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與自然在互動中成長

是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發現了印度。但是,亞歷山大雖然跨過了印度河,穿過了錫克族的故鄉——旁遮普平原,卻沒有向真正的印度人所居住的印度腹地——恆河流域深入。這些印度人,從那時直到現在,一直居住在喜馬拉雅山與德干高原之間的那片恆河流域。馬可·波羅把這個地方描繪成人間仙境。直到1800年後,葡萄牙航海家達·迦馬來到馬拉巴爾海岸的果阿,並在此登陸,歐洲人才首次揭開這個奇異王國的神秘面紗。

一旦由歐洲到這個香料、大象和黃金寺廟之國的海上通道被打開,地理學的新知識就紛紛湧來,以至於阿姆斯特丹的地圖繪製者們不得不加班加點來滿足市場需求。從那時起,這塊富饒的半島的每個角落都被歐洲人翻了個底兒朝天。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印度地貌。

在西北部,從阿拉伯海一直到興都庫什山,縱貫印度西北的吉爾特爾山和蘇萊曼山將印度與外面的世界隔開。北部又有從興都庫什山直到孟加拉灣的喜馬拉雅山,形成一個半圓形的屏障,使這個國家完全與世隔絕。

請注意,歐洲地理中的大小概念與印度地理中的大小概念完全不同。與印度相比,歐洲的一切都顯得渺小。印度的面積幾乎與除了俄國之外的歐洲面積相匹敵。如果把喜馬拉雅山挪到歐洲,那麼它就會從法國的加萊一直延伸到黑海,喜馬拉雅山中至少有40座山峰比歐洲最高峰還要高,山上冰川的長度是阿爾卑斯山冰川長度的4倍。

印度是世界上最炎熱的地區之一,同時它還有一些地區的年平均降雨量也保持著世界最高紀錄(年平均降水1270厘米)。印度有3.5億人口,講150種不同的語言。這裡十分之九的人仍然靠天吃飯,如果有一年降雨量不足,因饑荒而死的人數會達到200萬(我提供的是1890—1900年的統計數據)。現在,由於英國人已經控制住瘟疫的蔓延,平息了種族混戰,興修了許多水利灌溉設施,改進了衛生條件(這些當然要印度人自己出錢),印度的人口又迅速增長起來,而且其速度高得驚人。如果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用不了多久,他們就又將回到從前貧困不堪的狀況,當饑荒、瘟疫再度降臨,嬰兒的死亡率又將回升,每天24小時都會有人往貝拿勒撒山上抬屍體(貝拿勒撒被印度人視為最神聖的地方,死在那裡便可以解脫永無休止的轉世)。

印度

印度的主要河流走向都與山脈平行。西邊,印度河上游流經旁遮普全境,然後突破北部山區,為來自亞洲北部的那些貪婪的征服者們提供了一條通往印度腹地的便利通道。印度人的聖河——恆河,則基本由西向東,在注入孟加拉灣前,同發源於喜馬拉雅山群峰之中的布拉馬普特拉河匯合。布拉馬普特拉河上游也幾乎是一路向東,到了卡西丘陵被迫轉了一個彎,才掉頭向西,並很快匯入恆河。

恆河與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是全印度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大概只有中國還有那麼幾塊地方和這裡一樣,成千上萬的人擠在狹小的一塊土地上,為了本就少得可憐的生存資料而相互爭奪。在兩條大河交匯處潮濕而泥濘的三角洲西岸,坐落著印度最重要的製造業中心——加爾各答。

恆河流域又被稱為印度斯坦,或者真正印度人的土地,那裡物產豐富,如果不是整個地區長期承受著人口嚴重過剩的重負,這裡本應是塊自給有餘的地方。首先,該地出產大米。印度、日本、爪哇居民吃大米並不是因為他們喜歡大米,而是因為大米的產量很高。每英尺、每英吋甚至每平方英里生產的大米要比在同一塊土地上種植其他作物收穫更多。

然而,種植稻米卻是一件又苦又髒的活兒。說它髒聽起來很不舒服,但是這的確是描繪種植稻米的過程最恰當的詞。上億的男男女女,一生中大部分時間在泥水和糞肥中趟來趟去。這些稻苗先在泥土中培育,等它長到八九英吋高時再用手拔出來移植到水田里。到了收穫季節,收割完稻穀之後,又要用一種很複雜的排水系統將水田里惡臭的泥漿排入恆河。這時的恆河水又要供那些聚集在貝拿勒撒的虔誠信徒們飲用和沐浴。貝拿勒撒是印度的羅馬,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這裡的信徒認為,水田的泥漿匯入恆河就變得神聖了,比任何形式的洗禮都更能洗淨人類的罪惡。

稻田

恆河流域的另一種農產品是黃麻。這是一種植物纖維。一個世紀以前它被首次送到歐洲,被當作棉花和亞麻的替代用品。黃麻是一種植物內莖的皮,它的生長和水稻一樣需要大量的水。收穫後,先要把黃麻在水裡浸泡數周,然後再抽出纖維,最後送到加爾各答的工廠中加工成繩子、黃麻口袋或者織成一種供當地人穿的粗布衣服。

這裡還出產一種植物——靛藍。我們可以從這種植物中提取出藍色染料。不過,最近人們才發現,從煤焦油中提取藍色染料要比從植物中提取更加經濟實惠。

最後一種物產就是鴉片。它本是用來減輕風濕病人痛苦的一種藥物。在印度這個國家,大部分人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沒膝深的泥淖中耕作,為種植供養他們所需的稻穀而忙碌,因此患上風濕病在所難免。

恆河流域平原外側的山坡上,茶園取代了原來古老的森林。茶樹葉雖小,價值卻很高,生長這種小樹葉的灌木需要濕熱的環境,而根莖又很脆弱,所以最適宜種植的地方就是山坡。在這裡,流水不會傷及植物柔軟的根莖。

恆河流域的南部是呈三角形的德干高原。這裡出產三種不同的植物。北部山區和西部山區是柚木的重要產地。柚木是一種質地堅硬的木材,不變形,不彎曲,還不腐蝕金屬。在鐵製蒸汽船發明之前,這種木料大量應用於造船業。即使現在,它還廣泛應用於其他行業。德干高原的中部降雨量極少,是另一個經常發生饑荒的地方。這裡主要生產棉花,也種植一些小麥。

至於沿海地區,西部是馬拉巴爾海岸,東部是科羅曼德爾海岸,那裡降水充沛,盛產大米和小米,完全能養活這裡大量的人口。小米是一種我們拿來喂雞的作物,但印度人卻把它當做主食。

德干高原是印度唯一發現了煤、鐵和金礦的地方,但是這些礦藏並沒有被認真勘探,因為德干高原上的河流多急流險灘,無法航行。鐵路建設也沒有什麼價值,因為根本就不會有人乘坐火車。這地方的居民沒有什麼有價值的商品可以買賣,所以他們從不離開祖祖輩輩居住的村莊。

科摩林角以東的錫蘭島(即今斯里蘭卡——譯者注),也是印度半島的一部分,橫亙在大陸與錫蘭島之間的保克海峽暗礁密佈,只能不斷疏浚才能確保航運安全。暗礁與淺灘在錫蘭島與大陸之間架起了一道奇特的大陸橋,被稱為「亞當橋」。據說,當年亞當和夏娃違忤天意,上帝動怒之後,就是通過這座橋從伊甸園逃往塵世的。按印度當地人的說法,錫蘭島就是昔日的伊甸園。而且,與印度其他地方相比,錫蘭島現在仍然是座人間天堂。這裡不僅氣候怡人,風調雨順,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而且它還遠遠避開了印度最邪惡的東西之一——種姓等級制度。印度內陸居民認為佛教那種崇高的精神力量非常人所能及,因此他們背離了佛教,而錫蘭島的居民卻仍然忠實地信奉著佛教,並因此逃離了至今在印度宗教中仍占重要地位的森嚴的種姓制度。

地理與宗教的關係,遠比我們通常想像得要密切得多。在印度這個國家,千百年來,宗教對人的支配是徹底和絕對的,宗教的影響無所不在。它指導著人們應該說什麼,應該想什麼,應該做什麼,應該吃什麼,應該喝什麼,它規定著人們不該做,不該想,不該吃,不該喝的一切。

在其他國家,宗教也經常干預人類正常的生活發展。中國人為了表示對去世的祖先的尊敬,常常把他們埋葬在向南的山坡,卻把寒冷當風的北坡留作自己養家餬口的耕地。結果,人們在對死去的親人克盡人子之孝的同時,他們自己的孩子卻有可能餓死或被賣為奴。的確,幾乎每個民族(包括我們自己)都會受到一些奇怪的清規戒律、禁忌以及祖宗法規的禁錮,這些會對整個民族的進步產生消極影響。

印度有太多的人

為了理解宗教對印度所產生的影響,我們有必要回到史前時期,至少回到第一批希臘人到達愛琴海的3000年前的時代。那時,印度半島上居住著一個深色皮膚的種族,即達羅毗荼人。他們可能就是德干高原最早的居民。原本居住在亞洲中部的雅利安人(與我們的祖先同宗同源)為尋找更理想的水土,紛紛離開故土。他們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向西遷徙,在歐洲定居,後來還漂洋過海,佔據了北美大陸。另一部分則一路向南跋涉,越過興都庫什山脈和喜馬拉雅山之間的山口,在印度河、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定居下來,然後深入到德干高原,再沿著西高止山與阿拉伯海之間的海岸,最終到達印度半島南部和錫蘭島。

與原來的居民相比,這些新移民武器精良,他們對待土著人就像所有強大民族對待弱小民族一樣。他們諷刺這些達羅毗荼人是黑鬼,奪走他們的稻田,當自己的女人不夠用時,就掠去他們的女人(越過開伯爾山口的路途太艱險,他們無法從中亞帶那麼多女人同行)。當土著人稍微露出一點兒要反抗的意思,就被肆意屠殺,倖存下來的人被強行趕到半島最荒涼的地方,讓他們在那裡聽天由命,不管他們的死活。但是,當地的達羅毗荼人在人數上要比雅利安人更佔優勢,因此文明程度低的民族對文明程度高的民族影響力更大。為避免這一危險發生,唯一的辦法就是將黑鬼們畫地為牢,嚴格地控制在他們原來居住的地方,不讓他們出來。

現在的雅利安人也像我們西方人一樣,總有那麼一種傾向,就是將社會分割成幾個界限分明、等級森嚴的不同階層或者等級。「等級觀念」風行於世界的各個角落,甚至文明程度較高的美國也未能倖免。在歐洲,等級觀念在不成文的社會偏見的縱容下迫害著猶太人;在美國,等級觀念又在正式法律規定的支持下,強迫南方各州的黑人乘坐種族隔離的汽車。紐約被認為以兼收並蓄而聞名的城市,但是在這裡,我從來也找不到一個可以與深色皮膚的朋友(黑人也好,印度人也好,爪哇人也好)共進晚餐的飯店。我們的鐵路也通過專為白人提供臥車或坐式臥車的方式來對等級觀念表示擁護。關於美國黑人的「等級觀念」,我不太瞭解,但是在某個所謂的偉大的國家裡,當看到德籍猶太家庭的女兒嫁給了波蘭籍猶太家庭的兒子,女方的家庭會感到深深的恥辱時,我就意識到「出類拔萃、出人頭地」的思想在我們的人性中是多麼的普遍。

不過在美國,「等級觀念」還沒有徹底地主宰社會與經濟生活。從一個階級通往另一個階級的大門雖然被小心地鎖住,但是我們大家都知道,只要用力去推,或者有一把小小的金鑰匙,或者乾脆使勁敲外面的窗子,總會有一天被接納進去。然而在印度,作為統治階級的雅利安人卻將各個等級之間的大門用巨石封死了。從那時起,每一個階級都被永遠禁錮在自己的小圈子裡,並且被迫永遠留在那裡。

這種制度的出現絕非偶然。人們「發明」這種制度既不是為了一時興起也不是因為與自己的鄰居鬧了彆扭。在印度,等級制度的建立是恐懼的產物。僧侶、士兵、農民、手工業者——這些最早的雅利安征服者們絕望地看到,與他們征服過、掠奪過的達羅毗荼人相比,他們在數量上已遠遠少於被征服者,因此他們決心採取一種極端的措施,強迫那些黑人「待在他們應該待的地方」。然而,他們不僅這樣做了,而且他們走得更遠。他們建立了其他民族從未敢建立的一種森嚴的「種姓等級制度」——把宗教也拈進了他們製造的等級制度,規定婆羅門教只為三個上層階級所獨有,將那些位卑的國人排斥在神聖的精神世界之外。就這樣,為了保持本階級的純正血統,免受出身更低微的人的玷污,每個上層階級都為自己建立了一整套繁冗的宗教儀式以及神秘的風俗,他們以此作為保護自己的屏障,最後只有本地人能夠進入由一大套毫無意義卻又令人不知所措的禁忌所組成的迷宮。

如果你想瞭解這種制度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發生作用的,不妨這樣設想一下:如果在過去的3000年中,不允許任何人超過其父親、祖父或者曾祖父,我們的文明會是怎樣?我們個人的創造精神又將會怎樣呢?

各種跡象表明,印度正處在偉大的社會與精神復甦的前夜。但是,直到不久以前,印度等級社會的最高階級、統治著所有階層的婆羅門世襲僧侶們仍在竭力阻撓此類變革的發生。那個使他們成為無可爭辯的領袖的正統宗教有一個含糊不清的名字——婆羅門教。他們所尊崇的神就是梵天。就像希臘奧林匹斯山的宙斯和朱庇特,梵天也是眾生之父,是萬物的起源和終結。但是,這個梵天只是一種抽像化的概念,對於凡夫俗子,它卻太含糊不清,太虛幻不具體。

雖然印度也有幾座大城市,但至今仍然還有70%的人口生活在農村,其餘的人分佈在你至少能叫得出名字的那幾座城市中。加爾各答坐落在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河口。最早這裡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漁村,18世紀,它發展成為克萊武(指羅伯特·克萊武,英國殖民主義者——譯者注)的東印度公司反法運動的交易中心,最終晉陞為印度最重要的港口。當蘇伊士運河開通以後,加爾各答失去了往日的重要性,因為如果有貨物要運往印度地區或旁遮普地區時,汽船可以直接開往孟買或者卡拉奇,比去加爾各答更方便。建在一座小島上的孟買也是東印度公司的傑作。最初,東印度公司只是把孟買當作海軍基地和德干高原棉花的輸出港口。這個港口建得正是地方,繁榮的商業吸引了亞洲各地的人來此定居,其中還包括波斯最後一批拜火教教徒。這些波斯人成了當地最富有、最聰明的一個階層。他們崇拜火,把火當成聖物來崇拜,不允許對火有任何玷污,所以他們從不用火焚化死者。因此,孟買成了一個奇異的地方。在那裡,波斯的死者實行天葬,他們把死後的屍體扔給老鷹去吞噬,似乎讓禿鷲來解決死者是最完美的辦法。孟買也因此而聞名。

德干高原的東部是馬德拉斯,它是科羅曼德爾海岸最主要的港口。稍微往南一點兒是充滿法國情調的城市本地治裡。這個城市是當年英法為爭奪對印度半島的控制權激烈交鋒的遺跡,它還讓人聯想起法屬印度總督迪普萊克斯與克萊武短兵相見的日子,在那次戰爭中,曾發生讓人毛骨悚然的加爾各答黑洞事件(1756年,加爾各答被孟加拉納瓦卜攻克後,有146名英國俘虜被關在一間被稱為黑洞的小房間裡,其中有123人因窒息而死——譯者注)。

印度最重要的城市當然都在恆河流域。首先是西部的德裡。這是莫臥兒王朝的舊都。莫臥兒王朝的國王之所以選中這座城市作為首都,是因為它地處要衝,可以完全遏制住從中亞進入恆河流域的主要門戶。誰控制了德裡,誰就是整個印度的主人。再往南是亞格拉。莫臥兒王朝曾有四位國王居住在這裡,其中包括那位為自己深愛的女人修建泰姬陵的國王(指莫臥兒王朝的沙傑汗——譯者注)。順河而下就是安拉阿巴德,正如其名,這是穆斯林的一座聖城。在它附近有勒克瑙和坎普爾,這兩座城市因1857年大暴動(指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譯者注)而聞名。

再沿河南下,我們就到了貝拿勒撒,這是所有印度教徒的羅馬和麥加。印度教徒不僅在這裡的恆河聖水中沐浴,還希望在這裡辭世,將屍體在此地兩岸的山上焚燒,並把骨灰灑在他們所嚮往的神聖的恆河之中。

我最好就此打住。無論何時,只要一涉及印度這個題目,不管你是歷史學家、化學家、地理學家、工程師,還是一個單純的旅遊者,都會感到自己陷在深奧的道德與精神問題的漩渦之中。當我們作為陌生人踏入這片神秘莫測的土地時,我們應該格外小心謹慎。

《人類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