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了茶水,再說說別的飲品。
如果您還在飯店食肆裡吃席面,吃得口渴舌干,作為一個唐朝人,無論是男是女,這時候都應該很豪爽地一拍食案,大喊:「博士!店中備何酒?」您說您一喝酒就頭暈,想要飲料?別怕,聽我的,先要酒,飲料的事回頭再說。
酒博士晃過來,先打量打量您,見穿戴打扮比較普通,張口報上親民類的酒品:「白酒清酒小店皆有備。」
白酒?茅台還是五糧液?清酒?日本進口的?唉,客人您想啥呢?真是的,為了讓您對唐朝的這兩種常見酒有直觀認識,我們先各來一罈子。
拍肩,沒關係啦,一罈子酒醉不死人,真的。先上來的是最便宜的白酒,博士開封,用個木勺把酒舀出來,傾在您面前的酒碗裡,您定睛一看,不由得大叫:「這是什麼?」
只見酒碗裡的液體,呈淺綠色,不但渾濁不清,而且上面還浮著一層細白的像螞蟻似的漂浮物。聞聞味道,略有酒味,但很可能也略有酸敗味。客人您別這麼皺眉捂鼻子的一臉嫌棄相,好嗎?這種白酒,在唐朝以後的歷朝歷代都很有名,因為有詩壇大手筆給它打廣告啊。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47]
如果您還是覺得白酒的叫法太坑爹,而綠蟻酒的名字太生僻,那麼這種酒另有一個更加大眾化的名字,叫「濁酒」。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48]「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49]「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50]
您就問啦,賣相這麼差的酒,為什麼歷代文人墨客還挺喜歡的?原因很簡單,它便宜啊。
其實,檔次高一些的酒樓酒店,沒準兒都不預備這種酒,「濁酒」更多的是自己家裡釀出當日常飲料喝的。做法很簡單,您也來學學吧。
第一步,先做酒麴。這是類似於發酵粉的東西。您可以從外面買或者鄰居家借,或者用自己家留點兒的酒藥做。每年六七月間,用粳米或者谷子,跟酒藥混在一起搗熟,熱水和成餅狀,放在乾淨地方,控制好溫度濕度讓它慢慢發酵,發酵到一定程度以後,綁懸起來掛在灶上熏著,能保存挺長時間。
第二步,投料。把大酒甕洗刷乾淨,往裡投入酒麴、米和水,比例大致控制在1︰10︰10,也就是要用1鬥酒曲的話,同時配投1石米和1石水。這個根據對酒質的要求,可以在一定範圍內增減用量,比如您希望釀出來的酒比較濃郁,那麼就少放點兒水,多放酒麴,多放米。
第三步,開壇。酒麴、米、水在甕內發酵時間需要多久呢?也是根據個人要求,如果您是個急嘴子,做了酒就想喝,那封酒六七天以後,馬馬虎虎的也就能開壇取酒了。不過這樣倒出來的酒,只能是上面您在酒店裡看見的「濁酒」,酒精度數低、賣相差、很便宜、很山寨。
如果您能沉得住氣,等上兩三個月再取酒,倒出來的酒就清亮多了,酒精度數也高。不過不要直接倒啊,如果要獲得更高級的酒,還得經過幾道加工程序。
第四步,加灰。在開壇取酒的前一天,往罈子裡倒進少量石灰、石炭、草木灰之類的玩意兒,這個是為了結束壇內的微生物發酵過程。否則酒取出來以後,還在繼續發酵,很容易放酸敗了。
第五步,搾酒。這是為了把酒液裡那些漂浮的酒糟分離出來。用木製的酒床、槽床或者竹器,甚至您一時人品發作還可以用自己的頭巾,把甕裡的原生態酒液倒進去,過濾出來的清亮無雜質部分,就是「清酒」了。剩下的滿是酒糟的濃濁液,也不要倒掉,可以拿來加工食物,也可以作為「濁酒」喝掉。
第六步,客人您別急著喝啊,這樣做出來的酒叫生酒。您要是一頓能喝完也就算了,如果喝不完留起來,還是有變酸敗的危險,喝了可能拉肚子哦,所以最後這些酒還是要加熱一下來殺菌。加熱的方法,分高溫加熱和低溫加熱兩種。高溫加熱又叫「煮酒」,您聽著這詞兒熟不?兩個大男人對坐,一邊談論天下英雄,一邊在火上把酒煮得沸騰冒泡什麼的……不過這種煮沸過的酒,據說味道變異得很厲害,很多唐朝人不喜歡。
唐朝人比較喜歡「燒酒」,是用微火慢燒,把生酒加熱到六七十攝氏度就可以了,既能殺菌,也不至於沸騰變味。用這種方法最終做成的酒叫「燒春」,唐朝的四川一帶出產的最有名的酒叫「劍南燒春」。
現在明白了吧,酒店博士跟您說的白酒,是「濁酒」,一種類似於現在的醪糟、低酒精度的便宜貨。至於清酒,是把「濁酒」過濾以後又經加工的糧食酒,酒精度稍高一點兒,價錢也稍貴。
不過不提名號的清酒,多半是店家自釀的,貴點兒有限,酒精度估計還不如現代的啤酒高,所以我說您喝掉一罈子也沒問題。
您要是帶著狐朋狗友美女佳人來喝酒,想掙面子,那這兩種便宜酒都不要。瞪一眼博士,叫他把店裡珍藏的好酒一一報上來,如果店子實在太小太窮,那哥換一家去喝算了。
博士一看鉚上了,也不示弱,張嘴就是一大串:「小店有郢州富水、烏程若下、滎陽土窟春、富平石凍春、劍南燒春、河東乾和葡萄、嶺南靈溪博羅、宜城九醞、潯陽湓水、齊地魯酒。客人若中意京師佳釀,本店也有西市腔、新豐酒及蝦蟆陵之郎官清、阿婆清。」
聽蒙了?很正常,這天南海北的一大串,誰能記住這麼多啊。那您該點哪種酒呢?籠統來說,如果您想喝用稻米釀的清酒,那去點原產地在南方的郢州富水、烏程若下、嶺南靈溪博羅、宜城九醞這些比較穩妥;要喝高粱酒糜子酒,就點魯酒或者長安本地的西市腔、新豐酒、郎官清、阿婆清算了。
酒端上來倒進碗以後,怎麼才能分辨它是好是壞,值不值您多付的那些錢呢?
最簡單的辦法,看顏色。唐朝沒有無菌化車間,釀酒過程中經常有各種微生物混進酒裡,導致酒出來以後呈綠色,後世的「竹葉青」這個酒名就是從此來的,所以什麼綠蟻、綠醅,其實都說明制酒環境一般,操作不太經心,綠色的酒大都是便宜貨。
如果生產者在制酒過程中比較注重保持酒麴和酒液的純度,那麼酒麴製出來是紅色,而酒液則會呈黃色,最好的呈琥珀色,跟現代的黃酒已經比較接近了。白居易有云:「世間好物黃醅酒。」[51]更有名的一首詩,人人能背:「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52]
很好,您面前這碗酒,就是隱隱泛著琥珀色,看上去黏稠濃膩,說不定還會掛壁。端起碗來,嘗嘗吧。
嗯……沒啥辛辣刺激的感覺,反而覺得很甜。您說這是兌了糖精的假酒?
哎,別掀桌,聽我說,作為一個現代人,您習慣的那種動輒四五十度的高烈度白酒,是用蒸餾法造出來的,這個技術要到元朝才傳入。在此之前,唐宋時代酒精度最高的酒,也不會超過二十度。跟酒麴發生化合反應的釀酒糧食,大部分是被糖化了,糖化後只有一小點兒還能繼續酒化,所以唐朝的酒主要味道是甜,而不是辣。
也之所以,以李白為代表的「飲中八仙」,拿扎啤杯子一頓酒喝十扎,主要不是考驗他們的肝功能,而是考驗胃容量呢。
您還是覺得怪怪的,喝不慣這甜酒,想喝點兒跟現代口味接近的酒?也行,再把博士叫過來,讓他給您上一壇「河東乾和葡萄」。
這是啥?這個就是小資們最愛手擎一杯裝十三的紅葡萄酒啊。
葡萄酒傳入古代中原地區,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的張騫通西域。但是在唐朝以前,中原人自己不會釀造葡萄酒,只能從西域輸入成品,賣得很貴,一般人喝不到。
唐初唐軍開西域,把高昌國也就是現在的吐魯番地區設置成唐朝的一個州,同時,當地的特產馬奶子葡萄和釀酒技術,也就傳入了中原地區。
在天可汗的親切關懷下,唐朝工匠在內地釀造葡萄酒成功,而且實現了較大規模生產。大概是因為地理氣候的原因,當時的河東地區(今山西省的中南部)成為內地葡萄酒的集中產地,「河東乾和葡萄」從此名揚天下,而且是皇家貢酒。
唐朝的常見酒,說得差不多了。除了糧食酒、葡萄酒以外,唐朝人也跟很多現代人一樣,喜歡往糧食酒裡泡各種藥材食材,號稱喝了能滋補養生。什麼菊花酒、松節酒、虎骨酒、生蛇酒……甚至還有雞糞酒、豬膏酒、豬膽苦酒、貓頭鷹酒……
那邊有客人抗議了,說他對酒精過敏,度數再低的酒也不能入口,否則過敏休克了上哪兒給他找腎上腺素注射去。行,我們單為您點些無酒精飲料。
現代的飯局上,當主人準備給男賓客強灌烈性酒的時候,同時也會問女賓:「喝什麼飲料?酸奶還是果汁?」
唐朝主人請客,席上的無酒精飲料,同樣是這兩大類:奶製品和果飲,以及其他植物類飲品。
唐朝的「酸奶」一般叫酪,採用牛、羊、馬等牲畜的乳汁經過加工製成。根據加工方法不同,得出來的成品也有酥、酪、醍醐等不同名稱。奶製品在唐朝,特別是北方地區很普遍,很流行。那什麼「世界上只有中國人沒有食用奶製品的習慣」,在唐朝是不成立的。
果飲的名稱就很多了,一般是根據所採用搾汁的原料來稱為烏梅漿、葡萄漿、桃漿等等。當時最普及的是蔗漿,用甘蔗搾的汁,不但在南方很常見,在長安這樣的北方地區也已經作為家常飲品了。還有一種用罕見的南洋果品製成的三勒漿,也很是風靡了一陣子。
最後說,長安的夏天很熱,冰可樂……呃,冰鎮飲料相當流行。皇室有專門的官員按照明文規定負責冬天藏冰、夏天取冰;一般貴族大臣家也經常自己弄藏冰窖,皇帝還經常在夏天對大臣賜冰。甚至在長安市面上,也有向普通百姓賣冰的商人,當然賣得很貴,窮人就不要奢望了。
本篇參考文獻&深度瞭解推薦:
王賽時.唐代飲食.濟南:齊魯書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