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著名的書院

「書院」這一名詞始於唐朝,最早出現於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最早的書院都是官方創立的,在只是作為朝廷藏書、校書的處所,並非教育士子們的教育機構。後來才逐漸有了教育的職能。到清末廢除科舉制度,書院才改為學校。

書院的全盛時期是在宋代。宋朝初期,自唐末以來的長期動盪、混亂、分裂局面漸趨結束,從而為文化教育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書院教育也就慢慢復甦。剛開始的民間講學活動,因規模小、學生不多,沒有被朝廷注意。但隨著時日的發展,聚徒講學的書院漸被朝廷所知。由於宋代倡導以文立國的政策,於是對民間相關的文教活動相當鼓勵,因此部分著名的書院便獲得政府賜經、賜額及頒賜學田,書院因朝廷的提倡而更加有聲譽。除朝廷鼓勵外,地方官學仍未興起,所以在宋初70年間,書院制度由興起而逐漸擴展,各地書院也陸續建立。這時的書院已成為私家講學的主流,為宋代初期民間的重要教育場所。不過因書院數量還不多並且分佈不均,許多士子為求學仍然是寄讀於山林寺廟之中,如胡瑗、范仲淹等。

關於宋代的著名書院,一直有所謂「四大書院」之說。但「四大書院」具體指哪四所卻眾說紛紜。主要說法有:一是嵩陽書院、岳麓書院、睢陽書院、白鹿洞書院;二是徂徠書院、金山(茅山)書院、石鼓書院、岳麓書院;三是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嵩陽書院、茅山書院;四是白鹿洞書院、石鼓書院、應天府(睢陽)書院、岳麓書院;五是睢陽書院、石鼓書院、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

以上幾種關於宋代「四大書院」的主要說法,其所涉及的書院,除了徂徠書院外,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睢陽書院、石鼓書院、茅山書院六所書院,都是較多為後人所提到的,我們把它們都看作是宋代聲名尤著的六所書院。

岳麓書院

岳麓書院在善化縣(今湖南長沙)西嶽麓山抱黃洞下。宋太祖開寶九年(976年),由潭州(今湖南長沙)知州朱洞創建。當時一共有講堂5間、齋舍52間。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潭州知州李允則進行擴建,由國子監發給該書院諸經釋文、義疏以及《史記》《玉篇》《唐韻》等書籍。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周式任書院山長時,書院再次擴建。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周式曾受到宋真宗的召見,被任命為國子監主簿,於是岳麓書院名聞天下。

岳麓書院

白鹿洞書院

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周述任江州知州時,在廬山白鹿洞原南唐國學舊址上,興建了白鹿洞書院,「學徒常數十百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初期,直史館孫冕(新淦人),請求歸老於白鹿洞。這一請求得到了朝廷的允准,但他尚未到白鹿洞便去世了。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孫冕之子、比部郎中孫琛繼承乃父之志,在白鹿洞故址收徒授學,名為「白鹿洞之書堂」。

白鹿洞書院

睢陽書院

睢陽書院原是名儒戚同文講學的處所。戚同文,字文約,宋州楚丘(今山東曹縣東南)人,唐天祐元年(904年)生,曾從楊愨授業,學識淵博,但是因為時局動盪,所以無心仕途,於是便招徒講學。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應天府民曹誠在戚同文舊居旁建學舍150間,搜集書籍1500餘卷,開始重新講學。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以該書院為府學,賜給學田10頃。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989-1052年)入仕前,就在這個書院學習過。

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在河南登封縣太室山下。始建於五代後周時,曾名太乙書院。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宋太宗賜太室書院額及印本《九經》書疏。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又賜《九經》。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重修書院,賜名嵩陽書院並賜田1頃。

石鼓書院

石鼓書院在衡州(今湖南衡陽)石鼓山。原為尋真觀,唐人李寬曾在這裡讀過書,並創設書院。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當地人李士真請求郡守劉浣在李寬書院的遺址上重建書院,讓學者們在此講學論道。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劉浣請示朝廷,賜名,並賜學田5頃。

茅山書院

茅山書院在金壇縣茅山。宋真宗時,處士侯遺創建,教授生徒,並供給飲食。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得到朝廷的賜田。

(張雨)

《中國文化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