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叢書。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四庫全書》正式開始編修,以紀昀、陸錫熊、孫士毅為總纂官,陸費墀為總校官,下設纂修官、分校官及監造官等400餘人。名人學士,如戴震(漢學大師)、邵晉涵(史學大師)及姚鼐、朱筠等亦參與進來。同時,徵募了抄寫人員近4000人,鴻才碩學薈萃一堂,藝林瀚海,盛況空前。花了10年工夫,第一部書才完成。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以後又陸續分抄幾部,並檢查全書,撤毀和補充了一些書籍。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才全部完成。《四庫全書》耗資巨大,是「康乾盛世」在文化史上的具體體現。

《四庫全書》書影

《四庫全書》共收書3460多種,79000多卷,36000多冊。大體可分為六個方面:第一是內府本,是原來儲藏在宮內的舊刻本和抄本;第二是大典本,是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逸書,有385種;第三是采進本,是從各省徵集搜求的書,達12054種;第四是敕撰本,是清朝編纂的各種官書;第五是晉獻本,是當時藏書家應乾隆之令晉獻的書;第六是通行本,是採購來的社會上流行的書。

《四庫全書》按照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編纂,每大部又分若干類。經部有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總義、四書、樂、小學10類;史部有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召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15類;子部有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14類;集部有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典5類。全書除收錄中國歷代各種典籍外,還有朝鮮、越南、日本,以及印度和明清之際來華的歐洲傳教士的一些著述。全書共抄錄七部,其中四部分別藏於北京文淵閣、圓明園文淵閣、奉天故宮文溯閣、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被稱為「內廷四閣」;其餘三部藏於鎮江文宗閣、揚州文匯閣、杭州西湖文瀾閣,被稱為「江浙三閣」。

欽定《四庫全書》本《長物誌》目錄

乾隆皇帝還敕命精選473種,19930卷,編為《四庫全書薈要》。後又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200卷,對收入全書的各類圖書,或雖未著錄卻有存目的6819種書籍,都以提要形式一一做出評介。其編簡本稱《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共20卷。在修書過程中,清廷還查禁了一批書籍,分全毀和抽毀兩種。禁毀的書籍,總數十分可觀,但歷來無準確統計。浙江省編《禁書總目》、河南省編《違礙書目》等,均有重要參考價值。

中國近代由於戰亂不斷,七部《四庫全書》中完整保存下來的僅存三部。文匯閣、文宗閣藏本毀於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文淵閣藏本被英法聯軍焚燬;文瀾閣所藏亦多散失,後經補抄基本得全,然而已非原書。1948年,國民黨政府將故宮博物院的一些珍貴藏品運往台灣時,將《四庫全書》中最為珍貴的藏本文淵閣《四庫全書》帶往台灣省,文淵閣《四庫全書》現存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內。1935年,商務印書館根據文淵閣本,影印出版了《四庫全書珍本》初集。1969-1975年,台北商務印書館又陸續影印《四庫全書珍本》共12集。

由於卷帙繁多,《四庫全書》的編纂也有其不足之處。例如對明、清之際的書,竄改刪改的多;不載版本來歷;有的書不是足本。

(吳淑娟 洪秋蘭)

《中國文化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