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和音樂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楚辭」的名稱,最早見於西漢前期,漢代的人有時簡稱它為「辭」或連稱為「辭賦」。又由於楚辭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離騷》,所以,後人也有以「騷」來指稱楚辭的。如蕭統《文選》中的「騷」類,劉勰《文心雕龍》中的《辨騷》篇,就是對整個楚辭而言。漢代劉向所輯的《楚辭》中,收入了屈原等人的60多篇作品。因此,「楚辭」又成為屈原等人作品的總集名。楚辭淵源於中國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謠,它受到《詩經》的某些影響,但同它有直接血緣關係的,還是在南方土生土長的歌謠。楚地早有歌謠,據劉向《說苑》記載,約公元前6世紀有《越人歌》和《楚人歌》。《論語》載孔子曾聽到《接輿歌》,《孟子》中也有《孺子歌》等。可是這些楚地歌謠僅一鱗半爪地存在於歷史記載中,只是到了戰國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現於楚國文壇後,楚辭才形成一代文學樣式。

關於楚辭的特徵,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這一說法是很精練準確的,《楚辭》中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所涉及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風俗習慣以及所使用的藝術手段、濃郁的抒情風格,無不帶有鮮明的楚文化色彩。除此之外,大多數的楚辭最初是可以配樂演唱的,在音樂的結構和內容上有「亂」、「少歌」、「倡」等樣式和組成部分,這些在先秦時期尚屬於新的藝術手法。

「亂」是古代曲式術語,在琴曲中稱為「亂聲」、「契聲」。春秋戰國以來的歌曲、樂舞,以及漢、魏相和大曲中,均有「亂」的歌詞實例。「亂」一般出現在較長篇章的末尾,或者篇幅雖不十分長大但段落很多的歌曲的結尾處,往往是歌詞的主題所在。因而,在相應的音樂部分,採用多種樂器合奏的形式,進入樂曲的高潮。例如,屈原《離騷》的末尾五句就是「亂」,後漢王逸《楚辭》注中說:「亂,理也,所以發理詞旨,總撮其要也……然後結括一言,以名其所趣之志也。」清代蔣驥《山帶閣注楚辭》附錄中提到:「亂者,蓋樂之將終,眾音畢會,而詩歌之節,亦與相比,繁音促節,交錯紛亂,故有是名耳。」「亂」的音樂表現有華麗熱情的,如《關雎》;有雄壯熱烈和莊嚴和平的,如《大武》中的兩個「亂」;也有悲傷憤懣的,如《離騷》等。「少歌」也是楚辭音樂中曲式結構的一部分。在較大型的樂曲中,「少歌」是帶有間奏性質的結束段落,用來為曲中較長的段落作小結。例如,楚辭中的《抽思》就用「少歌」作小結。「倡」也是楚辭音樂曲式結構中的過渡性段落,它一般出現在前部分結束之後向下一部分過渡的時候,其作用在於更好地引入下一部分。

楚辭在中國詩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詩》《騷》並稱,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兩大源頭。特別是屈原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濃郁的感情、豐富的想像、瑰麗的文辭,體現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但由於年代久遠、朝代更迭等諸多原因,楚辭的曲調和配樂已經失傳,我們今天看到的,只是保存下來的楚地音樂的歌詞。

(盧月)

《中國文化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