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宮中的外國人:湯若望和郎肚寧

明朝末年,西方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在中國成功取得傳教權,使緊閉的中國國門稍稍有所鬆動。此後,傳教活動很快就達到一個高潮,不僅贏得皇帝及官僚士大夫的信任,而且在中國建立了一個大教區。1644年清軍入關後,在華傳教士們的科技知識又吸引了清朝統治者,他們得到了重用。西方傳教士不僅順利地渡過了從明到清改朝換代的社會動盪,而且在清朝宮廷中獲賜任職,一時間清宮中「洋官」雲集,形成西學東漸、中西文化交流空前繁榮的局面。湯若望與郎世寧便是其中著名的兩位傳教士。

湯若望

湯若望(1591-1666年),字道未,原名Johann Adam Schallvon Bell,德國科隆人,1611年加入天主教耶穌會。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來華,抵達澳門。起初在北京學漢語,後到西安傳教。明崇禎三年(1630年),經明臣徐光啟推薦被召至北京譯書,修訂曆法,編成《崇禎歷書》,並籌辦了一所相當規模的科學圖書館。又監鑄大炮,傳授用法。清順治元年(1644年),湯若望將渾天儀、太陽象限儀、望遠鏡等三種天文儀器呈獻給清朝統治者。次年,又整理成《西洋新法歷書》,被攝政王多爾袞更名為《時憲歷》而頒行天下,後被清帝任命為欽天監監正,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主管欽天監的外國官員。自此,湯若望在清宮中屢受官職,地位不斷提高,先後被加封為太僕寺卿、太常寺卿、通政大夫,賜號「通微教師」,甚至順治皇帝也尊稱其為「瑪法」(滿語,意為「爺爺」)。由於清廷中曆法派系之爭,清康熙三年(1664年),以前欽天監楊光先為首的官員指斥湯若望曆法荒謬,誣告其圖謀造反,在當時執政的鰲拜集團對控告的受理下,湯若望被判處死刑,其餘所屬官員均被罷黜治罪。康熙四年,湯若望被赦免,一年後,因年老中風而病卒於北京。

湯若望著述豐富,除《崇禎歷書》與《時憲歷》外,還著有《古今交食考》《渾天儀說》《遠鏡說》《測食說》《西洋測日曆》《新法歷引》《交食歷指》《曆法西傳》《學歷小辨》《火攻稗要》《中國耶穌會傳教史略》以及《湯若望回憶錄》等。湯若望自來到中國傳教,任職於明、清兩朝,以其在天文曆法方面的卓越才能和對己之職務的忠實盡職而贏得了兩朝統治者的信任。湯若望既是一位神學家、史學家,又是一位科學家、天文學家,在華40多年間,他為推動西學東漸、促進中國傳統文化與歐洲近代科學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郎世寧

郎世寧(1688-1766年),原名Giuseppe Castiglione,出生於意大利的米蘭,1707年加入耶穌會,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9月到達廣州,同年12月進入北京,入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成為一名宮廷畫師。康熙皇帝非常欣賞郎世寧的才華,命他學習中國畫技法。在雍正年間,郎世寧曾為雍正皇帝畫過多幅畫像,但他最輝煌的時期是在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命郎世寧為他的首席宮廷畫家,使郎世寧有機會為乾隆皇帝留下了不同題材的畫幅,有乾隆皇帝的畫像,如《弘歷射獵聚餐圖》《哨鹿圖》等;有反映後宮生活的畫幅,如《親蠶圖》等;有反映重大歷史事件的畫卷,如《萬樹賜宴圖》《阿玉錫持矛蕩寇圖》等。郎世寧在意大利受過嚴格的繪畫訓練,學習了中國畫技法之後,他用西洋油畫透視和明暗的技法畫中國水墨畫,融西洋畫三維感和中國畫工筆繪法為一體,創造了新的畫風,對中國的宮廷繪畫影響非常大。

朗世寧的藝術才能在乾隆皇帝修建圓明園時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乾隆皇帝讓他主持在圓明園修建一組西洋建築,他設計了一系列具有意大利洛可可傳統風格的城堡式建築依噴泉而設,噴泉如雨,綠樹成蔭,美麗別緻。這就是以後的西洋樓。從今天圓明園的殘垣斷壁之中,仍然能看出當年其構思精巧的設計和裝飾奇特的技巧。在圓明園中,最著名的建築是一座以十二生肖為題的噴泉,它位於海晏堂及其階梯旁,這也是郎世寧主持設計的。該噴泉由12只動物銅像組成,每一隻銅像輪流噴水一個時辰(兩小時),到了正午,水柱從12只動物口中同時噴出,場面極為壯觀。可惜1860年圓明園遭到英法聯軍的野蠻洗劫,這些建築也慘遭破壞。

作為一名傳教士,郎世寧最關心的當然還是他的宗教。他利用自己高超的繪畫技藝贏得了皇帝的信任和器重——他曾被乾隆賞三品頂戴,又用此來保護他的宗教。他曾三次面請乾隆皇帝緩和教禁,使一度嚴厲的教禁有所緩和。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7月16日,郎世寧在北京病逝,乾隆皇帝頒旨對他的功勞進行嘉獎,對他的去世表示哀悼,此聖旨也被刻在了他的墓碑上。終乾隆一朝,郎世寧所受到的恩遇之重,超過了其他任何一位傳教士。郎世寧去世之後,乾隆皇帝賜銀300兩為他安葬,而一般的傳教士只有200兩,可見乾隆皇帝對郎世寧的偏愛。

(楊名)

《中國文化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