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堂皇」和古代人的帽子

從周代開始,皇室、群臣在祭祀天地、祖先、神靈時,要穿正式的禮服,這種禮服叫作冕服。穿冕服的時候需要戴冕冠,這是帝王群臣最為貴重的禮冠,所以,後人有「冠冕堂皇」的形容。據傳說這種冕冠在夏就已經出現了,當時稱「收」,到周代人們開始稱它為冕冠,簡稱「冕」。

冕是最為尊貴的禮冠,以冠為基礎製作而成,飾以珠玉。冠與帽都戴在頭上,但冠並不等於帽,其形制有很大不同:冠內有胎,是硬的固定物,主要目的在於裝飾和罩髻;帽內無胎,為軟形,主要目的是保暖和罩頭。在中國古代,帽子只是首服的一種,不像今天我們把它視為首服的總稱。

古代的首服主要有冠、弁、冕、巾、幘五大類。冕,前面已經介紹過了,下面簡要介紹其他四種首服。

據《禮記》記載,古代貴族男子到20歲的時候就行加冠之禮,同時給自己起字號,這意味著行禮者長大成人。因此冠在中國古代服飾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每一個朝代都有自己一套詳細的冠服制度。冠的結構由冠梁、冠圈以及兩側的纓組成。古人戴冠的時候先把頭髮在頭頂盤成髻,用一塊黑帛叫儷把髮髻包住,然後加冠。不戴冠的人有四種:平民、孩童、罪犯、異族人。男子未加冠前任頭髮自然下垂,稱髫。

弁也是古代比較尊貴的首服,多為武官所戴。

古代平民不戴冠,髮髻上覆以巾。巾有各種各樣的盤裹樣式,極具裝飾性,受到上層社會的喜愛,因此,從漢開始,巾逐步成為王公貴族平常所戴的首服。

幘,百官和老百姓都可以戴。百官在上朝或行公事的時候要把幘和冠一起配用。

(李曉丹)

《中國文化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