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時期的學校

夏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約公元前21世紀初到約公元前17世紀初,有400多年的歷史。夏代貴族為培養自己的子弟,就開始建立了教育機構。據古籍所載,夏代可能已有了「庠」、「序」、「校」三種尚未完全發展成學校形式的非專門的教育機關。

殷商時已有學校教育制度,有「庠」、「序」、「校」和「瞽宗」四種學校。「庠」、「序」是從夏代繼承發展而成,其教學內容更為擴充。「庠」本是養老的地方,到了商代仍有養老的作用,同時也對年輕一代進行道德倫理的教育,如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等。同時「庠」也是習射的地方。由此可見,「庠」的教育作用到了商代擴大了。商代貴族男子重武習射,常舉行射禮。因此,「序」不僅要學習射箭的技術,還要學習「射禮」。商代的「瞽宗」和「右學」是學習禮與樂的學校,層次比較高,是古代的高等學校。據考證,殷商崇尚右,以西為右,所以把大學設在西郊,這樣,設在西郊的大學也叫作「右學」。「瞽宗」原是宗廟,在那裡選擇有道德的精通禮樂的文官教授貴族子弟。後人以「瞽宗」代表殷商的學校,設在西,故稱為「西學」。可見「右學」、「西學」、「瞽宗」是同一種學校,即商代的大學。後人也叫商代大學為「辟雍」,也稱為「西雍」,是學禮樂的地方,這是商代大學的又一名稱。

西周繼承了夏商的學校教育制度,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學體系。據古籍文獻記載,西周官學可分為國學和鄉學。國學設在周天子所在的王城和各諸侯國的國都,分小學與大學兩級。小學在城內宮廷中,大學在南郊。王城的大學稱為辟雍,諸侯國的大學稱為泮宮。據《禮記·王制》說:「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雍」是周王朝為貴族子弟所設的大學,取四周有水,形如壁環為名。「泮宮」即周代諸侯之學宮,「西南為水,東北為牆,從水半,半亦塵」。

辟雍又分五學:居中者即以辟雍命名,也稱為太學;南面的名叫成均,也稱為南學;北面的名叫上庠,也稱為北學;東面的名叫東序,也稱為東膠或東學;西面的名叫瞽宗,也稱為西雍或西學。後來,辟雍和泮宮演變為學校的別名,如稱考中秀才,即入學宮為入泮,因為泮宮有水稱泮水。鄉學則按地方行政系統,州(西周以2500家為州)設序,黨(500家為黨)設庠,閭裡(25家為閭)設塾或校。鄉學的優秀生可升入國學。國學學生主要是貴族子弟,如王子、公卿大夫等人的嫡子等。入學年齡大致也有規定,王太子8歲入小學,15歲入大學;公卿大夫的嫡子13歲入小學,20歲入大學。

當時,文化知識和書籍文獻都為官府所壟斷,民間是沒有的,所以說「學在官府」。只是在周後期,統治開始動搖,民間才開始興起了私學。

(張雨)

《中國文化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