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人們已經衝破了中世紀的束縛,他們就需要更大的空間去冒險。歐洲對那些雄心勃勃的人們來說,已經顯得太小了。於是偉大的航海時代終於來臨了
馬可·波羅
對歐洲人來說,十字軍東征實際上是一所普及旅行知識的大學。不過在當時,沒有多少人敢冒險超出經威尼斯至雅法這條為人熟知的路線。公元13世紀,威尼斯商人波羅兄弟不畏艱險,穿越浩瀚的蒙古大沙漠,爬過高聳的山脈,千辛萬苦地來到強大的中國,拜見了偉大的元朝大汗皇帝。波羅兄弟的兒子馬可·波羅,寫出一本遊記,詳細描述了他們長達20年的東方漫遊與冒險故事,讓世人震驚不已。當讀到馬可·波羅對奇特島國「吉潘古」(「日本」一詞的意大利念法)的奇異金塔的迷人描繪時,全世界都目瞪口呆。許多人夢想去東方尋找這遍地黃金的國度,實現發財的美夢,但是由於路途漫長而又艱險,他們只得待在家裡做做白日夢而已。
世界是怎樣越變越大的
當然,走海路去東方也是有可能行得通的。不過在中世紀,人們並不熱衷於航海。這種狀況是有充分理由的。首先,當時的船隻體積太小。麥哲倫持續好幾年的著名環球航行,他所用的船隻還沒有現在的一隻渡船大。這樣的船只能容納20~50人,船艙狹窄擁擠,艙頂極低,根本無法站直身體。廚房設備太差,只要天氣稍微惡劣就生不著火,一旦如此,水手們就不得不吃生的東西或以乾糧充飢。在中世紀,人們已經知道如何保存鮮魚,曬制魚乾,但還沒有發明罐頭食品,一旦出海,就無法吃到新鮮蔬菜。淡水是用木桶儲存的,用不上多長時間就會變質,長出許多滑膩膩的物質,喝起來有一種爛木頭和鐵銹的味道。中世紀的人們對細菌的認識還是一片空白(13世紀的一位學識淵博的僧侶羅傑·培根似乎檢測到細菌的存在,不過他很明智地保留了這個發現),因此他們經常喝不潔的淡水,甚至有時全體船員死於傷寒。事實上,早期航海的死亡率高得可怕。1519年,麥哲倫從塞維利亞出發去進行著名的環球航行,有200名水手一同出海,可活著回到歐洲的只有18人。即便到了17世紀,西歐與印度群島的海上貿易已十分頻繁,可完成一次從阿姆斯特丹到巴達維亞的往返行程,水手的死亡率也高達40%。這些不幸的人們大部分是被壞血病奪走了生命。這種病是由於缺乏新鮮蔬菜而引起的。它會感染牙床,使血液中毒,最後病人體力衰竭而死。
在如此惡劣的情形下,你很容易理解當時歐洲的優秀分子不願意航海的原因了。麥哲倫、哥倫布、達·伽馬這樣的偉大探險家,他們手下的船員幾乎是被囚禁的罪犯、未來的殺人犯和失業的小偷。
這些航海者的勇氣和膽識讓我們欽佩不已。面對著過慣了現代舒適生活的人們無法想像的困難,他們毅然決然地投身於並不可思議地完成了看似毫無希望的航海任務。他們的裝備極其簡陋,船底經常漏水,索具也非常笨重。從13世紀中期開始,他們就有了指南針(十字軍東征時從中國傳入阿拉伯,再流入歐洲),能辨明海上方向,但是他們的航海地圖極不精確,很多時候,他們只能靠著上帝的指引和自己的猜測來確定航線。如果運氣好,他們會在一兩年後返回故鄉。如果運氣不佳,他們便會拋屍荒涼的海灘或葬身海底。但是他們是真正的開拓者和冒險家,他們用命運做賭注。對於他們來說生命就是一次輝煌的冒險歷程。每當他們看到一處新海岸線的模糊輪廓,或者一片無人知曉的新水域時,所有的磨難,乾渴、飢餓、病痛和創痛,便被統統忘得一乾二淨。
我又希望這本書能夠寫1000頁的篇幅,因為早期地理大發現這一話題,實在太迷人了。但是,寫作歷史的任務就是給你們一個對於過去時代的真實描述,就應該像倫伯朗創作的蝕刻畫一樣。重點突出那些最重要的歷史事件、最偉大的歷史人物和最富於意義的歷史時刻,應該投以鮮明生動的光線,其餘相對次要的,則只需用陰影或幾根線條加以表示即可,因此在這一章裡面,我只能給你們,羅列出最重要的航海大發現。
請一定記住,14世紀至15世紀,所有的航海家們都在努力完成一件事情——找到一條舒適安全的航線,通往夢想中的中國、日本及那些盛產香料的神秘島嶼。從十字軍東征起,歐洲人便喜歡使用香料。香料變成了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商品。要知道,在冷藏法發明之前,肉類和魚很容易腐爛變質,只有撒上一大把胡椒或豆蔻方可食用。
威尼斯人和熱那亞人曾經是地中海的偉大航行者,不過探索大西洋海岸的榮譽卻落到了葡萄牙人頭上。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在同摩爾侵略者的長年戰鬥中,產生了強烈的愛國熱情。這種熱情一旦存在,便逐漸延伸到新的領域。13世紀,國王阿爾方索三世征服了位於西班牙半島西南部的阿爾加維王國,將它納入自己的版圖。14世紀,葡萄牙人在與穆罕默德信徒的戰爭中漸漸扭轉時機,贏得了主動權。他們渡過直布羅陀海峽,攻佔了阿拉伯城市泰裡夫對面的體達城。接著,他們一路高歌,佔領了丹吉爾,並將它設為阿爾加維王國在非洲屬地的首府。
現在,葡萄牙人已經準備好,開始探險者的偉大事業。
1415年,人稱「航海家亨利」的亨利王子,也就是西班牙約翰一世的兒子崗特·約翰,開始大規模探索非洲西北部的準備工作。在很久以前,腓尼基人和古代北歐人就已經涉足這裡,據北歐人回憶說,這裡是長毛「野人」出沒之地。後來我們才知道,這些所謂的「野人」其實就是非洲大猩猩。
西半球的大發現
亨利王子和他的船長們先後發現了加那利群島。接著,他們重新找到了幾個世紀以前一艘熱那亞商船曾在此短暫逗留的馬德拉島;他們還勘察了亞速爾群島,並繪製出詳細地圖。此前,葡萄牙人與西班牙人對此群島只有模糊的認識。他們把非洲西海岸推測為尼羅河西部的塞內加爾河河口,投去粗粗一瞥就離開了。最後,在15世紀中期,他們到達了佛得角(又稱綠角)和位於巴西至非洲海岸之間的佛得角群島。
不過,亨利的探險活動並不局限於海洋。他還是基督騎士團的首領,基督教騎士團是十字軍聖殿騎士團在葡萄牙的繼續。1312年教皇克萊門特五世在法國國王菲利普的要求下解散了顯赫一時的聖殿騎士團,藉機將聖殿騎士全部燒死在火刑柱上,並奪取了他們的財產和領地。葡萄牙堅定地保留了自己的十字軍騎士團,亨利王子就是該團體的首領。他利用騎士團所屬的領地,裝備了幾支遠征軍,去探索幾內亞海岸的撒哈拉沙漠的心臟地帶。
但是,亨利的思想仍然停留在中世紀。他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去尋找神話傳說中的「普勒斯特·約翰」。這位傳說中的人物,在12世紀的歐洲就廣為流傳。據說,這個叫約翰的基督傳教士建立了一個幅員遼闊的帝國,自己就是這個大帝國的皇帝。這個神秘國度的具體位置不詳,只知道是「位於東方某地」。在長達300年的時間裡,人們一直在試圖尋找「普勒斯特·約翰」及其後人,亨利也不例外。在他死後30年,約翰之謎才被解開。
1486年,探險家巴瑟洛繆·迪亞斯為了從海路去尋找「普勒斯特·約翰」的國度,來到了非洲的最南端。最初,他將此地命名為「風暴角」,因為這裡的強風阻止了他繼續向東前行。不過里斯本的海員們都知道,在他們前行印度的航行中,這一發現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因此將其改名為「好望角」。
1年後,佩德洛·德·科維漢姆帶著熱那亞梅迪奇家族的介紹信,開始從陸路去尋找「普勒斯特·約翰」的神秘國度之旅。他一路南行,渡過地中海,穿越廣袤的埃及國土,繼續向南方深入抵達亞丁,並從那裡換上海船,渡過波斯灣。1800年前,亞歷山大大帝之後,就沒有幾個白人見過波斯灣。後來,科維漢姆造訪了印度河岸的果阿及卡利卡特,在當地聽說了許多有關月亮島(馬達加斯加)的傳說。據說,該島位於印度與非洲之間。之後,他在返回波斯灣的途中,秘密地參觀了穆斯林的大本營——麥加和麥地那。隨後,他再次渡過紅海,並於1490年找到了「普勒斯特·約翰」的國家。原來,約翰只不過是阿比尼西亞的黑人國王,他的祖先在4世紀皈依了基督教,比基督傳教士輾轉到達斯堪的那維亞的時間還要早700年。
這許許多多的航行使葡萄牙的地理學家和地圖繪製者們相信,雖然朝東前往東印度群島的旅行可以實現,但實施起來絕非易事。然後,引發了一場大爭論。一些人讚成從好望角以東的方向繼續探索,另一些人則說:「不,我們必須向西橫渡大西洋,才能到達中國。」
我們這裡要說明的是,那個時代大多數聰明的人都堅信,地球並不像一張扁平的烙餅,相反地球應該是圓的。偉大的埃及地理學家克勞狄烏斯·托勒密提出關於宇宙構成的托勒密學說,宣稱地球是方的。這一理論滿足了中世紀人們的簡單需求,因而受到廣泛接受。不過到文藝復興時期,科學家們拋棄了托勒密體系,轉而接受波蘭數學家哥白尼的學說。通過研究,尼古拉斯·哥白尼的學說認為,有一系列圓形的行星圍繞太陽轉動,地球就是這些行星中的一個。然而,因為害怕宗教法庭的迫害,哥白尼小心翼翼地保存這個學說長達36年,直到1534年,也就是他去世的那一年,他的學說才得以公開發表。宗教法庭最初建立於13世紀,當時主要是為防範法國阿爾比教派和意大利華爾德教派的異端邪說威脅羅馬主教的絕對權威。實際上,這些人都是性格溫和的異端分子,不相信私有財產,信仰虔誠,寧願過基督那樣的貧窮生活。現在雙方爭論的焦點不是向東或向西能夠到達印度和中國,而是哪條路更近、更方便。
主張向西航線的人當中,有一位熱那亞水手,名叫克裡斯托弗·哥倫布。他出生於羊毛商之家,曾經在帕維亞大學主修過數學和幾何學。後來,他繼承了父親的羊毛生意。可沒過多久,我們又發現他在東地中海的希俄斯島上進行商務旅行。後來,我們聽說他乘船去了英格蘭,但此行到底是作為羊毛商還是作為船長去的,我們就不知道了。1477年2月,哥倫布造訪了冰島(如果我們對他所說的話確信無疑的話),但更可能的情形是,他好像只到了法羅群島。因為在每年2月,此地地凍天寒,很容易讓人誤認為是冰島。哥倫布在這裡遇到了強悍勇敢的北歐人的後裔,他們從10世紀開始就已在格陵蘭島定居。在11世紀,他們還訪問過美洲。當時利夫船長的船遭到狂風巨浪的襲擊,被風刮到了美洲的文蘭島,也就是拉布拉多半島。
至於那些遙遠的西部殖民地後來結果如何,我們無從得知。利夫的兄弟托爾斯坦因的遺孀後來嫁給了托爾芬·卡爾斯夫內,他於1003年建立了托爾芬·卡爾斯夫內殖民地。遺憾的是,由於愛斯基摩人的敵意與反抗,該殖民地只維持了3年就被推翻了。至於格陵蘭島,從1440年開始就再也沒有了當地居民的任何音訊,很可能所有定居格陵蘭的北歐人都死於黑死病,這種病曾經奪走了挪威一半人口的生命。不管怎麼樣,關於「遠西地區的大片土地」的傳聞依然在法羅群島和冰島的居民那裡廣為流傳,哥倫布想必也聽說過這樣類似的消息。從蘇格蘭北部群島的漁民那裡,哥倫布進一步收集到更多的信息。然後,他來到葡萄牙,娶了一位曾為亨利王子(航海家亨利)工作的船長的女兒為妻。
從1478年起,他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通往東印度群島的西行航線的探索中。他向葡萄牙和西班牙皇室分別遞交了自己航行計劃。當時,葡萄牙人對他們的東行計劃自信十足,哥倫布的計劃根本引不起他們的興趣。至於西班牙,阿拉貢的斐迪南大公和卡斯蒂爾的伊莎貝拉於1469年結婚。這樁婚姻使阿拉貢和卡斯蒂爾合併為一個統一的新國家——西班牙王國。此時,他們正忙於攻打摩爾人在西班牙半島的最後一個堡壘——格拉納達,戰爭耗資巨大,需要把每一個比塞塔(西班牙貨幣單位)用來養活士兵,他們缺乏足夠的錢資助這一冒險的遠征。
哥倫布是一位勇敢而堅強的意大利人,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樣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拚命奮鬥。不過有關哥倫布的故事你們早已耳熟能詳,在這裡我就不再重複了。1492年1月2日,困守格拉納達的摩爾人終於投降了。同年4月,哥倫布與西班牙國王及王后達成協議。8月3日,一個星期五,哥倫布率領3只小船和88名船員揮別帕洛斯(這些船員大多是關在監獄裡的罪犯,為了減輕罪行而參加這次遠征的),開始了向西尋找印度和中國的偉大航行。1492年10月12日,星期五,凌晨2時的時候,哥倫布首次發現了陸地。1493年1月4日,哥倫布踏上返鄉之旅,命令44名船員(後來再也沒有人見過這些人)留守在拉·納維戴德要塞。2月中旬他到達了亞速爾群島,在那裡,葡萄牙人差點兒將他投進監獄。1493年3月15日,哥倫布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回到帕洛斯島,隨後又馬不停蹄地帶著他所發現的印第安人(他堅信他發現的是印度的外圍群島,因此將他帶回的土著居民稱為紅色印第安人)趕往巴塞羅那,告訴他的贊助人他大獲成功。他興致勃勃地宣稱,國王陛下已經成為通往富饒的中國和日本航線的主人,將會有享之不盡的財富。
不過,哥倫布到死也沒悟出事實的真相。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當他在第四次航行中到達南美大陸時,他也許也曾懷疑過自己的發現有點不太對勁。不過,他至死還抱著一個堅定的信念,即在歐洲和亞洲之間並無一個單獨的大陸,通往中國的直接路線已經被他找到了。
與此同時,葡萄牙人一直堅持他們的東方航線,運氣比西班牙人好多了。1498年,達·伽馬成功到馬拉貝爾,並滿載著一船香料安全返航,全歐洲都為之震動。1502年,達·伽馬又一次到達印度,感慨頗多。相比之下,西航線的探索工作卻令人十分失望。1497和1498年,約翰·卡波特和塞巴斯蒂安·卡波特兄弟試圖找到通向日本的道路,但是他們只看到紐芬蘭島白雪皚皚的海岸和嶙峋突兀的岩石。其實早在5個世紀之前,北歐人就已經到達過這裡了。佛羅倫薩人阿美利哥·維斯普奇後來成為了西班牙首席領航員,新大陸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探索了巴西海岸,連東印度群島的蹤影都沒有見過。
1513年,即哥倫布去世7年以後,歐洲的地理學家們終於明白了新大陸的真相。華斯哥·努涅茨·德·巴爾波沃穿越巴拿馬峽谷,登上著名的達裡安高峰,他極目遠眺,難以置信地看到眼前竟還有一片無邊無際的遼闊海洋,這似乎暗示著另一個新大洋的存在。
最後,在1519年,一支由5只西班牙小船組成的艦隊,在葡萄牙航海家斐迪南·麥哲倫率領下,向西航行,尋找盛產香料的群島(向東的路線完全掌握在葡萄牙人手中,他們不允許任何人與之競爭)。麥哲倫渡過非洲與巴西之間的大西洋,繼續向南航行,到達了巴塔戈尼亞最南端的一個狹窄的海峽,對面就是「火地島」。巴塔戈尼亞的意思是「大腳人的土地」。火地島是水手們命名的,因為某天晚上他們看到了島上燃起的火光,表明島上有土著居民活動。在那裡,整整5個星期,麥哲倫的船隊遭到狂風和暴風雪的襲擊,隨時都可能發生滅頂之災。惶恐不安的船隊中發生了動亂,麥哲倫以極其嚴厲的手段鎮壓了叛亂,並把兩名船員留在荒蕪的海岸上,讓他們在孤島上「懺悔罪過」。
最後,風暴終於停息,海峽也變得寬闊了。麥哲倫駛入了一個新的大洋。這裡風平浪靜,他稱它為Mare Pacific,即太平洋。然後他繼續向西航行,但是經過了98天的航行,沒有看見一絲一毫陸地的影子,船員的數量急劇減少。飢寒交迫的船員只能吞噬船艙裡大群的老鼠。老鼠吃光了,他們就咀嚼船帆布來解決飢餓之苦。
1521年3月,他們終於看見了陸地。麥哲倫將此地命名為蘭德羅納斯(意思是強盜),因為當地的土著人見什麼偷什麼。接著,他們繼續西行,越來越接近他們朝思暮想的香料群島。
麥哲倫
陸地再次出現。這是一群孤獨的島嶼。麥哲倫稱為菲律賓群島,這是以他的主人查理五世的兒子菲利普的名字命名的,不過這位菲利普二世在歷史上名聲並不太好,很快被人們遺忘。在菲律賓,麥哲倫一開始受到當地居民友好熱情的接待,可當他準備用大炮強迫當地居民信奉基督教時,遭到了強烈反抗。土著居民殺死了麥哲倫,一同被殺死的還有他手下的幾個艦長和水手。倖存的海員焚燬了殘餘的三艘船隻中的一艘,然後繼續向西航行。後來,他們最終抵達摩鹿加,即著名的香料群島。同時,他們還發現了婆羅洲(今印尼加裡曼丹島),並到達了蒂多爾島。在這裡,剩餘的兩艘船中的一艘由於漏水嚴重,無法繼續航行,只能連船員一起留在當地。唯一倖存的「維多利亞」號在船長塞巴斯蒂安·德爾·卡諾的率領下,開始穿越印度洋,遺憾地與澳大利亞擦肩而過(此地於17世紀初期被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隻發現)。最後,他們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返回了西班牙。
新大陸
這次環球航行是所有航行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次。它耗時3年,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金錢才獲得了成功。這次航行充分地證明了一個事實,即地球確實是圓的,以及哥倫布發現的新土地並不是東印度群島的一部分,而是一個全新的大陸。從那以後,西班牙和葡萄牙就把全部的精力投入開發印度群島及對美洲的貿易之上。為防止這對競爭對手最終以流血衝突的方式解決爭端,教皇亞歷山大六世(唯一登上教皇神聖寶座的異教徒)規定以西經50度子午線為分界線,將世界平分為東、西兩個半球,這就是所謂的1494年的《托爾德西亞分界約定》。根據條約,葡萄牙人擁有在這條經線以東地區建立殖民地的權力,而西班牙人獲得了經線以西地區。這就可以解釋一個事實:整個美洲,除巴西之外的整個南美大陸都是西班牙殖民地,而全部的印度群島及非洲大部分地區都是葡萄牙的殖民地。直到17世紀至18世紀,英國和荷蘭(他們無視教會權威)把它們據為己有。
當哥倫布發現中國和印度的消息傳到中世紀的「股票交易所」,威尼斯的利奧爾托時,引發一場大恐慌。股票和債券的價格狂跌了40%~50%。不久之後,當威尼斯的商人感覺到哥倫布並未真正找到通往中國的海路時,人們才從驚恐中恢復過來。可緊接的達·伽馬與麥哲倫的航行有利證實了,向東由海路航行到印度群島並非不可能。這時,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兩大著名商業中心——威尼斯與熱那亞的統治者們追悔莫及,當初就是他們拒絕聽取哥倫布的建議的,可為時晚矣。令他們發財致富、令他們驕傲無比的地中海現在成了一片內陸海,與東印度群島和中國的陸路貿易已經變得微不足道了,意大利往日的輝煌一去不復返了。大西洋開始成為新的貿易與文明的中心,從那時一直到現在再也沒有發生過變化。
你已經看到,從5000年前尼羅河流域的居民有了文字的歷史以後,文明以多麼奇特的方式在前進啊!從尼羅河流域,文明轉移到美索布達米亞之間的土地,然後是克里特文明、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的興起。接下來地中海這個內陸海變成了全世界的貿易中心,地中海沿岸的城市成為了藝術、科學、哲學及其他知識的發源地。到16世紀,文明再次向西遷移,使得大西洋沿岸的國家又一次成為世界的主人。
有人斷言,世界大戰和歐洲民族的自相殘殺已經大大降低了大西洋的重要地位。他們期望文明跨越美洲大陸,在太平洋找到新的家園。對此,我保持沉默。
隨著西行航線的不斷發展,船隻的規模也在逐漸增大,航海家們的知識和視野也在不斷增長。尼羅河和幼發拉底河的平底船被腓尼基人、愛琴海人、希臘人、迦太基人及羅馬人的老式帆船所取代。這些老式帆船隨後又被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橫帆船所取代,再後來英國和荷蘭的全帆船又取代了橫帆船,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船隻又被趕出了海洋。
如此,文明的發展已經不再依靠船隻了。飛機將取代帆船和蒸汽船的位置。下一個文明中心將依賴於飛機與水力的發展。海洋將再次成為小魚們自由自在的寧靜家園,一切彷彿又回到他們和人類的祖先共同分享過的深海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