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雲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1371年出生於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家庭,原名馬和,小字三寶。相傳鄭和的37世祖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其祖父和父親都曾到伊斯蘭教聖地麥加朝聖過。出身伊斯蘭教名門望族的鄭和自幼受過良好教育,並對西洋事物做過一些瞭解。鄭和幼年參加明軍,為燕王朱棣的近侍。《明史·鄭和傳》中,稱鄭和「自幼有才志」、「豐軀偉貌」、「博辯機敏」、「謙恭謹密」、「出入戰陣多建奇功」。為此,鄭和深受朱棣的信任。1403年朱棣登基,史稱明成祖。次年正月初一,朱棣念鄭和有勇有謀,屢立奇功,便賜姓「鄭」,改稱鄭和,並提升他為內宮太監。
鄭和下西洋航海圖
從永樂三年(1405年7月11日)起,鄭和奉明成祖之命,率領龐大船隊先後七次出使西洋。前後共28年,歷經亞洲、非洲30餘個國家,涉足10萬餘裡,與各國建立了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繫,史稱「七下西洋」。鑒於其船隊規模之大、時間之久,被後人稱為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鄭和
鄭和七下西洋中,每次都要做大量的準備,帶大量的財物,然後從今江蘇太倉瀏河鎮(古稱劉家港)出發,經福建、廣東到達占城(今越南中部)、爪哇、舊港(今蘇門答臘島東南部巨港)、南巫裡(今蘇門答臘班達牙齊)、錫蘭(今斯里蘭卡)、古裡(今印度卡利卡特)等地。其中前三次下西洋到達的國家有:東南亞的越南、柬埔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緬甸及南亞的印度等國沿海地區。每到一個國家,鄭和都要以中國使者的身份登上海岸進行訪問,向當地官府贈送中國的錦綺紗羅、瓷器、金銀等禮品。
在鄭和第四次到第七次下西洋的遠航中,他的船隊最遠曾到達非洲的東海岸。航行途中經過的主要國家及地區有滿刺加(今馬六甲)、爪哇、占城、蘇門答臘、阿魯、錫蘭、柯枝、古裡、甘把裡、阿丹、刺撒、南渤利、彭亨(今馬來西亞彭京河口)、急蘭丹(今馬來西亞哥打巴魯)、加異勒、忽魯漠斯(今霍爾木茲海峽格什姆島)、比刺、淄山(馬爾代夫群島)、孫刺、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亞的馬林迪)、僕刺奎、蘇祿、沙裡灣泥、竹步(今索馬裡)等。
鄭和航海所用航船
在前後28年的時間裡,鄭和所率領的船隊到達了東南亞、南亞、伊朗、阿拉伯、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共30多個國家和地區。鄭和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訪問在亞洲、非洲沿海國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不僅促進了各國之間的經濟和貿易往來,而且也極大地發展了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
(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