單獨書頁也被叫作「葉子」。

不過儘管說得熱鬧,您遊目四顧,看看自己的書房,很可能連一本「經折書」「旋風書」都找不出來。當時社會上的絕大多數圖書,特別是儒家經典,都還是傳統的卷軸式,那些形狀奇怪的異端書,基本全集中在佛經等宗教宣傳品上。

那麼到底是什麼時間、什麼原因促成了我們現代的「冊頁書」全面取代「卷軸書」呢?這個簡單地說,是雕版印刷術的功勞。

對啦,您可以再看看自己書房裡的典籍,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手抄本。唐朝手抄書的行業特別發達,無論是官府組織的,商人書坊僱傭的還是私家寫本,社會上有一大批「傭書人」「抄書手」專門從事這個行業,從側面也反映了穩定富足的社會中文化事業飛速發展、對書籍的需求量不斷擴大。但是抄書行業再怎麼發達,依靠手抄來複製傳播的書籍,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無法滿足社會需求,於是印刷術也就悄悄地萌芽並傳播開了。

我國是最早發明雕版印刷術的國家,但是具體的發明時間則有多種說法,目前比較穩妥的是說隋唐之交時期,從文物來看,最晚到唐高宗和武週年間就肯定已經有雕版印刷品在民間流傳了。

雕版印刷,版面大小固定,印出來的紙張整齊劃一,一張一張地裝訂成「冊頁式」就成了既有效率又方便閱讀的必然選擇,這個您能理解吧。不過讓唐朝穿越者比較鬱悶的一件事是,雖然雕版印刷術在初唐就已經出現,但在整個唐朝近三百年,都沒得到上層社會和統治者的重視。那些官員貴族的慣性思維都是「如何讓手抄書更精確、更美觀」,而雕版印刷出的東西在他們看來是粗陋不入流的玩意兒,只能印一些佛經、咒帖、日曆等俗貨,「哄騙沒文化的老百姓」。

一直到宋代,用雕版印刷書籍才算步入正軌,被全社會廣泛接受。隨之而來的,就是大家熟悉的「冊頁書」全面取代「卷軸書」。所以直到今天,如果有文物販子要推銷精品古書,也只敢說是「宋版書」,稍有常識的都不敢說那些線裝翻頁的冊子是「唐版書」「漢版書」。無知無畏到這種程度的文化產業工作者,也只有那些不學無術的影視劇道具負責人和一些古代小說寫手了。

本篇主要參考資料&深度瞭解推薦:

肖占鵬編,李廣欣譯.唐代編輯出版史.南京: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

李明君.歷代書籍裝幀藝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注34:引自《唐六典》卷九《中書省集賢院史館匭使》。

《唐朝定居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