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曆法改革

北宋初期,中國古代社會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這為社會生產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和唐代相比,宋代的經濟在農業、手工業、商業和國外貿易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發展。經濟的發展、生產的需要,直接導致了宋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高潮。在這種科學技術的發展高潮中,天文學佔據著顯著的地位。

當時航海業的發展提出了精確測定天體位置的要求,農業的發展則需要依據更準確的曆法來精細地安排農事。而這一時期冶煉和機械製造工藝水平的提高,又給一些大型、精密天文儀器的製造創造了有利條件,從而大大提高了觀測的精度,這樣就把天文觀測和曆法計算中的矛盾揭示得越來越深刻。正是人們的生產鬥爭和科學實踐促成並推動了北宋頻繁的改歷活動。幾乎每個北宋皇帝在位時都頒布過新歷。從北宋開國到京城開封被金兵佔領(960-1126年),167年間頒布了9個曆法,曆法改革非常頻繁。

北宋歷代皇帝對曆法改革都比較重視,但他們的目的主要出於政治需要,而不在於積極發展科學事業。因為曆法是否正確,除了與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有關外,還與統治階級的命運有著緊密的聯繫。在封建統治階級看來,曆法與天象相吻合,正好說明朝廷的統治與天意是一致的。天象預示一切。北宋時期由於經常受到北方的遼和西夏的侵擾,國勢較弱。又由於階級矛盾尖銳,農民不斷舉行起義,因此統治階級特別迷信於天象,總是希望能從天象中窺探出「天」的意向。正由於這個原因,曆法才受到北宋歷代皇帝的重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這一時期的曆法改革活動。

(馬一玲)

《中國文化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