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數民族的服裝特色

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少數民族在各自文化傳統的影響下,加之受自然地理條件和生產力水平的影響,形成了風格迥異的服裝特徵。同時,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交往又使各民族服飾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因此,我國的少數民族服裝成為我國藝術審美文化長廊中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民族的服飾往往是民族的符號之一。我國鄂溫克族有一句俗語:「看見頭戴狍皮帽子的,手中有箭環的,都是鄂溫克族人。」在我國各少數民族中,不少民族服飾作為族別的符號是一望而知的。束玉胸際的多褶白色長裙,短短的小燈籠袖斜襟上衣,以長長的飄帶繫在前胸右側,是朝鮮族的符號;寬領、肥腰、袒右臂的長袍,是藏族的標誌;穿魚皮製作的衣褲的是赫哲族;筒裙則是傣、黎、佤族的標誌;戴精美四稜小花帽的是維吾爾族;戴三葉帽的是哈薩克族,等等。

民族的服飾不僅是民族血緣認同上的重要標誌,而且和各少數民族的人生禮儀密切相關。節慶、婚姻、喪葬、宗教等重要的禮儀活動,往往要求穿著特定的民族服裝。

我國各民族的服裝或長或短、或簡或繁,款式繁多,但從總體上來說可以做出北袍南裙的區分。北方少數民族的寬袍長褂粗獷奔放,南方的長裙長褲考究細膩。這些民族服飾大多歷史久遠,內容廣博,具有很豐富的認識價值和文化內涵。

以下簡要介紹幾個少數民族的服裝特色。

藏族

藏族的服裝和飾品源遠流長。藏裝,在藏語裡統稱「曲巴」(楚巴、求巴),品類繁多,有皮袍、坎肩、圍裙、腰帶、帽、靴等。

色彩可以說是藏族服飾的靈魂。藏裝運用最多的顏色是藍、白、綠、紅、黃。這些顏色都帶有濃厚的宗教意蘊:藍代表藍天,白代表白雲,綠代表江河,紅代表空間護法神,黃代表大地。這五個顏色構成了藏族服飾色彩的基調。

藏族服飾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有鑲彩邊的習慣,這些彩邊長度從10-30厘米不等。彩邊的圖案紋飾一般較為抽像,著重於寫意和表現,更多的飾直線壓倒曲線,封閉重於連續,圓點弧形讓位於直角方塊,使人感到穩定、堅實、簡潔、剛強。藏族人民借助於這些圖案來表現自己剛健、豪放和英勇的民族氣質。

寬領、肥腰、袒右臂的長袍,是藏族服裝的標誌。袍長過身高,左襟大,右襟小,無領。在穿著的時候,用腰帶紮緊腰圍,袍的下擺提到一定的高度。男袍到膝,女袍到腳面。提起的袍的部分垂懸在腰部,自然而然形成一個囊袋,用來放置隨身攜帶物甚至嬰孩。有的人穿好袍後,還褪出雙袖,將雙袖橫紮在腰際。

藏族婦女一般都穿著被稱為是藏族婦女標誌的花條紋圍裙「幫典」。幫典由紅、綠、藍、黃、白五色為基調,色彩有多達14-20種,條紋越細,越素雅,越顯示穿著者的身份高貴。對大多數藏族婦女來說,大紅大綠是大家喜歡的顏色,婦女身著衣袖及地的襯衣,鮮艷多彩。每逢節慶,藏族婦女舒展長袖,載歌載舞,美不勝收。

蒙古族

蒙古族的服裝中有很多獨特的服飾品種,比如蒙古袍、蒙古刀、蒙古包頭、蒙古靴等等。

蒙古袍是在元代服裝的基礎上,吸收其他民族服裝的優點,經過改進、美化而成。其基本式樣是右衽、高領、小袖鑲邊,長袍身端肥大,袖子長,下擺可以蓋住腳,有各種顏色的邊飾。長袍下面一般不開衩,但下擺很寬,便於騎馬放牧。

蒙古族無論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歡穿蒙古袍:春秋季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穿皮袍、棉袍。蒙古袍顏色大多十分艷麗,男袍大多為藍色、棕色,女袍大多為紅色、綠色等。蒙古族人崇尚白色,他們喜歡在新年穿著白袍表示吉祥、幸福和純潔。

蒙古族男子喜歡在腰帶的右邊掛蒙古刀,刀鞘上雕花或鏤花,還插一雙骨制或象牙制的筷子。

蒙古族人的包頭,又叫袱頭,具有鮮明的特色。其包法一般是將1米來長的布或綢緞在頭上由後至前纏繞幾圈,最後將頭巾的兩端垂下,左右各一,因此又稱為「垂巾袱頭」。現在的蒙古族婦女多數還是纏包頭,不過更喜歡在右側挽一個結,穗頭垂下。

蒙古族人喜歡穿靴子,有革制和布制的兩種。靴子樣式的區別,主要表現在靴尖上,有上卷的、半卷的和平底的。蒙古族比較講究靴子的美,靴幫上往往都有很漂亮的圖案裝飾。

蒙古族的服飾圖案質樸、簡潔、明快。服飾圖案多呈均衡對稱狀,常用傳統的雲紋、盤紋、花草、動物、龍鳳等組合來寓示吉祥如意。蒙古族姑娘喜歡穿有成雙成對的鳥、鹿、羊等動物圖案的服飾,借此來表達對幸福生活的憧憬。

彝族

彝族支系繁多,居地廣闊,分佈在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四個省區,各個區域有各自的服飾特點。下面主要介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些服飾特徵。

彝族重頭飾,與服裝相輔相成,是各支系服飾的重要識別標誌。如在四川涼山地區,男子頭部以纏巾為飾。青年男子用長巾裹成細如竹筍的尖錐狀頭飾,長30餘厘米,斜插在額上,俗稱「英雄髻」;中年男子將長巾搓成繩條狀,或交叉或排列於額前;老年男子的頭巾則纏得粗似海螺,盤於額中。彝族婦女頭部飾件多樣,飾法複雜,並且地區與地區之間各不相同,不過大致可歸結為巾、帕、帽三種。有的婦女戴頭帕,帕面繡滿艷麗的圖案,四周裝飾若干銀鏈、串珠和彩穗。

彝族男子上裝大多淡雅素樸,女子上裝則大多都有很多色彩濃艷、疏朗活潑的裝飾紋樣。

百褶裙是彝族婦女的傳統下裝,其中以四川涼山布拖地區的百褶裙最為典型。裙用純羊毛織成,質地柔軟。中部為紅色長筒狀;下節藍色,節中橫間紅、白、黑色細條紋,再下是青色,在膝蓋處百褶四散呈喇叭狀,走動起來搖曳輕盈。

腰帶是彝族服裝的重要飾物,紋樣色彩都十分講究。例如,雲陽地區寬大的腰帶垂覆腰股,是全身衣裝的主要裝飾。

苗族

苗族服裝使用最普遍的面料是棉布和麻布。

苗族頭部裝飾十分豐富,除了各種髮式外,還使用銀飾、花巾、木梳等飾物。

挽髻是如今苗族最流行的髮型。婦女挽髻,將梳理好的假髮摻入發中挽髻於頭頂,髻前的額發壓成帽簷狀,髻後插上木梳或銀梳等做裝飾。

苗裝中婦女衣飾款式變化最多,構成了苗族服飾的獨特魅力。其上裝有蝙蝠式、開襟式、貫首式、交襟式等等。裙子則因花飾和結構的不同,有蠟染百褶裙、挑花百褶裙、花錦百褶裙、蠟染挑花裙、木裙等等。其中蠟染挑花裙集蠟染、挑花、刺繡於一體,相互鑲嵌,別具一格。

苗族服飾用色大膽,配色精巧。其用色、配色有章可循,一般是白色為底的衣裝飾以紅、黑、黃為主色的花紋;青、黑底飾以深藍、深綠、深紅、金黃色的條紋;紅色為底飾以淡黃、草綠為主色的花紋。總體而言,其用色艷麗但不浮華,自然成趣。

苗族服裝的裝飾圖案題材十分豐富,最常見的有龍紋、天體紋、魚紋、蝴蝶紋等等。變形與誇張是苗裝紋飾造型的法則,也是苗裝紋飾最具魅力的地方。

白族

白族人口眾多,分佈廣,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域服飾,下面以大理白族服飾為代表做一簡要介紹。

白族男子平時頭裹白布包頭,包頭頂部有繡花飾物和絨球裝飾,節日時則戴「八角帽」。男子的上裝稱為「三疊水」,因為其著裝外短內長,從內到外一件比一件長約1厘米。有的男子穿羊皮領褂,領褂腰間有一圈口袋,因此,又稱「滿腰轉」。

白族女子尤其是青年女子的頭巾很特別,拿扎染方巾、挑花方巾、印花毛巾等4塊,分別疊成長條狀,再重合在一起,以長辮和紅頭繩裹於頭頂,頭巾左側一端飾白色絲穗和料珠垂至肩部。新婚女子常梳傳統的「鳳點頭」式髮式。青年女子的服裝喜歡用明快的青藍色和白色互相搭配,所以,她們的服裝有「一清二白」的美稱。老年婦女則以黑色和藍色為她們衣服的主色。

白族服裝用刺繡、墨繪和扎染來勾勒圖案紋樣裝飾自己的服裝。白族婦女有從小就學習刺繡的風尚,她們的刺繡十分精細,手法多種多樣,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很高的技藝水平。白族服裝還經常運用墨線勾繪出圖案紋樣來裝飾服裝。白族的扎染,尤其是大理地區的扎染技藝高超,久負盛名。白族扎染大批量採用四方連續的形式,先在布料上打方格,接著用針線縫扎出各種花紋圖樣,再包上薄膜後用傳統的藍色和黑色採用冷染法染色。常見的花紋有梅花、蘭花、十字紋等。扎染的原理是:布料縫扎過的部位,在染色的過程中接觸不到染料,經漂洗後,拆去縫扎的針線便顯露出白色紋樣,其中有的縫扎過的部分會有少量的染料滲進去,會形成虛實相間的特殊效果。白族扎染作為民族工藝產品深受人們喜愛。

(李曉丹)

《中國文化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