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

春秋時期周天子大權旁落,各諸侯國實力越來越強,其中較大的諸侯國強迫弱國臣服,並互相爭奪,形成了諸侯爭霸的局面。先後成為霸主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歷史上稱為「春秋五霸」。

齊桓公繼位後任用管仲為相,實力越來越強。他多次召集諸侯開會,威信越來越高,在公元前679年成為霸主。齊桓公死後,齊國因為內亂而力量削弱,宋襄公趁勢而起,企圖充當霸主。但宋國國力並不強盛,所以其難以與齊國相比。晉文公曾在國外長期流亡,飽經磨練。他繼位後努力發展生產,使政治清明、百姓安定,同時又注意與各國的關係。公元前633年,晉國大敗楚軍,晉文公成為霸主。秦國在今陝西一帶,經過多年的發展,力量逐漸增強。秦穆公先向東方發展,後敗於晉國,於是轉而向西,稱霸於西部。楚莊王在位時國力也非常強盛,與晉國作戰而大勝,後又攻宋,成為中原霸主。

經過春秋時期的兼併戰爭,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秦7個國家實力最強,被稱作「戰國七雄」。戰國初期,韓、趙、魏3家曾一度結成聯盟,齊、秦、楚等大國難以抵抗。但很快聯盟破裂,同時齊、秦等國也逐漸強大起來。公元前354年魏國攻打趙國,齊國援助而大獲全勝,這即是有名的「圍魏救趙」。後魏國攻韓國,孫臏又指揮齊軍用減灶之法大勝,即著名的馬陵之戰。戰國後期,在秦趙長平之戰後,秦國越來越強,其他六國都已經衰弱,無力單獨抵抗秦國。最初它們想聯合起來,同力抗秦,但秦國經常離間各國的關係,使六國常難以形成合力,甚至它們各自還親近秦國。秦國採取遠交近攻的戰略,先滅韓國,然後集中兵力趁趙國遭災之時滅了趙國。接著消滅燕軍的大部,繼而滅魏國。進攻楚國的時候,秦國開始並不順利,後多虧老將王翦方將楚滅亡。後秦又征服齊國,最終統一了天下。

(范松義)

《中國文化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