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年間(1101-1125年),一批猶太移民經天竺(印度)遷徙到當時繁華的宋都東京(今開封市),他們向徽宗慇勤致意,並進貢了西洋布匹。徽宗熱情相待,並給予他們「歸我仲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的優厚待遇。自此,這一支猶太人就定居中國,繁衍至今,史稱「開封城裡的中國猶太人」。
開封是當時中國猶太人的三大聚居地之一,是中國猶太社團的中心,猶太人在這裡存留時間最長,留下的遺跡也最多。當時,在開封的猶太人有70姓,約1000人。教經胡同是開封猶太人一直居住的地方。為紀念祖先雅各,猶太人宰殺牛羊時要先挑除腳筋,所以他們聚居的地方也被叫作「挑筋胡同」。民國時期,地方政府以其名不雅為由,便改名為「教經胡同」。
猶太人定居開封200年之後,金朝軍隊攻入中原,猶太人不願隨北宋王室南逃。此時的開封幾乎成為一座空城,100萬人口只剩下5萬。猶太人此時在開封城內得到永久的安居地。1163年,開封猶太人興建起在中國的第一座猶太會堂。隨著猶太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他們的宗教生活也正常進行。他們保持本民族的宗教習規和傳統風俗,實行族內通婚,遵守教規所包含的規定,一日3次對上帝禮拜,每月4次「會齋」,即守安息日,一年7次「守戒」,即過宗教節日。
明代是開封猶太社團人丁興旺的時代,發展成為一個最大的猶太社區,有73姓、500多家,約5000人,並建有專門的猶太墓地。他們精通生意之道,又重視教育。據史書上記載,在開封考取進士的猶太人就有20多位,當地大宗的商業更是少不了他們。猶太人被漢民族同化也發生在這個時候,在中國儒教文化的熏陶下,開封猶太人中間的許多知識分子逐漸放棄對猶太教經典的學習,改讀孔孟之書,循科舉之路,出現了一批封官進俸的猶太名人。隨著這些人在中國各地宦游或經商,開封猶太人逐漸向全國各地流動。由於他們與中國漢人自由平等共處,便逐漸接納了中國的傳統風俗習慣,同時逐漸放棄了本民族的習俗,加速了被同化的過程。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黃河決口淹沒了開封城。開封猶太人當中有200多家外遷。洪水過後,返回開封重建家園的只有7個姓族。他們力圖恢復正常的猶太人生活,湊錢修復猶太會堂,重新修訂《猶太聖經》。
1850年,開封猶太社團的最後一個拉比(猶太教的職業神職人員)去世,卻沒有人能來接替。隨著拉比知識的逐步萎縮,年輕人的心已不再被信仰所吸引。猶太會堂最後一次被洪水毀壞後便無人重修了,終於在1854年即清咸豐四年毀廢。此後,開封猶太人中的一部分人改信伊斯蘭教,名曰「藍帽回回」,而更多的人在與當地人的通婚過程中被同化,猶太社區已不復存在。到19世紀後半期,猶太人終以「藍帽回回」的身份,加入到中華民族大家庭中。
進入20世紀後,開封猶太人的外部特徵進一步消失。但其中一部分猶太人的後裔對自己的身份問題態度十分嚴肅。他們在與中國其他民族相處時,仍然保持祖先的遺風,在屢次人口普查中,堅持認定自己是猶太人。據統計,目前開封仍有猶太人後裔200多戶,約1000人。
(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