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國

頤和園在北京西北部海澱區境內,原是清代的皇家花園和行宮,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總面積290公頃,其中有3/4的水域面積。環繞在山湖之間的宮殿、寺廟、園林建築可概括為三大區域:宮廷區以仁壽殿為中心,朝房重重、肅穆嚴謹,慈禧晚年大部分時間在這裡垂簾聽政。居住區以玉瀾堂、樂壽堂、宜芸館為主體,庭院深深、迴廊曲折,帝后生前在這裡起居生活。遊覽區融山水、建築、花木為一體,是當時統治者的遊憩之處。佛香閣是全園的建築中心,踞山面水、金碧高聳;昆明湖水闊天空,旖旎動人。浩渺煙波中,神山仙島鼎足而立;十七孔橋宛若飛虹,跨向綠水之中。一線西堤縱貫南北,六橋婀娜、景色天成;後山後湖、松濤陣陣,買賣宮市、酒旗臨風;宮闕巍峨、山水輝映,更以西山、玉泉群峰為借景。其構思之巧妙、建築之精,集中國園林藝術之大成,有「皇家園林博物館」之稱。被列為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頤和園原名清漪園,是清代乾隆皇帝於公元1750年為母祝壽而建造的,改甕山名萬壽山,西湖名昆明湖。經十餘年土木之功,終於建成了清漪園這座以湖光山色蜚聲於世的大型皇家園林。

1840年鴉片戰爭後,日趨腐敗而且落後的清王朝無力抵禦世界列強,一步步將中國推向沒落的境地。1860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入侵北京後放火焚燒了圓明園乃至萬壽山、玉泉山和香山的宮殿。園內數以萬計的文物珍藏皆被搶掠一空。清漪園至此終被焚燬。

頤和園的重新興建主要在慈禧太后大權獨攬時期。她意欲修復燒燬的園林以做享樂之處,於1886年挪用海軍經費大力修復清漪園。1888年,慈禧太后假托光緒皇帝的名義頒發上諭,宣稱為太后「頤養沖和」而修復清漪園,並將清漪園改名為頤和園。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沙俄侵略軍搶先進入頤和園,大肆劫掠,把珍寶悉數運往旅順,之後又在園中大肆破壞。此後,英國軍隊和意大利軍隊也進入頤和園,並盤踞該園近1年的時間。次年,從西安逃難回京的慈禧太后,又撥巨款重修頤和園,但是因為國庫匱乏而只修了前山的部分地帶。

辛亥革命後,作為優待皇室的條件,頤和園依然歸清王室所有。1924年溥儀離開北京,頤和園被闢為公園。新中國成立後,逐步對頤和園加以修整,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

(張雨)

《中國文化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