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老字號

東來順

「東來順」原是回民丁德山創辦的食攤,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開業,設於北京王府井大街東安市場,出售羊肉雜面和蕎麥面切糕。以後又增添了貼餅子和粥,後取名為「東來順粥攤」,含「來自京東,一切順利」之意。1914年增添了爆、烤、涮羊肉和炒菜,同時更名為「東來順羊肉館」,以經營涮羊肉為特色。「東來順」的涮羊肉以選料精良、加工細緻、刀工精湛、輔料齊全、火力旺足而久負盛名,成為享譽海內外的一流清真飯莊,京華飲食菜系中的標誌性品牌。

天福號

天福號始創於乾隆三年(1738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以生產醬肘子、醬肉著稱,產品風味獨特,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曾作為貢品常年供應宮廷,在京城獨樹一幟。據說,創始人山東掖縣人劉鳳翔來京謀生,與一山西客商合夥經營一家醬肉鋪。由於生意不景氣,山西人撤股,由劉家獨自經營。一天,劉鳳翔在舊貨攤上購一書,上印有「天福號」舊匾。劉鳳翔認為顏體楷書的這三個字,筆鋒蒼勁、有力,並含有「上天賜福」之意,便用作字號來招攬生意。從此一些文人墨客常停留在店前品評書法,顧客漸漸多起來。後來,由於一次製作失誤,肘子煮過了火,劉家便採取補救措施反覆加工,不料其口味卻受到歡迎。後在此基礎上經過認真研究,總結出一套獨特的製作方法。此後,由於所生產的醬製品得到慈禧太后的垂青,天福號聲名鵲起,經久不衰。

同仁堂

同仁堂是北京城內具有300多年歷史的中藥老店,以「同修仁德,濟世養生」為宗旨。同仁堂創建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創始人是樂顯揚。據記載,樂氏祖籍浙江寧波,自明朝永樂年間遷至北京,以串鈴走方醫為業。其後世第四代樂顯揚當了太醫院吏目,並創辦同仁堂藥室。其子樂鳳鳴接續祖業,並在宮廷秘方、民間驗方及祖傳配方的基礎上,總結前人的製藥經驗,完成了《樂氏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書,明確提出了「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省物力」的訓條,此訓條後成為歷代同仁堂人恪守的信條。清朝雍正六年(1728年),同仁堂開始給皇宮專供御藥,歷經清朝八代皇帝,達188年之久。當年有詩曰:「都門藥鋪數同仁,丸散人人道逼真,縱有齊黃難別味,笑他若個述通神。」同仁堂創辦300多年來,所經營的中草藥和丸、散、膏、丹等各種中成藥,以選料真實、炮製講究、藥味齊全著稱於世。

內聯升

內聯升是北京城內著名的鞋店,清咸豐三年(1853年)創建於崇文門內東江米巷(東交民巷),店主名叫趙廷。店名之「內」指「大內」,清政府;「聯升」意為「連升三級」。示意顧客穿上此店製作的朝靴,可以官運亨通。其早期服務對象是豪門貴族,專門製作各種宮靴和朝靴。舊北京有「腳踩內聯升」的順口溜,表明內聯升的鞋成為衡量是否是社會名流的一大標誌。內聯升制鞋的面料很顯講究,制鞋加工工藝也與眾不同。「老頭樂」就是內聯升一種著名的傳統產品。民國年間,其轉營地主、資本家等富有者喜歡穿的圓口緞鞋。新中國成立後,內聯升鞋店開始面向勞動大眾,既保留千層底布鞋老傳統產品,又增添了大量各式男女新式皮鞋等新產品。內聯升的千層底布鞋,至今依然受到一些消費者的歡迎。

(單春梅)

《中國文化常識》